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爱才又杀才
东汉末年的文士祢衡,是一个狂傲之人,虽然有才学,但性格极端,平素最喜好讽刺别人,动不动就开口骂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这其中就包括素来以“爱才任贤”著称的曹操。曹操善笼络人心的手段早已闻名,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多数是笼络而来。祢衡却不是,他完全是因孔融的推荐,才走到了曹操的面前。
时值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各地,孔融给曹操出主意,欲与袁绍争锋,必须要扫除南方的障碍,也就是刘表、张绣和孙策,手段则是招安。曹操本想让孔融去办招安的事情,但孔融推荐了他的朋友祢衡。曹操素来爱才,也知道祢衡此人有些能耐,于是召见了祢衡。谁知道祢衡一见曹操,就将曹操和其手下的能臣将相批评一通。曹操一向对天下人摆出爱才的面孔,自然不能因为恼怒祢衡而杀了他,为自己招来恶名声,于是就用了一招“借刀杀人”法,将祢衡送到刘表那里。据说后来祢衡因为刁嘴惹火,先后得罪刘表和江夏的黄祖,最终身死黄祖刀下。
祢衡的死虽不是曹操所为,但却与曹操大有关系。而像是祢衡这类多少有些狂傲的文人到了曹操身边,几乎没有一个是好下场。例如杨修就是典型的一例,曹操明知道此人聪明异常,对自己来说大有用处,但是因为杨修常常自作聪明,又搅和到曹丕、曹植的世子之争当中,最终被曹操除去。再如像孔融这类比较耿直的人,在曹操面前直言敢谏,曹操虽然欢喜,但也因与自己的利益有冲突,不得不除掉孔融。
爱才若斯的曹操,为什么要杀掉这些他千辛万苦笼络过来的文人呢?说白了也就是政治立场的问题。一直以来,曹操都会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不管对方对他如何,他都不遗余力地讨好对方,将之尽可能纳入自己的羽翼之下,这是曹操的用人策略。例如陈琳曾写了一篇文章将曹操骂得狗血淋头,甚至牵涉到了曹操的祖宗,可是曹操依然因为爱怜其才情,重用于他,还时常与陈琳进行文学交流。
这样的曹操,并不像是屠杀文人的暴徒。然而我们要看到,曹操所杀之人,其实不是政见上与曹操相左,动摇了曹操控制刘氏江山的基础,便是参与到曹操的家业斗争当中。比如崔琰,此人阳奉阴违,表面上在曹操手底下做事,但却有反意,对曹操甚为不满,不但诋毁曹操,还结党说曹操有颠覆汉室的野心。
曹操之心如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崔琰却不知好歹将此事挑明了说,触了曹操的逆鳞,曹操如何能饶他?所以说,崔琰之死“死有余辜”。
本身作为一名文武双全的人,曹操深知“唯才是举”,重用知识分子是非常重要的,况且他喜好文学,也是文化上的名人,对文人的喜爱更是发自内心的。但作为一个野心十足的统治者,曹操要实现“以曹代刘”的计划,就必须要以“铁血政策”对待那些违背他的意志且不识时务的文人。这就叫杀一儆百,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