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文化
【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2.熟悉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
3.熟悉中国科技发明主要知识;
4.掌握中国哲学、文学、中医中药、书画艺术和历史文化常识。
【要点详解】
一、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了解)
1.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2.中国近现代历史概述
(1)鸦片战争以后的清王朝
①两次鸦片战争
a.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b.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政府战败,与帝国主义签订《北京条约》。
②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俄国占领了中国东北、北方的大量领土;英国、法国加强对中国西南的入侵。
③戊戌变法
在帝国主义瓜分危机的刺激下,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
④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民众发动了义和团运动。
⑤八国联军侵华
a.义和团运动爆发以后,帝国主义者组织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规定: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允许各国在北京附近驻兵;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活动。
(2)太平天国
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但太平军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最终失败。
(3)中华民国
①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②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
③中华民国时期包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
④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二次合作,共御外侮,中国工农红军先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
(4)中华人民共和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间再次爆发内战。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后改名北京。
二、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熟悉)
1.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首开世界种植水稻之先河;西安半坡氏族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
2.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
表2-2 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成就
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1)天文
《春秋》中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文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3)医学
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4)建筑
鲁班被后代工匠尊为“祖师爷”。
4.秦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封建社会时期
(1)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
①政治上建“皇帝制”,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设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②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加强思想控制;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
(2)汉朝
①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纸,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②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④东汉张衡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⑤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⑥华佗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⑦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
(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表2-3 三国至清朝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
5.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
(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
①李善兰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数学家、翻译家;
②徐寿、华衡芳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黄鹄号”木壳船;
③詹天佑设计并亲自督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④冯如于1910年制成具有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⑤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影响巨大。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科学家有李四光、竺可桢、侯德榜、裴文中、华罗庚、茅以升等;
a.地质学家李四光创建了一门新的地质学科——地质力学;
b.气象学家竺可桢在20世纪20年代主办起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
c.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d.古生物学家裴文中于1929年发现“北京人”头盖骨;
e.数学家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论、矩阵几何等许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f.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②文学家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朱自清、曹禺、田汉、夏衍、沈从文、张爱玲、艾青、戴望舒、徐志摩、丁玲、周立波、赵树理、孙犁等;
③美术家有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丰子恺等;
④音乐家有华彦钧(阿炳)、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任光等;
⑤戏剧表演家有马连良、余叔岩、梅兰芳等。
三、中国科技发明主要知识(熟悉)
1.古代科技成就
(1)农学
①传说神农教民耕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之神。
②主要著作
表2-4 农学著作
(2)医学
①形成
中国医药学的完整体系形成于秦汉时期,其标志性著作是《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②名医和名著
a.传说尝遍百草的神农是中国医药的发明人。
b.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首创“望、闻、问、切”四诊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c.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又称《针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d.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首创药物分类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e.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被后人尊为“医圣”。
f.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名医,他首创中医外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剖腹术的外科医生。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被誉为“神医”。
g.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奠定了脉学的理论基础。
h.孙思邈是唐朝时期名医。他的《千金方》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他本人被尊为“药王”。
i.唐朝政府组织编写的《唐本草》,是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j.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k.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名医。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他被尊为“药圣”。
③针灸
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天文历法
①天文观测
a.《诗经》关于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记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b.《春秋》中留下了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c.春秋时期测定了冬至、夏至日期;战国时期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西汉初年确定了“二十四节气”。
②天文著作
战国时期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③天文仪器
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④天文测量
唐代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⑤历法
a.夏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历法,《夏小正》(又称《夏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
b.汉武帝时的《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采用二十四节气,插入闰月,形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c.唐代僧一行主持编定的《大衍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
d.元代郭守敬创立的《授时历》与现行公历周期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4)数学
表2-5 数学成就
(5)地理学
表2-6 地理学成就
(6)发明创造
①造纸术
东汉时期,蔡伦改革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多种植物纤维造纸,史称“蔡侯纸”。蔡伦被尊为造纸术的发明人。
②指南针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
b.司南发展到宋代,成为“指南鱼”和“指南针”。
③火药
a.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丹经》一书中,第一次记载了配制火药的基本方法。
b.到唐末以后,火药被开始引入军事战争。
c.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火药兵器,从而在军事科学技术方面引起了重大变革。
d.到元代,开始出现了铜或铁铸成的筒式火炮——火铳,已具备近现代枪炮的雏形。
④印刷术
a.雕版印刷
发明于隋代。在敦煌千佛洞内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印刷品。
b.活字印刷
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2.近现代科技成就
(1)近代科技成就
表2-7 近代科技成就
(2)现代科技成就
表2-8 现代科技成就
四、中国哲学常识(掌握)
1.儒家
(1)产生及代表人物
①儒家学派的产生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为孔子。
②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表2-9 儒家的代表人物
(2)地位和影响
①儒家的经典主要有《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②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但在“诸子百家”中高居“显学”的首席,而且也成为后世主宰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在海外,“儒学”几乎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2.道家
(1)产生及代表人物
①道家创始人为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著有《老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
②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著有《庄子》一书,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后人常常将老、庄并提,称为“老庄学派”。
表2-10 道家代表人物
(2)地位和影响
①道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的学术派别,在当时和西汉初年、魏晋时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②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法家
(1)概况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法治的一个学派。该学派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主张强化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治民。
(2)代表人物
①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是法家重要的经典著作;
②韩非子认为国君要想统治国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必须同时拥有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法”是基础,必须做到“以法为本”,主张“以法为教”“法不阿贵”。
表2-11 法家代表人物
(3)影响
法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要求,为封建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4.墨家
(1)发展历程
产生于战国;战国以后衰微;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2)创始人及其思想
①墨家是“诸子百家”中代表农、工等小生产者利益的学派,创始人为墨子(名翟);
②墨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一书中,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项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社会、哲学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3)影响
墨子的弟子及信仰者遍布“天下”,他们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己任,主张用自己设计的政治蓝图来改革现实,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相抗衡,并称为“儒墨显学”。
5.兵家
(1)概况
兵家是“诸子百家”中从事军事活动、研究军事理论的人物的总称。
(2)代表人物及著作
①兵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孙武、孙膑、尉缭子、吴起等;
②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其中,《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6.阴阳家
(1)概况
①五行之说始于商周,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阴阳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的概念,西周初年发展成含有辩证因素的阴阳说;
②阴阳家是“诸子百家”中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派别。
(2)代表人物
①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提出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和“五德终始说”,用以论证社会历史的变革和朝代的更迭;
②“五德”的先后顺序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循环无穷。每一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必然被代表另一德的王朝所取代,而这一切最终由天的意志来安排;
③“五德终始说”实际上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论。秦汉以后历代帝王都自称“奉天承运”,就是宣称他们是奉了天命,承接“五德终始”的秩序来统治人民的。
五、中国文学常识(掌握)
1.古代文学
(1)《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由孔子整理编成,被推为儒家经典。《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起点。
(2)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为一种民间乐诗。楚辞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屈原是楚辞的主要作者,《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因此也称这种诗体为“骚体”。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3)汉魏六朝乐府诗和汉赋
①乐府诗
汉代专门设立“乐府”,乐府所采集的歌辞(主要是当时各地的民歌),加上文人写作的供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乐府民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比《诗经》有更强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北朝乐府融入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如《木兰辞》《敕勒歌》,它们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是北方民歌艺术成就的代表。
②辞赋
辞赋即赋,是两汉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和《归田赋》等。
(4)唐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空前繁荣的阶段,以“今体诗”即格律诗为主。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在新乐府诗创作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伟大诗人。
(5)宋词
宋代是词发展的极盛时期。宋词和唐诗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双璧”。著名词人有北宋的苏轼、柳永,南宋的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
(6)唐宋散文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大发展。唐代韩愈和柳宗元与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7)元代散曲和杂剧
散曲和杂剧是元代突出的文学成就。
①“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与郑光祖被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影响最大的是关汉卿,《窦娥冤》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②元代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
(8)明清小说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兴盛繁荣的时代。
①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开章回小说之先河。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②三言二拍
明代后期,出现了拟话本即白话短篇小说。著名小说有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创作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③四大古典名著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达到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高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④《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达到中国古代文言文小说的高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
2.近代文学
(1)先声
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的诗文为后来的新体诗文开辟了道路。
(2)“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维新派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
(3)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谴责小说流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和刘鹗的《老残游记》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3.现代文学
(1)发端
①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②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时期第一部白话诗集。
③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表2-12 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4.当代文学
(1)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间,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如《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日》(吴强)、《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山乡巨变》(周立波)、《青春之歌》(杨沫)、《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等。
(2)改革开放后
这一时期,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如文学创作方面的“茅盾文学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奖”等。
五、中医中药常识(掌握)
中医中药与国画、京剧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1.著作
(1)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
(2)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3)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名贵中草药
(1)人参
人参有“中药之王”的美誉。人参含有多种皂苷、人参酸、维生素和氨基酸等,对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心脏和血管收缩力、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降低血糖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2)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主要分布于青、藏、川、滇海拔3000米以上至雪线附近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中,立夏前后采挖。虫草味甘性温,富含虫草酸、粗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主治虚劳咯血、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等症,同时具有滋肾补肺、养心益肝等作用。
(3)天麻
天麻产于川、藏、滇和东北等地,以云南所产的云天麻最具盛名。天麻以块茎入药,性平味甘,能祛风镇静、养肝止晕,对头痛、头晕、高血压、耳鸣心跳、抽出痉挛、小儿惊痫及中风引起的知觉麻木、手足不遂和语言障碍等均有显著疗效。
(4)三七
三七产于川、藏、滇等地,是名贵中药,因主要采集于冬春两季,故又分“冬七”和“春七”。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三七为“金不换”。三七根含多种皂苷,有化淤止血、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妇科病等多种病症。三七是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
(5)阿胶
阿胶产于山东省东阿县,又称“驴皮胶”。阿胶味甘、性平,有滋阴养血、补肾、补肺润燥、止血安胎等功能。阿胶含有十余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是名贵的高级滋补品。
(6)麝香
麝香产于陕西、四川、青藏高原及东北等地。麝香具有通窍、开经、透骨、镇心、安神等功效。主治中风、痰厥、惊痫、心腹暴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症,并对乙型脑炎、麻疹和梅毒有显著疗效。
六、书画艺术常识(掌握)
1.书法
(1)书法的起源
①中国文字起源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前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②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主要类型
主要类型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中国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2)书法的历史沿袭
①浑然入序——商至西汉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继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②开创先河——秦代书法
a.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b.小篆之后出现隶书,“隶书,篆之捷也”;
c.西汉时,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更加明显。
③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a.两汉书法
第一,两汉书法有两大表现形式
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第二,书法理论著作
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第三,汉代书法家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蔡邕为代表的汉隶书家。一类是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的草书家,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唐代张旭也有“草圣”之誉)。
第四,草书发展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b.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第一,三国时期,衍变出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楷书珍品。
第二,晋时,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的小楷《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
第三,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④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a.隋朝书法
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
b.唐代书法
第一,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第二,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
第三,著名书法家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盛唐的张旭、怀素,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晚唐的王文秉、李鹗和杨凝式等。
⑤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a.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在书法创作中讲究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有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等。
b.元代书法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有限,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
c.明朝书法艺术
第一,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濂、精篆隶的宋璲和章草名家宋克、宋广等;
第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分别为祝允明、文征明、陈淳、王宠;
第三,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代表书法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等。
⑥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帖学以刘墉、梁同书、翁方纲等人为代表。碑学以康有为、吴昌硕等人为代表。
⑦坚守与开拓——民元以来的书法
民国四大书法家分别为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于右任(草书)建国后书法家有毛泽东、郭沫若、齐铭燕、沈尹默、舒同、沙孟海、启功、赵朴初等。
(3)字体类型及书法体简介
①字体类型
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中国书法字体如表2-13所示。
表2-1 中国古代史
表2-13 中国书法字体
②书法体简介
a.概况
篆书古雅,隶书丽姿,楷书雅正,行书流利,草书飘逸。
b.古今谈论历代书法艺术特色的定论
第一,晋人尚韵,以王羲之的行书为代表,从书法的风貌可以使人领会晋人的诗歌、散文、绘画、园林的风貌;
第二,唐人尚法,以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为代表,从中又可联想到杜甫的诗、韩愈的文、吴道子的画;
第三,宋人尚意,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从其字可以贯通于宋诗的平淡、宋画的远逸、宋词的清空;
第四,元明清尚态,无论是浪漫派徐渭,还是帖学派董其昌都有明显表现,又与戏曲小说中的市民性、世俗风相暗通。
(4)著名书法家
表2-14 著名书法家
2.绘画
(1)中国古代绘画分类
表2-15 中国古代绘画分类
(2)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
①散点透视的“游目”
只有游目才能使绘画按照中国文化认为最正确的方式“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叙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夏圭的《长江万里图》皆因散点透视而产生。
②以大观小
中国绘画的最佳视点是画家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俯察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③遗貌取神
画是一个小宇宙,所谓的天眼,就是要注意画的整体和谐,任何细部都必须符合整体性。
④游目式的笔、色、墨
中国画是用线去表现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有深度的,但又不是几何式的三维模式,因而中国的彩画是平面色彩。
(3)中国画(国画)
①中国画的立意
立意即一幅作品主题思想的确立。中国古代画论中,都强调作画要“立意为先”。
②中国画的造型
a.中国画的造型是以线描为主要手段,尤其是工笔画都是以线描为先;
b.中国画中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给观赏者不同的感受;
c.以线传达形神是以画家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
d.中国绘画线描传情达意,主要通过作者运用笔法的疏密、抑扬、节奏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变化,从而达到“物我为一”的境地,给观者以无穷的想象和美的享受。
③中国画的种类
表2-16 中国画的种类
a.工笔
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
b.写意画
这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c.兼工带写(或称小写意)
这是工笔、写意二者兼用的画法,近些年由于工笔过分细腻、费工,专画工笔画的人逐渐减少,很多擅长工笔的画家,取工笔、写意两者之长,改用兼工带写作画。
d.壁画
自商周到汉唐的宫殿、寺观、石窟、衙署、学府、旅舍以及墓室的壁上都画着图画。题材包括圣贤、忠烈、现实人物、天地鬼神、山灵海怪以及山水、花鸟、走兽,真是“品类群生”、“曲尽其情”。
e.人物画
以表现人物形象和事迹为主要题材内容的绘画,统称为人物画。因题材类别不同,又可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以及历史故事画。
f.山水画
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再细分还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g.花鸟画
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中国传统画科。再进一步细分,还可分为花卉、翎毛、蔬果、畜兽、草虫、鳞介等支科。
(4)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
表2-17 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
3.文房四宝
(1)笔
①笔的起源
a.祖先是被中国文人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
b.最早的毛笔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之前,起源于殷商之前。蒙恬为毛笔的改良者。
②毛笔的种类
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为重要。
a.紫毫笔乃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较硬,适合写小楷;
b.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较硬,适合写小楷;
c.羊毫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较软,适合写大楷;
d.兼毫笔是合两种以上之毫制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兼毫软硬相济,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
(2)墨
人工墨的历史起始于周宣王。我们现在有多种书画用墨汁,如“中华墨汁”、“一得阁”、“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其种类有石墨与松烟两种。
(3)纸
①纸的发展
a.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人们最早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
b.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
c.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
d.西汉时期出现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②纸的种类
强吸墨纸类、宣纸与彷宣、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等。近现代印刷多用木浆机制纸。
(4)砚
殷商时砚随着墨的使用而逐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仍以石质为最佳。山东临朐的红丝石鲁砚、歙州的龙尾砚(歙砚)、甘肃洮州的洮砚与广东肇庆(古端州)的端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七、历史文化常识(掌握)
1.皇帝与皇权
(1)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
表2-18 国号的由来
(2)帝王、皇族、皇戚称谓
表2-19 皇族称谓
(3)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①谥号
a.定义
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据记载,西周开始有谥号,秦始皇时废除,西汉又恢复。谥号不独立使用,或与庙号结合,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
b.分类
第一,属于褒扬的有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
第二,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
第三,属于表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哀”。
c.发展
谥号按理应该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但在实际上选用谥号是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往往与事实不符,甚至是完全虚伪的。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后世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
②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
a.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一般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祖”。之后的嗣君称“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西汉仅刘邦称“祖”。
b.南北朝开始,至唐朝无帝不称“宗”;
c.明、清时前几个皇帝有都称“祖”的现象,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等。
“帝”字从汉代起与谥号结合后,也称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③尊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等。
④全称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⑤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光武帝)、“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⑥陵号
封建帝王陵寝的名号叫陵号,始于西汉。如高祖刘邦的长陵、文帝刘恒的霸陵等。
2.古代官制与官吏选拔制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①世袭制(先秦)
又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②荐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荐举制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有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
a.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
b.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③科举制(隋唐至明清)——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a.创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
b.科举考试中最受诟病的是其文体,即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均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对内容,甚至字数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南宋理学家朱熹相同。这种文体极大地束缚了考生的才思。1905年随科举制度的废除而废除,但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文学革命”之前。
(2)科举考试的程序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巨大。以明清科举考试为例,其考试程序如表2-20所示。
表2-20 科举考试(以明清为例)
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如表2-21所示。
表2-21 科举考试得中者称呼
(3)科举考试书目——四书五经(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必读书)
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②“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3.中外交流
(1)秦汉时期及其之前
①秦代及秦以前的中国和外国的接触较少;
②汉朝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交流范围远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非洲。
③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在中国不断本土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中外文化交流远较之前发达,其显著特征是佛教在这种交流中起纽带作用;
②日本、朝鲜、越南长期使用汉文作为记录工具。
(3)隋唐时期
①中外贸易方面:
a.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b.接受不少外国人来长安学习,如晁衡(日本)、崔致远(新罗)等人。
②宗教上:
a.玄奘和义净等高僧到印度和南海诸国求佛法;
b.西藏和蒙古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
c.佛教在中国开始出现中国化的各种宗派。
(4)宋元时期
①海上贸易兴盛;
②制瓷业发达,瓷器成为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商品;
③印刷术发达,毕昇(北宋)发明木活字,受其影响,朝鲜在南宋时开始制造金属活字;
④这一时期,和印度佛教也有人员上的双向交往;禅宗和理学传入日本、朝鲜;
⑤《马可·波罗行记》一书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中国的富饶、美丽与文明,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热情。
⑥中国的天文历法、医药、火药、雕版印刷术等,在这一时期传至西方,西方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也传进中国。
(5)明清时期
①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②欧洲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以及测绘、机械等技术。
a.意大利的利玛窦不仅在华传授西方科学知识,也向西方初步介绍了中国的儒家学说。
b.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对于儒家思想极为推崇。
③中国的科举制度,早已为朝鲜、越南所仿效。
4.文化常识
(1)天干、地支
①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②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干支按照一定的规则搭配,成60对。
表2-22 天干地支组合
(2)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
①年
年,原始的意义为庄稼收获一次。以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天为一年,古人测365.25日为一太阳年。以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纪年还有用帝号和皇帝年号的方法。
②月
月亮绕地球与太阳一个“合朔”周期的时间为29.53059日,叫一个月。有30日的大月,也有29日的小月,一般一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古代纪月也用干支。一个月又分为三部分,共三旬(上、中、下旬)。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特俗的时间概念:
a.“朔”——每月的第一日;
b.“晦”——最后一日;
c.“望”——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
d.“朏”——每月初三;
e.“上弦”——每月初七或初八;
f.“下弦”——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③日
以一昼夜为一日,也可以用干支法纪日。
④辰
分一日为十二个辰,也称时辰。纪辰可用十二地支,每日24小时,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时辰与现在时间相对应表如表2-23所示。
表2-23 时辰与现在时间相对应表
(3)阴阳、五行、八卦
①阴阳
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日照向背,后扩展引申到相互对立或消长的两种现象、事物、联系等。阴阳对应如表2-24所示。
表2-24 阴阳对应表
②五行
古代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
a.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五行相克(胜):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c.古代把五行与五色、五方、五脏、五季等相配,如表2-25所示。
表2-25 五行与五色、五方、五脏、五季对应表
③八卦
《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象征着八种基本自然现象,如表2-26所示。
表2-26 八卦对应表
(4)四时、节气
①四时
又称“四季”,即春(正月、二月、三月)、夏(四、五、六月)、秋(七、八、九月)、冬(十、十一、十二月)四季,三个月依次有孟、仲、季等别称。
②节气
24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5)生肖
生肖也称为十二属相。生肖发端于战国,东汉时已有明确记载。以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6)二十四史(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①明朝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②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
③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
④把已经散佚的《旧五代史》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
⑤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柯劭忞撰修了《新元史》。1921年,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把它纳入“正史”,这就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⑥“二十六史”是将《清史稿》纳入其中。
5.姓氏与名字
(1)姓
①作用
姓为氏族的标志,对外区别不同的氏族,对内“崇恩爱、厚亲亲”,并用来确定血缘关系,判定可否通婚。
②姓的起源与发展
a.姓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无从稽考,但是从姓都以“女”字为偏旁或与某种动物有关来推测,大概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或与“图腾”崇拜有关。
b.战国以前姓、氏分得很清楚,只有贵族才有姓,所以“百姓”是指贵族。一般平民与奴隶没有姓。
(2)氏
①含义
氏是姓的分支,是家族的标志。
②来源
主要来源有氏于国、氏于邑、氏于地、氏于官、氏于爵、氏于谥、氏于技、氏于数等不同情况。
③氏与姓的区别
姓是不改的,氏则是可变的。所以,姓与氏既有分别又有联系。
④氏的作用
主要是为了区别贵贱,只有贵族才有氏。所以,男子重氏,称氏不称姓,而为了区别婚姻,女子必须称姓。
⑤氏与姓的融合
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魏以后通称为姓。至此,从天子到庶人都有姓了。
⑥我国姓的情况
据统计,中国人的姓有6000多个。单字姓最多,复姓有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和五个字的。有200多个常用姓。张、王、李、赵、刘是中国人中最多的五个姓,其中张姓最多。
(3)名
①定义
名是正式的名字,一般在上学时开始使用。未上学者通常在及冠后开始使用,又称学名、大名。
②命名时间
命名的时间在“子生三月”后,由“父名之”。例如屈原出生之后,父亲就给他取名“正则”,取字“灵均”。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双名一直占绝对多数。
③范字
范字指在命名同一辈分的单名所使用的共同偏旁或双名所使用的同一个字。其首先出现于小家庭,然后扩及大家族。范字可以区别不同辈分。例如孔姓范字自明末孔子第65代孙孔荫植之后开始使用,共20字,是一首五言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④使用人群
在古代,名主要就男子而言。女子往往无名,结婚后往往在父姓之前加夫姓,如张王氏、李刘氏之类。但在知其夫姓的特定情况下,又往往只称其父姓,如王氏、刘氏之类。
(4)字
字与名相表里,二者基本处于同等地位。字出现得很早,其解决了名不可随意称呼的局限性,即不该称名时,则称字。
(5)号
①定义
号又称自号、别号、别字,是名与字以外的具有特殊标志和作用的一种名字。
②使用
号主要在文人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中使用。唐朝以后,号非常流行。例如,李白生于青莲乡而自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因在洛阳香山与僧如满结社而自号香山居士;王安石与名相联系自号半山;欧阳修晚年因为家中藏有集古录一千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而自号六一居士。
6.避讳
(1)避讳的含义及种类
避讳是指古人在正式场所言谈或写文章时,要避免用君主、圣人或自己长辈的名字所使用过的文字。避讳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国讳:又称“公讳”,凡帝王及孔子的名字人所共讳;
②家讳:又称“私讳”,是指避讳自己尊亲的名字则;
③在封建社会,无论“国讳”还是“家讳”都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即获重罪。
(2)避讳之法
①改字法:以其他同音或同义字代替;
②缺笔法:省却笔画;
③空字法:空而不写,或写作“菜”,或直书“讳”字;
④字音避讳法:常用于口语中。
(3)避讳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①一般认为,避讳制度开始于汉代,隋唐以后越来越盛行,两宋以来,特别是清代最为严苛,民国以后宣布废除;
②避讳制度给今天的读者阅读古代文献造成诸多不便。
【通关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
D.《春秋》
【答案】C
【解析】A项,《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西汉时期的司马迁。B项,《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C项,《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二十四史”之一。D项,《春秋》是我国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由孔子修订而成。
2.在古代氏的得名较为复杂,因祖先的官位而得名的是( )。
A.鲁
B.公孙
C.司徒
D.卜
【答案】C
【解析】中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姓氏的主要来源于:①封国名;②谥号;③爵位名;④官名;⑤居住地。司徒一姓,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3.我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茶圣”“书圣”“诗仙”的依次是( )。
A.张仲景、贾思勰、吴道子、杜甫
B.孙思邈、陆羽、王羲之、李白
C.孙思邈、贾思勰、苏轼、杜甫
D.华佗、陆羽、吴道子、李白
【答案】B
【解析】孙思邈(581年~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4.按出现的时间由早到晚排序,顺序正确的是( )。
A.察举学校制度、世卿世禄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
B.九品中正制度、察举学校制度、世卿世禄制度、科举制度
C.世卿世禄制度、察举学校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
D.察举学校制度、九品中正制度、世卿世禄制度、科举制度
【答案】C
【解析】从先秦魏晋南北朝,先后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度、察举学校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演变,隋文帝杨坚废除为世袭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度而创立科举制度,直到清末,科举考试一直是国家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5.下列各组天干地支名称中,完全由天干组成的是( )。
A.丁、戊、辛、癸
B.丙、子、壬、已
C.甲、寅、乙、卯
D.戌、庚、乙、甲
【答案】A
【解析】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6.(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永乐大典》
D.《齐民要术》
【答案】A
【解析】《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被欧洲学者李约瑟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本草纲目》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C项,《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D项,《齐民要术》由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7.在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运动有(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B.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分别是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A项,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秦末反抗秦朝暴政的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B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一部分。C项,太平天国运动是洪秀全领导的晚清农民起义,发生于1851~1864年,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D项,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发生在1897~1904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我国四大民间传说包括( )。
A.《孟姜女》
B.《梁山伯与祝英台》
C.《白蛇传》
D.《牛郎织女》
E.《西施传说》
【答案】ABCD
【解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我国四大民间传说,影响巨大。E项,《西施传说》历史悠久,自发端流传下来,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其传播地域广泛,但它并非我国四大民间传说。
2.下列著作中是医学方面的著述的包括(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齐民要术》
E.《神灭论》
【答案】ABC
【解析】ABC三项,中国古代医学方面的著作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唐本草》《千金方》《洗冤集录》《本草纲目》等。D项,《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E项,范缜的《神灭论》,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宣扬了无神论的思想。
3.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宋国人,大约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是墨家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包括( )。
A.“节用”、“节葬”,要求节约开支,葬礼从俭,反对统治阶挥霍浪费
B.“兼爱”、“非攻”,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掠夺战争
C.“尚贤”、“尚同”,要求国君不分等级,举用贤才,普通百姓能够参与政治
D.“贵五”、“主静”,个人要任其自然,逃避现实
E.“独化”、“至人”,人应当顺天安命,无为而治
【答案】ABC
【解析】墨子的主张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弊病,并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此外墨子还有“非乐”、“非命”的主张。DE两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
4.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采取了( )等措施。
A.推行井田制
B.设立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D.统一文字
E.修筑长城
【答案】BCDE
【解析】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