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自我学习成为产品经理
既然没有专门的学科指导我们去做产品经理,也无法通过学科去培养对应的人才,那就只能像《鲁宾逊漂流记》中的鲁宾逊一样自力更生吗?如果你尝试过搜索“如何成为产品经理”相关的关键词,或许可以找到许多答案,无一例外都是其他人从事产品经理的经验。我认为每个人都好比在黑夜中摸索,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找到了一条成为优秀产品经理的道路,但似乎没有一个方法是可以让人真正借鉴的。
不管是把产品经理的由来和发展说得十分透彻,还是把相关的书籍都买回来熟读几遍,我觉得都不过是纸上谈兵。产品经理应该是这样去成长的:丢弃你的所有资料,放手去做。正如何伟在《江城》中写的一段话:
“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长处正是得益于他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没有人教他怎么想问题,因此他可以自由而清晰地思考。”
真正想成为产品经理的人,就应该避免受到一些方法论的影响,避免在“用户体验至上”和“敏捷迭代”等昏昏糊糊的概念之间兜兜转转。正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成长起来的产品经理更有价值。我称之为“野蛮生长”的年代。
如果产品经理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产品,或许会和我一样有更多的感受:产品经理并非是一个华丽的职位,而是认认真真地把“解决问题”这四个字做到极致的人。产品经理就好像一款初创的产品,没有资源,没有用户追捧,但需要默默地投入到市场和用户中间,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成长的道路。用户和市场的认可是最值得关注的,而一些方法论的“妙用”,正如孔乙己的“茴香豆”的“茴”有多少种写法一样,不过是瞎琢磨。
市场和媒体总是喜欢追捧成功的人,而忽略了成功的经验并非是人人可以学习的《九阴真经》,只是一个又一个包装起来的故事。产品经理要小心媒体的宣传,找到背后的真相才行,而不是掉入到成功产品的故事中,试图复制出另一个故事。
正因如此,我认为方法论有点“药性太足”,容易让人“中毒”。反而是自己先摸索一段时间,形成点免疫力才好。所以,我认为产品经理应该是自我学习成长起来的,而不是简单说教可以培养出来。这个行业是低门槛、高台阶的行业,看似人人都能进,但两三年后,或许孰优孰劣已经很明显。
互联网公司都喜欢招哪些人做产品经理
我曾经和HR朋友聊过招人的问题,我很好奇一个人是如何被招进腾讯的,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流程?事实上分为以下两种途径。
● 校园招聘:投简历→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官海选→群面→单独面试→总监面试→HR面试。
● 社会招聘:投简历→招聘部门面试→总监面试→总经理面试→HR面试。
这两个流程都还算比较高效,之前我进入腾讯的时候整个流程不到一个月就走完了,让人称赞。了解了流程,估计很多人还是困惑:我知道产品经理是怎么样的一个职位了,我也希望成为产品经理,但是有没有具体的要求呢?
不如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几个大公司的招聘要求。
腾讯——产品经理
工作要求:
● 本科或以上学历,计算机、信息管理、社会科学等相关专业优先,有设计经验者优先。
● 2年以上工作经历,有成熟产品或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相关经验者优先。
● 热爱移动互联网行业,了解互联网各种商业模式,对移动互联网产品工作有热情。
● 具备创造性思维、快速学习适应能力,对用户需求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 优秀的创新能力、钻研精神,出色的执行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积极、主动。
淘宝——产品经理
岗位要求:
● 自我驱动力强,面对复杂情况能够独立工作;跨团队与部门的沟通能力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 有比较丰富的产品经验,包括需求的确认、产品的原型设计、PRD的撰写、资源的协调、产品上线后的跟进与项目管理;有上线产品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 愿意与第三方和卖家实地合作,捕获需求,并能够从商家实际业务视角与痛点出发,判断产品方向,执行至产品落地。
● 有线下或电商商品企划、商品运营或商品管理经验者优先。
百度——产品经理
职位要求:
● 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内容型产品/用户体系产品相关工作经验。
● 对用户需求有较强的洞察力,并能合理地转化成产品和内容的聚焦点。
● 对互联网产品有深入的理解和很强的敏锐度,有很好逻辑思维、分析及总结归纳能力,熟悉产品运营。
● 具有很好的跨团队沟通和协调能力,抗压能力强。
● 具备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具备产品创新意识。
这几个文案我都没有做修改,大家可以来找找茬,看看三家公司有什么不同?
由于这几个职位不是非常相似,所以不同公司的招聘描述可能不同,但其中的共性却是值得琢磨的。这几个描述几乎已经成为了官方对于产品经理能力模型的一种共识。
其实我和面试官私底下有过交流。如果是校园招聘,他们更注重的几点如下:
● 是否有出彩的简历。
● 面试时的仪态、回答问题的思路、语言组织能力。
● 对互联网的热情和了解程度(不是指每天看科技博客)。
● 是否有一些比较有洞见的观察,并能提出解决方案。
● 是否有异于常人的一些故事,能引起面试官的兴趣。
说了这么多,不如各位自己动手去查找分析,这也是产品经理入门的一个过程。此外,我想讲下面这件有趣的事情。
当我进入公司之后,曾经问过导师Ray,为什么会选中了我?他当时回答说:“这应该也算是一种缘分。”
这个解释虽然听起来很玄乎,但的确,人与人之间就是如此奇妙。时常有人吐槽自己面试不通过,吐槽自己能力比别人强却没有被选中。面试这种流程虽然比较客观,注重全方位考察,但有时候会有一些主观的因素。所以,常有人在知乎、豆瓣、微博等社区吐槽面试官不给机会,面试官没有眼光,其实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总有一些理由造成了落选。但各位不需要气馁,正如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面的台词所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认识自我——产品经理的自我探索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同,我问了身边的许多朋友,没有一个说自己当时就想要做产品经理,往往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认同这个职业并成为了优秀的产品经理。
我是新闻学出身,可惜我对于新闻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尤其是国内的新闻出版行业其实一直都给人死气沉沉的感觉,让刚进大学的我有点泄气。凭借着对于文字的那么一点热爱,我在大一的暑假做了一段时间的实习记者,发现自身的确不适合做新闻。于是,从大二开始,我便重新寻找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互联网。
互联网真是伟大的发明。我第一次意识到世界是多么广阔而浩瀚,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信息在不断产生和分享。也许是学科视角的缘故,我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最后发现互联网是最符合我观念的行业,于是准备入行互联网。
正是因为我观察社会是从信息传播和发展的角度,所以我认为想要在互联网行业发展必须掌握两个技能:
● 了解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并能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
● 掌握互联网的生产力工具。
了解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恰好与我感兴趣的传播学相关,于是投身其中研究了一段时间。发现这门学科正是我想要了解并能运用在理解社会上的学科,于是找资料钻研了下去。
另一个问题,什么是互联网的生产力工具呢?当时我并不是特别清楚,如果从信息的角度来看,输入信息和创造信息的工具应该就是互联网的生产力工具。于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尝试自学HTML等Web相关的语言,搭建个人的独立博客,保持写作、编程、设计方面的学习和理解。一来二去,竟然发现有这么一个职业叫作产品经理,非常适合我这种新闻学的“叛徒”,于是就开始了我的自学之路。
每个人谈及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时,总是喜欢用“好运气”和“坏运气”去解释。当别人问我为什么成为产品经理时,“好运气”成为他们比较接受的理由。实际上,我只想传达这样一种观点:成为什么,在于你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正如PDCA所示,要成为产品经理也需要计划(Plan)、执行(Do)、查漏(Check)和行动(Action)。一些朋友常常问我:
● 我不懂代码,我能成为产品经理吗?
● 我很热爱产品,我能成为产品经理吗?
● 我要怎么做才能进腾讯?
这三个问题基本成为了找我咨询的必问问题。其实可以简单地把这三个问题转化一下:
● 产品经理需要懂代码吗?我如果要学习可以学会吗?
● 我真的热爱产品吗?
● 我为什么要去腾讯?
有时候人们把自己的目标抛出来,等着别人去提供答案。但大部分时候,最关键的答案反而都是在实际摸索的过程中出现。不知道是否是普遍现象,我身边许多人都说自己要考研,结果年初到暑假就已经少了一半,从暑假到九、十月的招聘季又少了一半,圣诞节前又少一半,临阵退缩又少一半。同理,成为产品经理虽然并不决定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但想清楚才能专心前进。
艾略特(T·S·Eliot)曾说:“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了首次般的了解。”
所有想要成为产品经理的有志青年,不妨回到起点,尝试去认识自我,像荀子所言:君子当三省吾身,岂不妙哉?
从依赖到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学习能力是入门产品经理及所有其他职位的必备能力。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能力就是很爱学习,其实不然。学习能力是指接收新知识并转为自己所用的能力。就好比张无忌在武当山看张三丰耍了一遍太极拳,就已经了然于胸,大败赵敏手下“八臂神剑”,这真是学习能力超强的典范。
当然,我并非是要推崇这种神童级的学习能力。新人入门肯定需要时间,但这个学习成本最好可以低一些。我的朋友特别喜欢画画,我总是问她为什么画得这么好,每个人都画得这么传神,我心里其实很好奇,画人的脸不过就是五官、毛发和脸型,这不是三四笔就画得出来嘛?
她回答说,如果你单纯地看人脸,的确只有这几样东西。但如果想要传神,就必须仔细观察每一个器官的细节,鼻子是挺还是塌,占人脸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单纯地描绘是开始学习时的一种方法,越往后越需要把握这些特征和细节。
听到这样的解释,我心有触动。互联网行业其实有很多“微创新”,但大部分都是模仿,而非学习。就算两款产品界面一模一样,但产品的逻辑和市场的反应度却并不类似。
古人所言,画皮难画骨,也是一个道理。如果从哲学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事物其实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与其他事物不一样的地方。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养成了对事物的认知,喜欢通过寻找共同点来进行认知(比如生物学上要用“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方式去区分,方便人们学习),所以人的大脑更喜欢总结共性,而忽略特性。
不过,我发现越是把事物看成个体,对于产品经理越有好处——因为与众不同之处才是产品的个性。所以,我们要试图去寻找那一点点的不同,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独立学习的必要前提。
说到学习能力,不得不提另一个词:拿来主义。新人有心请教问题是好事,但想要了解互联网,就应该更“互联网”一点。在这个网络中,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搜索和连接。搜索你想要的知识,连接你想要的内容,然后分享。这是互联网之所以被称为互联网的原因。
想要最快地打开一扇门并进入这片浩瀚的海洋,不如试一试搜索。从个人经验出发,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窍门,第一步就是学会使用搜索引擎,这非常重要!简单地列举几种基础的使用搜索引擎的方式。
1.双引号:把搜索词放在双引号中,返回的网页必须是完全匹配这个关键词的网页。
2.减号:减号代表搜索不包含减号后面的词的页面。例如,产品经理-互联网,返回的则是包含“产品经理”这个词,却不包含“互联网”这个词的结果。
3.intitle:指令返回的是页面title中包含关键词的页面。
4.site:用来搜索某个域名下的所有文件。例如,试一试搜索site:huchao.me。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试一试利用微博搜索。我曾经尝试用微博搜索一些资源,发现效果比传统的搜索引擎好太多了。这是独立学习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我还见识过许多产品经理喜欢用Google Reader搜索相关的文章等。
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其实也是一个体验产品的过程。就像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说,“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我们使用工具,工具让我们重新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和整理知识。Evernote是一款笔记记录应用,但我在使用过程中总是觉得笔记整理和搜索起来太麻烦,想要用的时候总是找不到,非常不方便。直到一个朋友提醒了我:想要用Evernote来方便地搜索笔记,就应该在最开始的时候用搜索引擎的思维去整理笔记。按照人的思考方式搜集笔记,然后用搜索引擎的思考方式去搜索,这很难满足快速查找笔记的需求。
知识管理专家萧秋水老师曾经分享了这样一个看书学习的方法:看书看到喜欢的句子,直接口述出来,用语音识别应用转换为文本放入印象笔记中。整个过程不仅通过口述增强了记忆,也实现了书面化的存档,非常有利于知识管理。
如此巧妙的学习方法数不胜数,关键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思考,是否尝试去解决问题,是否避免依赖他人。善用工具,独立学习,是产品经理的重要特质。
执行力!idea与行动的价值
很久很久以前,我有一个idea,可惜当时我没有团队,不然站在纳斯达克上市敲钟的人肯定是我!
很久很久以前,我有一个idea,我本来可以改变世界,直到膝盖中了一箭!
很久很久以前,我有一个idea,就是缺点钱,投资回报率绝对高,一年投下去就能赚钱!
……
以上摘自I have a idea,我预感本书一定会火,因为人人都觉得“I have a idea”。言归正传,以上内容都是虚构的,却是常常遇到的情景。从前的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为了一个“好想法”激动得睡不着,搜索了一番也找不到实现这个想法的产品,估计是个蓝海,于是找别人一起打鸡血聊互联网的未来,又是整夜整夜的失眠……最后,我做出来了吗?很显然,没有。即便做了出来,估计也死翘翘了。有想法是好事情,但脱离了现实,喜欢天马行空,的确不靠谱啊!
大部分人眼中的产品实现流程如下:
idea→实现→改变世界
而实际中的产品实现流程如下:
各种需求来源(用户、市场调研、老板、数据挖掘等)→痛苦的研发过程(伪需求、需要取舍的产品逻辑、难以完美的技术方案、各种bug、各种理由的延期)→小心翼翼地发布(App Store又不让上架、临时发现有严重bug、开发者账号没有续费、竞争对手抢先一步等)→继续改bug→观察用户反馈(时常要承受这样的评论:垃圾、脑残、傻X、产品经理吃屎了吧……)→继续各种需求的讨论。
这还仅仅是产品实现流程中的一部分,离改变世界的目标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产品创意的确非常重要,用餐巾纸画商业计划征服投资人这样的故事可遇不可求。从我展示的实现流程来看,创意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精力其实都花在有效地执行中,即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执行?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拖延症患者。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常年混迹于网络,不愿意动手完成工作,每当截止日来临前夕,都会产生各种吐槽能量,在各种SNS上发表自己对于拖延症的后悔莫及,尽管下一次他们依然会循环这个过程。我时常戏谑地称这种症状是“文艺青年病”,因为文艺青年才会找得出那么多“优雅”的理由拖延工作,也只有这部分人才会在拖延症这个话题上有如此强的创作能力。
我曾经也是拖延症患者,效率很低。有人把这一种似乎有点病态的状态类比为“普鲁斯特症”,读过《追忆似水流年》的人应该都知道普鲁斯特是谁。这是一个可以忧郁好几天的人物。我相信,产品经理应该都是有着极强自控力的人,但拖延症的确不好治疗。该如何解决呢?不如试一试下面的番茄工作法。
1.合理规划任务和分解任务。把要做的事情分解为多个番茄时间(一般定义番茄时间为30分钟),时间到就进入下一个任务,而不是继续当前任务。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焦虑问题。
2.运用倒计时让自己专注。之所以叫番茄工作法,是因为整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番茄计时器。这种计时器一般是30分钟,通过倒计时让人沉浸在工作中,不去神游宇宙。
3.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状态,调整每一个番茄时间和任务。
之所以推荐使用番茄工作法,是因为这个方法分解了任务,降低了心里的抵触,而且很容易产生满足感,产生自己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真是福音。
不过,各位产品经理们,看完了这本书,你真的会去高效地执行吗?
回到生活——品味与阅读的重要性
产品经理@劣松,曾在微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生活平淡无瘾的PM,又凭什么做出让别人上瘾或感动的产品呢?”
看到这句话,于我心有戚戚焉。如果不理解生活的意义,产品经理该如何做出让人享受其中的产品?不同的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解读,我对此的理解如下。
● 用户需求的产生必定有特定的用户场景。一个从来都不聊天的人根本不会理解表情的乐趣;而一个渴望社交的人才能做出像Facebook那样的网站。
● 抓住最核心的价值和需求。只有发烧友才知道什么是最流行的东西,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一书中阐述为什么一个东西会流行时,提到“个别人物法则”,其中包括三类人:内行(mavens)、联系员(connectors)和推销员(salesmen)。产品经理首先必须是一个“内行”,正如豆瓣的建立离不开阿北对于阅读的热爱,Google的建立离不开拉里·佩吉和谢尔盖·布林对于搜索引擎的研究。
● 深入流程,了解细节。很多人都觉得拍照不过就是那么一回事,但只有真正自拍过才会知道iPhone 4s的前置摄像头的像素原来那么低,照片编辑软件体验那么差,滤镜的效果那么丑……只有真正的用户才会发现这些不爽,也只有真正使用产品的产品经理才能把握到这些痛点和市场机会。
因此,我个人在体验产品时,从来不会从一开始就下定论,而是始终把自己当作新用户去使用产品,去感受产品团队在其中投入的心思。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Stack OverFlow这个网站。我在这个网站发布之初就注册了账号并登录使用,但当时我对于这个产品的理解就是“一个交流代码的网站”。但我始终不是这个产品的用户,所以我流失了一段时间,直到我这个文科生开始学习Python。
我初学Python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发现自己的代码总是显示错误的结果,当求助于身边的工程师时,发现他们都比较忙。于是,我想起了Stack OverFlow。当天晚上我在网站上发布了我的问题,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就有三个人回复,和我探讨问题。更有一位法国工程师直接按照我的思路重写了一遍代码,并不辞辛苦地注释了每一句代码的功能,让我受益匪浅(参见图1.2)。
图1.2 Stack OverFlow用户对于我的编程问题进行了详尽解答
就是这一次的体验让我意识到,Stack OverFlow这个网站是如此有趣而有价值。如果我只是简单地分析产品逻辑、搜集产品的情报,我会觉得这是一个有价值的产品吗?很多东西并不能从逻辑上判断出来——生活亦是如此,打动内心的不是早已了然于胸的生活经验,而是触不及防的各种“意外”。
不仅需要深入生活,而且需要了解世界。我认为一个人的好奇心决定了他对于世界的理解度。想要更好地了解世界,阅读和旅行都是不错的方式,尤其是阅读。阅读的重要性不需要重复强调。我认为,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不爱阅读,很容易缺乏对于生活和产品的理解,当然也更加不理解用户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同理,每当你想要了解不同用户的想法时,也要记住,并非所有人都像你一样有着高学历,拿着不菲的薪水,坐在电脑前片刻就能打出140个字。
热爱生活——好奇心与创新
做了产品经理的朋友,常常会冒出这样措辞的话:
● 哎呀,这用户体验太差了(这里其实是说买到一个新音响,发现说明书很复杂,琢磨了半天还是不会)。
● 这个产品的交互不行(买了一个电视机,结果半天都没在新遥控器上找到如何切换的按钮)。
● 这个牌子的文案不够准确,容易让人困惑(在路边看到一个指示牌,却发现自己理解错误,走错了方向)。
看起来很逗,但产品经理就是这样一种生物,在生活中也能看到许许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总是发生,有时候我会反思团队的产品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形,用户在不断吐槽和抱怨,我们却不知情地享受着产品发布的喜悦。
如果一个产品经理对生活缺乏热爱,时常避免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总是成为“保守派”,就很容易缺乏对于产品的敏感性。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产品经理应该是任何一款产品最早期的那批用户。不仅仅是为了做产品分析(大部分时候,一个还没发展起来的产品需要分析,因为它往往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产品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还是为了观察真实的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引申出来的“隐性需求”。所以,在国内许多产品刚发布没多久,总是会出现产品经理观光团,他们成为了早期用户并提出了一些“似乎有想法”的观点。
做产品需要从需求出发,而需求不是通过用户访谈就可以获得的结论,而是要融入生活场景,从生活细节处发现差异和需求——比如许多不常用互联网的用户总是会做出在Google中搜索百度的情况,这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热爱生活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产品经理更懂生活。随着社会发展,精神领域的空白成了许多产品的机会,而用户群体也因为精神领域的空白急需一些生活理念和文化观念的填充。近几年国内流行的一些词语,比如“小清新”、“上流的品味”、“高大上”等流行词,其实都反映了用户群对于文化现象的一种追捧,比如有的人喜欢亚文化,有的人追逐精英文化。最有趣的事情则是“品味”和“逼格”这样的词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如何展示品味成为一种有趣的社交行为。花总丢了金箍棒写的《装腔指南》受到热捧,就好像一个有趣的试验,让许多人意识到这种对于生活的意淫颇有梦幻之感。
在社交圈子中,也总有那么几个人发一些“上流”的图片展示自己生活的美好,让我意识到,原来这种“社交表演”其实是人天生的需求。尤其是中国用户,在经历了一段文化空白期之后,急需要各种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机会,急需要提高自己的品味,而不是一味地投入到“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的大潮中。
这种情感可以通过产品满足。游戏中的装备让人觉得酷;产品中华丽的交互动画让人觉得精致。所以,有的时候,产品经理多关注点生活难道不是件好事吗?
这样就足够了吗?不仅要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还要拥有好奇心。我想说,“产品经理”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满足自我的游戏。
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对于未知的事物想要了解为什么,产品经理尤甚。但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其实好奇心并没那么强烈。这有点像《等待戈多》的剧情,一直在等待戈多的出现,好像是有很强的好奇心,但实际上很荒诞,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地去理解这件事情。
该剧的主要人物是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Estragon)和弗拉第米尔(Vladimir),他们在一个没有具体定义的地点:一条乡村道路,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人“无所事事”地打发时间,等待一个他们不认识,名叫戈多的人。他们对戈多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是否真有这么一个人。而事实上戈多到全剧结束也没有出现,这场等待显然是徒劳的。
剧情上几乎是重复的两幕戏,在每幕结束时都会出现一个自称是戈多派遣的、看上去有点胆怯的信童——他的牧羊人,通报说戈多的到达将继续推迟,但是他一定会到的。至少到了这个时候,等候者开始怀疑他们的处境是否有意义。但是他们还是不能解脱自己,就像下面几句多次重复的对话所强调的。
爱斯特拉冈:“算了,我们走吧!”弗拉第米尔:“我们不能”。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第米尔:“我们在等待戈多。”爱斯特拉冈:“唉!”
产品经理Kant就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他总是对你新提出的想法充满好奇,同时又充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有时候让人想要反思自己。在他的追问和我的回答的过程中,很多想法都出现了破绽。这种好奇心就是一种极具“产品经理风格”的职业特征:一定要把问题弄懂,然后才开始思考并解决问题。
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地思考问题、琢磨如何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就是用户的隐藏需求,也是产品的机会。
我认为,这是一个合格产品经理必须拥有的状态:理解生活并热爱生活,拥有无限的好奇和对于未知事物的了解诉求。这些都是创新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