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对糖尿病病机的认识
阴虚燥热
自古以来,传统中医一直认为,阴虚燥热是糖尿病发生的病机核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与燥热互为因果。燥热之邪侵入人体,定会灼伤阴液,久而久之就导致阴虚,而阴液亏损,则不能制阳,导致虚火内生,燥热之邪就越发亢盛,最终形成阴虚和燥热的恶性循环,导致消渴。
阴虚燥热成为糖尿病的病机核心,究其原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和食用辛燥之物有关。
先天禀赋不足,肾虚精亏、肾阴自衰,若再食辛辣之物,热火邪气侵袭人体,加之情志失调,就会加重肾虚、阴虚燥热之症,引发消渴。这是糖尿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过量食用辛辣之物或辛燥之性的食物或药物,久而久之就会相火妄动、灼伤津液,以致心火亢盛、肺胃阴伤、肾阴亏虚,从而导致消渴。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长期服用人参等温补类药物以及鹿茸等壮阳类药物,以免热火内生,耗损阴液,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而且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上焦消渴(上焦型糖尿病)
元代医家戴原礼曾说:“上消消心,心火炎上。”“若因色欲过度,水火不交,深水下泄,心火自焚,以致渴者。”上焦消渴的病理机制主要与心肺两脏关系密切。
心火亢盛、心肾不交
日常生活中,若思虑过度,劳心竭力,则会耗损心之阴血,长久下来就会形成心火亢盛,再度损伤阴血。肾水不济、心肾不交的人更是如此,他们本来就心火亢盛,再加上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就会形成上焦消渴。
肺虚火燥
心火亢盛、心肾不交固然是引起上焦消渴的主要原因,但肺虚火燥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肺脏若呈现出肺气亏虚、热邪火燥,既与肺脏本身有一定关系,也与其他脏腑有一定关系。胃火上炎以及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之火熏灼,都会造成肺脏气虚燥热;七情不调导致心之阴血不足,心火亢盛,上灼于肺,进而造成肺脏热燥;肾水不足、心肾不交,上便不能制火,引致火不归元,浮越于肺。这些原因都可间接导致上焦消渴。
阴虚燥热引起的消渴的不同
古人对上焦消渴的认识
古代医家对上焦型糖尿病的病机有如下描述:“金(肺)者,生水而出高源者也,饮入胃中,游溢精气而上,则肺通调水道而下,今火热入之,高源之水位暴虐所逼,合外饮之水,建瓴而下,饮一溲二,不但不能消外水,且并素蕴水精,竭绝而尽输于下,较大腑暴注暴泄,尤为甚矣。”“上消者肺也,知其燥在上焦也。”“心移热于肺,燥在上焦也。”
从中医理论及古代医家对消渴的研究,可得知:若肺气不足,人体水道就不得通调,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障碍。再加上热燥之邪伤及肺之津液,就会导致肺脏无津液输布,最终形成消渴。中焦不通容易导致三焦结滞、腠理闭塞,则身体有失濡养,导致出现多饮而不解口渴、多食而不解饥饿的病症。而水液不足,直趋而下,又会出现小便频多而有甜味。
中焦消渴(中焦型糖尿病)
中焦消渴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有失健运关系密切。
胃火亢盛
中焦消渴主要症状是胃火亢盛,而胃火亢盛可影响肺脏和肾脏。胃火上炎肺脏,可导致肺之津液亏损,进而引发或加重上焦消渴;下传于肾脏,又导致肾阴不足,进而引发下焦消渴。据此理论,脾胃热燥,运化功能下降,无法输布津液,不仅仅会发生中焦消渴,而且还会传至上、下焦,导致上焦消渴和下焦消渴。
脾胃之阴不足
脾胃之阴不足与中焦消渴也有一定的关系,但脾胃之阴不足的发生,不仅与脾胃有关,与其他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饮食不节或过度进食辛辣、辛热的食物或药物,会导致胃火亢盛,长久下来,就会灼伤脾胃之阴。另一方面,心、肺火旺也会耗伤阴血,导致脾胃之阴不足。此外,肝肾阴虚导致的水火不济、虚火上炎,也同样会耗伤脾胃之阴。
无论哪种原因引发脾胃阴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都可能会引发中焦消渴,更会加重消渴病的病症。
古人对糖尿病与脾胃关系论述
糖尿病与脾胃的关系,古人早已作出叙述。如:金代医家张元素曾讲:“消中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赤黄,热能消谷,知热在中焦也。”明代医家戴原礼曾述:“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作小便。”由此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饮食不节所致脾胃热燥是中焦消渴的重要病因。
前人在总结中焦消渴的病机时,多强调胃火的因素,但实际上与脾脏的关系也很大。脾、胃二脏表里相合,若脾脏的功能下降,就不能给胃提供足够的津液进行消化,就会出现多食而不解饥饿的症状;若脾脏不能把胃所生化的营养物质输送到人体全身,就会出现筋骨无力、形体消瘦的症状。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不仅要降胃火,还要重视健脾气。
下焦消渴(下焦型糖尿病)
下焦消渴与肝、肾两脏的关系密切。肝脏疏泄功能失调、肾阴不足都会导致下焦消渴。
肝脏的疏泄功能
肝脏的疏泄功能一方面有助于气机调畅、气血贯通,另一方面又能促进脾胃的健运功能,对肥甘厚腻之物的消化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肝脏疏泄功能失调,会导致血淤、痰阻,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肝脏还极容易与肾脏同时发病,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又与情志关系密切。七情不调、精神紧张,则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降低肝脏的疏泄功能。中医认为,肝肾同源,因此肝脏功能的改变,往往又会影响肾脏功能。
肾阴不足
肝脏功能失调会导致肾阴不足,而肾阴不足往往是消渴病的病根。肾水为水脏,水不竭人体健康,也就不会发生消渴病。相反,假如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就会导致五脏至津液不济,继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等症状。中医还认为,肾为胃之关。若肾脏功能减退,就会产生口渴、小便多等症状。若肾阴不足,则难以制火。火燥于上,则会煎熬五脏六腑;火越亢盛,则津液越发于干涸。后者是消渴病患口渴多饮却不解渴的原因所在。
肾阴亏虚时间过长,就会伤及阳气,导致肾阳不足,形成阴阳两虚型消渴病。有的消渴病患虽然是因热燥之邪所致,但久而久之,元气耗伤,也可能会形成肾阳虚衰,加重消渴症状。
古代医家对肾虚与消渴病关系的认识
古代医家认为“三消者,本起于肾虚”。宋代医家杨士瀛曾述:“肾水不竭,安有所谓渴哉。”明代医家赵献可、清代医家陈士铎也都比较重视肾虚与消渴病的关系。陈士铎认为,治疗消渴应重在治肾:“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直发,以治肾为主。”
综合上述,肾脏阴阳失调、水亏火盛,都与消渴症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肾虚不仅关系着自身的阴阳水火失调,还会影响其他脏腑,导致其他脏腑功能改变。如:肾水不足,不济心肺,会导致虚火越发旺盛;虚火不归其原,则会浮溢于心肺、脾胃,进一步耗损人体之阴,加重消渴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