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商企业及其管理概论
【知识框架】
【考试大纲】
理解工商企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辨别工商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工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区分工商企业和工商企业制度的类型,概括各种企业制度的特征,理解工商企业的基本职能和经验目标及其社会责任,理解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性质和主要职能,实施工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要点详解】
第一节 工商企业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工商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现实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最具活力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
1.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包括以下含义:
(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企业拥有的资源主要是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这些资源是企业能够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基本物质条件。
(2)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获取利润为目的,能够独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实体。
(3)企业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整的经济组织。
(4)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应承担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资源等相应的责任。
(5)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民事义务,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正式在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
②有专门的名称、固定的场所和组织章程;
③具有独立的资产,实行独立核算;
④能独立对外开展经营活动。
【例1.1】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企业存在的直接目的是( )。[2015年真题]
A.参与市场竞争
B.扩大市场范围
C.满足社会需要
D.合法获得盈利
【答案】D
【解析】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因此企业存在的直接目的是合法获得盈利。
2.企业的形成
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以企业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要比单纯依靠市场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该观点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考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探讨企业的产生。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在任何条件下只要有了生产行为就一定形成企业。
(2)新制度学派的观点
该观点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形成的原因。该学派认为,企业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其能作为在某种状态下替代市场的一种较低交易费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交易费用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斯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交易费用也称交易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
②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在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企业在某种状态下可将外部的市场交易行为变成企业内部有组织、有计划、有监督、有奖惩的合作和交换行为,使组织管理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
3.企业的发展
(1)企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①手工生产时期
手工生产时期主要是指从封建社会的家庭手工业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区别包括:
a.生产经营的目的不同;
b.经营者的身份不同;
c.经营者的性质、素质不同;
d.生产的形式、规模不同。
②工厂生产时期
工厂生产时期工场手工业逐渐被工厂企业所代替。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西方各国相继实现了大机器生产,工场手工业逐步发展到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建立是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飞跃,标志着企业的真正形成。工厂企业较工场企业的重大区别包括:
a.工厂以蒸汽、电能等为动力,采用机器进行生产;
b.随着科技广泛运用于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发生了变革;
c.工人的分工和协作受机器的制约;
d.管理更加复杂和完善。
③企业生产时期
在企业生产时期,企业作为一个基本经济单位最后确立和形成,特征包括:
a.生产规模空前扩大,产生了垄断企业组织;
b.建立了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并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理论;
c.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使生产技术有了迅速发展;
d.企业的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
e.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加速了企业间的兼并;
f.企业的社会责任改变。
(2)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①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企业的发展或成长有两个基本要求:完善而灵活的经营机制;良好而能动的企业素质。
a.经营机制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能够有效地协调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力机制,包括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权利和劳动者积极性。
第二,调节机制或产销机制,包括原材料商品自主选购、生产计划自主制定、产品或商品自主销售、调节投资主体、领导体制、内部组织结构、经济利益关系、内外部关系。
第三,约束机制或平衡约束机制,包括多重利益约束机制、财务平衡约束机制、权力平衡约束机制。
第四,发展机制或技术进步机制,包括发展基金自我积累、筹资渠道自主选择、投资项目自主决定、法人财产依法所有。
b.企业素质
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内在的本质,即构成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各种要素及其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能力,主要包括:
第一,人员素质,将人才看成是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第二,技术装备素质,如技术水平、新旧程度等;
第三,管理素质,是一种非物质要素的生产力;
第四,文化素质,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总和。
企业素质与企业成长具有辩证关系:企业的健康成长有赖于企业良好的素质;企业的成长又反过来促进企业素质的提高。
②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a.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指技术知识及其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的进展。技术是生产要素的特定组合,一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从一定量的资源中能得到的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极限。
b.多样化经营
多样化经营又称多角经营、多元化经营、多边经营,是指企业不只生产某一种类的产品或不只提供某一种类的服务,而是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服务。实现途径主要包括:
第一,企业兼并、合并;
第二,投资建立新厂;
第三,研究开发新产品等。
(3)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关系
①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联系
a.传统企业是现代企业的基础。传统企业的经验为现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传统企业的教训为现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减少了弯路。
b.现代企业是传统企业的继承和发展。传统企业内部条件的完善,使现代企业应运而生;传统企业外部条件的改善,使现代企业脱颖而出。
c.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都是经济组织,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②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
a.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传统企业的外部环境偏紧,企业要看政府脸色行事;现代企业外部环境较松,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行事。
b.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同。传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c.企业管理方式不同。传统企业实行垂直式直接管理;现代企业实行扁平式间接管理,企业具有独立性。
【例1.2】下列企业素质中,能称为企业灵魂和精华的是( )。[2013年真题]
A.人员素质
B.技术装备素质
C.管理素质
D.文化素质
【答案】D
【解析】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由于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总合。它是企业物质、经济活动的反映,是企业的灵魂和精华。
【例1.3】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 )。[2012年真题]
A.内部机构设置
B.政府直接扶植
C.所有者权益
D.经营者权利
E.劳动者积极性
【答案】CDE
【解析】一个企业必须具有内在强大的经济动力,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不断发展,动力越大,活力越大。强大的经济动力是形成经营机制的决定因素。资产和利益是企业经营机制的动力源泉。企业始终围绕这两个因素,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防止对其资产和利益的威胁,追求资产和利益的增加。动力机制包括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权利和劳动者积极性。
二、工商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
1.企业要素的概念
企业要素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经济活动所需要并能构成生产经营资源的,具有一定开发性、利用性、选择性的天然或人造资源。
2.企业要素的构成
现代企业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该系统流程包括产品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和信息流程4个部分。构成企业的要素是一个由各种资源所构成的“集合”,具体包括:
(1)人力,即生产力的推动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2)物力,即企业活动的物资设备、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3)财力,即企业资产的货币表现;
(4)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耳目,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5)技术,即人类积累并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技巧;
(6)知识,即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7)时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8)空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伸张性的表现;
(9)市场,是实现价值的场所,获取资源的媒介;
(10)客户,即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商品或利润的提供者;
(11)环境,是对人或事物生存发展的影响因素;
(12)管理,即照管并约束人或事物的要素及质量与能量。
【例1.4】一切直接或间接为企业经济活动所需要并能构成生产经营资源的天然或人造资源称为( )。[2012年真题]
A.生产资料
B.劳动对象
C.企业要素
D.劳动手段
【答案】C
【解析】企业要素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经济活动所需要并能构成生产经营资源的,具有一定开发性、利用性、选择性的天然或人造资源。
三、工商企业的优势与弱势
1.企业的优势
(1)有效分工和协作
在生产和技术方面能够进行有效分工和协作,创造新的生产力。
(2)节约费用
①节约谈判费用;
②降低信息获取费用。
(3)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企业内部各协作单位会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在长期且相对固定的分工协作过程中,经过不断磨合,可以减少狭隘的机会主义行为。
(4)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更多
企业和市场相比,不仅有行政上的权威来控制合作和交易,而且可以运用评价、奖励和惩罚(包括收益、晋升、报酬、内部资源分配等)等多种手段。
(5)解决冲突的机制更有效
企业内部行政系统的命令和权威常常比市场讨价还价或诉讼更能有效地解决冲突。
(6)能实现良好的沟通
企业内部人际间不断地相互交往可以在人们心里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感觉。
2.企业的弱势
(1)信息传递易缺失
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环节较多,传递者各自利益和动机的不同,及信息接收者和处理者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都会导致传递的信息损失、失真或扭曲,致使企业遭受损失。
(2)监督成本增加
企业内部下级员工按照企业领导规定的奖惩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将企业整体利益和效率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企业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产生监督成本。
(3)激励机制效力减弱
在企业内部,很难设计出一种机制或制度,像市场机制一样对下级的工作效率做出富有激励作用的衡量和评价。
(4)官僚内耗现象产生
①企业内部交易的非一次性和稳定性,容易产生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原谅失误、相互包庇吹捧等行为,使企业的各项约束和激励失去效率;
②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而争夺预算或投资,片面追求局部效益而不断地讨价还价,必然会引起种种官僚内耗现象的产生。
【例1.5】在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过程中,与市场相比,企业的弱势表现为( )。[2012年真题]
A.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少
B.信息传递易缺失
C.交易成本高
D.激励机制效力弱
E.易生产官僚内耗现象
【答案】BDE
【解析】在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过程中,企业和市场相比较,企业的弱势主要表现在:①信息传递易缺失,主要原因有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环节较多、信息接收者和处理者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②监督成本增加,企业内部下级员工通常是按照企业领导规定的奖惩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产生监督成本;③激励机制效力减弱,在企业内部,很难设计出一种机制或制度,像市场机制一样对下级的工作效率作出富有激励作用的衡量和评价;④官僚内耗现象产生,主要原因有企业内部交易的非一次性和稳定性,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而争夺预算或投资,片面追求局部效益而不断地讨价还价等。
第二节 工商企业制度的类型与特征
一、工商企业的主要类型
1.按企业的投资主体划分
按企业投资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分为以下几类:
(1)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又称“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指企业经营管理的资产归国家或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或机构所有的企业,即企业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所占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国民经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特点主要包括:
①国家拥有企业资产所有权,企业具有法人财产权,并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②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商品生产与经营,创造财富,增加积累,并有效利用国家投入的资产改善经营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依法缴纳税金、费用和利润;
③行政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企业主要领导人由上级任免或招聘;
④企业领导体制或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时,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的所有制形式或通过资本经营和资产重组、发展股份制或联营、合资等形式。小型国有企业可实行集体经营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多种形式。
(2)集体所有制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有组织的劳动群众集体投资兴办的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公有制企业。其特点主要包括:
①生产资料归企业从属单位的集体所有,经营者的产生有任命、招聘和职工民主选举等形式;
②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涉及行业较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较强;
③企业一般实行劳动合同制,职工劳动报酬与经营效益挂钩,能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④能较好地适应地方需要,有利于利用资源、扩大劳动就业和增加国家财政及个人收入。
目前,国家对集体企业采取“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的基本方针,集体企业仍具有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3)股份制企业
股份制企业是通过股东投资对生产经营要素实行社会占有与联合使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按投资入股份额参与企业管理和分配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股东可以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企业法人、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可以是自然人。其特点主要包括:
①企业资产所有权归出资者所有,股东按其持有股份的类别和份额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
②企业具有法人资格,依法享有完全独立的经营权,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股东以其股份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法人按照其法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④股份制企业可以广泛地从社会上筹集资金,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收益和降低出资者的投资风险。
(4)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是指由公民个人投资兴办、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灵活,主要有单个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三种形式。其特点主要包括:
①资产属私人所有;
②企业领导人多数由投资者个人承担并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③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组织机构简单,经营范围广泛。
2.按企业产权的组织形式划分
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在市场交易中所体现的支配权。
(1)单个业主制企业
单个业主制企业简称“业主制企业”,是由一个产权所有者(业主)自己出资、经营,收入归己,风险由自己承担的企业。其特点主要包括:
①业主属于自然人,集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
②产权可自由转让,企业承担无限责任;
③企业规模小,管理层次少,决策迅速,经营灵活,管理费用低;
④企业雇员及债权人要承担较大风险。
(2)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业主订立契约,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同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连带清偿责任的经济组织。其特点主要包括:
①企业资产属于几个合伙投资者所有,合伙经营者属于自然人;
②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由全体合伙人协商共同作出决定;
③合伙人对企业经营成果共享,对债务共负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
④合伙制企业稳定性较差。
(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能独立对自己经营的财产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其特点主要包括:
①公司须有两个以上的股东共同出资,有限责任公司需由2~50人共同出资,股份有限公司需由5人以上共同出资,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一种特例;
②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③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④公司的种类多种多样,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在我国设立的公司形式。
【例1.6】有限责任公司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界限是( )。[2015年真题]
A.全体股东出资额
B.公司全部固定资产
C.全部法人财产
D.公司注册资本
【答案】C
【解析】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需由2~50人共同出资,股份有限公司需由5人以上共同出资,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一种特例;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3.按实体的集约程度划分
(1)单一企业
单一企业是指由一个工厂或一个商店构成的企业。单一企业具有法人地位,独立承担财产和经营责任。
①优点:可以组织大批量生产,劳动生产率高,有利于降低成本。
②缺点:品种单一,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差。
(2)多元企业
多元企业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工厂和商店组成的企业。它是按照专业化、联合化及合理性原则,由若干个分散的经济实体所形成的法人组织。
①优点:能扩大经营范围或增宽产品线,使企业资源的利用程度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降低经营风险。
②缺点:增加了管理难度,提高产品质量的任务艰巨。
(3)经济联合体
经济联合体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经济联合组织。联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生产要素的联合、工艺手段的联合、不同行业的联合和不同产业的联合等。其特点主要包括:
①参加联合的各方本着自愿、互利、效益共享原则,在生产、科研、技术、设备、劳动力、物资及销售等方面彼此联合;
②联合各方用契约的方式形成法律约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③各成员之间按等价有偿原则进行产品配套、物资协作以及技术转让等生产经营活动。
(4)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是在经济联合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具有较紧密联系的企业群体组织,核心是技术、经济和资金实力较雄厚的集团公司。其特点主要包括:
①企业集团是以资产为纽带联结起来的若干独立企业法人所组成的集合体,是独立核算企业的复合型组织;
②集团成员可分为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的多层次结构,在经营上共担风险,在利益上共负盈亏;
③集团核心一般为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且成员众多,优势互补,因而经营范围广泛,产品线较宽并向多样化发展,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较强,但投资多且分散,管理工作复杂。
4.按企业从属的行业划分
(1)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产品(劳务)生产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工业企业是我国企业组织的主导力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商业企业
商业企业是通过批发、零售等方式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企业。商业企业的发展对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金融企业
金融企业是向社会提供货币流通、资金周转、信托投资、信用担保以及提供股票、有价证券交易等服务的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其他类型企业
其他类型企业包括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物资企业、邮电企业、旅游企业和农业企业等。
5.按企业规模划分
企业规模是指在同一企业内生产要素及生产产品的集中程度。
按我国现行《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规定,将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其中又分为大一型和大二型两档;中型企业,其中分为中一型和中二型两档;小型企业。
大中型企业是指中一型及以上规模的企业;中小型企业是指中二型及以下规模的企业。
6.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
即根据企业拥有资源的性质和所占比重分类,具体包括:
(1)劳动密集型企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指劳动所占比重较大、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如一些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中小型企业和农业企业。
(2)资金密集型企业
资金密集型企业(或技术密集型企业)是指投资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劳动力比重小的企业。
(3)知识密集型企业
知识密集型企业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中、高级技术和科研人员在员工中所占比重较大,所投入的科研时间和产品开发费用较高,能生产高、精、尖产品的企业。
7.按企业同外国资本联合方式划分
按照企业同外国资本联合方式划分,可分为合资经营企业与合作经营企业,这两种基本形式都属外向型企业。
二、工商企业制度的类型与特征
1.企业制度的概念
(1)概念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
(2)内容
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
(3)企业制度的含义
①从企业的产生来看,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从其产生开始就作为一种基本制度即企业制度被确立下来了。
②从法律角度来看,企业制度是企业经济形态的法律范畴;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通常是指单个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种基本法律形式。
③从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来看,企业制度是相对于市场制度和政府直接管理制度而言的。市场制度是在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市场价格根据供求关系配置资源的组织形式;政府直接管理制度是国家采取直接的部门管理,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手段配置资源的组织形式。
2.企业制度的类型及其特征
(1)单个业主制企业
①含义
单个业主制企业又称“个体企业”,由业主自己出资,自己经营,收益归自己所有,风险由自己承担。
②优点
a.所有权与经营权归于一体,企业经营灵活,便于灵活决策和精打细算;
b.注册资本要求不是很高,企业开业和关闭的手续都比较简单;
c.企业产权属于个人,可以自由转让。
③缺点
a.一旦业主死亡或在产权未转让的情况下放弃经营,企业的生命就会中断,因而企业存续时间短,企业信誉程度有限;
b.企业规模小,财力不大,获得贷款的能力有限,因而难以从事投资规模较大的产业;
c.当企业经营失败、资不抵债时,企业主要用自己的全部家庭财产负责赔偿,因而一旦企业倒闭,业主就有倾家荡产的可能;
d.企业完全依赖于业主个人的素质,素质低的业主也难以被外部人员所替换。
④适用情况
单个业主制企业一般适合于零售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家庭农场等。
(2)合伙制企业
①含义
合伙制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单个业主制企业通过签订合伙协议联合经营,收益由合伙人共享,风险由合伙人共同承担的组织。
②优点
a.资金来源和信用能力较大。每个合伙人能从多方面为企业提供资金,同时有更多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因而信用能力扩大,比较容易从外界筹措资金;
b.集合了合伙人的才智和经验,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c.由于资金筹措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增强,企业规模扩大和发展的可能性增大。
③缺点
a.产权转让困难,必须经所有合伙人同意后,企业产权才能边行转让;
b.承担无限责任,即有清偿债务能力的合伙人对没有清偿债务能力的合伙人也要负债务的连带责任;
c.企业寿命不易延续很久,当一个关键的合伙人死亡或退出,企业往往难以维持下去;
d.合伙人都能代表企业,对内对外都容易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影响企业决策;
e.企业规模仍受局限,由于合伙制企业筹措资金的能力仍然有限,不能满足企业大规模扩展的要求。
④适用情况
合伙制企业一般适合于资产规模较小、管理不复杂、不需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的生产和经营企业。
(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出资组成的、能够独立对自己经营的财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①公司制企业的特征
a.公司是企业,这是公司最基本的性质。
公司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企业的独立性、盈利性和商品性等经济特征,是企业制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一种先进的、最典型和最有效的形式。
b.公司是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
公司作为法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公司的成立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程序办理,并经审批部门审批;
第二,公司必须拥有一定的自己能够独立支配和管理的财产;
第三,公司是“人格化”了的经济组织,必须拥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活动场所。
c.公司具有联合性,这是所有公司制企业都具备的一个共同特征。
公司的联合性表现在:
第一,人的联合,各国对各类公司股东人数都有最低限度的规定;
第二,资本的联合,即每个股东都必须出资。
d.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是由公司的联合性决定的。
公司的股东很多,资本来自于各个渠道,有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因而必然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e.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分离。
公司的财产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同时出资者也无权直接干预公司的经营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由专门的企业家来承担。
f.公司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一,整体性是指股东一旦将资本投资到公司,其财产就以公司的整体财产出现并进行运用,任何股东都不能对公司财产进行分割;
第二,稳定性是指股东一旦将资本投资到公司,就不可抽回,只能转让,公司的财产不会因股东的变化而出现经常性波动;
第三,连续性是指股东个人的生命不影响公司的生命,只要公司存在,公司法人就不会丧失财产权,股东的变化也不会影响法人财产权的连续行使。
g.公司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
有限责任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对股东而言,是以股东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第二,对公司法人而言,是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2)公司制企业的种类
按照大陆法系,公司企业有无限公司、有限公司、两合公司;按英美法系,公司企业只有有限公司。
①无限公司
无限公司也称“无限责任公司”,是由两个以上负无限责任的股东出资组成,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无限公司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公司形式,是由合伙制企业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有限责任公司诞生前大量存在,而在现代社会中只有极少数无限公司存在。
②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有限责任公司,一种是股份有限公司。这两种组织形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承担有限责任,但又各具特点。
③两合公司
两合公司是由一个以上负无限责任的股东和一个以上负有限责任的股东所组成的公司,是介于无限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一种公司组织形式。
【例1.7】有限责任公司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界限是( )。[2013年真题]
A.全体股东出资额
B.企业全部固定资产
C.全部法人财产
D.企业注册资本
【答案】C
【解析】有限责任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3.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现代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对现代企业制度应从以下方面认识和理解:
①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企业体制,是涵盖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一种制度体系。它确立了企业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和市场中的竞争主体地位。
②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③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有生有死的企业制度。
④现代企业制度是各类企业改革的共同方向。
⑤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包括公司制企业、单个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等多种形式。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①产权清晰
产权清晰是指所有者产权和法人财产权要清晰,出资者拥有出资所有权,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是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a.通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界定资产的归属,即明确出资者及其所有权;
b.明确企业法人财产的范围和享有的法人财产权,即资产的管理和经营;
c.产权的出让、出售和流动。
②权责明确
a.企业法人的责任和权利。权利是以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责任是自负盈亏,向国家缴纳税款,并对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财产保值增值。
b.出资者的有限权利和有限责任。出资者的有限权利是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有限责任是在企业破产时,只以其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③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把政府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者职能与国有资产运营者职能分开,出资人机构与企业法人分开,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依法自主经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国家、出资者和企业三方的利益。
④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即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构、内部管理体制和企业规章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3)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②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例1.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 )。[2012年真题]
A.产权清晰
B.管办分离
C.政事分开
D.权责明确
E.管理科学
【答案】ACDE
【解析】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三节 工商企业的职能、目标与责任
一、工商企业的基本职能
1.把国家和客户需求转化为企业要求并予以满足
企业首先应识别和确定国家或客户需求,然后将其转化为企业文件、标准、规范并贯彻执行。
2.确保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高质量的产品不仅是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3.努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持续改进组织的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
企业应以自身的技术进步,促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企业通过科技开发、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
4.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资源,使企业和相关方受益
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资源是市场经济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企业应及时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并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努力降低成本,使企业和相关方受益。
5.确保国家财政收入,逐步增加员工收入
(1)企业应依法足额、按期缴纳各种税金或分配收益,以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2)企业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应相应地增加职工收入,逐步提高员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6.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不断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7.注重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
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8.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在公共责任、道德行为和公益支持等方面。
二、工商企业的经营目标
1.获取利润
利润是通过销售产品得到的收入在扣除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消耗以后的剩余。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实现利润。
2.满足社会需要
企业向国家纳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为了所处社会的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上的责任。保护环境也成为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3.满足社会需要和获取利润的关系
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为条件、相互补充的。
(1)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
(2)利润也是企业满足或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前提;
(3)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例1.9】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 )。[2012年真题]
A.配置社会资源
B.生产合格商品
C.实现自身盈利
D.增加社会福利
【答案】D
【解析】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组织。企业的任务与其存在的社会理由有关,即与社会为什么允许企业存在有关。企业是为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某种物品而存在的,即社会之所以允许某个企业存在,是因为该企业提供了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因此,从外部来看,企业的任务首先是满足社会需要。
三、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关于社会责任的实质和内容,人们的认识经历了较大变化。
(1)20世纪初,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通过经营活动获取大量的利润,企业为自身获取最大利润就是为社会提供了最大利润。
(2)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与公共社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彼此的生存而共同努力。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认为企业的利益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利益,为社会整体利益做出贡献即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4)近年来,环境保护、绿色经营、管理伦理日益成为社会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新要求。
2.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诸多方面,就外部而言,对股东、媒体、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相关社会组织和个人负有特定的社会责任。具体而言主要包括:
(1)企业对股东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保护股东及其他出资人的投资,并使之得到合理的收益。
(2)对于新闻媒体,企业的责任是保证提供信息的准确、及时,维护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原则,并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3)在社区环境中,企业应当通过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公益活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持环境清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场所。
(4)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是认真遵守政府的有关法令和政策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或管理,自觉履行作为公民应承担的各项义务。
(5)就消费者而言,企业应当把满足消费者需要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担负起教育、引导消费者的职责。
3.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有利作用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增强客户忠诚度;
(2)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改善监管环境;
(4)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降低市场壁垒。
4.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a.工业污水、危险废物、化学物品等对河流的污染;
b.企业行为和产品品质造成的城市垃圾和农村垃圾;
c.建筑工地噪声问题;
d.废旧电子电器问题;
e.机动车尾气、室内建材污染等。
②企业员工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
a.员工的职业安全;
b.员工的职业保障;
c.员工的职业发展;
d.员工所需的企业文化;
e.员工权利的伸张和保障。
(2)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3)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有利于企业创造广阔的生存空间
(5)有利于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6)有利于保证企业正确的经营方向
【例1.10】企业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属于企业的( )。[2013年真题]
A.经济责任
B.法律责任
C.社会责任
D.行为规范
【答案】C
【解析】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企业在发挥自身经济功能的同时,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自身社会功能。
第四节 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性质与职能
一、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
1.概念
工商企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和文化背景下,由企业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依照一定原理、原则和方法,对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目标的活动的总称。
2.具体理解
(1)任何管理都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即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条件下进行的;
(2)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既有管理的共性,又有国情和文化的特殊性;
(3)企业管理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即依据一定的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
(4)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中的人和物及其经济活动,即企业管理者既是对工作的管理,又是对人的管理,同时又是对企业的人、物及经济活动的全部要素的系统管理,反映了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5)企业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职能实现的,即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活动过程来完成;
(6)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7)企业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要随着企业内外部情况的变化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
二、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性质
1.企业管理两重性的内容
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包括:
(1)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
(2)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是由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所决定的。企业的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三、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
企业管理职能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实行有效管理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
1.计划职能
计划是通过调查研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确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和方针,制订和选择方案,综合平衡,做出决策。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职能
组织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要素、各部门、各环节、各方面在空间和时间的联系上,在劳动分工与协作上,在上下左右的相互联系上,在对外往来上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3.指挥职能
指挥是对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领导。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环环相扣,因而必须有高度集中的指挥。否则,就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和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4.控制职能
控制或称监督,是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进行情况,考察实际情况与原定计划的差异,分析其原因,采取必要的对策纠偏。
5.协调职能
协调是指调节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调节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能建立良好的配合关系,不发生重复矛盾,起互补叠加作用,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协调可分为:
(1)纵向协调,是指上下级领导人员和职能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
(2)横向协调,是指同级各单位、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
(3)内部协调,是指企业内部所进行的协调;
(4)外部协调,是指企业与其他单位之间进行的协调。
6.激励职能
激励是指在确定组织目标时,充分考虑职工的需要,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与员工的个人利益尽可能地结合起来,激发职工的动机,鼓励大家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7.六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
(1)计划是前提,提供目标和标准;
(2)组织是保证,提供计划实施的组织机构和氛围;
(3)指挥是手段,是实现计划目标的必要途径;
(4)协调和控制分别解决计划和目标实施中的增效和失效问题;
(5)激励是完成一切管理任务的基础和动力。
第五节 工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指对在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活动中,具有多样性和相关性特征的重复发生的对象,以特定程序和特定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
标准化是以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标准化工作是对企业各种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按照性质划分,企业的标准主要包括:
1.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经过一定程序批准,对企业的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等所作的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规定,是人类从事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的技术依据,是企业标准的主体。
技术标准又可细分为四种标准:
(1)产品标准,是对产品的规格、参数、质量要求、检查方法、包装运输以及售后服务等所作的统一规定,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主要依据;
(2)方法标准,是对生产过程中具有通用性的重要程序、规则、方法所作的统一规定,包括设计规程、工艺规程、材料装备、操作方法、检验方法等;
(3)基础标准,是针对生产技术活动中的一般共性问题,根据最普遍的规律制定的基础规则,是生产技术活动中最基本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
(4)安全与环境标准,是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所作的统一规定。
2.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指对企业重复出现的管理业务和工作责任,按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职责和制度所作的统一规定,包括:
(1)生产组织标准;
(2)技术管理标准;
(3)经济管理标准等。
3.工作标准
(1)工作标准的含义
工作标准是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方法、程序及工作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是为各部门、各工作岗位以及各类人员制定的有关工作质量的标准。
(2)工作标准的内容
①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②任务的数量、质量要求及完成期限;
③完成任务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④与相关岗位在工作中协调配合和信息传递的方法;
⑤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办法。
(3)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是指对企业各种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包括建立和健全标准体系、贯彻执行标准等,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基础工作。
(4)维护标准的严肃性
①领导必须带头重视标准化工作;
②要建立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机构,负责制定、修改和贯彻标准;
③要采用行政、经济、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保证标准的全面贯彻实施。
【例1.11】在企业管理所制定的标准中,生产组织标准属于( )。[2012年真题]
A.技术标准
B.产品标准
C.安全标准
D.管理标准
【答案】D
【解析】管理标准是指对企业重复出现的管理业务和工作责任,按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职责和制度所作的统一规定,包括:生产组织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等。
【例1.12】在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中,对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所做的统一规定属于( )。[2015年真题]
A.产品标准
B.基础标准
C.环境标准
D.方法标准
【答案】D
【解析】方法标准是对生产过程中具有通用性的重要程序、规则、方法所作的统一规定,包括设计规程、工艺规程、材料装备、操作方法、检验方法等。
二、定额工作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企业资源的消耗、利用和占用的标准。定额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技术、经济水平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
1.定额工作的分类
(1)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即劳动消耗定额,又称劳动定员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量的标准。劳动定额可细分为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单位工酬的产量定额、设备看管定额、服务定额等。
(2)设备定额
设备定额可分为:
①设备利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单台设备在单位时间的产量标准;
②设备维修定额,是指为了编制设备修理计划而制订的有关标准。
(3)物资定额
物资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单位产品占用或消耗物资的标准,可分为物资消耗定额和物资储备定额。
(4)流动资金定额
流动资金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标准,包括企业储备资金定额、生产资金定额、成品资金定额等。
(5)费用定额
费用定额是通过费用预算规定的部门、个人的费用开支标准,如办公费、管理费等。
(6)期量标准
期量标准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产品的生产过程所制定的有关时间和数量方面的标准。
2.制定定额的规则
(1)要做到及时、科学、全面;
(2)在定额的实施中要维护定额的严肃性,坚决贯彻执行;
(3)严格考核并适时修改定额,保证其合理性。
【例1.13】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单台设备单位时间的产量标准称为( )。[2013年真题]
A.设备设计定额
B.设备利用定额
C.设备维修定额
D.设备寿命定额
【答案】B
【解析】设备定额可分为设备利用定额和设备维修定额。设备利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单台设备在单位时间的产量标准。设备维修定额是指为了编制设备修理计划而制订的有关标准。
三、计量工作
计量是指用计量器具的标准量值去测定各种计量对象的量值。企业的计量工作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加以掌握和管理,包括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两个部分的内容。
1.计量技术
计量技术是指从计量标准的建立到量值的传递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测量,包括计量技术和计量手段两个方面。计量技术按使用需要可分为三种:
(1)标准测量技术,是指与基准器有关的通过法制手段进行量值传递的测量,具有较高的测量水平,由专门的计量部门来完成;
(2)工业测量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测量,目的是监测和控制现场的量值,保证起码的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
(3)计量测量技术,是指法制标准量值传递系统中末端的测量,属于标准过渡的中间测量,目的是扩大标准的上下量限,主要用于对生产量值的监督。
2.计量管理
计量管理的目的是保证量值的统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工业计量管理,即以产品为核心的单位计量管理,又可分为生产组织管理、质量技术管理和综合协调管理等;
(2)商业计量管理,即以商品为核心的单位计量管理,即市场的计量管理;
(3)法制计量管理,是对尺、衡器、电度表等关系到国计民生利益的单位量的管理。
【例1.14】企业计量管理的目的是保证( )的统一。[2012年真题]
A.规格
B.型号
C.量值
D.标准
【答案】C
【解析】计量管理的目的是保证量值的统一,主要包括:①工业计量管理,即以产品为核心的单位计量管理,又可分为生产组织管理、质量技术管理和综合协调管理等;②商业计量管理,即以商品为核心的单位计量管理或市场的计量管理;③法制计量管理,是对尺、衡器、电度表等关系到国计民生利益的单位量的管理。
【例1.15】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中,计量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2013年真题]
A.计量目标
B.计量技术
C.计量过程
D.计量定额
E.计量管理
【答案】BE
【解析】企业的计量工作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加以掌握和管理,包括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两个部分的内容。
四、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储存和利用等一系列工作。企业信息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各项专业管理的原始记录、台账、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等。外部信息来源于企业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各种经济、科技、技术情报的收集。
1.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
(1)原始记录是用数字或文字对企业生产经营所作的最初直接记录,有表、票、单、卡等形式,是建立各种台账和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也是车间、班组进行日常生产管理的工具。
(2)统计是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法对原始记录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综合分析,从数量上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动态的工作。统计的主要形式是统计台账、统计报表和统计文字说明。
2.科技经济情报
情报是指为了一定目的而收集的、比较有系统的、经过分析和加工的资料。科技情报主要来自外部有关科学技术进步的情况和动态资料;经济情报主要是指企业内外各种经济活动的情况和动态资料。主要包括:国内外产品的需求情况、同行业的生产技术经济动态、社会所提供的资源、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等。
3.科技经济档案
科技经济档案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科研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应该归档保存的技术图纸、文字材料、报表、照片、影片、录音、录像等科技经济文件材料,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技术经济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真实记录。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内容。
五、规章制度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用文字的形式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是全体员工行动的准则。
1.基本制度
基本制度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体系,如“经理、厂长负责制”、“法人管理制度”等。
2.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是指导企业具体管理方面的制度,如财务制度,计划制订制度,生产技术、销售方面的工作制度等。
3.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岗位所规定的任务、权力和责任的总称。责任是企业规章制度的核心。通过责任制度确定各个岗位上的人员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以及所享有的权益。
【例1.16】企业规章制度的核心是( )。[2015年真题]
A.财务制度
B.责任制度
C.工作制度
D.分配制度
【答案】B
【解析】责任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岗位所规定的任务、权力和责任的总称。责任是企业规章制度的核心,通过责任制度可以确定各个岗位上的人员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以及所享有的权益。
六、职业培训
1.职业培训的含义
企业的职业培训是指按照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应知”与“应会”的要求,对在职员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通过业余或脱产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文化知识、业务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教育和素质培训。
2.职业培训的分类
(1)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①对企业领导的培训内容大体上是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改革动态和经济管理理论、外贸知识、领导科学、现代化管理知识等。
②车间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培训内容大体包括职业道德、经济政策、企业法规、专业理论、管理知识和安全生产等。
③工段长和班组长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思想作风、企业法规、业务技术、现场管理知识、安全生产及文化知识等。
(2)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
工程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技术资源和宝贵财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规、技术经济政策、新技术发展动态、产品开发研究与管理、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及外语等,以便使他们更新知识,拓展思路、精通业务、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工人的培训
工人是企业的主体,对这类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思想作风、职业道德、企业法规、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安全生产与遵章守纪以及岗前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