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小心你的性格毁了你
所谓性格障碍,是指人们在自我开放中常常出现的气质障碍和性格障碍,如抑郁质的人易表现孤僻乖戾、不善交际的弱点,黏液质的人易表现优柔寡断、缺少魄力的弱点,以及多血质的人缺乏毅力,胆汁质的人办事武断、鲁莽等弱点。这种性格障碍的具体症状是:表面上他们仍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但深入接触后,便会发现这些人很怪。比如与人开始接触时还客客气气,一旦熟悉后就经常过度亲密或过度要求对方,甚至动不动就发怒。
缺陷性格使你的人生充满缺陷
有缺陷性格的人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一会儿跟别人非常亲密,一会儿又突然转变方向,怒目相视,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有性格障碍的人不会体谅别人的感觉和心情,非常自私、任性,也因此面临着自我统一困难及心理混乱的问题。此外,他们缺乏信心,经常处于情绪不安定状态。
卡利斯丁说过一句名言:“在诸多的成功因素中,性格是最重要的。”成功者必然有他成功的理由,而且成功者的成功固然是与他良好的性格分不开的。倘若一个人的性格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那么,他的人生也必将受到这些性格缺陷的影响,甚至,在关键的时刻,这些性格缺陷会对人生起决定性的作用,成为阻碍我们发展和成功的绊脚石。
正如良好的性格能成为人生走向成功的助推器一样,缺陷性格也能成为人生走向成功的拦路虎。
例如,有自我毁灭性格障碍的人是很可怕的,他们特别容易出现自杀等冲动性的自我毁灭行动。虽然基本上他们并不是真正想死,但还是经常造成无法挽回的身体损害。另外,有这种性格障碍的人,会为了逃避现实而滥用药物或酗酒、乱性、浪费金钱、过度饮食或拒食,有意用外物伤害身体。有的人甚至故意违反交通规则,引发交通事故。
而有着自卑性格障碍的人由于在意识层次上无法掌握自己,无法给予自己适当的评价,因此产生心理的不安定。这种不安定,也就是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发生障碍,可能导致行动与感情出现异常。
这种人由于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所以无法让自己得到定位和认同。换句话说,他们的自我形象非常破碎、无法统一,因此陷于不安。有时会突然出现夸大妄想的行为,借此提高自己的价值,让心理获得稳定。但有时这种自我防卫的做法露出马脚,反而让当事人更加无助和茫然。
就性格本身而言,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一个人都同时具备好几种性格,甚至有些性格会矛盾地共存,而每种性格都有其一定的优缺点。如果我们想获得人生的成功,那么首先就应该从克服性格中的缺陷开始。
狭隘性格:中了恶魔的诅咒
狭隘的人,其心胸、气量、见识等都局限在一个狭小范围内,不宽广、不宏大。心胸狭隘的人,他们只听得好而听不得坏,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失败,稍遇挫折、坎坷和不如意,就出现过激行为,导致对自己、对他人的损害,给家庭、社会带来损失。
年轻男女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狭隘心理,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交往,成为身心发展的障碍。心胸狭隘的人的眼中是容不下一粒砂的,他们总是喜欢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总是拿自己与他人比较,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强,他们就受不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让他人跌下阵来,因此,一个心胸狭隘之人由于他气量狭小,往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极易与人发生矛盾、甚至冲突,具体表现为:
1.思想狭隘,认识偏激
有人把思想狭隘、认识偏激比做青蛙的坐井观天是十分贴切的。这种人是只把自己的见识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眼界不能放开,思路不能展开,只凭以往的(或传统的)心理暗示和经验来观察、分析问题。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一般是思想守旧,性格固执,眼界狭窄,缺乏全面的文化修养,看问题片面,只能从主观角度偏激地认识和分析问题,而不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的人。
这种性格的后果,如果是普通的人,只是对某些现象品头论足,有点偏见倒也无妨,至多是他自身或家人因他思想狭隘而受到损失;如果是握有一定权力的人,那就将危及他所主管的部门,甚至更大范围,给事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可见思想狭隘、认识偏激所造成的危害之严重了。
2.行为狭隘,交往面窄
狭隘和自私如同“孪生姐妹”。狭隘的人把目光投向自己,他们唯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处处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交往中更是极力排斥“异己”,其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心胸狭隘之人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嫉妒超过自己的人,他们只愿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其结果导致自负心理的增强和交际圈的大大缩小,随之而来的是孤独、寂寞和空虚的困扰。而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是形成心胸狭隘的主要因素。
狭隘的性格一旦形成,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一个再优秀的人,若他的心胸狭隘,容不下他人,接受不了他人,那么,这个人一定难成大器,就算他已小有成就,而终有一天,这些小小的成就也会因为他的狭隘性格而毁于一旦。明朝宰相李善长就是因为性格狭隘而自酿人生悲剧的。
宰相肚里能撑船,确实是至理名言。明朝宰相李善长虽功劳赫赫,荣登宰相宝座,但因其狭隘性格,终落得个被逼自杀,家属70余人被赐死的结局。还是刘基对李善长掐算得好:“志大量小,后事难料。”
李善长,字百室,公元1314年生,定远人。李善长出生于衣食无忧的小地主家庭,早年读过一些书,虽不能说精通文墨,但却懂得治乱之道。他为人很有心计,也很能干,在地方上颇有威望。据记载,他从小就有雄心大志,想干一番事业。
早年的他就跟从朱元璋,从朱元璋的幕府记室长开始便尽心尽力、忠谨之至,并最终得到了朱元璋无比的赏识和信任。当然,李善长也确实非常有才能,能文能武,并且屡屡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宣布登基,国号大明,李善长主持了整个仪式。至此,李善长由刀笔小吏成为开国功臣,封为开国辅运韩国公,同时赐以铁券,可免死罪两次。在封赏的诰命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功劳作了如下评价:“东征西讨,目不暇给;尔犯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杖,未尝缺乏;剔繁治剧,和辑军民,各靡怨谣。昔汉有萧河,比之于尔,未必过也。”
可见,当时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是相当高的。然而,李善长随着职位的升高和权势的增强,其性格中的狭隘性也逐渐体现出来,并最终害人害己。
开国以后,李善长曾任丞相,势力很大,其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有贪污罪,当时由任御史丞的刘基调查这件事,李善长多次从中说情、阻挠,最后,刘基还是奏准了朱元璋,将李彬杀死。李善长怀恨在心,就暗设计谋,令人诬告刘基,自己还亲自弹劾刘基擅权,结果刘基只得回家避祸。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对他有冒犯之处,李善长就罗织罪名割了杨的鼻子和李的胸乳,导致二人一残一死。
这倒还罢了,他培植淮人集团的势力,将一个知县出身的胡惟庸一手提拔为丞相,后来胡惟庸擅权不法,贪污受贿,弄得朝野皆怨,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反对。由于朱元璋用法残酷,胡惟庸恐怕被杀,就秘密组织了一场谋反活动,企图把朱元璋骗出宫来杀掉。谋反败露后,胡惟庸一党被株连杀死的有3万多人。李善长既是胡惟庸的故旧,又是他的推荐者,还与他有亲(李善长之弟跟胡惟庸是儿女亲家),本当连坐,朱元璋念他是开国勋臣,便免死贬谪,但后来还是以星相之变须杀大臣为借口赐死了李善长。李善长死时77岁,所有家属70余人,也尽行赐死。
李善长以功始而以罪终,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有代表性的,别说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加杀戮,就是换一位“仁慈”的开国皇帝,像李善长那样性格狭隘、居功自傲、擅权自专,也必定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刚愎性格:众叛亲离终败北
刚愎自用的人往往都把自我看得很重,进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他们认为:自我就是我得第一,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些人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喜欢一意孤行,做事情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刚愎自用型性格与刚毅型性格乍一看上去有着表面的相似性。其实不然,具有刚愎性格的人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重,在他们的视野内,没有可以与自己相提并论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确实有才华、有能力,但他们不求进步,最终导致失败的命运。恃才傲物是他们的显著特征,他们自视甚高,不愿与别人交流,故步自封,最后难免出现悲剧性的结局。许多刚愎自用型性格的人都是曾有过很大贡献的人,但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功勋卓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最终也难逃悲惨的结局。
关羽正是这种性格的典型代表。他一生战功赫赫,对刘备忠心耿耿,始终不渝;智勇盖世,过五关斩六将,屡战屡胜,所向无敌。但这些优点也导致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正是关羽傲慢自大的性格使他忘乎所以、目中无人,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而在历史长河中,由于性格上的刚愎自用而最终导致人生的失败,甚至命运的悲惨的人又何止关羽一个呢?提起楚汉相争中的西楚霸王项羽,相信没有人不为他的四面楚歌及乌江自刎而深感可惜,而项羽这个人的死却死得那样的刚愎自用,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将他刚愎的性格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展露无疑。
项羽是刚愎自用的,他的刚愎自用还带着一些优柔寡断。因此,虽然他英勇顽强、所向披靡,堪称英雄,但仍然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所以,楚汉相争,在一定意义上是性格之争。
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和中期,刘邦实际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然而,项羽最终却失败了。项羽失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他的性格中有许多别人无法比拟的优点,这种性格使他善于听信忠言,能够使用人才,为了大事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项羽虽然是个英雄,但是,他的性格中有着致命的弱点,那便是:刚愎自用。而刘邦正是利用了他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战胜了他,并最终夺得了天下。
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和项羽是两支反秦武装的领袖,他们是战友,也是同盟军。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进据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后,接受张良等人的劝告,与当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由此收买了当地百姓的民心。同年12月,项羽在经过巨鹿的浴血苦战消灭秦军主力后,率诸侯兵西抵函谷关。一看关门紧闭,又听说沛公已定关中,当即大怒,命黥布等人攻破函谷关,大军蜂拥而上,进驻鸿门。
被项羽奉为亚父的范增此时已看出了刘邦的野心,于是劝项羽于次日清晨消灭刘邦的势力。项羽有兵40万,号称百万;刘邦仅有10万,自然无法与项羽抗衡。正在这一紧要关头,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将实情告诉张良。项伯和张良原是好朋友,所以劝张良赶紧脱离刘邦,不要一起送死。张良认为“亡去不义”,反而拉着项伯一起见沛公。刘邦立刻与项伯结成亲家,并听从项伯的建议,于次日清晨到鸿门向项羽请罪。
次日清晨,刘邦早早赶到鸿门,向项羽面谢,一番话语让项羽顿时犹豫不决,最后只得设宴接待刘邦。
在宴席上,范增好几次用眼睛示意项羽攻击沛公,项羽却毫无反应,范增只好离席找到项庄,对他说:“君主为人优柔不决,你进去以剑舞,寻找机会杀掉刘邦,不然,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项庄于是入席敬酒,并借口:“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随即拔剑起舞。项伯心知项庄舞剑,其意在杀沛公,遂起身对舞,以自己的身体翼蔽沛公。在营外担任警卫的樊哙急闯进来,大声责备项羽说:“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还军灞上,以待大王来……”一番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刘邦起身如厕,招樊哙出,将车骑随从留下,自己骑马,樊哙等人步行小道返回汉营,让张良对付项羽。项羽问沛公哪里去了,张良回答说,怕将军有意责备,故不辞而别,让我代为献上玉璧,项羽接受了这一礼物。张良又将玉斗献给范增。范增愤然撞碎玉斗,起身说道:“从今往后,我们都成了刘邦的俘虏。”
果然不出范增所料,不久,刘邦便利用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多疑的性格弱点,对他进行反间计,用一系列的计谋让他身边的忠臣良将一个个弃他而去,并最终落得了“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下场。
与刘邦相比,项羽的确具有更多的英雄特征。他勇猛善战、不畏艰难、性格直爽、恩怨分明、爱惜属下、讲究道义,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美誉,但他的这些性格特征皆被他的刚愎自用抹掉了。他没有刘邦的柔韧、冷静、果断和博大,更没有刘邦的雄才大略,所以他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失去了一个个得力的助手和忠臣。
楚汉相争的这场性格之战就在项羽乌江自刎之时落幕了,但结果是一开始就注定的,项羽就这样因为刚愎自用而未能成为真正的霸王。
自负性格:膨胀出来的败局
有自负心理的人往往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心高气傲的人,有的自视过高,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有的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自负的人一般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他们经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太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缺少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门庭冷落。
自负的人一般都有自负的资本,而这资本便是他优于他人的地方,但自负的人往往夸大自己优于他人的地方,看不到自身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于是他们无限地自我膨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
每个人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但事实上,少了谁,事情往往都可以做得一样好。所以,自大的人历来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你要切记这样一个道理:自大是失败的前兆。小说《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大将关羽,重义气,忠心耿耿,勇猛过人,战功赫赫,被人们尊称为关公。但是他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自负。刘备在成都称汉中王,把荆襄九郡的军政大权交给关公,可是他不听下属的正确建议,又把荆州这片战略要地给丢了。
自负的人通常是感性的,他们仅仅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认识的基本形式,对事物或形势进行表面性的判断,盲目地、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最后的结果往往与预期的相去甚远,甚至截然相反。比如吕布,这位《三国演义》里武将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就是个自负的典型。当曹操兵临城下、敌众我寡之际,此君仍在貂蝉面前没心没肺地狂妄叫嚣着:“汝无忧虑。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
狂傲自负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容易因为小小的成功而自我膨胀,一旦自我膨胀,他便会很快迷失方向,而此时,失败也就离他不远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麦克阿瑟就是一位杰出的将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评价过麦克阿瑟:“麦克阿瑟是美国的一个巨人,一个体现了传奇人物的一切矛盾的传奇式人物。他是善于思考的知识分子,又是威风凛凛、自负的军人;他是专制者,又是民主主义者;他天生口才好,演说时感染力很强,丘吉尔式的雄辩可以鼓舞千百万人——也使大多数自由派无招架之力。”
麦克阿瑟将门出生,他的父亲曾经担任入侵菲律宾的美军司令。他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麦克阿瑟担任美军第42师参谋长,晋升上校军衔。他所在的师在欧洲战场战斗了大约4个月,因战功卓著,成为赫赫有名的部队。
1925年,麦克阿瑟被提升为少将,他是美国陆军中最年轻的将军。1930年,50岁的麦克阿瑟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他所创造的奇迹,更体现在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表现。
在太平洋战役中,他提出了独特的“蛙跳战术”,即向几个重要目标的国家发动跳跃式进攻,集中兵力,打开一条通向日本东京的道路。当时,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欧内斯特·金和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都不同意他的计划。
麦克阿瑟没有顾及自己的处境和上下级的关系,坚持他的“蛙跳战术”,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战”后,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取得了成就。
麦克阿瑟涉足政坛以来,他的自负个性使他与上级的关系及各届总统的关系都不融洽。
“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尽管对麦克阿瑟印象不佳,但仍相当重用他,他由此成为日本的绝对统治者。在没有经过华盛顿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将驻日美军削减一半,杜鲁门对此大为恼火,两人关系极为紧张。战争结束后,杜鲁门两次邀请他回国参加庆典,均遭拒绝。
1950年秋天,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继续扩大战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重创美军。由于军事上的失败,杜鲁门已经考虑停战了,但麦克阿瑟认为杜鲁门是“绥靖主义”,是“投降”,并公开指责他。
1951年4月,杜鲁门下令撤销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
作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当之无愧是优秀的人物。“二战”中,他出任远东盟军统帅,以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战绩和荣誉。战争中,麦克阿瑟有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韬略,有临危不惧、亲临战场、出生入死的战争经历。
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有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一面。他的狂傲自负、恃才傲物使他很难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以至最后断送自己的前途。当他和艾森豪威尔一起竞选美国总统时,应该说凭着他的经历、战绩和他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他应该获胜,但最终人们选择了艾森豪威尔。从这点来看,人们更希望他们的总统是一位稳健的人物,他们放弃了因自负性格而不断引起争议的麦克阿瑟。
多疑性格:聪明反被聪明误
多疑的性格具体表现为过度的神经过敏,凡事总是疑神疑鬼。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挖掘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
多疑的人在生活中上演的就是一出悲剧,因为多疑,他会在生活中完全地丧失自我,总是以别人为生活的重心,总是会在一种不安宁的情绪状况中徘徊,总是将事实都建立在自己的假想之上。这种人一般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们的多疑会让和他们在一起的人感到巨大的压力,并且还会伴随着一种不确定的不安全感。当然,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严重地影响到了疑心重性格人的人际关系交往。
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后把许多毫无联系的现象都通过自己自认为合理的想象拉扯在一起,以此来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性。为了能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甚至能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现象。最后是越猜越疑,越疑越猜。
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猜疑之心有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将最终导致一个人做错事情。”回顾历史,一代英雄曹操的身上就有猜疑这一典型性格。
曹操刺杀董卓不成,独自一人骑马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于是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
吕伯奢一见曹操,非常高兴,又听说其刺董卓未遂,正遭缉拿,毫不犹豫带回家中。之后,转身出门,命4个儿子杀猪宰羊,自己则去4里(相当于2千米)外的集上打酒。
由于刺董之事,曹操终日紧张,加上他生性多疑,所以就没有真正静下来过,即使在吕伯奢的客堂里,他依然两耳高竖,坐立不宁。他刚喝完一杯茶,就听到了嚯嚯的磨刀声,侧耳再听,竟听有人说:“马上堵了门,别让他跑了!”
多疑的曹操哪知道是在杀猪宰羊,他认为吕家人要报官杀害他,他心一横,拔剑出门。“好一群不顾大义的小人!”吕伯奢的小孙子正在瞪目瞅他,曹操却忽地一剑刺去,一股红流喷在胸部。曹操没有任何反应,仍是一剑一人地杀向后院。
提剑的曹操,见后院内吕伯奢的4个儿子正在捆猪,心中猛地一顿,知道自己杀错了人,但仍掷剑砍去。4剑之后,曹操觉得自己的身体突然软了下来,遂拄剑在地,闭目不语。良久,忽拔剑挺直,对天长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笑毕,一剑砍断马缰,手抓马鬃,跃身而上。
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领导法则相反,有些领导者对部属全然不信任,疑神疑鬼,总担心部属内通外鬼,担心部属夺权、造反、贪钱,不敢授权。于是,就像“防弊重于兴利”的施政态度一样,人才再多,也是徒然。
有些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平日看似合作无间,实则互信基础不稳,一旦患难或危急时刻,信赖感便破裂了,铸下悲剧。东汉末年的超级猛将吕布,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吕布,字奉先,可谓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猛将,其父早亡,曾拜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董卓为相国时,吕布被其重金收买,遂杀掉丁原归顺董卓,而后又杀董卓。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亲征吕布。吕布据守下邳城,虽曾多次突围,但每战必败,被迫退守城内。吕布手下第一谋士陈宫献计说:“曹操远道而来,必然支撑不久。将军您如果率领步、骑兵屯驻城外,我率领其余军力防守城内。曹操攻打将军,我就出城袭击他的背后;曹操如果来攻城,将军便由外率军来救。如此互为犄角,互相呼应,不超过一个月,曹军粮尽,我们再伺机反击,必可破曹。”
依照陈宫的策略,城里城外两相呼应,就像《孙子兵法》说的“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这是突围的上好计策,虽然冒险,却不得不如此。
吕布同意,命陈宫和另一名大将高顺守城,自己准备率骑兵出城,截击曹操的粮食补给线。
奈何吕布的妻子有意见,她不放心让陈宫、高顺守城。她说:“陈宫、高顺一向不和,将军出城,两人必然不能同心守城,万一局势生变(内斗),将军要在哪里立足?”
一句话说得吕布心惊胆跳。吕夫人接着又提醒吕布:“当年曹操对陈宫,就像父母对怀抱中的幼子一样,到头来陈宫还舍弃曹操,前来投靠我们。你待陈宫之好,并未超过曹操,却把整座城交给他,一旦有变,我还能再做你的妻子吗?”
两段话一段比一段惊悚,吓得吕布取消出城计划。起死回生的机会破灭,只能坐困城中,城破只是早晚的事。
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吕布:“虽骁勇,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就因为吕布对部将有疑虑而放弃陈宫提出的突围奇计,而不得不坐以待毙。由此可见疑心重在成就大事的过程中必将贻误大事,再多的努力,在关键的时刻,只需一个“疑”字便前功尽弃。
孤僻性格:一把关闭心灵的锈锁
在现代社会,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声称内心孤独。他们也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甚至不落下任何一场聚会,哪里人多,哪里热闹,他们就把孤独的自我淹没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依然感到孤独。
是的,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孤独有一天会让一个人渐渐变得孤僻。
性格孤僻者的主要表现是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这种人还常常表现出神经质的特点,其特征是做作和神经过敏。他总认为别人瞧不起他,所以凡事故意漠不关心,做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样子,使自己显得气势凌人一些,其实内心很脆弱,很怕被别人刺伤,于是就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一旦别人真的不理他时,他又认为自尊心受了伤害。由于这种人猜疑心极重,办事喜欢独往独来,因而越发与别人格格不入。人际关系不良的结果,使他陷入孤独、寂寞、抑郁之中。长此以往,还容易导致种种身心疾病。
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战胜自己的孤独感。
孤独,并不单纯是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孤独呢?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事实上,不管你是已婚或是未婚,也不管你是置身于人群,或者是独居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你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孤僻也属于自我封闭的一种,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甚至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与他人沟通。这样的人通常很孤独,害怕与人交往,朋友也相当少,甚至没有。他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他们总感觉没有人能理解他,并常常会闷闷不乐,甚至走向抑郁。
因此,可以说,孤独是一种思想上、情感上无法沟通、无倚无傍、无人理解与认同的感觉。一个人若常年被这样一种性格左右,便会产生一种无人理解与认同的孤独感,那么,就算他再有成就,他的一生都算不上是过得很幸福。
正如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自闭而不合群的性格,不仅有碍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还会使人产生对生存的畏缩感,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诺贝尔以他的诺贝尔奖金而蜚声中外,他一生都在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他是孤独的,他虽有过3次恋爱,但终身未娶。在他辉煌事业的背后却是一颗孤寂的灵魂,这不得不让人为此而深感惋惜。但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便会发现,诺贝尔不幸的情感生活与他孤僻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9岁时,他和父母移居俄国。在俄国,他的父亲从事机械工业,发明了地雷,并在克莱米战役中从政府获得了很多订单,但是很快就破产了。
1851年,18岁的诺贝尔到巴黎研读化学,他在一所实验室工作。在一次晚会上,他邂逅了一位来自自己祖国的女郎。之后,两人相爱了。不幸的是,好景不长,这位女郎因突然患肺结核而去世。与此同时,他在商业领域却很幸运,积蓄了很多钱,而且他还在他的发明中,寻找出很多商机,并在20多个国家建立了80多个公司。
但是,诺贝尔最主要的贡献并不在获得巨大的财富及他的科学发明,他总是在发现生活中的价值,从年轻时候,他就喜欢文学和哲学,或许他并没有找到人间的爱,所以他致力于全人类的爱。
诺贝尔43岁时,经历了第二次恋爱。他登报招聘一名“女秘书兼管家”,后来在众多应征者中,诺贝尔选中了33岁的懂多种语言的家庭教师贝尔塔,并在工作和生活中爱上了她。但诺贝尔没有想到的是,贝尔塔一直深爱着另外一个男人——奥地利的一名男爵,并最终弃诺贝尔而去。
贝尔塔辞职后不久,诺贝尔到奥地利旅行,遇上了20岁的卖花女郎苏菲·海斯。她出生于维也纳中下层家庭,是犹太后裔。苏菲的父亲经济窘困,诺贝尔承诺要帮助苏菲。这样,两人开始了交往。
两人年龄相差23岁,阅历和文化程度都相去甚远。诺贝尔对苏菲是有求必应,苏菲开始大量索取金钱,挥金如土。她赊账都记在诺贝尔名下,甚至常常以诺贝尔夫人的名义出现。
诺贝尔几度欲娶苏菲为妻,他曾把苏菲介绍给他的朋友和兄弟们,但遭到大家的一致警告,他的母亲也反对。
1883年至1889年,诺贝尔经历了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他的哥哥鲁伟去世,母亲随后也离开了人世,苏菲也返回奥地利。诺贝尔迁往意大利。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自己的别墅里溘然长逝。不久,这位“孤独的旅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安息于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家族墓地。
他留下了著名的遗嘱,他把他的财富提供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文学和和平事业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人,这些是他永远的理想。
诺贝尔的一生是辉煌的,但同时也是孤独的;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也是不幸的。是他孤僻的性格让他与现实中的幸福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贪婪性格:永远填不满的欲望之沟
一个贪婪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他们的欲望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样,是无法去填满的。这种无休止的索取,结局是不仅得不到期望的,而且连过去得到的都将失去。
贪婪往往要付出代价。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有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他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也许那代价是沉重的,只是直到最后才会被他发现罢了。更可悲的是,当他发现的时候,一切都太晚了,抑或败局已定,抑或损失、伤害业已造成。
古时有一个国王非常富有,但他还是不满足,希望自己更富有。他甚至希望有一天,只要他摸过的东西都能变成金子。
结果,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天神给了国王这一份厚礼。国王非常高兴,因为只要他伸手摸任何物品,那个物品就会变成黄金。他开心地用手触摸家中的每样家具,顿时每样东西都变成黄澄澄的金子了。
此时,国王心爱的小女儿高兴地跑过来,国王一伸手拥抱着她,他活泼可爱的小公主立刻就变成一尊冰冷的金人了。他傻眼了。
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无边。
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终。
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一心算计,斤斤计较,却最终一无所获。
在很多事情上,做到什么程度由我们自己控制。成功的人往往适可而止,而失败的人不是做得太少就是做得太多。要记住:多并不一定带来快乐,太多就一定会招来麻烦。
人生之中,我们每一个人多少会遇到一些陷阱,而这些陷阱之中,最为可怕的一种是我们亲自挖掘的。因为贪心,我们忽略了自己的弱点,不顾一切去满足我们的欲望。这时,即使危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无法去理会、去避让,贪婪遮住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无法看到危险所在。
贪婪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自尊,我们所恪守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婪面前垮掉。
贪婪的人是如沙漠一样的不毛之地,吸收了全部雨水,却不滋生一草一木,不能孕育一个小小的生命。
贪婪者的心理,一心想着的是“拿来”。这个念头往往占据了他的整个内心,而把其他的善念都挤了出去。
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贪欲就如同一团熊熊烈火,柴放得越多,烧得越旺,而火烧得越旺,人就越有添柴的冲动。于是,人便奔来奔去、忙里忙外,难有停息的时候。
贪婪的人是无法知道贪婪的结果的,因为贪欲早已迷住了他的心,遮住了他的眼,他不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停下来。他就像一只拉磨的驴,只顾一个劲地往前走。
贪得无厌常常使人失去清醒的头脑,为了一点小利而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甚至生命。在历史上就有不少人,本来有很辉煌的前程,但他们却抑制不住内心的贪婪从而因此身败名裂。清初大将多尔衮就是因贪婪而身败名裂,终究未能登上帝位。
清朝开国初期的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性格极为贪婪。可以说,这个“贪”字驱使他一生争权夺势,追名逐利,陷于女色而不能自拔。
多尔衮对于皇权之争是煞费苦心、六亲不认的。他的哥哥皇太极去世后,虽然已拥立其子福临为帝,即顺治,并封皇太极的侧福晋博尔济吉氏为太后,但多尔衮欲篡夺皇位的野心丝毫没有消除。
后来,清兵入关进京,亡国的明朝众臣拜见多尔衮时呼“万岁”,竟然只知新建的大清国有个摄政王多尔衮,而不知还有个皇帝福临。当孝庄太后与顺治帝到北京皇宫时,看到多尔衮无视皇上,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的种种迹象,便清醒意识到朝廷这种险恶的形势时刻在威胁着幼子福临的皇位。孝庄太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便依照当时满族“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下嫁给多尔衮,以此来挟制多尔衮的野心。
而且,聪明的孝庄太后为了稳住与抚慰多尔衮那颗贪婪的心,还是让其儿子顺治帝封多尔衮为皇叔摄政王。可是,多尔衮对孝庄太后母子这一恩赐并不买账。他联合了亲信加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以使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提高到极点,与皇帝位于同一台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权力的剧增,多尔衮贪婪的胃口也日益增大,极尽追名逐利之能事,把福临之所以能登上皇位的功劳持为己有,把各王公在入主中原前后的战功也尽归于己。进北京后,他所用的侍卫、仪仗、音乐等待遇均与皇帝一样;所建的王府完全是按照皇帝宫殿的规格,其华丽的程度有甚于皇宫。
不仅如此,多尔衮的贪欲成性还表现在疯狂地占有女色上。他的私生活放荡不羁,荒唐至极,在这方面充分暴露出他的人性已泯灭殆尽。他不仅霸占了佳丽数千,而且还打起了异国他乡美女的主意,弄得邻国也鸡犬不宁。
由于多尔衮利欲熏心,贪得无厌,依仗他的权势恣意横行,天人共怒。正所谓利深祸速,他去世不足半月,顺治帝就一反常态地向皇父多尔衮一党大肆施以夺权之举,将多尔衮的罪状公之于世,并没收了多尔衮的所有财产。
可以说,多尔衮的贪欲之心却是超人的,将一切功劳尽归己有,从而以功臣自居,谋篡夺位,争名夺利,贪占女色,无所不贪,而且贪得无厌,贪心不足。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多尔衮之贪婪惹起神人共愤,即使他死了也没逃脱被后人刨坟掘墓、鞭尸示众的命运。
叛逆性格:引火焚身的悲剧
叛逆型性格与理想型性格正好相反,他们不是无性格,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很明显的性格。理想型性格是水的性格,而叛逆型性格则是火的性格,叛逆型性格是直接地与所处环境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性格决定命运在叛逆性上表现得尤其鲜明。叛逆是逆来顺受的反面,他富于思想而激进,他是性格向环境发出的挑战,叛逆性格越强,则挑战愈激烈。
虽然每一个人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但不同性格的人采取的方式却不一样,有的人是先融入环境,循序渐进,逐步改变;有的人则采取终南捷径……叛逆性格却与之不同,他向生存环境采取赤裸裸的反抗,他不迂回,不婉转,不是性格战胜环境,就是环境战胜性格。因此,对真正叛逆性格的人来说,他们注定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战胜环境成为英雄;二是被环境所吞噬,成为悲剧的主角。古今中外,叛逆性格鲜明之人无一例外是这两种命运。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便是叛逆型性格的代表人物。在西方基督教对人们的统治日益坚固之时,他提出上帝死了,要推翻一切旧有的道德,认为人性是恶的,恶才值得去赞扬,恶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武器。尼采叛逆的性格使得他的哲学思想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自立门派,但也导致了他悲剧性的一生。他没有美好的家庭,身患精神分裂症,而且最终陷入了彻底的精神崩溃之中。
当然,并不是说叛逆性格就一定不好,任何性格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而一旦过度,则不可取。叛逆性格关键在于叛逆的对象是什么,若叛逆的对象是真理,那么,叛逆肯定是导致悲剧;但若叛逆的对象是假、丑、恶,那么,叛逆的结局可能依然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正面意义却不可低估,甚至在关键时刻,它将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在现实中,叛逆性格的人往往是激进与悲剧共存。
著名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反叛与诗化的性格。普希金的性格是反叛的,他生活在沙皇统治的沙俄帝国,但他从未想过取悦沙皇。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只愿歌颂自由,只希望向自由献出诗篇,我诞生在世界上,并不是为了用我羞怯的竖琴讨沙皇的喜欢。”在诗人的眼里,自由明显高于沙皇,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浪漫及其特有的反叛性格。
普希金的性格是诗化的。在他的诗篇中、小说里,不乏激情、浪漫、向往等情调,这些都是他诗化人格、性格的写照。假如没有诗化的性格,他自然不会因为自己的妻子去和一个法国军官决斗。而他之所以接受决斗的挑战,主要想法是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名义。反叛和诗化的性格,使普希金走上了决斗的道路,并结束了自己年仅38岁的生命。他的命运和他的性格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决定了他的命运走向。
普希金在幼年时代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反叛性格。13岁时,普希金进入以培养俄国皇室奴仆为主要目标的“皇村学校”。这所学校从课程设置到日常管理,都严格贯彻着沙俄统治者的各项旨意,充满了封建奴化色彩,采取高压和禁锢相结合的手段,控制学生们的思想和行动。而从小接受自由思想熏陶的普希金自然在这里多有不适。他和自己父亲的思想格格不入,他离开家庭的主要想法是渴望独立。可是这所学校恰恰不容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也不准许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这一切决定了普希金在这所学校不会是一名好学生,在父亲眼中是逆子。
他在学校期间就因叛逆而闻名,并不断地写下了反对当时沙皇统治的强而有力的诗篇。虽然校方对此十分恼怒,但最终因为他的名气和才华才不得不让他毕业。而走向社会后,诗人的正义感和天生的叛逆性格让他继续与当时沙俄统治的黑暗政治势力斗争。他再次拿起了笔,写下了一篇篇揭露社会的黑暗、颂扬真理和自由的不朽诗篇。
普希金藐视和蔑视沙皇政府,他那独立不羁、桀骜不驯的反叛性格必然为沙皇政府所不容。沙皇政府一直将普希金视为眼中钉,只是由于这位诗人在民众中的名望,才没有对他下毒手。尽管普希金不畏沙皇淫威,但他毕竟势单力孤,要真正摆脱沙皇的魔掌是不可能的。沙皇政府不敢公开算计普希金,却在暗地里酝酿着更大的阴谋。
1831年,普希金与比他年轻十几岁、美丽的姑娘冈察洛娃结婚。后来一名叫丹特士的法国军官受沙皇指使对冈察洛娃不怀好意,并由此制造流言蜚语来中伤普希金。诗化性格与叛逆性格统一的普希金自然不能接受妻子的名字和别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丹特士提出了决斗的挑战。而这场“秀才遇到兵”的决斗的结果就自然不用说了,在1831年2月的一个冬日,普希金走完了自己38年的人生旅途。
普希金的性格和他作品中充满了反叛,令专制沙皇对他没有办法。作为诗人,他追求的诗化的境地也成为他的性格、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性格决定了诗人的命运走向,决定了诗人以决斗结束自己短暂一生的、令人叹息的悲剧结局。
自私性格:一己之利终不成大事
“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说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人有许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人的许多行为就是为了满足需求。
凡自私的人,他们都有这样的一种反社会心理,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他们面对利益,首先想到的永远都是他们自己,甚至不惜利用一切的手段来夺取他人应得的利益,从而达到他们损人利己的目的。自私的人不懂得付出,他们永远都在算计自己的得失,因此,他们也没有朋友,得不到别人的真心。
一个自私的人,常常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在用自私伤害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伤害自己。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越南战争结束后,一个美国士兵打完仗后回到国内,在旧金山旅馆里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午夜,他给家中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要你们帮一个忙,我要带一个朋友一起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亲回答说,“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但是,有件事一定要告诉你们,他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个地雷,受了重伤,他成了残疾人,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我们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好吗?”
“不,他只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孩子,你不知道,这样他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孩子,你自己一个人回家来吧。他会有活路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断了。
父母在家等了许多天,未见儿子回来。一个星期后,他们接到警察局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坠楼自杀了。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到旧金山,在停尸房内,他们认出了他们的儿子。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一只手。
自私的性格能让一个人失去他人的信任,并且这种损失无法挽回。一个人不管有什么优秀的性格,若是自私,他终将会因为自私而付出沉痛的代价。
懦弱性格:畏缩在阴暗的角落
懦弱性格的人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会发展成为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张皇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一个人一旦形成懦弱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而由此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懦弱。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或多或少都有懦弱的成分存在。我们往往在困难和灾祸面前退缩,但能鼓起勇气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就是勇敢与坚强的人,相反,被失败击倒的就是懦弱的人。
历史没有给南唐留下一个英明的帝王,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至情至性的悲情词人。公元961年,25岁的李煜在金陵即位,当时就有许多问题摆在他的面前,赵匡胤的大宋王朝在北方虎视眈眈,年轻的李煜以为:只要自己不对大宋有什么威胁,并且以臣子的地位年年向大宋进贡,也许赵匡胤就会大发慈悲,让自己偏安江南一隅,做个吟风弄月、自由自在的帝王。在多次的政治较量中,只会吟诗作赋的李煜哪是久经沙场的赵匡胤的对手,穷途末路之际就屡屡派人前去求和。李煜太天真了,他以为自己的懦弱能够打动宋太祖。赵匡胤说,天下一家,只能有一位天子,我的卧榻旁边,怎么能够容忍他人鼾睡?李煜懦弱的性格让他在政治上做了一个亡国之君,而与此同时,他做帝王及亡国的经历又成为他凄美诗词的素材来源,也是他一生悲情的写照。后来,李煜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懦弱并写诗表示深刻追悔:“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几乎每一种性格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对事业的选择。懦弱的性格选择政界和军界,无疑将一事无成,甚至还会铸就命运的悲剧。政界需要刚毅坚韧的性格,军界需要勇猛顽强的性格,这一切与懦弱的性格格格不入。这是性格的差异,不是智慧的高低,读书学习可以很快提高人的智慧,但要改变一种性格却需要漫长的过程。
那么,懦弱性格是否就注定一事无成呢?
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
性格懦弱的人常常情感丰富,观察敏锐,感情细腻,他们是天生的文学艺术之才。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这一被人们唾弃的性格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他们如鱼得水,任性畅游。像卡夫卡就找对了自己的职业。
这位伟大的作家生为男儿身,却没有任何男子汉的气概和气质。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那种知难而进、宁折不弯、风风火火、刚烈勇敢的男子汉追求独立的精神,更谈不上清风傲骨了。他短暂的一生没有独立性,只有依赖性,一直对父母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卡夫卡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懦弱,是一种男人身上少见的懦弱。
卡夫卡懦弱的性格是他的家庭造成的,或者说是后天他的父母塑造的。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所辖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母给他起名“卡夫卡”。
在当时,犹太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且这个姓氏是强加给犹太人的,并且带有骂人的贬义。卡夫卡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犹太人家庭,而且他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被压迫的屈辱。
卡夫卡的父亲出身贫寒,仅靠一家小商店来维持生计,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一方面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然而,对卡夫卡来说,生活上的艰辛与困苦似乎是可以忍受的,给他幼小心灵留下累累的、终生难以治愈的创伤是父亲对他无休止的粗暴。卡夫卡一生都无法理解父亲对他的粗暴与专横。
年幼的卡夫卡日复一日地这样生活着。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可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都可能成为父亲发火、乃至大发雷霆的借口。有些时候,父亲对他发的火让他不知所措,弄得他左右为难,对干什么事情都没有把握,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他的父亲本来利用他所设想的那种军队式的、高压的方式,达到他教育子女成才的目的,但他的叫骂、恐吓等,不但没有把卡夫卡造就成他热切盼望的男子汉,反而使他一步步逃离现实世界,性格变得格外懦弱。
紧张、压抑、犹豫环境中成长的卡夫卡完全失去了自信心,也逐步丧失了自我,什么事情都显得动摇不定、犹豫不决。这种环境使卡夫卡早早地产生了逃离现实生活的想法。现实生活对他实在太冷漠了,只有在他的非现实世界——内心世界里,他似乎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犹太人的社会境地和备受排斥、压迫的现实,也在卡夫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卡夫卡愈发感觉周围的一切是那么不可抗拒、不可改变,而只有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自己用想象构造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少许宁静和安慰。这种逃遁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只是这种反抗和卡夫卡的性格一样,是非常软弱的。
卡夫卡直到进入学校依然保持着这种非常懦弱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也没有朋友,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幸运的是,这时的他开始接触文学,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和写作就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
卡夫卡的懦弱让他选择了逃遁,逃向他钟爱的文学。文学,不仅是卡夫卡心灵的家园,也是他生命中的唯一选择。文学是他的王国,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处处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影子。只有文学,只有在文学的王国里,人们才能够看到卡夫卡有了勇气,摆脱了懦弱。是的,懦弱的卡夫卡选择了并不懦弱的事业,并且取得了并不懦弱的成就。因此,对一切懦弱者来说,没有必要去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