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性格决定命运

第一节 何为性格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同:同样是大敌当前,为什么岳飞宁死不屈,而秦桧却卖国求荣?同样是楚汉相争,为什么刘邦能一统天下,而项羽却乌江自刎?同样是才华横溢,为什么毕加索能一举成名,而凡·高却郁郁而终?同样是遭遇厄运,为什么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而许多与成功仅一步之遥的人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放弃?太多的为什么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性格,正是因为性格的不同而导致了选择的不同、行为的不同,进而导致命运的不同。而性格本身又是复杂而多样的,这体现在每一个个体上更是纷繁复杂、变化万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周围的人有的开朗活泼、有的沉稳冷静、有的热情大方、有的冷若冰霜、有的潇洒大方、有的郁郁寡欢、有的细心谨慎、有的粗枝大叶……归根结底都是性格所决定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人最本质的象征

心理学家认为:性格是一个人典型性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一个较成熟的人在各种行为中,总贯穿着某一种典型的方式,这是经常的,而不是偶然的。这就是性格。

例如,王某不论在众人聚会的场合,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开朗大方、活力四射的。这样,我们说他的性格是活泼的。如果某一日,他有点心事,因而变得沉默寡言,但这只是很偶然的情形,我们就不能说他的性格是沉默寡言的。性格是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恩格斯说:“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表现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怎样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如果一个人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在类似的情境下不断地出现,逐渐地得到巩固,并且使相应的行为方式习惯化,那么这种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例如,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总是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热情奔放、豪爽无拘、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见义勇为,那么我们说这些特征就组成了这个人的性格。构成一个人的性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总是比较稳固的,在类似的甚至不同的情境中都会表现出来。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我们就可以预测到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将会做什么和怎样做。

而性格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得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事实上我们生来就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才能理解为什么大家在学同一课程,在同样的时间里由同一位老师讲课,却往往会获得不同的成绩。尽管性格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能否认人们的性格也存在着共同性,性格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作为个体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相同的环境条件与实践活动会使人们的性格带有群体的共性特点,像直爽、热情、好客就是东北人的共性。可以说共性是相对存在的,而性格的差异是绝对的。具体地说,性格的特征大致包含了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以及可变性、复杂性。

1.整体性

性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每个人的性格倾向性和性格心理特征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固执的人同时也可能是坚强果断的,而一个温柔的人也可能同时是宽容的。因此,分析自己的性格,应当从自身全面地去看,既要看到自己性格的优势,也要看到劣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性格。

2.稳定性

性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为对人对事所采取的一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一种性格特征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固,不论在何时、何地,于何种情境下,人总是以他惯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行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性格的稳定性。

3.独特性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由独特的性格倾向性和性格心理特征组成的,即使是双胞胎,他们在遗传方面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但性格品质也会有所差异。因为每个人在后天的实践环境中,条件不可能绝对相同;而且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宏观环境相同,个人的微观环境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每个人的性格都反映了自身独特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状态。如《水浒传》中的108条好汉,便是个个性格迥异。

4.社会性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群,离开了社会,正常的心理发育将无法完成,更谈不上性格的发展。生物因素只给人的性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社会因素则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格作为一个整体,是由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地反映了人的性格的社会性。

5.可变性

整个人类的心理素质都处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之中,作为人的心理素质之一的性格,当然也在不断进化。性格也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总体来说是趋向成熟的。一个人,当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好的,对他自身的发展有利,他便会通过自我意识来巩固、加强和完善这一性格特点;而当他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是不好的、有缺陷的,严重地阻碍了他的发展,他便通过自我意识有目的地节制和消除。人便是通过这个方式改变不好的性格和培养好的性格,不断完善自己,塑造优良而完美的性格。

6.复杂性

人的性格的复杂性,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人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体,从社会属性来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人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人的行为的动机、欲望、需求是相当复杂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人的性格也往往表现出这种矛盾性。有的人平时温文尔雅、态度谦和,但在面对恶势力时也能疾恶如仇、敢爱敢恨。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实际上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描绘一个人的性格。因此只有深刻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剖析自己的各种欲念和思想动机,并且把这些和自己性格方面的各种表现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住自己的性格。性格的概念是如此的广泛,因此,我们只有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性格决定行为的规律、不断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同时进一步改造和完善自己的性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把握和掌握好自己的命运,成就美好的人生。

性格的表现形式

1.活动凸现出性格

人的心理和活动是密切联系的。性格在活动中形成,也在活动中表现。因此,应在游戏、学习、劳动和交往等各种具体活动中研究人的性格。

儿童的性格在游戏中会表现出来。例如,让儿童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之间选择一个他最喜欢的游戏,从而由这个游戏的类型来判定儿童的性格,例如,有的游戏是需要团队协作的,有的是由个人独立进行的;有的游戏是运动型的,有的则是安静型的。一般来说,愿做运动型游戏的儿童的性格是比较活泼好动的;愿做安静型游戏的儿童的性格是内向的;而愿做个人游戏的儿童表现出其性格孤僻的一面的同时,也表现出其特立独行的一面;喜欢参加团队协作的儿童的性格,既有善于交往的一面,也有依赖他人的一面。

学生的性格则会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如学习的责任心和坚持性。作业是否认真、细致,上课时的精神状态和表现,也能反映其性格上的特点。

人的性格还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来,例如,可以从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及如何完成任务等方面观察到他的性格特征。

2.语言体现出性格

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观察一个人怎样说话,对认识其性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说话的内容、说话真诚与否、言语风格如何等,都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一个人表里不一,也可以从其言语中表现出来,如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这充分表现出虚伪的性格特征。一个正直的人在说话时不仅语气坚定、斩钉截铁,而且用语也非常讲究礼貌、准确,其内容更是由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而一个狡诈的人在编造谎言时语气往往是飘浮不定的,而且用语也给人一种不确定、不可靠的感觉,其内容更是漏洞百出。

当然,语言只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性格的一方面,因此,为了更好、也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我们必须把言语的不同方面与性格的其他表现联系起来。

3.外貌表情反映出性格

其实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姿势、打扮、衣着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个热情开朗的人总是将他的开朗的性格写在笑脸上,而一个阴郁的人则总是一脸的惆怅表情。微笑本身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托尔斯泰写道:“有些人一双眼睛在笑,这是奸诈的人和利己主义者。有些人不用眼睛而是口中发笑,这是软弱、优柔寡断的人,而这两种笑都是不愉快的。”面部表情是多种多样的,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性。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的眼睛在面貌的表现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显示了人的性格和气质的某些特征。托尔斯泰就曾把人的眼神分为:狡猾的目光、炯炯有神的目光、明朗的目光、忧郁的目光、冷淡的目光、无情的目光等。

典型的姿势,如一个人是放开大步走还是迈着碎步走,是笔直地站着还是斜歪着,双手放在什么地方等,往往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一个人的服饰也可表现出人的性格。比如,活泼型的姑娘一般喜爱色泽鲜艳、图案活泼多变的服装;温柔文静的姑娘则爱穿素净淡雅、饰物线条简单的服装。

性格的源起及发展

英文中的性格“Personality”一词的语源一般都认为它来自希腊文“Persona”。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希腊人在演戏时戴上的面具,后指演员在戏中扮演的角色,并指扮演该角色的人,有时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人。这也就是说,“性格”是人类行为的特征,是经常性的行为表现,而不是那些仅偶尔发生的行为。因此,性格一词最初出现时,含有4种不同的意义:

①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呈献给其他人的公开形象。

②别人由此知道这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③适合于这个生活角色的各种个人品质的总和。

④角色身份的特定性和异他性。

可见,人的性格既包括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外部的自我,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显示出来的内部的自我。

人类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对性格的关注和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大弟子德奥佛斯特就在他的《人的种种》一书中对愚钝、小气、胆小、叛逆等常见的性格及典型行为做了深刻而幽默的描述:

愚钝的人就是——

“去找已经忙得焦头烂额的人,要求和他谈谈心。”

“女朋友正生病发高烧,却在她面前大唱情歌。”

“去喝喜酒,却在宴会上大肆批评新娘的不是。”

“看到长途旅行回来、累得全身无力的朋友,却邀他去运动。”

“对方手上有一件事情正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犹豫不决的时候,自己却自告奋勇地表示想接此工作。”

而他对“小气”的人的刻画更是到位,让人叹为观止:

“请人喝酒,却一直数对方喝了几杯。”

“请别人帮忙买东西,即使花费很低,但一看到账单,仍大皱眉头。”

“天天跑去看自己和邻居的土地界址是否被移动了。”

“请人吃烤肉,却切成小小的块,每次只端出一点点。”

“说要出去买食物,逛了半天却什么都没买回来。”

这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能找到的最古老的“性格论”著作了。他有关性格的各种描述在诙谐幽默中给人一种贴切、点到死穴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读此书也成为当代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随后卡雷努思根据希波克拉底的“液体病理学”提出所谓的“气质说”。活泼而有阳刚之气的人血液较多,也就是“多血质”;而性情稳重、沉着缓慢者则是由于黑胆汁过多,属于“黑胆质”;至于急躁没耐性的人则是由于黄胆汁过多,属于“黄胆质”。这种所谓“气血质”的学说可说是卡雷努思将希波克拉底以来古希腊医学综合整理、体系化的结果。

到了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德国医学和心理学家恩特将人的情绪反应以“强与弱”、“快与慢”等二元对应的方式,配合气质说,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人的性格归于以下4类:

1.多血质

这类人轻率、活泼、好事,喜欢与人交往,面对困难不会退缩,以及不会记恨;很容易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很容易忘了约定;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但看事情不妙,也会开溜;能够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随时保持心理平衡与往前冲刺的状态;一旦成功或受别人赞赏,就乐不可支。

2.黏液质

这类人多安静、漫不经心、散漫、邋遢、好饮食。相对于黄胆质的人一受刺激就哇哇大叫,黏液质的人则反应非常迟钝或冷淡。虽然反应及行动缓慢,但这类人通常诚实且值得信任。由于个性平淡,这类人多工作缓慢,所以不太容易紧张,但反面,则有做事动作迟缓、不修边幅、喜好享乐等毛病。可以说,这类型的人多半有点利己主义倾向。

3.黑胆质(抑郁质)

这类型的人比较趋向于稳重、沉郁,经常只看到人生的黑暗面。他们多半避免迎来送往的交际活动,也不喜欢和外向活泼的多血质人在一起,甚至看到别人欢天喜地乐不可支时,反而会不高兴。这类人一遇到困难常常心理失去平衡,一旦心情不高兴,便久久无法恢复正常。

4.黄胆质(胆汁质)

对于情绪的刺激非常敏感,意志容易动摇、没有耐心、情绪忽冷忽热。这类人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但想法常常改变,只有3分钟的热度。这类型的人不喜欢被压抑,喜怒哀乐的表现非常明显。不过,他们不像黑胆质的人容易持续某种心情,不论悲伤或愤怒都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而言,这类型既热心也有爱心,做事情很有爆发力。

到了20世纪,“四气质说”又被德国学者克雷兹曼及美国学者提出的各种理论代替,而这一期间的“性格”学说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根据四型判断性格的方法被普遍应用。

中国历来对性格的认识

我国对性格的认识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性习论”,而后到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的年代,各家各派又在“性习论”的基础上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将对性格的探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是产生于商代的“性习论”。“习与性成”据说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话,意即一种“习”(习惯)形成的时候,一种“性”(性格)也就形成了。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随后把“性习论”加以发展,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的本性原先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习练,而导致了人们“习相远”,即差异很大的性格。

到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在以往学说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性染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即人性完全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与此同时,儒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孟子则一直坚持“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的性格天生都是善良的,并且举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人性的“四端”,而这“四端”是人皆有之的,只要推而广之,就可发展成为仁、义、礼、智、信等善良性格。

同属儒家的荀子则提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恰恰相反的“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情”和“欲”都是人的天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所以,“情不可免”,“欲不可去”,“情”和“欲”都是人们产生不良性格的基础。他主张用“礼乐”节制人们的“情”和“欲”。

到了汉代,集各家学说于一身的董仲舒为了迎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便将性格与“天人感应”联系起来,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天人感应论”,认为“为人者天也”。因此,人的身体结构跟天的特点相吻合:“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也与天的现象相对应:“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晴;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从这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观”出发,必然引出唯心主义心身观,对人性做出唯心主义的臆测。董仲舒明确把人的性格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这就是所谓“性三品”说。他认为“圣人之性”天生为善,不必教育;“斗筲之性”天生为恶,无法教育;“中民之性”则可善可恶,必须教育。

随后,“性恶”、“性善”、“性染”和“性品”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了明清时期。

关于性格的分类,中国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分类方法,我国古书《灵枢》中就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进行分类,并归纳为五类:金、木、水、火、土。

金型人面呈方形,皮肤白色,肩、腹、足都小,脚跟坚实厚大,骨轻。禀性廉洁,性情急躁,行动刚猛,办事严肃认真、果断利索、坚定不移。

木型人肤色苍白,头小面长,肩阔背直,身体弱小,忧虑,勤劳。好用心机,体力不强,多动刚猛,多忧多劳。

水型人皮肤较黑,面部不光洁,头大,清瘦,肩膀狭小,好动,走路时身子摇晃。禀性无所畏惧,不够廉洁,善于欺诈,为人不惧不卑。

火型人皮肤发红,背部肌肉宽厚,脸形尖瘦,头小,手足小,步履稳重,走路时肩背摇晃,背部肌肉丰满。性格多虑,缺少信心,态度诚朴。性急,有气魄,轻财物,但少信用。

土型人皮肤呈黄色,头大面圆,肩背丰厚,腹大,腿部壮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身体匀称。内心安定,助人为乐,对人忠厚。行事稳重,取信于人,静而不躁,善与人相处。

根据这个理论,不同性格的人,寿命的长短也是不同的。一般认为火型人“不寿暴死”,土型人寿长病少,这一点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我国另一部伟大的医书《内经》还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以下五类: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

用“阴阳五行说”对人进行分类,虽然缺少科学依据,但还是给人们提供了区分不同类型的人的参考工具,这在当时是有一定作用的。这种分法表明:人的本质是由内部阴阳矛盾的倾向性决定的。这和近代生理学研究的兴奋和抑制关系有相同之处。

西方国家对性格的理解

在西方国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性格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并做出了种种解释。而这些最早的研究和论断也为后来性格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早提出性格分类学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他把人分成两类:一类人是以“逻各斯”(理智)为指南并能支配自己欲望和需要的人;另一类人则屈从于跟动物没有多少区别的愿望和需要的支配。柏拉图则用不同的灵魂占优势来解释人们的性格。在他的《理想国》中,他提到人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做适合的事情,从而各司其职,例如,有智慧的人应该当学者,勇敢的人应该当军人,而情欲旺盛的人可以从事手工业、做手艺人。在西方,把性格理解为其本质是产生于社会的这种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把人确定为政治的、社会的动物,认为人的性格产生于结合成群体的人们的社会情感和联系,以及由人际交往联系起来的集体生活方式。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思想,构成西方最早的性格社会心理学的核心。

一直到十八九世纪,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拉杰法尔的相面术和加尔的颅相学。这种学派认为,人的长相、脸型和性格、命运有联系。1811年,奥地利医生加尔研究了大脑皮质不同部位的功能定位,并且认为,脑的某一部分是否发达,能在颅骨的外形上显示出来。因此,可以根据颅骨的外形来确定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倾向。例如,前额骨突出,就被认为是“聪明”、“精干”;额骨扁平,则被认为是“笨拙”等。加尔的这个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被他的学生施浦泽姆加以发展,成为一门“骨相学”。根据这种学说,一个人是忠诚老实还是虚伪奸诈,是正直坦率还是阴险毒辣等,只要看一个人的头骨长相就能推测出来。但是,这些学说带有很浓的唯心主义色彩,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随着科学的进步,它最终被新的学说所取代。

20世纪初,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冯特明确提出了“个性精神源自于整体精神之中”的观点,认为个人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是由一定的集体现象中派生出来的。

在冯特以后,又有人提出“遗传决定”的学说,认为个人的性格取决于遗传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人的个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霍尔则鼓吹:“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们实际上都认为,个人性格之间的差异就是遗传因素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而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到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至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个性形成问题上都看到了社会的作用,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对于性格的影响,提出了性格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的原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更是将社会对性格的影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他们强调人的活动本身在改变环境中的作用,即不但环境能改变人,人也能改变环境。

到了20世纪40年代,关于遗传和环境对性格、心理的作用,曾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一场激烈的论战,其结果是不了了之。这场论战中止20多年后,又由于詹森在1969年发表关于种族的智力差异观察、强调遗传决定而重新引发。究竟是遗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性格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性格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性,另一方面,人也可以支配自己的性格,人的性格是接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调节的。一个人,当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好的,他便会通过自我意识来巩固、加强和完善这一性格特点;反之,当他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是不好的,有缺陷的,他便通过自我意识有目的地节制和消除它。人便是通过这两个渠道改变不好的性格和培养好的性格,来不断完善自己,进行优良而完美的性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