侥幸一阵子,受害一辈子
曾国藩刚刚兼任刑部左侍郎,曾经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一天,有一位同乡来他的府上拜访。这位同乡在某地任知府,平日里很少往来,此时突然来访,还带着一箱金子,曾国藩马上感觉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
果然,话没有说几句,对方就讲出了他此行的目的。原来,知府的侄子自持生在官宦世家,平日里被宠坏了,总是做一些打架斗殴的勾当,如今他与别人为了争夺一个头牌歌姬,不小心失手杀了人。死者的家属得知此事,将知府的侄子告到了官府,被知府压了下来。但是知府能够控制一时,却不能在此事上有更进一步的定夺,想来想去,也只有曾国藩能够帮他这个忙,保住他侄子的性命。
曾国藩听闻此事,就安慰知府说:“你先回去。既然是误杀,官府一定会给你侄子一个说法的,不会有事的。”知府见状,忙给曾国藩递上金子,说:“只要曾大人一句话,我侄子的性命就能够保住了。”曾国藩无论如何也不肯收他的金子,可是知府哪里肯将送来的金子再拿回去?留下了箱子,自己迅速离开了。
曾国藩看知府这番举动,心里顿时犯了嘀咕:按说,如果是误杀,知府不应该这么紧张,况且也用不着送上这箱金子啊。这其中一定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想到此处,曾国藩赶紧派人去调查。
果真不出曾国藩所料。这个知府的侄子仗着有叔父撑腰,平日里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老百姓都恨透了他。曾国藩知道后非常气愤,下令一定要严惩那个恶贼,还要弹劾知府。
从这件事情中,曾国藩想到了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侄子。官宦人家的孩子总是存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有人给自己撑腰,就可以随意妄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这样想的结果常常是害了自己。于是,他写信叮嘱自己的亲属,做事情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因为存在侥幸心理,就放任自己的行为。
不仅在对待生活方面,曾国藩提倡远离侥幸心理。在军事上,他也十分注重实力的修炼。为此,他一直强调说:“至军事之成败利钝,此关乎国家之福,吾惟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诸弟禀告堂上大人,不必悬念。”正是因为远离侥幸心理,曾国藩以文人的心态自修,以武将的心态战斗。
远离侥幸心理,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很多人把事情的成功与否寄托在运气上,如果没有达成自己的心愿,就责怪自己时运不佳,这其实是没有道理的。俗话说,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自己实力的修炼当中,我们才能逐渐完善自己,最终战胜种种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相反,侥幸一时,有可能耽误我们一生的发展。因为获得过于容易,就不知道努力,也就不懂得珍惜了。
提到侥幸,有的人以为孙武的智慧就是从别人的身上找破绽,而不赞成强大自己。这是对《孙子兵法》的一种误解,孙武的“慎战”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强调如何强大自己,也就是“内修”。
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而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期望不幸和困难不来进犯,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种生活态度。曾经有一位作家在自己的传记中写道:“我不祈求上帝让我平安无事,我只祈求上帝在考验我的同时,赐予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真金不怕火炼,只要我们准备充分,拥有战胜苦难的实力,无论何时都能够经受住考验。
怎样让自己实力雄厚呢?首先,我们的第一步就是要战胜侥幸心理。生活中处处都是侥幸心理的影子,考试之前猜题、押题,考试时作弊;在口头表达上,经常使用“可能、也许、万一、大概”之类的词汇;总是期待着“意外收获”;不肯脚踏实地地努力,反而将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好运”上。
提高实力的第二步就是要看到实力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左思写《三都赋》、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年;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0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几乎所有的伟大作品和伟大发明都不是几天之内完成的,需要长久的积累和准备。
侥幸有时候会带给我们惊喜,更多时候是一种始料未及的失败。面对事物时不做好准备工作,却希望能够幸免,无疑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将人生大厦建立在侥幸上,犹如空中楼阁、水中花月,只有远离侥幸,我们才能处世稳妥,也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把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