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①。独夜背纱笼②,影著纤腰画③。
爇尽水沈烟④,露滴鸳鸯瓦⑤。花骨冷宜香⑥,小立樱桃下。
[笺注]
①湘裙:指用湘地丝绸制作的裙子。
②纱笼:纱制的灯笼。
③纤腰:细腰。
④爇(ruò):燃烧。水沈:即水沉香、沉香。
⑤鸳鸯瓦:指成对的瓦。
⑥花骨:即花骨朵,花蕾。
[典评]
这首《生查子》为一篇咏愁之作,想来古诗词咏愁之构,佳作迭出,何其浩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均以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愁之绵长,有悠悠不尽之感;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层层递进的三种事物喻愁更于秦少游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一样于夸张、比喻的结合中表达了愁之多、愁之深,而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于夸张与比较中衬出了愁之多、愁之重。想必在如此多的佳句面前,纳兰作词咏愁岂非易事。但这首生查子写来却也不落窠臼,显得较为别致。
且看上片,词人几笔便勾勒出一位浅浅女子的哀婉伤春形象。纳兰作词,大多评家谓之“尤善小令”,此处可见一斑。在这里,作者没有再直接描绘女子的容貌,而是以清朝贵族女子的平素所穿的湘裙和其纤纤腰身入手,从侧面展现出女子的姿态容貌,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想来此女何其俊秀,何其温柔。古人作诗,最高境界在于,造景塑性常在于言与不言之间的遐想,此作上片便有“深山不见寺,唯听暮鼓声”的效果。
细细品来,东风既是春风,写东风的不解风情,此处便是东风的人格化了。东风却是在偷看湘裙,一个“偷”字写尽了东风之态,可谓珠玑。湘裙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此处偷看再次暗示出女子的美貌。猜想诗人应该是以东风的视角和身份来观视女子,东风也是女子寂寞的见证吧?下句“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则交代了时间是晚上:春夜,女子一人在室,视线渐移,细看女子姿态,背靠着丝纱的灯罩,灯光勾勒出女子的纤腰,孤独一影,此画面静谧优美,也有动静映衬,试想软弱的灯光若隐若现,女子的倩影也在摇曳着寂寞,却是那背影伫立安静。一细腰让人浮想,此女子是何等的纤细体态,轻柔娇媚,也让人看到她是如此的娇柔,似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俨然一副思妇相,绝无半点造作情。让人想入画探视,猜想女子为何人而愁,在这孤独的夜里一个人难诉愁情。
上片,几笔文字落在女子身上之物,而非景物描写,在于刻画女子形象,给读者以朦胧之女子容颜,清晰之愁情丝绪。此谓画人。
下片文笔重在写景,描写女子身边环境。景入眼眸的是沉香燃尽的一瞬,香烟袅袅升腾,然后弥散在空气中,犹如女子的愁丝飘散,烟已断,情不断。此处说明夜已深,女子还在孤独徘徊。又转向鸳鸯瓦,露滴已沾瓦片,再次说明夜深难眠。鸳鸯瓦自成双,而女子却是形单影只。此处以双反衬单、以喜衬悲的效果油然而生。已是愁情极致,却还有“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的冷美景象。作者以花骨比喻女子,立于樱桃花下,静谧而清俗,因愁情而美丽动人。
此首《生查子》主题为咏愁之曲,作者上片画人,下片写景,无一愁叹之词,却处处渗透着情愁的气息,字里行间给读者感同身受的触觉。画面上,冷静优美,刻画人物形象上没有冗长的词句,寥寥数笔勾画出内涵丰富女子,笔法细腻。环境的衬托与渲染更是给形象增添了愁绪的内涵,让读者通过环境这一介质直通女子的心里。情与景的融合自然而舒适,优美的字句涂抹出一幅清晰的画面,画中之人,人之内心,与整体俨然相符,女子内心的愁绪也迷漫画卷,令人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