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与保养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认识糖尿病

第一章 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的名字名副其实,精炼科学,准确地概括出糖尿病的具体特征,那就是尿中有糖。也就是说,只要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尿中一定含有糖分。

关于糖尿病的记载出现很早,古代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都留下过有关糖尿病的记录。经过漫长的探索和研究,直到20世纪,医学家才彻底揭开了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失常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其表现特征为体内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致使体内代谢发生紊乱,血糖水平不断升高。当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超过一定的阈值,尿中就会出现糖分。这样,糖尿病就发生了。糖尿病患者,除了糖代谢失常,体内的蛋白质,还有脂肪,都会出现代谢失常。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治疗或控制,就会导致肾、眼、神经、心脏和血管等组织、器官病变,进一步发展,便会发生失明、肾衰竭、下肢坏疽、中风或心肌梗塞,最终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它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并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7年在全球性的“争取联合国通过糖尿病决议”运动中公布出的惊人数字——在地球上,每10秒钟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的并发症而死亡,在同一个10秒钟内,就有两例新的糖尿病病例发生。据此推算,在一年内,全球就有300万人死于糖尿病,600万新的糖尿病患者加入到日益壮大的“糖尿病大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已经和死于艾滋病的人数相当。

2009年10月底,第20届世界糖尿病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会上,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最新数据,当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到2.85亿。多么惊人!要知道,1985年的时候,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只有3000万,2000年时,人数增加到1.5亿。新世纪不到10年,糖尿病患者竟然接近3亿。如果照此发展,到2030年,世界糖尿患者将达到4.35亿。与此同时,糖尿病的发展还出现新的特点,那就是,低收入水平国家的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中青年患者所占的比例快速增高。

基于此,国际糖尿病协会发出警告,声称若不加以关注,糖尿病的发展将面临失控的危险。国际糖尿病联协会的姆班亚教授说:“最新的糖尿病地图的数据表明,糖尿病蔓延已经失控。在与糖尿病的战斗中,我们正在节节败退。没有国家会幸免,而且没有国家有能力打败这一共同的敌人。”

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10个国家(2009年10月)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和发病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急剧增加,发病率也快速增长。据2009年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发布的数据,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高达4320万人,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糖尿病发病率也从1980年的0.67%上升到目前的5%,而城市的发病率则逼近10%。也就是说,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患病人数也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长。医学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的快速发展,主要与国人错误的饮食观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虽然糖尿病病因至今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也无法根治,但是,医学界一致认为,糖尿病是可以防治的,并且,饮食治疗是最主要、最基础的方法。如果再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用药、及时的自我检测和一定的心理治疗,我们在对付糖尿病方面,完全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血糖与胰岛素的关系

血糖是什么

血糖,顾名思义是血液中的糖。糖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人摄入食物以后,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其实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通过血液被运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分解燃烧产生人体所需能量。

血糖随血液流经全身,与全身的组织细胞代谢有密切关系,因此,血糖的稳定与否影响到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机能。正常情况下,血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消耗和补充同时进行。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则是失衡的。

在人体中,主要由肝脏、激素和神经系统负责调节血糖。

·肝脏。在血糖升高时,多余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肝细胞将这部分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饥饿时,血糖会下降,这时体内的血糖来源主要依靠肝糖原的分解,从而达到血糖的平衡。患有严重肝病的人,由于肝功能不佳,肝糖原储备不足,很容易产生低血糖。

·激素。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糖代谢调节系统,维持着血糖的动态平衡。这些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其中胰岛素是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它主导着葡萄糖在体内的合成和转化,是调节血糖的最重要激素。其余五种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升高血糖。正常情况下,升高血糖激素与胰岛素处在一个平衡状态,从而使得血糖保持平衡。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控制各种激素的分泌,进而维持血糖的平衡。

在肝脏、激素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空腹血糖正常值应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

胰岛素是什么

谈到糖尿病,就不得不提到胰岛素,而胰岛素的来源是胰腺。糖尿病的核心问题就是因为某种原因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胰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器官呢?

胰腺位于肝脏和胃的下部,长约15厘米,重约70~100克左右,外形像是一把勺子,顶端部分与十二指肠相连。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外分泌功能是指分泌胰液至消化道,帮助人体消化吸收的功能;内分泌功能就是指分泌胰岛素等人体激素的功能。发生了糖尿病,常常是因为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所致。

胰腺中有一个像小岛一样分布的细胞团,因而人们称其为“胰岛”。胰岛内的β细胞能生产出一种蛋白质,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了。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帮助降低血糖的激素,因而它的分泌量直接关系到血液中血糖的水平。胰岛每天生产大约50单位(相当于2毫克)的胰岛素,约占人体中胰岛素总量的1/5。

两者之间的关系

血糖进入人体后,其中大部分通过血液被送往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但血液中的葡萄糖并不是可以随意进入细胞的,因为在每个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葡萄糖进入的“特别通行证”,这个结构叫做“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当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时,才能打开通道,葡萄糖才可以进入细胞被利用。所以,胰岛素是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钥匙。胰岛素既可以促进血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细胞,促进血糖转化为能量等,也可以抑制肝脏葡萄糖的异生,降低血糖的浓度。

血糖对胰岛素的分泌也有制约作用,当血糖升高时,胰岛就会接受“命令”——多制造胰岛素,降低血糖;而血糖过低时,胰岛也会减少或停止制造胰岛素,血糖就不再下降了。所以健康的人不论进食与否,一般血糖含量都比较稳定。

而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发生病变,不但不能生产足够的胰岛素降低血糖,而在高血糖的刺激下又需不断地分泌胰岛素。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就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胰岛的分泌功能会变得很差,而血糖也无法通过胰岛素的作用进入细胞,细胞因为缺乏营养而逐渐衰弱,最终导致人体受到严重损坏。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虽然糖尿病患者有着类似的症状,但很多患者的发病原因却不尽相同。据医学界研究,现在有一部分可以找到确切的原因,但是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清楚。根据临床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因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糖尿病研究的学者们就发现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一个家族有糖尿病患病史,则家族的血统亲属患病率高达34.3%,是普通人的26倍。此外,如果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是糖尿病患者,那另外一个也有50%的发病几率。所以现在很多专家认为部分糖尿病患者是基因遗传。糖尿病的发生与否不是由个别基因决定的,而是其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肥胖。诱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肥胖。肥胖者体内的血糖含量比较高,胰岛长期“超负荷”工作,功能就会出现损害,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发生糖尿病。据统计,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是肥胖者,而且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的程度也有很大关系。

·饮食习惯。糖尿病是个“富贵病”,据调查,越是富裕的地方,得糖尿病的人就越多,像我国的发达地区,如广州及珠三角地带是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地方,约为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现代社会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特别是甜食或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过多食用,进食没有节制,加上运动又少,容易发胖,种种因素致使胰岛β细胞的负担过重,诱发糖尿病。而且现在的糖尿病已经开始从老年糖尿病向中青年,甚至儿童转移,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妊娠。妊娠过程中,孕妇妊娠后期由于生理原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下降,少数人就会发生妊娠糖尿病。

·感染。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但病毒感染是否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我们的身体要想正常运作,就必须通过食物获取各类营养物质,而糖分(碳水化合物)则是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

糖分主要是以谷物类、薯类、砂糖和水果等食物形式进入人体的,经人体消化吸收后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或是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然后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细胞,以备肌肉运动所用。

人们常说的“血糖”,其实就是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的简称。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血糖的水平是经常变化的,一般在饭后,血糖的含量会明显上升。健康人在饭后血糖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就会自动增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使其作为热量被消耗。因此,大约在饭后一小时左右,经过人体紧张的工作,血糖的水平就开始下降,饭后约两小时,血糖的水平就能基本恢复正常。当然,这都是针对一切正常(包括器官的功能和我们的饮食量、饮食结构)的情况下来说的。

然而,如果我们摄入体内的糖分过多,无法被身体及时消耗的葡萄糖就会存留在血液中。这样,过多的葡萄糖就需要大量的胰岛素促进吸收,短期内对胰腺功能的影响可能不是很明显,但若长期如此,胰腺就会逐渐疲劳以至功能衰退,逐渐变得无法顺利分泌胰岛素、无法自动调节胰岛素的分泌量或者所分泌的胰岛素质量欠佳,不能有效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于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会上升,在空腹的时候或者吃饭两小时之后仍然居高不下,并且一直持续,形成比较“稳定”的高血糖状态。

在血糖上升的初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发现(目前,大多数人都不能及时发现,因为他们在健康的时候很少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未加以纠正与改善,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那么高血糖就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血糖水平正常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会被肾脏的肾小管再吸收,而不会进入到尿液中。但是,当到达肾脏的葡萄糖太多的时候,肾小管就无法将它们完全吸收,未被吸收的葡萄糖就会进入尿液,形成“糖尿”而排出,被人们发现。前面已经谈到,糖尿病是因为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得名。

糖尿病的分类与分型

1965年,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建议将糖尿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糖尿病占发病的大多数,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继发性糖尿病占发病的极少数,发病原因较明确,大都继发于胰岛细胞的广泛损害,如胰腺炎、胰切除术后等,或继发于分泌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过多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在第二次会议报告中又发表了关于糖尿病分类的新建议,1985年还作了某些修改。

下表就是1985年进行修改后的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耐量异常的分类。

199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专家委员会认为下表的分类尚不够全面,遂对其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基于治疗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医学术语,保留了1型和2型糖尿病的名称,用阿拉伯数字,不用罗马数字;不将糖耐量低减作为一种分型,而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取消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

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耐量异常的分类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专家委员会又提出了糖尿病的新的病因分型方案,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下面仅就较常见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进行介绍。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它的基本病理是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导致高血糖、高酮血症和酸中毒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临床表现。这类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尤其以儿童多见,也有少部分成人患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所致。研究发现遗传因素赋予个体的仅是1型糖尿病的易患性,它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二者共同作用,个体才能发生糖尿病。环境因素涉及面较广,有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其中主要有病毒感染、营养食品和化学食品等。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破坏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分泌缺乏。

1型糖尿病发病快,来势凶猛,大多数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体内的胰岛β细胞就被彻底破坏掉了。部分患者会有一个缓冲期——几个月后,胰岛β细胞才会被彻底破坏掉。

因为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所以1型糖尿病只能通过体外补充来获得胰岛素。自发性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防止其发生,糖尿病患者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才能生存。

1型糖尿病在整个糖尿病发病人群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中儿童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在3~4岁和11~12岁两个年龄阶段,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

1型糖尿病发病后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甚至会出现糖尿病性昏迷的危险,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它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损伤两个方面。

所谓的“胰岛素抵抗”,就是人体的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抵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使其转送血糖的能力降低,不能顺利地打开葡萄糖通道,血糖不能进入到细胞中。另外,胰岛素对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具有调控作用,当存在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就不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胰岛素抵抗的特点就是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异常升高。如果长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储备功能就会全部耗竭,由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也就不能满足人体对胰岛素的无限需求,出现“胰岛素相对缺乏”,血糖也随之升高。

胰岛功能损伤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也就是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是逐渐下降的,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比较缓慢。随着病情的加重,胰腺的β细胞进一步严重受损,所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满足人体各种状态下的需要,人体所需的胰岛素就会严重缺乏。这个时候,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就会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属于生活方式病,它与过量饮食、缺乏运动及过量饮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如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首先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90%以上。

妊娠糖尿病

所谓妊娠糖尿病就是指妊娠前没有糖尿病,妊娠以后出现了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常在妊娠的第24周左右出现,因为这一阶段的胎盘会分泌出一种减弱胰岛素作用的激素。不过,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随着妊娠分娩的完成,血糖水平会很快回到正常水平。也有一部分患者血糖会持续较高水平,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那些血糖回到正常水平的妇女,在5年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会比常人高很多,因此,要经常做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遗传因素和肥胖症是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有家族糖尿病史的或肥胖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就应该注意糖尿病的检查。从这点看,怀孕后吃得越多对孩子越好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不科学的。

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不能把摄入人体内的葡萄糖有效地组织氧化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呈阳性,随之出现代谢紊乱。为了能及早地做好预防工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糖尿病典型的临床症状。

·多食。多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食物在肠胃消化后转为葡萄糖,而葡萄糖还没能被充分利用,就从尿中流失了。机体没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短缺的部分需要从体外补充,患者的饥饿反应加强,故出现多食,多食是为了补充尿中失去的糖分,而多食又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又致多尿,尿糖又会增加,饥饿感加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糖尿病患者即使多食易饥,也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食遏制这种恶性循环,减轻胰腺的负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多尿。多尿即尿的频次和尿量增多。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过高,大量的葡萄糖从肾脏中排出,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又不能完全被肾小管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故出现多尿症状。一般尿量与尿糖成正比,尿糖越高尿量越大。糖尿病患者每日的尿量可以达到3000~5000毫升,甚至超过8000~10000毫升。随着尿糖增加,尿量增大,肾囊膨胀,患者可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

·多饮。多饮是由于多尿引起。多尿使体内流失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皮肤脱水而失去弹性。患者每日饮水量几乎与尿量相同,且饮不解渴。

·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不能充分吸收利用葡萄糖,而身体就会用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补充能量,加速了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速度,再加上水分丢失,患者体重急剧下降,形体消瘦。

以上就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三多一少”典型临床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成年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或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的典型症状就不明显。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和老年得病的糖尿病患者,平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体检时或因为牙周炎、皮肤溃疡、水肿、视力减退等,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血糖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从而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尽管此时他们的血糖已经很高,但他们并没有尿糖,因而“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并不明显。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及时就医治疗。

糖尿病的病症信号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国内外医学界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一旦患上,必须终生治疗。因而为了避免它对我们健康的侵袭,对其进行积极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在糖尿病形成的过程中,每个人身体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果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大大降低患上糖尿病的可能。

通常情况下,如果在平常的自我监测中发现身体出现下列异常症状,就要警惕糖尿病的发生了。

·口渴。每天总是感觉很口渴,虽然已喝了不少水,但仍不能解渴。

·饥饿。尽管每餐吃得不少,但总有饥饿感,体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开始逐渐减轻。

·小便次数大大增加。小便排出量比平常多了2倍左右,而且一旦喝了水,大约一刻钟后就想立即上厕所。

·身体疲乏、耐力下降。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虽然增多,但仍然不够供应机体的需要。

·消瘦、虚弱:没来由地人就变得消瘦、体重下降,或胖人变瘦,易感疲乏、虚弱无力等,这些都是糖尿病的特异表现。

·餐前或餐后数小时出现饥饿、心慌、乏力且四肢颤抖的现象。

·出现肌肉痉挛,小腿肚抽筋等现象。

·上楼梯时突然一侧腿膝关节乏力有欲跪倒现象。

·无其他原因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的现象。

·无明显原因地出现性功能障碍现象,如女性月经紊乱,男子性欲减退或阳痿。

·老年人出现性欲亢进现象。

·齿槽溢脓,这是糖尿病的常见表现和重要征兆。

·手足时常出现麻木,甚至有剧烈疼痛感、热感、虫爬感。

·反复发作低血糖,也是糖尿病的一个征兆。

·舌面上出现没有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区(菱形舌炎)。

·出现排尿困难现象,可能是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应引起注意。

·皮肤上经常反复出现毛囊炎、疖、痈、癣等。

·出现发展迅速的白内障。

·每日大便2~3次至5~6次不等,呈稀糊状,这是功能性腹泻,可能与糖尿病有关。

·手足发凉,全身发抖,有时还出冷汗。

·受到创伤的地方,伤口的愈合速度大大低于从前。

·血压和血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增高。

·感觉神经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不明原因的疼痛、麻痹等症状。

·耳道经常发炎,或是耳垢突然增加。

·尿液检查中,曾查出尿中含有糖分。

·血糖检查中,曾查出血糖水平稍微偏高。

·偶尔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乃至昏迷症状。

·尿道、胆道、肺部、皮肤等部经常出现反复感染症状。

糖尿病发病前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有典型的症状,也可能毫无征兆,或者因糖尿病并发症而出现的症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时或者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大家可以参考上面的表现及时去医院进行全面诊治。

另外,受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影响,女性糖尿病患者会在早期出现一些有别于男性的症状:

·阴部瘙痒。这是尿糖刺激局部所致。

·出现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性阴道炎,并伴以白带分泌。

·性功能障碍。

·腰臀比例过大(正常的腰围与臀围比值为0.7~0.85)。

·孕妇产下巨大婴儿。糖尿病孕妇有15%~25%的人分娩出巨大胎儿(体重超过4000克)。

再有,小儿糖尿病不同于成人。小儿糖尿病一般起病比较急,发病比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呕吐、腹痛、脱水、呼吸困难、昏迷等,严重者可能引起死亡。下面是小儿糖尿病的几个表现:

·多食、多尿、多饮,体重明显下降,精神委靡,经常性的遗尿。

·起病急,发病前常伴有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反复起疖肿或湿疹,而且不易痊愈。

·腹痛、腹泻,这类患儿常被误诊为肠炎、急性阑尾炎。

·频繁呕吐,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典型症状。

·排尿困难,患儿体内糖代谢障碍,能量来源不足,导致神经、肌肉等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排尿不尽。

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以上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和血糖检测,以免延误病情造成误诊。

糖尿病的严重危害

当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首先出现的症状就是排尿量增加,上厕所的次数更加频繁,口渴的感觉很明显,于是便大量饮水。因为当血糖上升时,血液的渗透压会随之增大,身体细胞里所含的水分就开始向血管转移,尿的正常代谢过程受到影响,产生大量尿液,进而出现脱水症状。

与此同时,由于胰岛素的分泌量下降,葡萄糖无法被身体吸收,从而为身体提供能量,所以会觉得全身乏力,肚子的饥饿感增强,于是食量逐渐增加。然而,虽然吃得更多,但结果却只见血糖值上升,身体并未发胖,相反体重却不断减轻(其原理前文已经提到)。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波及到身体各处。相继出现的症状有手脚麻痹、疼痛、冰凉(以上三种情况常常左右对称发生,夜里感觉尤为明显)、小腿抽筋、站立时抽筋等神经功能异常的症状。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病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牙周疾病、肺炎等感染性疾病、高血压、脑梗塞、体位性眩晕、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性肾病、肾盂肾炎、胆囊炎、畏寒症、膀胱炎、便秘、腹泻、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全身肌力减退、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全身性皮炎、足部坏疽(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等。这就是糖尿病的巨大危害,就是由于血糖上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糖尿病的这些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肾病,它们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更要命的是,糖尿病有时会和高血压、高血脂合并出现,造成难以控制的后果。

其中,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由于持续的高血糖造成的神经纤维传递能力下降引起的。这样,末梢神经、植物神经等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表现出种种症状。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眼部的毛细血管受到高血糖的损伤所引起的,将会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失明。同样,糖尿病引起肾病也是因为肾脏的毛细血管受到高血糖的损伤造成的。由于肾脏的功能减弱,处理废物的能力下降,体内的有害物质就会在血液中积存,进而损害到全身各处,甚至引发尿毒症而导致死亡。

糖尿病的这些并发症有的会突然发病,有的则是经过很长的时间逐渐积累而成的。临床上,多种并发症同时出现的病例也很常见,它们共同作用会造成整个身体的严重病变,导致器官和身体衰竭,最终危及生命。而这一切都是由高血糖造成的。

在胰岛素应用之前,急性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患者血糖异常升高,脱水,迅速进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为10%。自1921年胰岛素应用于临床后,其死亡率大大降低,糖尿病性昏迷及感染所致的死亡急剧减少,仅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1%。

目前,在糖尿病性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左右糖尿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致残致死的患者逐渐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冠心病,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死亡;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患者的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

糖尿病易患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糖尿病是具有遗传性的,但它所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易感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有糖尿病,子女就一定会患糖尿病。糖尿病的遗传涉及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变异后使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努力做到饮食均衡,合理运动,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积极的预防对于那些易患糖尿病的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有家族病史的应及早做定期检查,防患于未然。

肥胖者

首先,肥胖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脂和高血压,而且胖人多不爱活动,使糖代谢减慢,造成体重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其次,肥胖的人摄食量过高,脂肪细胞变得肥大,对胰岛素需求增多,胰岛细胞负荷过重,刺激胰岛β细胞过度分泌,导致胰岛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所以,为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首先应该预防肥胖,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合理饮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

肥胖带来的健康损害

(1)脂肪代谢紊乱;

(2)高血压;

(3)2型糖尿病;

(4)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5)脂肪肝;

(6)脑血管疾病:脑血栓、暂时性脑缺血;

(7)骨科疾病:变形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

(8)高尿酸血症(或痛风)。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肥胖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严重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它也可以直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更应该合理饮食,杜绝肥胖。

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者

精神紧张会使对抗胰岛素的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临床中还发现,易怒,脾气暴躁,爱生闷气,肝火旺盛的人,血糖容易升高。同时,精神紧张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也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最近,医学家还发现大脑皮层紧张时可分泌一种物质,促使血糖升高,这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因此,无论是健康的人还是糖尿病患者都应该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注意调节放松自己的情绪。

妊娠期妇女

在妊娠期,胎盘会分泌出一种减弱胰岛素作用的激素,这种激素有可能会引发糖尿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糖尿病只是暂时性的,生产之后会自然恢复,不过也存在康复数年之后再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此外,有食欲正常而体重明显下降,却找不到原因,妇女分娩巨大婴儿,年龄超过50岁,肢体溃疡经久不愈等情形者,也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爱喝酒的瘦弱男性

我们都知道胖人容易得糖尿病,可是,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研究小组与日本国力癌症中心预防研究部,在英国的糖尿病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瘦人同样面临着糖尿病的威胁。通过调查研究他们发现比较瘦的男性如果饮酒量增多的话,患糖尿病的概率也会随之增高。参与此项研究的日本虎之门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野田光彦分析说:“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双重作用。首先,胰岛素可以抑制人体血糖值的增高,而在身体瘦弱的人当中,多数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都比较弱;其次,现有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长期饮酒也会导致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减弱。所以,体质瘦弱的人再饮酒的话,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就会变得更差。”

野田主任因此建议,身体较瘦的男性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控制饮酒量——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80毫升(酒精含量不超过20克),这样才能减少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每天睡眠不够者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丹尼尔·戈特列布,在美国《内科学档案》周刊上发表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与每天睡7~8小时的人相比,那些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比例要高出2.5倍,也就是说,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可以导致糖尿病。

这项研究成果是在对1486名年龄在53~93岁之间的成年人进行调查时得出的。由于研究已经排除了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对于实验者的影响,因此戈特列布教授认为睡眠时间长短与糖尿病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是什么因素使睡眠时间过短与糖尿病产生联系尚不清楚。戈特列布教授进而强调,无论是什么原因,这项研究都再次表明了充足睡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