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官场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升官

清末的官场,仕途冗滥,腐败成风。汉族出身,既无根基又无金钱开道的曾国藩,九年连升十级,从七品翰林升至二品侍郎,这仅靠自身的出类拔萃是不够的。

那么,『寒门』出身的曾国藩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他为何深受道光帝的特别提拔和赏识?又为何一举成为朝廷的重臣?他有哪些诀窍呢?

1.迈入官场“快车道”

《孙子兵法》中说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作为下属,要想获得领导的赏识,就必须学会琢磨领导的心思。只有了解领导的喜怒哀乐与好恶,才能“说对话”,“做对事”,进而得到领导的“芳心”,为自己的升官之路打好基础。

曾国藩就很会琢磨领导的心思。从踏上仕途开始,他就知道皇上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所以他总能“说对话”、“做对事”。在皇上看来,曾国藩是个“善解人意”的“知己”。这样的人不升职,简直天理不容!

“康乾盛世”时,大清国富民安。可惜,到了乾隆爷晚年,早些年攒下的家底被他花了个精光。所以,自己的老子一死,嘉庆立马就抄了和珅的家。再不抄点钱的话,皇上家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呀!

嘉庆还好,靠着和珅的家财维持了几年。钱花光的时候,两腿一蹬,留下一个烂摊子给道光。道光是个老实孩子,没学会他爹那手“抄家”绝活,只好勒紧裤腰带,靠节俭度日。

为了节省,道光砍掉了很多费钱的庆典,还让很多不实用的官员下岗了。可仍然有很多官员铺张浪费、中饱私囊,这让道光很生气。但他也不能把所有官员都开除呀,否则自己就真成“寡人”了!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大清帝国已经处于“破产”边缘,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这时,他遇见了自己人生中的“知己”——曾国藩。

五月,那些从翰林院“毕业”的庶吉士们挨个接受皇上面试。面试表现直接决定分配结果,皇上瞅着不顺眼的,再有才华也没用。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所以接受面试的人都干净利落地去见皇上。

最后一个接受面试的是曾国藩。皇上一看,这小子天生一双三角眼,尖嘴猴腮的,顿时心里就反感了许多。

本来想挥手让他滚蛋的,但是这样似乎不妥,于是随口问道:“曾国藩,你给朕说说,当官第一要义是什么?”

曾国藩小心地回答:“回皇上的话,微臣以为,当官的第一要义是‘廉’和“俭”!”

知己呀!曾国藩的一席话,说得道光很舒心,要是所有的臣子都能这么做,我这个“大当家”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道光皇帝满心欢喜地接着问:“为什么?”

曾国藩回答道:“从古至今,官员堕落都是因为贪!官员贪则民不聊生,官员贪则国库空虚,官员贪则朝纲不正,所以,微臣以为,官员只有‘廉’,才能用心为民做事,才能一心为皇上办事!官员只有‘俭’,才能以身作则,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让国库日益充盈!”

天不灭我呀!哈哈哈!道光皇帝的心里乐开了花!但是,做人要酷一点才能有威信,所以他冷冷地说:“下去候旨吧!”

曾国藩的履历上,道光帝的评语是:长相不雅,却能大用!

在殿外等了一会儿,吏部堂官出来传达圣谕:“庶吉士曾国藩,即日起授翰林院检讨。”

曾国藩愣住了,没想到自己三十岁就成了从七品官员,而且还是个实缺!

从此,曾国藩就踏上了官场“快车道”,在以后的时间里不断“超车”,仅用了几年就混成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品官啊!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了!

曾国藩的官场第一步告诉我们:要想升职,必须成为领导的“知己”,必须说话做事都能让领导高兴。如果你不知道领导的喜怒哀乐与好恶,怎么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呢?又怎么能顺利升职呢?

而要想成为领导的“知己”,得到领导的赏识,并顺利升职,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领导的喜好。

(2)知道领导想从你这里得到些什么。

(3)提出能得到领导积极反应的要求。

(4)说领导喜欢听的话。

(5)给领导所要的东西。

(6)让领导了解你。

2.一觉睡醒,连升四级

在封建社会里,皇上就是一家之主,一国之君。在朝廷中生存,成为皇上眼中的“红人”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才可能有更大的成功。毕竟皇上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乃至生死。曾国藩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为了在官场中有一个好的开端,他竭尽全力博得了“领导”的重视和赏识。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地主家庭,他的家世并不显赫。但是望子成龙的父母对他寄以厚望,希望他以后能求取功名,跻身仕途。所以,6岁那年,曾国藩便入私塾学习。

二十八岁时,曾国藩赴京参加会试,并位列三甲。

可是,三甲的成绩是不能直接进入翰林院谋职的,还必须经过“朝考”才可以。没想到的是,对“朝考”并不抱希望的他,最后的成绩却出奇得好,被列一等第三名,后来又被道光特别提为一等第二名,被选入翰林院深造,做了庶吉士。

不过,对于一个想在官场上稳稳立足的人来说,不仅需要有聪明才干,而且还要有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否则,想平步青云是不现实的,对于原本一介平民的曾国藩来说更是如此。但是,他为何深受道光帝的特别提拔和赏识?又为何一举成为朝廷的重臣?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曾国藩在仕途上的顺利,一方面得益于他个人的刻苦努力、忠于职守、办事干练;另一方面还得益于当时权倾朝野的权臣穆彰阿对他的赏识和襄助。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曾国藩博得了道光帝的赏识。

常言道:“发光的虽然不全是金子,但只要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曾国藩就是一块会发光的金子。为了博得道光帝的赏识,他可谓是用尽全力。

曾国藩从廉洁奉公入手,然后再使出勤俭的绝杀,从而赢得道光帝对他的好感。

有一天,道光帝到翰林院检查工作,刚好瞧见曾国藩的袖子上缀了几个大补丁。他龙颜大怒,责问曾国藩是不是故意装穷,以求“廉洁”的美名?

“曾国藩,你好歹也算是要当官的人了,怎么穿的这么破破烂烂的?是要故意出丑么?”

此时,曾国藩早已吓得满头大汗,连忙解释道:“皇上圣明!微臣把袖子打上补丁,写字时可以减少摩擦,延长衣服的寿命,这样就可以挤出一些钱来接济家乡的贫困子弟,为他们购置一些书籍笔墨。”

本来道光帝对曾国藩的“补丁朝服”很反感,认为这样会有损国家的威严;但是听了曾国藩的一番话后,对其勤俭的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道光帝对这位穿着简朴的年轻人和他节俭的精神所打动,对他产生了颇深印象。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国库极度匮乏的大清朝来说,更是如此。当天下的官员都在为贪污浪费而追逐成风的情形下,曾国藩却没有被卷入这场恶劣的“暴风雨”中,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博得了道光帝的赏识和信赖。

这也使得曾国藩的勤俭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在道光帝心中的地位,更成就了他的一番事业!

第二天一大早,一道圣旨降临翰林院:“翰林院后补检讨曾国藩耐劳克俭、学识出众,着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钦此。”

授翰林院侍讲是从五品官员,詹事府行走无品级,是虚职。曾国藩等于是在翰林院和詹事府两个衙门办公。三十三岁的曾国藩,一夜间就跻身于中层官吏的行列。

满朝文武诧异,曾国藩也诧异。

曾国藩依例进宫谢恩,太监曹进喜给他透露了内情,皇上之所以把他连升四级,一方面是因为他学识出众,皇上有怜才之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勤俭节约,皇上认为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好官。

3.史上最年轻五部侍郎

领导要管的事情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件事情他都愿意干、愿意出面、愿意插手,这就需要有一些下属去干,去替领导摆平,甚至要出面护驾,替领导分忧解难,赢得领导的信任。

在大清,官是通过科举考取的,一般掌握地方实权,治理一方。吏是世袭继承的,主要是做一些日常程式化的工作,如处理文书、协理官员熟悉地方风情、事务。

清代的吏治一直都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一直都无法医治。即使是精明的康熙帝也无法除去这一顽疾。雍正也曾整饬吏治,不惜采用强硬手段,但吏治腐朽败坏,如野草一般,此消彼长,难以根除。

咸丰皇帝也是如此,他深知:吏治问题不解决,大清国甚至会完蛋。为了解决吏治问题,咸丰简直伤透了脑筋,却一筹莫展,很多官员不愿意接受这个烫手的山芋。但是有一天,曾国藩却主动揽过了这个“麻烦事”。

曾国藩也知道“吏治”难治,但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心,他只好挺身而出,揽下这份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为挽救朝廷的命运,曾国藩计划淘汰冗官,让那些贪婪、无能的官吏“挪窝”,以建立起一支高效的官吏队伍。

在洞悉了清代的政治情况和一些官场的风习利弊后,曾国藩目睹了当时的民生疾苦与武备弊坏,面对着这种政风颓靡的现状,他心急如焚勇敢地呈上了几道陈时弊的奏疏。

其中最具有重要性的是他上奏的一道《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文中提出“要转移政治风气、培养有用人才,全在皇帝个人的态度。”

从这道奏疏中,咸丰看出曾国藩忠君爱国的耿直风格,于是,曾国藩兼任吏部侍郎的圣谕在当天就下达了。

旨曰:着曾国藩即日起兼署吏部左侍郎,望该侍郎一心为公,老成谋国,协理花沙纳整顿全国吏治。

咸丰帝把整顿全国吏治的希望,寄托在四十二岁的曾国藩身上。曾国藩一身兼领礼、兵、户、工、吏五部侍郎,是满朝当中兼职最多、汉官当中年纪最轻的高官。

知道领导心里想什么,主动去接过担子,这样才能博得领导欢心,能做到这些,何愁升职?曾国藩就是因为替皇上分忧解难,赢得了皇上的信任和感激,所以皇上很快就回报了他。

要想为领导排忧解难,就需要了解领导有几愿几不愿。

(1)领导愿意做大事,不愿做小事

从理论上讲,领导的主要职责是“管”而不是“干”,是过问“大”事而不拘泥于小事。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小事由下属承担。

(2)领导愿做“好人”,而不愿做“坏人”

工作中矛盾和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领导一般都喜欢由自己充当“好人”,而不想充当得罪别人或有失面子的“坏人”。

(3)领导愿意领赏,不愿受过

闻过则喜的领导固然好,但那样高素质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领导是闻“功”则喜,闻“奖”则喜,鲜有闻过而喜者。在评功论赏时,领导总是喜欢冲在前面;而犯了错误或有了过失之后,许多领导都争着往后退。此时,领导亟待下属出来保驾,敢于代领导受过。

4.九年连升十级的诀窍

清末的官场,仕途冗滥,腐败成风。汉族出身,既无根基又无金钱开道的曾国藩,九年连升十级,从七品翰林升至二品侍郎,这仅靠自身的出类拔萃是不够的。

那么,“寒门”出身的曾国藩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他为何深受道光帝的特别提拔和赏识?又为何一举成为朝廷的重臣?他有哪些诀窍呢?

(1)真才实学

他在翰林院时,声名即上达天听,且数十年治学不止,无论在文学、理学还是在个人品行修养上,皆为世人称道。

(2)踏实做事

当时的官场,办事效率极端低下,推诿成风。道光皇帝最信任的两个宰辅曹振镛和穆彰阿,前者主张“多磕头少说话”,后者则结党营私,贪得无厌。曾国藩敢于任事、脚踏实地的风格给当时的官场带来一股积极向上的风气,这对当权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他人举荐

曾国藩虽然出身寒门,没有根基,但是高中进士之后,得到当时主考官穆彰阿的重视,穆彰阿将曾国藩视为自己的门生,经常在皇上面前举荐。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穆彰阿当时位高权重,有了他的举荐,必然能为曾国藩的升职增彩不少。

(4)忠心耿耿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一点,其他一切都是无根之浮萍。进入官场以来,曾国藩一直对皇帝“忠”字当头。

在道光朝,曾国藩十年七迁,从七品翰林,直升到二品侍郎。虽说曾国藩的升迁得益于穆彰阿的大力保举,但就道光帝本身来说,曾国藩对这位以勤俭出名的皇帝的心态可谓洞察至深。

道光皇帝的一生极具悲剧性,他即位时,清王朝已经开始明显走下坡路,中国正面临最严重的内外危机:内部吏治腐败,武备松弛,国库空虚,民众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外部列强屡侵,鸦片荼毒国民。

道光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实现中兴。他虽然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内政方面,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虽自诩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道光帝本人才具一般,但是他对人才尤为重视。

曾国藩中进士之后,自律甚严,勤俭廉洁,修身有道。在穆彰阿等人力荐下,道光帝对这个汉人进士甚为关注。观察之后,道光帝十分欣赏曾国藩的人品才学,对其提拔不断,甚至直接从四品官员超擢为二品。

相比其他同僚,曾国藩对时局走向、朝政弊端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他“忠”字当头,敢于任事,不辞劳苦、不怕打击。同时,他通过修身治学、勤于官务,来提高在同僚中的声望,通过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来微妙地提高在皇帝心中的位置。

揣摩上意,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无法传授,无法复制,只有靠自身去悟。当然,揣摩的前提是“忠诚”。曾国藩虽然天分不是出类拔萃,但悟性绝对非同凡响。

如果说曾国藩在道光朝一路扶摇直上,仕途畅通无阻,“忠”字功不可没。

5.看清形势,官位到手

在升官的过程中,虽然细节上的小事也能影响事情的发展,但是远远不及大的形势来得重要。所以,想要成大事,就一定要留心大局,从大处着眼,然后才能借势而起。否则,就算有千条妙计,也难有作为。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清政府下旨让远在湖南老家为母丁忧、身为平民的曾国藩自筹兵马粮草,镇压太平军。

最初创立湘军的时候,曾国藩没有实权,也没有军饷,兵力发展得十分缓慢。为此,曾国藩很是着急。为了得到朝廷的封官,他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始终不能如愿。

后来,他带领湘军镇压太平军,立下不少战功,但还是一次又一次地与官职擦肩而过。在为父亲守丧期间,曾国藩曾向清政府要督抚的位置,但遭到了拒绝。

一直到1860年。这一年,太平军斗志激昂,越战越勇,到处都充斥着清军兵败的消息。这给曾国藩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清政府需要曾国藩,就一定会给湘军一个妥善的安置。

果然,几天以后,清廷下旨,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曾国藩从此可以名副其实地大干一场了。

尽管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可是曾国藩丝毫不敢大意。在转战沙场的途中,他也常常打听朝中的消息,对于朝中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得十分敏感,因为朝廷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官位和利益。

在专制统治的时代里,消息本来就很封闭,再加上交通不发达,所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一个多月了,曾国藩还全然不知。在攻占了安庆之后一个星期,曾国藩才知道咸丰帝驾崩的消息的。

后来,慈禧下旨,重新任命曾国藩的职位,其实也是在试探曾国藩的立场。

得知八位顾命大臣被杀的消息,曾国藩认真地分析了朝廷的形势,找到了行动的重点和方向。他马上给慈禧太后回复,让她对湘军放心。

曾国藩的举动,赢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从此湘军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后来,曾国藩又被封为内阁大学士,总督五省兵马。

一个做大事的人,必须要看得清形势,只有在大形势上把握了主动权,才能在步步为营、步步高升,才能在别人看不到机会的时候寻找到发展的机会,在别人不能谋取到利益的地方赚取利益。

6.冒死谏言,官运连连

自古以来,犯颜直谏者都需要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然而,历史上敢于直谏者甚多,但遭到杀戮和贬斥的也很多。不过,历史上却有一位敢于直谏又能脱颖而出的人,他就是曾国藩。

道光帝驾崩后,咸丰帝登基。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大臣们也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根本就不对朝廷的事情上心。

曾国藩见此种情况,心中十分着急。他早就想一扫官场中不思进取的弊病,眼见新皇登基,正是除旧推新的时候。深思熟虑以后,他给咸丰帝上了三道奏折,希望皇上能够重视人才的选用,对大臣们的消极怠慢思想进行整治。

听了曾国藩的话,咸丰帝表示深有同感,可是并没有采用他的建议。

本想借机整顿官场的曾国藩,见皇上根本不听自己的建议,既着急,又觉得苦闷。他一气之下,又给皇上递上了一份奏折。

这一次不再是建议了,而是对咸丰皇帝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首先,批评咸丰皇帝对派往广西前线的人员安排不当,过于在小事上计较,而疏忽了大局的稳定;其次,批评咸丰皇帝对受奖人员只是敷衍应付,过于追求粉饰,而不讲求实际意义;再次,批评咸丰皇帝不能守信,刚愎自用,过于专制;最后,告诫咸丰皇帝应该多向古人学习,要学会宽宏大量,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不要因为忠言逆耳就憎恨直谏的人。

一封充满批评和告诫的话语,让难以遮挡囊中羞涩的咸丰帝龙颜大怒,他一把将这封上书狠狠地摔在地上,并命令军机大臣对曾国藩进行处罚,治他犯颜之罪。后来,在众人的苦苦求情下,曾国藩才得到咸丰皇帝的宽恕,免去了责罚。

面对充满危机的社会,面对一直沉睡的大清朝,曾国藩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化成点点话语上书给了皇帝。虽然自己的犯颜直谏,惹得咸丰皇帝大怒,也差点掉了性命,但是对曾国藩来说,这却是值得的。

事后,咸丰皇帝在经过一番明辨是非和深思熟虑后,深深地认识到曾国藩的忠心耿耿和良苦用心,也最终被他忠君爱国的表现所打动,不但没有对其产生不好的印象,反而还降旨表扬他敢于讲真话,敢于直言,并任命他为刑部侍郎。

一封犯颜直谏的上书,虽然充满着生死未卜的秘密,但同时也充满着莫大的机遇。然而。曾国藩却抓住了这次大的机遇,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忠心耿耿,而且也深受咸丰皇帝的肯定。可以说,这次上书对曾国藩的政治前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因为敢言,曾国藩再次得到了新皇上的赏识。如果说没有“冒死谏言”,恐怕也不会有后来的“官运连连”。所以,在关键的时候要敢于直言,说出有分量的话,虽然一时间可能得罪领导,但是等他冷静之后就会明白你的用心,从而对你有所改观。

其实,向领导谏言不一定非要“冒死”,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现在的苦药都加上了糖衣,非但利病而且适口,我们为什么还要傻乎乎地“冒死”进谏逆耳忠言呢?

(1)以诚心向领导提出忠告

让他明白只有真正关心他的人,才敢向他提出这样的忠告。不要让他感觉你是为了个人的目的而向他提出忠告,这样做会立即让领导给你扣上个“冒犯领导”的大帽子,诚挚的心是让别人坐下来听你说他坏话的前提条件。

(2)弄清事实,不要因信息错误造成尴尬局面

把事实完全搞清楚,可以让你更有机会接近他,有资格和他商讨问题,如果你只是盲目地听信谣言加上妄自推断,却又以教导者的身份去教育别人,那么领导肯定不会给你好脸色看。

(3)用体谅的口吻与之交流

也许领导也是因为经受了很大的压力,无从选择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怀着深深的自责。所以在这个时候,你的言语要时刻流露出同情和理解,以体谅的口吻与之交谈。

(4)注意用委婉的语言提出忠告

7.先钻狗洞,再跳龙门

官场上,每个人都向往更高的位子。可是那些大官并非一开始就“高人一筹”的,他们也曾有过艰难曲折的经历,但他们能够忍受“低微卑贱”的考验,并在低微中养精蓄锐、奋发图强,然后他们才攀上官场的巅峰。所以,处于低谷的人,不要因为现在的遭遇就放弃了自己。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咸丰二年,皇上钦点曾国藩为湖南帮办团练大臣。当时,曾国藩正在为母亲守孝,接到圣旨,不敢怠慢,赶紧收拾行李,去了长沙。

在长沙城里,驻扎的不仅有湘军,还有清廷的主力子弟兵,俗称“绿营兵”。自打“康乾盛世”后,绿营兵早已没了当年的英勇,战斗力极差。可是,清廷一向娇惯绿营兵,平日里他们不是喝酒就是吸大烟,根本就不参加正规的训练。这让曾国藩颇感为难。

他将绿营兵和湘军放在一起训练,那些平日里被惯坏了的绿营兵根本不愿意在烈日下训练,那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为了训练出更好的战斗力,曾国藩特意让湘军将领塔齐布做总指挥,负责两支军队的训练。

这样的安排引发了绿营兵将领的不满,在他们的教唆之下,绿营兵更加憎恨曾国藩和塔齐布。所以,绿营兵总是喜欢找湘军的麻烦,军营里也常常发生两军的械斗事件。

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每一次曾国藩都会对参加械斗的湘军进行严惩,但是绿营兵的将领对其部将犯下的错误不闻不问。这样,绿营兵更加有恃无恐地对湘军进行挑衅。

有一次双方械斗时,绿营兵的将领趁机煽风点火,说了很多曾国藩的不是,结果愤怒的士兵又冲向了曾国藩的府邸,想要杀了他。曾国藩听闻消息后,躲进了巡抚衙门,才逃过这一劫。

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大臣,却屡屡受到排挤,甚至险些丢掉性命,换成一般人也许无论如何也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但是曾国藩忍了下来。他忍下了这口气,率领湘军移师衡州。在以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很快训练出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军队。

曾国藩把与别人钩心斗角的精力都用在了团练上,终于以一支相对强大的正规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现在的低头只是为了以后把头抬得更高。只有把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是最强劲有力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当年的“低人一等”,他哪里会有后来的“高人一筹”呢?

曾国藩认为,人要想“跳过龙门”,享受成功,就必须“先钻狗洞”,忍受生活带来的委屈。其实不止是曾国藩,凡是有大志向的人,都能忍受命运的不公。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他们会忍辱负重,以曲求伸,等待时机,寻找获胜的机会。

8.要想高成,不妨低就

曾国藩说过,一个人光有才华是不够的,还要谦虚,懂得向别人学习。如果眼中容不下别人,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都以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一旦与别人的意见产生矛盾,就会口无遮拦,说出一些伤人的话,或者做出一些伤害别人自尊的事情,时间久了,自然会遭人怨恨,受人排挤。

在晚清的几个名臣当中,李鸿章对曾国藩格外敬重。在曾国藩病逝的时候,他曾亲手写下了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从中不但能看出他与曾国藩的师生之谊,更能看出他对曾国藩的敬仰之情。

李鸿章的父亲与曾国藩有“同年”之谊。李鸿章在进入朝廷为官以前,曾经和哥哥一起投到曾国藩的门下,学习八股文和“义理经世之学”。后来,他参加了科举考试,虽然没有考中,但是深得曾国藩的赏识。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鸿章任安徽省团练,可是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落魄潦倒之际,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了曾国藩。

在李鸿章的印象中,曾国藩一直是一个和蔼可亲、谦虚谨慎的人,但是这一次的情况有些反常。李鸿章在曾府待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曾国藩的传唤。好不容易曾国藩的贴身侍从来传唤了,李鸿章走进内室,却发现曾国藩正在洗脚。

按照儒家的规矩,洗脚的时候是不能见客的。李鸿章感到受了羞辱,但又不能跟曾国藩撕破脸,硬着头皮寒暄了几句,发现曾国藩总是爱答不理的,实在忍无可忍,连招呼也没打就离开了。

李鸿章又气又恼,心想,曾国藩对自己还真是不留情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牵上马匹,想要离开这里。

到了城门口,李鸿章却看到曾国藩的贴身侍从守候在那里,没想到他居然是专门来带李鸿章面见曾国藩的。尽管心中不情愿,但是李鸿章还是再次来到了曾府。

这时的曾府张灯结彩,中门大开,曾国藩站在中间欢迎李鸿章的到来。李鸿章心中十分诧异,曾国藩说:“我听说你当官以后很骄傲,总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你在安徽兵败,跟你的骄傲不无关系。我今天这样做,就是想杀杀你的锐气,灭灭你的威风。你要记住,一个人光有才不行,还要有气量,学会谦虚谨慎,才能成大事、做大官。”

李鸿章听了,羞愧不已,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恩师的教诲。

谦虚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升官谋略。古人称:“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在做官时,只要以“谦”字铺路,你就会在官场上做到游刃有余,步步高升。

9.与人为善,换回成功

生活中,与人为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让善良的人得到他人的尊敬和钦佩。然而,与人为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又绝非是一种虚伪的资助,它是一种博大的关爱,是一种无形的相助,是一股矫正世俗的春风。

官场中,与人为善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好心情,更重要的是会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曾国藩本是一个文官,迫于朝廷的委以重任,也迫于自己报国心切,他义无反顾地弃笔从戎,走向了充满血腥的战场。于是,很多人便将其形象定位为凶神恶煞的样子,甚至还为他取了“曾剃头”的绰号,给曾国藩钉上了“恶人”的烙印。

其实,战场上的曾国藩虽然冷酷无情,但官场中的他却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他非常注重与人友善,并极力主张好心一定有好报。

他善心对待士兵,让一支坚强的湘军“拔地而起”;他善心对待同事、下属,使得人心所向,深得民心;他善心对待家人、亲戚,使得家庭充满和睦、祥和。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宽容别人同样也是宽容自己。曾国藩把与人为善作为同他人相处的润滑剂,同时,他也获得了众人的青睐。此外,曾国藩还不曾将善心丢弃,时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28岁时,曾国藩考取了进士。从此,开始了在京为官的数十载生涯。虽然远离自己的家乡,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他却没有失去自己的习性,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困难亲戚及读书人士,甚至是乞丐。

看到他们生活的贫苦,曾国藩没有忘记伸出援助之手。虽然身为朝廷的高官,但事实上他的俸禄却非常低,生活也并不宽裕,每年还需要靠借债来维持生计。然而,就是在自己生活条件还如此贫困的情况下,他却能时刻想到帮助别人,为别人分忧解难。

好心一定有好报,曾国藩谨记在心,在他的官场生涯中,他把“善”运用到了实处,充分发扬了与人为善的精神。在与人为善的基础上,曾国藩做到了用自己的善良之心对待一切,因而,他获得了广泛的人际关系,并且深得民心。

老子曾说过:“上善若水”,与人为善者可以如水一般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与人为善就是要善心待人,善心待物,善待一切。曾国藩对同僚友善,对下属爱护,他把与人为善看做立足官场、取得成功的保障。

当然,他的真心和友善,换回了同僚的帮助,士兵的忠诚;换回了湘军的气势磅礴;换回了大清朝的稳定;也换回了自己的成功。

10.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有人说,在关键时刻能够对自己不离不弃的朋友才是最珍贵的朋友。然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有人愿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那他才称得上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大清朝由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的时期,面对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曾国藩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将“担当敢为,挺身而出”作为臣子的人生信条,时刻等待着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奉献给国家。

当然,这份忠心最终换回了朝廷对他的信任,换回了后人对他的赞扬,更换回了他的一番伟业。

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之后,他回乡为母奔丧,这段时间里,太平军节节北上,清兵无法抵挡,时事已经对清廷极为不利了。行至途中,曾国藩突然接到了朝廷命他留籍襄办团练事务的谕令。

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仅是对一个人道德素养的考验,更是对一个人信任度和忠诚度的考验。曾国藩没有让大清朝寒心,更没有让大清朝失望,当然,由他一手打造的湘军更是令后人赞叹和敬佩。

他原本是一名文官,但在朝廷遭受太平军侵袭、岌岌可危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为保护大清朝而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湘军。正是这样一支坚强的队伍给予了大清朝以更多的精神食粮,将它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当太平天国涂炭江南半壁江山之际,当大清朝面临重大灾难而与危亡抗争时,曾国藩不顾个人安危,不顾世人讥笑(为母丁忧期间),为保卫大清朝,勇敢地挺身而出。这种大义凛然的做法,这种对朝廷忠于职守的精神,连皇帝也为之感动。

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朝的一大“恩人”,是大清朝的勋臣柱石,没有他,也就没有大清朝的稳固和延续。

曾国藩在关键时刻大显身手,给大清朝的稳固注入了强心剂,更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带来了生机。所以,曾国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仅救了大清朝,更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11.让领导看到你能干

你能不能升职,不在于你能不能干,而在于你在领导面前能不能干。

有很多老实人“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结果辛苦了一辈子也没升职提干,这种不叫能干,叫“傻干”;有的人平时不勤快,但是在领导面前特别勤快,结果他们升的飞快,这才是真正的“能干”。

曾国藩就是一个“能干”的人。他每次都是关键时刻才出手,在皇上急得直挠头、别人又都不愿意出头的情况下,曾国藩“挺身而出”,把事情办了,把皇上的难题解决了。所以,在皇上眼里,曾国藩就是“能干”的代表,这样的人不提干,天理不容啊!

既然曾国藩这么“能干”,那么,你是想“傻干”还是“能干”呢?当你干完一项工作时,怎样说才能使你的成绩更漂亮呢?

(1)复述一遍领导的命令,让领导放心

领导做完指示后,你理解了领导的意图后,可以用这样的言语简要地重复一次:“你说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或“你看刚才你的话这样说……行吗?”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领导放心地把工作交给你干,领导会对你产生这样的印象:“他办事,我放心。”而且这样还可以记住命令的内容,不至于遗漏或做错。

(2)得体的言谈举止也能给领导留下能干的形象

在你未做出成绩以前,你要赢得领导的重视,你的言谈举止至关重要。

如果能记住一些别人忽略的偏僻知识并在公共场合讲出来,你会一“鸣”惊人。虽然你没读过几本鲁迅全集,但你若能把别人都没注意到的几部作品的写作时间、作者的写作心情及写作背景熟练地说出来,大家定能觉得你对鲁迅很有研究,从而对你很仰慕。

声音洪亮些,给别人一种自信的感觉,可以压倒听众。若是紧张得连话都说得不自然,那么你的才华就像“茶壶里的饺子”一样“倒”不出来。

姿态端正,给领导有魄力、有活力的感觉。古人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是很有道理的。站在那里要昂首挺胸,充满自信;坐下来挺胸伏案,才有个官样;走起路来要快而有节奏,给领导一种“每天很忙”的感觉。

与领导交谈,要双眼注视着领导,以示你在专心听他讲话。同时,要坐在椅子前端的三分之一处,身子前倾,以示你谦恭和正在认真地听取他的指示。

(3)服饰对你的精干形象关系很大

如果你穿衣服破破烂烂、皱皱巴巴,会给人一种龌龊的感觉,让人觉得你活得窝窝囊囊。记住:要把脸刮干净,把头发梳齐,穿衣服要考究、整齐干净,皮鞋一定要擦亮。这样才能给人以活力、生气。

(4)接打电话也能表现出一个人能干

接到电话时,要露出笑容。也许你认为对方看不见,干吗要这样做。心理学实验表明,你的心情一开朗,音调中自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方也可从中“听”出你的笑容,从而对你产生好感。

电话铃响后,比别人抢先接电话,给人以机灵、勤快的感觉,领导会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接电话必须把内容搞清楚。例如,某高校学生组织要向你公司寻求赞助,你就应尽可能地多了解情况:寻找赞助要搞什么活动?这个活动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收益?赞助的形式、金额、时间等都应搞清楚。这样向领导汇报时才能不被领导问住。

(5)学会使用带尾数的数字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可举例说明:一个部门经理要做一个项目急需资金,向领导申请了456万元,领导问他“为什么不申请500万元”,他回答说“456万元就够了,多申请了也用不着”。领导被这位下属为公司精打细算的敬业精神所打动,很快就批准了那个经理所需的钱。

所以,为了体现你为公司着想,为领导着想,在工作中尽量把数字精确到尾数,这样领导会被你的节俭精神所感动而加深对你的印象和信赖度。

身处官场、职场,要想尽快晋升,就必须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干出一定的成绩。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坚持。

12.升官靠嘴,更靠手和腿

想升职,跟领导搞好关系非常重要,首先就是要在领导面前表现好,给他留下一个好印象。

曾国藩就擅长此道,他经常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出现在皇帝面前,张口闭口都是勤俭节约、廉洁忠君,这些都让他给皇上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但是,相比于耳朵,人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不是单靠嘴说出来的,更需要用行动做出来。曾国藩就是靠着“替皇上解决难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给皇上留下了一个“能臣”的好形象。

只要你牢记下面几个要点,手勤脚快多办事,那你就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

(1)挺身而出

常言道:“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关键时刻,领导才会真切地认识与了解下属。当某项工作陷入困境时,你若能挺身而出,定会让领导格外器重你。当领导本人在思想、感情或生活上出现问题时,你若能妙语劝慰,也会令其格外感激。此时,切忌冷漠无助、畏首畏尾、胆怯懦弱。这样,领导便会认为你是一个无知无识、无情无能的平庸之辈。

(2)精明强干

领导一般都很赏识聪明、机灵、有头脑、有创造性的下属,这样的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有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使领导满意的前提。一旦被人认为是无能无识之辈,愚蠢、懒惰,便很危险了。

(3)不争功劳

中国人在讲自己的成绩时,往往会先说一段客套词:成绩的取得,是领导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这种套话虽然乏味得很,却有很大的妙用,显得你谦虚谨慎,从而减少他人的嫉恨。

越是好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远大抱负,就不要斤斤计较眼前成绩的取得究竟你占有多少份,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分给你身边的人,特别是分给你的领导。这样,做了一件事,你感到喜悦,领导脸上也光彩,少不了再给你更多的机会。

如果你只会打眼前算盘,急功近利,则会得罪身边的人,领导也会认为你是功利心重之人,将来一定会吃亏。

(4)善举无声

比如说自己的一些功劳悄悄地让给领导。不过,对领导让功一事切不可到处宣传,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倒不如不让功的好。对于让功的事自我宣传总有些邀功请赏,不尊重领导的味道,千万使不得,最好由被让者来宣传。

虽然这样做有点埋没了你的才华,但你的领导总会还给你这笔人情债,给你一份奖励。因此,做善事就要做到底,不要让人觉得你让功让得虚伪。

(5)勇担责任

领导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千万不要幸灾乐祸或冷眼旁观,这会令他极为寒心。能分担责任就分担责任,不能分担责任可帮他分析原因,为其开脱。此外,还要帮助他总结教训,多加劝慰。持指责、嘲讽的态度更易把关系搞僵。那样,你就再不要指望领导赏识你了。

(6)不发牢骚

不要在私下发领导的牢骚。须知“隔墙有耳”,打小报告的人正在寻找材料好去告密,你的议论为他的拍马屁正好提供了时机,倘若把你的话添枝加叶,传到领导的耳朵里,你辛勤工作的成绩可能会因几句牢骚话而抵消殆尽。

事实胜于雄辩,行动胜过语言。人生难得机遇,要想升职,在领导面前,一定不要错过表现自己的好机会。

13.出力又讨好的“狐狸”

官场上,领导都喜欢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可是,“老黄牛”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曾国藩就很聪明,他既知道埋头苦干,又知道表现自己,他总是能让自己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官也因此越坐越大。

我们身处官场的人都要向曾国藩学习,努力做一个既能埋头苦干,又聪明伶俐,既出力又讨好的“狐狸”。

(1)表现勤快些,给领导留下干练的印象

现在有这样一种不良的风气:工作效率低,做事拖拉,领导交给的工作不能及时完成,在领导面前摆架子等。患有这种“病”的人为数不少,特别是刚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不屑于做那种扫地打水之类的小事,而大事又做不了。这种下属是不可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的。

相反,对于一个勤快的下属,领导会青睐有加的。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张建军在进了某公司后,勤勤恳恳,并没有把自己在校园中的“傲气”带入机关。对公司的领导和年长的同事,见面时都热情地打招呼。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时就赶到公司,把办公室的地板拖干净,每个同事的办公桌也擦干净,然后去打开水,给领导和同事先沏上一杯。领导对他的印象很好,同事们也交口称赞,很快,他就被提拔了。

这里,我奉劝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人际关系和业务能力对一个人的社会声誉都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因为是件小事就不屑于去做。其实,小事更容易表现出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和办事效率,更容易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

(2)学会察言观色,领会领导的意图和潜台词

领导交代你去做一件事,有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有时把话说到七分,剩下的三分就要靠你去揣摩。经常听到领导说某某“悟性太差,一件事交代了几遍也领会不了意图”,也听到有的领导说某某“脑瓜灵,一点就透”。

当然,“揣摩功”要想练好并非易事。李莲英堪称这方面的大师级人物。李莲英原来只是一个给慈禧梳头的很不起眼的小太监,慈禧性格喜怒无常。在李莲英之前的几个小太监都是因为悟性太差而被杀头。

下属要在工作中时时、事事、处处练习判明领导的意图才能早日成功。

(3)该出手时就出手,换取领导青睐的目光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下表露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可比较的局面。

领导要提拔某个下属,但怕众人不服,只有拿他的能力和业绩与其他的人相“比”,让事实说服众人,领导才能免遭偏袒之嫌。

因此,一个聪明的下属应能体会到领导的这种难言之隐,多在公共场合下表现自己,以此换取领导的垂青。

(4)能谋大事,方能受到领导的器重

小事比较容易表现自己,但在小事上做得好只能博得领导的好感,而不一定能得到领导的重用。因为,领导器重一个下属的能力和业绩,而不只是他的品德,仅靠做小事博得领导好感的人也许只能平平凡凡地度过一生。

因此,如果你想成大事,必须有自己的一手“绝技”,别人完成不了的事你能做得很好,这样一比,领导对你的印象就深刻多了,以后你也许就红运当头了。

(5)自我表现时,不能与领导作比较,给领导一种满足感

一些能力强、学历高的人在表现自己的才华时往往恃才自傲,与领导形成对比,甚至贬低、蔑视领导。这样的下属很容易被领导打入“冷宫”,自己的优点再多,但因刺激了领导的自尊心而不能引起领导的心理共鸣,只能束之高阁。

在官场,做一只出力又讨好的“老狐狸”,做一只领导离不开的“老狐狸”,升职对你而言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