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走出糖尿病认识误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的吗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糖尿病和胰岛功能密切相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缺失或者减退是引起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后的杀手锏。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并没有大的损害,胰岛功能都在正常的范围内。
病理学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β细胞会显著减少,在1年内死亡的病例,β细胞的数量仅为正常的10%左右。而2型糖尿病90%的病人的胰岛改变为胰岛淀粉样变性,胰岛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见淀粉样物质沉积于毛细血管和内分泌细胞之间,胰岛β细胞数量仅中度或无减少。那些淀粉样的物质称为胰淀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内存在大量的这种胰淀素,它们并没有按照正常情况释放到血液中,而是堆积在胰岛内,从而造成了胰岛的损伤。这是一个随病情发展而逐渐发生的过程,所以说,不是胰岛的损伤造成了2型糖尿病,而是2型糖尿病的发展造成了胰岛的损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糖尿病并不都是由于胰岛的功能减退而引起的。
糖耐量减低者离糖尿病很远吗
以往糖耐量减低被称为无症状糖尿病,或化学性糖尿病、隐性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患者大多数没有自觉症状,常常是在体检时被告知血糖浓度异常——这些患者的血糖值高于正常的血糖值,但还没有达到可确诊为糖尿病的水平,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听说这种情况就放松警惕,不做进一步的检查了。其实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糖耐量异常患者对照检查表
(1)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是( )否( )
(2)现在的体重比25岁前增加了10%以上。是( )否( )
(3)喜欢吃米饭、面包、面食等碳水化合物类食物。是( )否( )
(4)喜欢吃甜食。是( )否( )
(5)很少运动。是( )否( )
(6)喜欢吃油炸食品和奶油。是( )否( )
(7)压力较大。是( )否( )
(8)腹部肥胖,腰围大于臀围。是( )否( )
(9)常在外就餐,还吸烟、喝酒。是( )否( )
(10)吃饭时间不规律,吃饭过快。是( )否( )
我们知道,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的危险信号,这些患者将来极有可能患糖尿病,而且糖耐量异常患者患动脉硬化的可能性也比血糖值正常的人要大。因此,一旦被确诊为糖耐量异常,就要改变以前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并及早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干预治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生。
在我国,年龄超过4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超重、肥胖、有巨大儿生育史的妇女等人群更应及早检测血糖。这些高危人群不仅要测空腹血糖,还要测餐后血糖,因为餐后血糖不正常的人多半是糖耐量代谢异常人群,他们虽然还不是糖尿病患者,却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其中有30%会变成糖尿病患者。
参照上页“糖耐量异常患者对照检查表”,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出现了表中所列举的情况。如果你的生活方式与表中所列的对应项比较多,那么从现在开始就有必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没有糖尿病家族史就不会患糖尿病吗
糖尿病的可遗传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糖尿病的现象,说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同一家庭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患糖尿病。这就说明,不是带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就一定会患糖尿病。与遗传因素相比,饮食过量、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更大。
对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糖尿病是具有遗传性的,但它所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易感性。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不能说从此就不会患上糖尿病,引发糖尿病的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很重要,其中包括:病毒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及精神过度紧张等等。
引发糖尿病的外界环境因素
糖尿病遗传无法预防吗
糖尿病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有20%~40%的子女会从母亲那儿遗传患上此病。但研究表明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且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糖尿病,所以糖尿病遗传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为了预防下一代遗传病的发生,必须在这一代做好择偶与婚配的工作。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在1/7~1/3之间;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就提高到1/2。因此,糖尿病患者之间不建议相互婚配。
其次,合理、科学的调控饮食,忌辛辣甜腻食物及烟酒,控制体重;坚持劳逸结合,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促进糖的利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此病;妇女妊娠时应合理饮食,尽量使胎儿体重在理想范围,因为新生儿过瘦、过胖,将来都容易患糖尿病;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情绪过激和精神紧张。
再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遗传病并非都是在出生时就能表现出来的,有的在儿童时期,有的甚至成年后才逐渐显出症状和体征。如能在症状出现前定期做尿检查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一旦出现异常或糖耐量减低,立即进行干预治疗,便可以控制一些糖尿病遗传病的发生。
糖尿病是富人病吗
糖尿病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罹患该病者多为富人。
发达国家很少有富人罹患糖尿病,因为那里的富人很注重锻炼身体和合理饮食,而低收入人群却因为经常食用汉堡包等肉类食品,而较易患上该病。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生活富裕导致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糖尿病患者多为有钱人。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疾病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对糖尿病的了解都很少。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管理,许多患者平时不注意饮食,缺少锻炼,养成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大量的糖尿病患者产生。尤其是富人,经济比较宽裕,日常生活中应酬多,饮食不规律,经常性摄入大量高脂肪食物,吸烟酗酒,这些都增加了他们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给自身的健康埋下隐患。
糖尿病的发生是不会以个人财富来作为标准的,如果你的生活饮食不规律,平时又缺少锻炼,那么不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糖尿病都会自己找上门来。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糖尿病的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从而控制这一疾病的进展。
吃糖易得糖尿病吗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糖,进而认为糖尿病是由吃糖引起的。这种认识其实没有一点科学道理,是望文生义造成的误区。
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者都与遗传因素和感染、肥胖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致病机理就是胰岛受损,胰岛素活性不足。正常人的血糖之所以保持在正常范围,是因为有充足的胰岛素进行调节。如果胰岛素分泌失调,活性不足或相对不足,就会引起血液中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影响了对糖的调节。当每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糖升至160~180毫克时,即超过肾小管吸收糖分的能力时,尿液中的糖分增加,就出现了血糖增高现象,出现糖尿病。
由此可见,糖尿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却跟吃糖与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吃糖可以导致肥胖,而肥胖又可能诱发糖尿病,这种间接关系还是有的,所以,吃糖也不应过量。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吗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老年人(65岁以上)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是20~40岁人群的10倍。老年人是糖尿病的最高发病人群。但这些并不能说明只有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只是相比较而言老年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为什么老年人易患糖尿病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机体组织老化,基础代谢率下降,胰腺随年龄增高而逐渐老化,胰腺的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全身各器官衰老不协调。
·生活质量提高,营养成分改善,老年肥胖者尤其腹部肥胖逐渐增多,肥大的脂肪细胞膜上单位面积的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其与胰岛素结合的亲和力降低,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
·体力活动减少,机体利用和消耗葡萄糖量减少,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糖耐量减弱。
·老年人肌肉逐渐减少,由占人体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组织则从20%增至36%,此消彼长,导致葡萄糖消耗减少,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起病后不易被发现,症状也不明显,较难及时诊断,因此若有以下情况应首先考虑是否有糖尿病的存在:
·食欲大增而体重却日益下降。
·常发生皮肤、口腔感染且伤口日久不愈。
·四肢麻木,肌肉酸痛。
·老年白内障或视网膜病变。
·老年皮肤瘙痒,尤其是妇女外阴瘙痒。
另外,老年糖尿病有以下临床特点:
·患病率高。50岁以上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40%以上,60~69岁为患病峰龄。调查显示,北方城区中老年人群中,有14.5%体重超重,69%达到肥胖程度,糖尿病患病率为7.8%。
·表现不典型,较难及时诊断。老年糖尿病人多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病情较轻,难以及时诊断,容易漏诊。许多患者是在进行身体检查或者因其他疾病做常规血糖检查时才发现。
·老年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95%以上),为2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多因素遗传病。
·非酮症高渗性并发症。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是老年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2/3的病人大病前无糖尿病病史或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一旦发生,如不及时诊治,则预后严重,会导致脑细胞坏死,死亡率可达到40%~60%。
·心脑血管病为主要死亡原因。有人统计,约有70%~8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易感染。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能力下降,细胞介导免疫功能受损,防御感染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大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对感染的应激能力下降,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感染,感染又会加重糖尿病。感染以肺部多见,其次为泌尿道、胆道肺结核及真菌。
孩子小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提起糖尿病,大家就会想到这是大人才得的病,糖尿病基本上是成人的专利。但据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学龄前儿童糖尿病患者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全球15岁以下人群中平均每天增加200名糖尿病患者。
造成孩子患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肥胖。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在家长的宠爱下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经常吃甜腻、油炸等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但平时又缺少运动,消耗少,体重上升得特别快,结果导致孩子血糖过高,引发糖尿病。另外,遗传导致患糖尿病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因素成为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发病趋势。
儿童糖尿病是可起始于任何年龄的,但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为5~6岁(或7~9岁),另一为青春期初期(11~13岁),发病率明显低于成年人。儿童糖尿病多数起病急,病情严重,其中半数以酮症酸中毒综合征起病,多见于1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会有非常明显的症状,多食、多尿、多饮,且形体瘦弱,血糖与尿糖显著升高,尿酮体呈阳性。大部分儿童患者可以通过血糖测定确诊糖尿病。
以下是儿童糖尿病的几个主要特点。
·儿童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成年人。
·儿童糖尿病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其发病机理及病因与2型糖尿病明显不同,二者均有家族史,但1型有某些病毒感染史。
·儿童糖尿病多急骤,且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发生率越高。慢性并发症以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多见,约有40%死于肾功能衰竭。
·儿童糖尿病血浆胰岛素与C肽水平绝对降低,需终身以胰岛素替代补充治疗。
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学习有关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常识,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如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经常锻炼身体等等,做孩子的生活榜样,而不是宠着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些,则对于预防糖尿病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此外,对于有家族病史尤其是肥胖的青少年应该定期到医院检查血糖,做到早防早治。家长一旦发现青少年出现不明原因的口渴、消瘦、胃口不适等症状,最好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检查,排除糖尿病隐患。
消瘦者不会患糖尿病吗
日本的研究人员在1993~2004年收集了4万名男性和9万名女性的健康状况资料,在研究开始时所有参与者都没有糖尿病。研究期间,在60~79岁的参与者中,跟传统观念一致,体重指数(BMI)较高的参与者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但令人惊讶的是,体重指数低于18.5(BMI较低)的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较高,比BMI为18.5~24.9(BMI正常)的人高出30%。
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消瘦的身体就不会患糖尿病,相反,身体过于消瘦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会比正常人高很多。
消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身体型就瘦,还有一种是由于已经患有糖尿病,因糖尿病而导致身体消瘦。本身体型就瘦的人,如果有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吸烟、酗酒,身体营养水平差,这都会影响或减少胰岛素分泌,最终引发糖尿病。另外一种由于糖尿病而导致的身体消瘦,由于人体所需的葡萄糖不被吸收,大量的排出体外,只能消耗机体的脂肪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求,这样长期下来就会造成体重下降,身体消瘦。
因此,消瘦者不会患糖尿病的说法是错误的。要想远离糖尿病,任何人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少喝酒,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保持乐观心态。在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确保身体健康。
能吃能喝,不会得糖尿病吗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一直认为,能吃能喝,就代表身体健康,不会生病,更不会得糖尿病。这是由于人们在医学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对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疾病症状不能准确地辨别,而产生的认识误区,殊不知能喝水和能吃饭就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而这些症状都被“习惯性”地忽略了。
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体重减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由于血糖异常升高超过一定浓度时就要通过肾脏从尿中排出,排出时会带走大量水分,这就表现为尿多。尿多了人体就会缺水,因而要大量喝水补充水分,这就是喝多。由于葡萄糖的吸收出了问题,能量不足,就会感到饥饿,因而要多吃,这就是吃多。当胰岛素缺乏或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时,脂肪的合成就出现问题,因而会消瘦,这就是体重减少。虽然说“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但它不是判断糖尿病的绝对标准。为了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如果出现这种症状一定要去医院做血糖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
吸脂术有助于治疗糖尿病吗
目前认为超重和肥胖是中国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且可以加重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症状。无论男女,脂肪沉积于躯体上部者,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率都会增高。目前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对肥胖者施行吸脂手术只能减去肥胖者体内有限的脂肪,对肥胖症或许有一定疗效。但由于手术吸除的脂肪主要都是病人皮下组织中的,而与糖尿病相关的脂肪则基本上位于人体腹腔内,因此吸脂手术对糖尿病治疗并无帮助。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糖尿病专家贝蒂娜·齐茨也曾指出,尽管目前日渐兴起的外科吸脂手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肥胖病症,但对与肥胖有着紧密联系的糖尿病并无积极疗效。
1型糖尿病“蜜月期”就是治愈吗
糖尿病“蜜月期”一般是指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相对少)在发病初期,经胰岛素治疗1~2个月以后,有少数病人进入了典型的缓解期,在这段时间,病人胰岛β细胞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改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甚至个别病人可以停止使用胰岛素,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糖尿病“蜜月期”。许多进入“蜜月期”的患者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经治愈,便停止用药。可惜好景不长,经过几个月时间,患者的胰岛又因为自身免疫性的第二次破坏,再次遭到重创,这次损害可能就是永久性的了,患者不得不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蜜月期”只是糖尿病的暂时缓解阶段,每位患者的“蜜月期”长短是不同的。因此,进入“蜜月期”的患者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能放松对血糖的监控,应继续使用小剂量的胰岛素治疗,以增强患者的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使患者的胰岛免遭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的侵害。
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吗
糖尿病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明确,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达标治疗都还是一个难题,根治与攻克更无从谈起。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血糖长期升高会严重损害微血管和大血管,可导致视网膜病变、冠心病、脑卒中和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死亡。当前,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严格控制血糖,使其长期达标,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标。
虽然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但通过早期的药物和胰岛素规范化治疗,使血糖长期稳定达标,患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不会出现并发症,不会影响寿命。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打着“彻底治愈”或“特效药”幌子的广告宣传都是不科学的,患者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每天坚持用药,配合医生的治疗及定期复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切不可急于求成。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是糖尿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较为隐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早期尚可逆转,晚期则必受其害。然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却是可以预防的。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并与遗传易感性有关。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性肾病、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等,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长短、代谢紊乱程度和病情控制程度相关。还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的每种慢性并发症均与糖尿病患者蛋白质糖基化密切相关。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控制调节糖基化过程,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键是尽早和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避免引发血脂紊乱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病人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病人有无糖尿病的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如高血压、血脂紊乱或心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相关的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原则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每年要筛查一次。1型糖尿病患者如首次筛查正常,3~5年后应每年筛查一次。
通过有效的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是可能终止或逆转的。
糖尿病患者不能结婚吗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只要通过合理的治疗,病情得到满意控制后,糖尿病患者都是可以结婚、生育后代的。
糖尿病的发生确实与遗传有关,但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病,因为最终是否发病不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营养过剩、缺少运动、饮酒、吸烟等环境因素等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大家应该明白,糖尿病患者遗传给后代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糖尿病的易感性。这种易感性再加上环境因素二者共同作用,才会发生糖尿病。
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强。英国有研究者观察同卵双胞胎糖尿病达20余年,1982年他总结了200对同卵双胞胎糖尿病的调查分析。其糖尿病的一致性(即两个人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2型糖尿病为90.6%,1型糖尿病为54.4%,说明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1型糖尿病更为显著。上海对1000多个2型糖尿病家庭的调查显示:其亲属中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亲属高3~4倍。如果双亲均为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的发病率就会比较高;如果双亲中只有一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就相对低一些。而且研究还发现,母亲遗传糖尿病明显多于父亲。
由于糖尿病存在遗传倾向,因此建议青年人在择偶时尽量避免双方家族中均有糖尿病人的情况,这样可以减少下一代患糖尿病的危险性。结婚后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妻子或丈夫要正确认识糖尿病并掌握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帮助对方建立有规律的饮食生活,积极参与治疗,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应注意让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膳食,增加运动,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这样糖尿病的家庭生活也会是美满幸福的。
糖尿病无法手术吗
糖尿病手术治疗也许会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途径,但就现在来说,技术尚不成熟。
当糖尿病病人并发外科疾病而需要手术治疗时,冒的风险比一般人要大。糖尿病患者的伤口不好愈合是众所周知的,因外科疾病,加上病人精神紧张、麻醉、手术等因素使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增高,少数病人可诱发酮症及酮症酸中毒。因此,糖尿病病人术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如果一定要做手术则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糖尿病患者需在术前至少3天入院,征求糖尿病专科医生的意见,让医生评价一下自己目前的糖尿病控制状态是否适合手术,检测血糖、尿糖、尿酮体、电解质、肾功能、血脂和心电图等,并保持稳定。
(2)入院后应将自己的治疗情况向接诊医生做详细汇报,并要求医院依据糖尿病专科医生给制订的饮食方案提供日常饮食。
(3)入院前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入院后要改用胰岛素治疗,已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术前和术后胰岛素用量要增加。这是因为患者此时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血糖上升,口服降糖药物不足以控制血糖,且胰岛素剂量要加大。不过,这只是暂时的。
(4)手术中及手术后应严密观察血糖、尿糖、尿酮体、电解质及肾功能的变化,需输注葡萄糖时应加用胰岛素。
保健品和降糖药哪个更好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有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两种,有许多患者认为经常性服用会带来副作用,因此,自作主张对医生开的药减量服用或是不吃,私自去购买一些号称“中药成分,具有明显降糖作用”的保健品来代替药品治疗。但是到目前为止,中药还没有降糖特效药,如果降糖效果明显,一定是添加了西药。降糖根本不是中药的优势,中药的优势在于预防并发症。如果听信一些保健食品的夸大宣传,买来服用后可能会引起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保健品不同于降糖药,千万不可把保健品当成降糖药来吃,它不能起调节血糖的作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血糖患者的口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某些保健品所夸大宣传的有多种疗效或能“根治”“治愈”“完全替代药物和胰岛素”,是不能轻信的。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坚信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降糖药的作用是不可被取代的,任何品牌与功能的保健品都不可能充当降糖药物来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的发展,及时进行药物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依赖药物,忽视调节对吗
药物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一味的依赖药物并不见得会有很好的效果。
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带来的疾病,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调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饮食过多,体格肥胖,活动减少,烟酒嗜好等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很大关系,去除上述不良因素,血糖往往会有很大幅度的下降,这就说明,改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糖尿病的控制是很有帮助的。还有研究表明:对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病人进行正确的生活调节,较不进行生活调节的人,一般来说服药量少,血糖的控制也较满意,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康复后长期停用药物。所以合理进行生活调节,控制饮食、消除肥胖、坚持锻炼、劳逸结合、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疗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极为重要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