第5章 元野:最爱产品型团队
他希望策源有一天能成为巴萨。在这之前,至少是马竞。
已经做了11年早期投资的元野,几乎快忘了自己也是一名“40岁以下的投资人”。在这11年里,他在策源创投(以下简称“策源”)这家“PR存在感”为零的早期投资机构,从没换过地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不了解策源,它总是出现在各种项目的融资新闻里,神秘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件好事。但做了11年投资,元野觉得他和整家基金过去都有点保守。他强调了好几次:“我们不会像娱乐明星那样宣传自己,还是以项目为主。”
“好警察”还是“坏警察”
元野在策源的11年投资生涯几无风浪:他曾在一些大公司做过入门级的海外并购相关工作;策源创立时他26岁,是最早期的几名员工之一,跟着冯波和其他合伙人做基础工作;2006年,他开始自己做项目;2008年,他成为策源二期基金的合伙人,当时不过29岁;到第三期基金时,他已经是主管合伙人了。
从并购转向早期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看重“长情”。在做了几宗并购交易后,他预感到早期投资可能比做交易更符合他的兴趣。他喜欢帮助创业者,享受为他们带来价值的过程,希望与之维持更长期的关系,而不是一笔交易做完就结账走人,关系慢慢变淡——“并购交易完成后,企业再发生什么事,也和我们并购顾问没关系了。”
早期投资的不同之处在于,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像朋友,有时甚至像夫妻一般相互牵绊。当然,是在做了好几年早期投资之后,他才意识到维持长期关系并不简单。
他已经历了很多段关系的轮回,经历过企业遇到困难时创业者和投资人利益不同导致的摩擦碰撞,但大部分轮回是完整和正向的。2005年的某一天,元野第一次和豆瓣接触;2006年年初,策源投资豆瓣,至今10年,已经退出并获得了几十倍的回报。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过去几年中豆瓣往移动端迁移遇到问题,执行上暴露出弱点,投资方与企业的关系一度起起伏伏。
但不久前元野和豆瓣创始人阿北吃饭,两人聊到过往,仍然互相认可、感激,阿北也将成为策源新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和顾问。这是一个典型的10年关系轮回,也是策源与创业者合伙制的延续。
策源内部有个关于投资人在创业者面前应该当“好警察”还是“坏警察”的调侃:“好警察”春风化雨,不断鼓励和支持创业者;“坏警察”则经常站在对立面挑刺。现在行业里讨论与创业者的关系时,常推崇投资人要“做创业者的朋友”,但元野对策源创始合伙人冯波最早提出的“副驾驶”理论深以为然:“我总觉得要有个督促。”
这种督促当然不是指控、发怒或蛮不讲理,元野说,只要在董事会有三四年以上的工作时间,他一定在某一件事上和创业者有过激烈的争执并且持鲜明的看法——多是有关黑白是非的争执,“原则问题我肯定不会得过且过”。
“我得代表一个靠谱、负责任的机构。”元野说。他不太介意外界评论他是灵活还是固执,聪明还是笨,投得好还是投得坏,但他想给创业者传达“策源可信赖”的形象,让创业者相信这段长期关系能够顺利走完那个“轮回”。
“铁三角”式投资
ENJOY(当时产品为饭本)或许是一个标准的策源式投资案例:市场好,方向正,团队是产品型。这三点是一个铁三角组合,大姨吗、下厨房、豆瓣都多少带着点这样的影子。团队的产品让人感觉好,这一点颇受元野喜爱。而方向上,大众点评和Yelp虽然受众规模和数据量已经很大,但手机上的内容创造和真正对用户有效的消费指南与引导作用都是逐渐受限的。
那时大众点评和美团还没有合并,元野对创始人陈萌沧说,大众点评和美团,一个估值20亿~30亿美元,一个估值60亿~70亿美元,合并后,市值能达到100亿~200亿美元,如果ENJOY把餐饮这个大市场里5%的金字塔部分做好,价值也会在5亿~10亿美元。能在早期看到这样的前景,无疑是值得出手的。另外,一个200亿美元估值的巨头,也不会短时间内来围剿一家5亿美元的公司。
这个商业机会接近完美:足够大的餐饮市场,清晰的、靠产品解决高端用户需求的方案。尽管ENJOY一无用户,二无数据,可就是在这种鸡和蛋都还没有的情况下,元野仍然在见到陈萌沧的当天晚上就决定投资100万美元。
一年后,饭本累计了不错的数据,并于2014年3月完成了IDG资本领投的B轮融资。到了2015年1月,团队方向与之前的规划相比,开始出现小小的不同。当时,饭本的数据在元野看来已经很不错了,他总觉得单是这个产品本身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创造空间,但陈萌沧感觉到了纯社区发展的瓶颈,他更想切入交易,做美食限量精选电商ENJOY。
元野最早的担心来自这支团队是“媒体+产品”型基因,尽管这是策源当初快速决定投资的最大原因,但对于这种团队配置能否顺利切到交易,他不敢盲目乐观;另外,当时整个大环境对交易的热情甚高,大家都在烧钱。在元野看来,盲目地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交易中,如果不能很快做起来,产生的价值很有限。
其实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冲突。经过短暂讨论,元野隐隐地表达了他对“这个时间点切交易是否过早”的担心,陈萌沧则承诺到2015年年底电商数据将做到500单/天,策源便同意让团队进行局部尝试,没想到两三个月后就收获了意外之喜,ENJOY做到了500单/天,2015年6月做到日订单破千,现在已经破万。前不久ENJOY完成了华人文化产业基金领投的3000万美元C+轮融资,估值2亿美元。
“我也在学着平和、客观地看问题,多支持和相信创业者与管理团队。”在具体业务的拓展和尝试上,元野越来越倾向于给建议,拒绝强势干涉。
永远集体决策
元野说,自己是一个传统VC背景出身、经学徒制带出来的投资人。策源一直是集体作战,不管是投资任何一个项目,还是错过任何一个项目,都经由五六个人一起在场决策。几个合伙人中,只有“谁参与某个项目较多”,却永远不去强调“某项目是谁的”。
一个创业者走进策源会议室的瞬间,会看到四五个人坐在桌旁,不管前期和他沟通的是哪一位合伙人。决策过程没有投票,用元野的话说是“达成共识”,虽然决策者多,但策源的沟通效率和频率都非常高。
尽管他有问必答,言无不尽,可你永远无法想象元野会成为一个高调的网红型投资人。他只会默默施放攻击性,这体现在他动如脱兔的决策过程中。白天见面晚上就决定投资饭本,还不是元野最快的一次决策。医联创始人王仕锐从成都来到北京见他时,10:00进办公室,到了10:40,元野就做了决定。
他告诉王仕锐:“你现在可以买机票回成都了,接下来我会联系你。100万元占股10%,其他事情慢慢说。”言下之意是“你不用在北京再见其他机构了”。
如此早期,如此冲动,看上去是如此不靠谱,但其实2007年策源就通过投资好大夫与医疗创业者打过交道,元野在见到王仕锐之前就看好在移动设备上做医患关系的产品,特别是医生社区。如果王仕锐留在北京继续见投资机构,他多半会先见到投资经理,然后耗上一周到数周不等的时间等待反馈。但在策源,他见到的人是元野,完全可以代表这家机构的价值判断。
元野建议他快速拿钱,找到一个靠谱的投资人,比在市场中兜售两三个月、待价而沽要划算得多。果然医联在15个月内完成了3轮投资,A轮投资方红杉资本,B轮引入腾讯和云锋基金,现在每个月交易近1万单,拥有几十万名医生资源。
元野把“快”看成策源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未来10年策源要继续保持竞争力,这个优势绝不能丢。“如果我们变得很机构化、投委会化,项目经理先看,一周后约到我办公室聊,我再决定,好项目在这一个周一定会被其他机构抢走。”
等待一次绝杀
策源很像是一支体系型球队。元野说他希望有一天策源能成为巴萨——配置一流,配合流畅,在这之前至少是强调团队一起拼命的马竞,但未来肯定不是迷恋一线巨星的皇马。他坚持的理念是“体系和队伍造就了个人”。
“其实我就是在扮演两个角色:一是队长,二是球员,把球踢好、进球,我不是C罗,也成不了C罗。如果这支团队里真有个C罗,大家围着他转也合理,但在策源这样的机构里,盲目塑造个人英雄主义肯定是不健康的。”
他去看10年前的热门金曲榜,很多当年的大热歌手现在已经不出专辑了。再看创投圈每年风云人物的变化,格局竟然也有些类似。元野说:“这个生意有时很残酷。”
“有的投资人喜欢过分高调,但职业发展一旦经历大起大伏,其实对心态和精力都没什么好处,对机构本身的团队和效率也有伤害。”而他似乎在避免波动,一是平台从未给他强烈的动机离开,二是在他的意识里,始终希望能长期地传达给创业者靠谱、可信赖的感觉。
他最喜爱的球员是用整个职业生涯诠释性情的苏亚雷斯,一个在前锋位置把犀利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人。然而元野更容易让人对标到哈维、吉格斯,那些低调,发挥稳定,对一支球队专情多年,没兴趣当超一线大牌的球员。还有伊涅斯塔,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中,这名球星在116分钟攻入绝杀,把西班牙国家队送上世界之巅。元野也在等着这样一个时刻和一个进球,来定义他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期待着下一个10年能在策源投出一个真正的大爆款,就像徐新投出了京东。过去几年,策源投的不少公司曾经也离这样的规模颇近,比如巨无霸体量的奇虎、大众点评,估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凡客、迅雷、好大夫、豆瓣网、兰亭集势……就像射击,就算射中的不是10环,八九环总是有了。
他觉得这与“一个定义职业生涯”的项目还有一点点距离,也知道在投100万美元的早期阶段,他很难帮企业计划出太过长远的未来,这是早期投资难以回避的遗憾。另外,独角兽、十角兽、百角兽们多以奇奇怪怪的方式野蛮生长起来,总是遵循着铁三角投资艺术,也许注定会错过什么。但你永远无法预知明天,说不定他的绝杀已经近在咫尺,也许就隐藏在过去3年这一波借移动红利兴起的公司中。
经验之谈
1.投资人和企业维持长期关系并不简单,企业遇到困难时创业者和投资人利益不同难免导致摩擦碰撞,但大部分轮回仍然是完整和正向的。
2.“好警察”vs.“坏警察”:“好警察”春风化雨,不断鼓励和支持创业者;“坏警察”则经常站在对立面挑刺。
3.标准的策源式投资案例:市场好,方向正,团队是产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