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你想在世界上见到的改变。”
——甘地
双向养育将旧的基于恐惧的养育方法转变为一种全新的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它提倡无条件的爱、积极的自我价值,通畅的交流、健康的自尊,同理心、责任感和合作。通过实现下表中的内在和外在转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并享受一种新的基于爱的家庭生活。
◎从外在驱动到内在驱动
许多人根据别人的看法判断自己价值,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外在驱动”。当别人赞赏我们,我们就感到自己有价值;而别人不赞赏我们,我们就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只有当自我价值根植于内心,我们才能拥有采取行动的自信和承担责任的勇气,这就是 “内在驱动”。
在人生最初阶段,唯一能让孩子发现自我的人就是父母。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对他们抱有不接纳和批评的态度,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看法:“我是个坏孩子,我不值得被爱。”而当父母对孩子抱有更积极的态度时,孩子更可能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优秀的,这将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
专制式养育依仗惩罚将孩子推向外在驱动。孩子学会通过观察外部环境来决定自己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惩罚有两种:心理惩罚和身体惩罚。心理惩罚采用语言或非语言的威胁让孩子感到害怕,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身体惩罚则通过扇耳光、打屁股、拽头发或使孩子身体感到疼痛的方式,让孩子把错误行为和疼痛联系在一起。恐惧是惩罚的自然结果。
作为控制手段,惩罚非常有效。当孩子害怕时,父母对他们拥有不可质疑的权威。恐惧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呢?孩子会因为恐惧而紧张、焦虑、心理失衡。毫无疑问,恐惧中的孩子不可能有好的表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惩罚会阻碍孩子成长为善于思考、充满爱心和自信的人。
惩罚还会导致反抗、叛逆、撒谎和充满怨恨的顺从。对于控制孩子,它在短期内十分奏效,尤其是当惩罚者在场时。可是一旦惩罚者离开,孩子继续错误行为的冲动将难以遏制。这时,错误行为已经上升成为孩子标榜自主的宣言。必须改变教养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内在驱动,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这个问题。
托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中说道:
“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心理学常识,同时也是一个悖论:当你放弃使用权力去控制年轻一代时,你对他们将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反之亦然:当你尝试更多地去控制他人时,你对他们的影响力也将减弱。”
改变自己
改变与他人的关系
当今,为人父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原来基于恐惧的养育方法转变为新的养育方法,如何通过建立孩子的自律,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人。自律意味着做一件事情是出于对事情本身正确性的判断,而非出于对惩罚的恐惧。
◎避免极端思维
在持有“非黑即白”极端思维的人眼里,世界上只有“你或我”“这个或那个”“对或错”“真或假”“他们或我们”,这种“白帽子和黑帽子”的思维方式让人通过帽子颜色就能分辨出谁是英雄、谁是恶棍。这种思维方式认定一方全对而另一方全错,你总能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一切显得如此简单明了,生活就这样被简单切割。
“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没有给“灰色区域”留出空间。年幼的孩子通常持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抽象思维能力,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细微差别。所有迪士尼动画片都是这种模式,战争、牛仔和印第安题材电影也是如此(它们通常都是关于战争)。《星球大战》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型电影。观众很容易对坏人咬牙切齿,为好人欢呼雀跃。当我们眼里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时,看到胜利者的确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年幼的孩子在有能力理解细微差异之前,必须首先经历这个非对即错的阶段。然而当孩子拥有抽象思维能力后,就应当让他们了解到简单化认识世界的局限性。
道德主义
在成年人中,极端思维通常披着道德主义的外衣。道德主义并非关于道德或伦理的思考,而是一种固执地认定任何人都应当和自己持有相同行为、外表和思维方式的观点和价值判断。道德主义者所坚持的完美标准无人能及,甚至道德主义者自己也望尘莫及。这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思维。
我们可以在极权政府中看到制度化的道德主义。他们的法律不是为了保护人民,而是限制人民的选择自由和基本人权,从而控制人民。由于不能容忍不同想法,道德主义者会对异见者施加迫害。
在人类历史上,普世人权还是非常新的观念。联合国在1948年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新千年伊始,世界上有更多的人生活在民主制度之中,这是令人振奋的进步。
如果父母是道德主义者,孩子将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犯错误,担心失去父母对他们的接纳。在道德主义养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极有可能将这种做法传到下一代。发展最大的障碍并非愚昧,而是对掌握知识的幻觉。道德主义者的幻觉是自己能掌握完美知识。
发展最大的障碍并非愚昧,而是对掌握知识的幻觉。
许多人往外部寻找自身价值。如果得到别人赞许,就感到自己有价值;如果未得到别人赞许或是被别人看低,就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我们对自我的意识并非基于内在的自我认知,而是带着“我是谁”这个问题往别处寻找答案。
道德主义和专制控制总是并肩而行。这样对待别人会产生一个恶果,人们会倾向于推卸责任。从新闻、报纸和周围我们都能看到,太多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矢口否认。
◎把问题归咎他人
孩子总是自然地把自己行为的责任推诿给其他人或其他因素。6岁的丽塔一脸无辜地向妈妈告状:“布莱恩推我。”但实际情况是,整个早晨她都在欺负布莱恩。比利在客厅拍球,不小心把台灯打碎了。爸爸问比利:“是你把台灯打碎了吗?”比利回答:“不是我,是球。”
在上面这些例子中,孩子的确不清楚谁或什么东西应当为发生的事情负责。通过父母的解释和指导,他们才能理解正是自己的行为造成了最终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采用责备、羞辱或者其他惩罚方式,孩子就很有可能继续困惑于他们是如何产生问题的。
如果孩子总是把问题归咎他人,那么他们很可能正在形成一种不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模式。起初可能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而不愿承认错误,并且如果没有被当场发现,即使是自己制造了麻烦,他们也会认为最好自己假装不知。
◎受害者综合征
很不幸,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擅长推诿责任,有些甚至严重到成为一种人格障碍。他们很容易陷入“受害者综合征”之中,这其中包括三个角色,分别是受害者、迫害者和施救者。
受害者综合征是一种病态,有这种病症的人总是抱怨他人虐待自己或对自己不公平,但实际上问题的原因正是他们自己。这里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受害者。当一个人是真正受害者时,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患有这种病症的人完全不同。一个真正的受害者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说出事情真相,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他们绝不想让受害者的感觉控制自己。
受害者
在受害者综合征中,“受害者”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做出了错误判断,却不愿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施救者
“受害者”会寻找愿意帮助自己的“施救者”。但当后者发现“受害者”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人时,就会感到愤怒。当他们感到自己被利用了,就会拒绝继续提供帮助。
迫害者
“受害者”不承认自己做错任何事情,也不做任何努力去解决问题,他们会认为那些抱怨自己不负责任的“施救者”是“迫害者”。多数“受害者”都会感到,有许多“迫害者”在欺负他们并力图摆脱“迫害者”。“受害者”就这样不断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最终养成了这样一种行为习惯。
然后,“受害者”会寻找新的“施救者”,他们会相信“受害者”的故事并提供帮助。这个怪圈就这样循环往复。
17岁的杰里向新朋友扎克借了一笔钱,他说:“我现在急需10块钱,星期五中午还给你。我一领到工资就会来这儿还钱给你。”扎克说:“好吧,这是10块钱,我们周五见。”
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人在等着杰里还钱,他欠了许多债。杰里永远说不清钱到底去哪儿了。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能遵守承诺时,他总是说:“哦,我真的打算还钱,但是我现在有其他事情急需用钱。另外,我的老板也很难搞,他把我开除了,我正找他要我最后一笔工资呢,但每次我去找时他总不在。我找到新工作马上就会还钱的,我找一份工作没有问题。”
杰里永远不认为自己应当对他人承担责任,而实际上他的坏运气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是一个不可信赖的员工,所以丢了饭碗。他还不断许出空头承诺。在这个例子中,杰里是“受害者”,扎克是“施救者”,那些因为杰里不能还钱而恼怒的人是“迫害者”。杰里认为自己的老板也是一个“迫害者”,因为他对杰里的失信和制造的麻烦感到愤怒。很快,扎克也会明白杰里是不会还钱的,他也会因此而愤怒。这时杰里就会认为扎克也变成了一个“迫害者”。
我们总是不时扮演“施救者”的角色,因为帮助他人的感觉很好。的确,人们有时会因为一些不可控因素成为真正的受害者,帮助这些人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受害者综合征”这个怪圈中,“受害者”精于利用他人的善意,“施救者”轻易相信谎言,而一旦他们明白被人利用就会变得愤怒。
学会承担责任要从孩子开始。在双向养育中,孩子不会因为担心受到惩罚而恐惧,因此他们更容易学会讲真话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父母不是用惩罚的手段管教孩子,而是努力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他们的情绪、想法或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需求。父母对孩子充满关爱,帮助他们掌握满足需求的更好方法。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基本不会陷入“受害者综合征”的怪圈。
◎正向思维的力量
正如亨利·福特所言:“无论你认为自己能还是不能,你都是对的。”从负面生活方式转变到正向生活方式的力量,完全根植于我们内心。正向思维是一种人生艺术,像其他所有的艺术一样要不断练习才能拥有。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新习惯将取代旧习惯。我们不再关注那些竭力避免之事,而会将眼光转向那些我们期望经历的事情。
“无论你认为自己能还是不能,你都是对的。”
芭芭拉是我的一个学生,她好像总是遇到各种麻烦。她正在经历离婚,并且还在等待政府对她作为母亲的监护能力的评估。此前,她已经有过一次评估,结论是她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现在她对孩子的监护权岌岌可危。我可以看出,通过参加双向养育课程,她已经变成一个好母亲。我相信,新的评估者也一定会为她的进步感到高兴。
在她进行评估前的一次课上,芭芭拉重重地坐到椅子上,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我总是做最坏的打算,这样我就不会太过失望。”哦,这种想法简直糟糕透顶!这句话让我发现了她一切麻烦的重要根源,她总是关注事情的反面,所以她就不断收获她所期望的事情的反面。我总是听她抱怨:“为什么这种事情总发生在我身上?”答案就在于她习惯从负面考虑问题,她希望获得好的结果,但她的负面思维却变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她认为自己做不到,结果她真的就做不到。
与之相反有另外一个例子。丹尼斯也处在和芭芭拉类似的情况,他也在经历一场离婚,并且被法院建议参加双向养育课程,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父亲。
丹尼斯承认他需要帮助,希望掌握更好的方法抚养孩子。他是一位认真的学生,如果遇到不理解的概念就会提问,他认真完成每一次家庭作业。当他最后一次做监护权评估时,他侃侃而谈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那些养育方法,自己又有哪些观念上的突破。他的激情最终带来一个成功的评估报告。他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最终他真的就做到了。
我们的文化中有太多负面思维需要大力改变。要克服负面思维,我们应该多跟那些已经做出改变的人交往。正向思维者是好的人生榜样,我们应当相互帮助。
负面思维方式已经给太多人带来伤害,令家庭面临危机。人生如磁石,我们展现什么就吸引什么。恐惧导致负面思维,让我们的生活失去平衡。负面思维者总是焦虑、不安和紧张,而正向思维则会带来舒适、平衡和温馨的状态,让我们的内心平和、健康。
人生如磁石,我们展现什么,就吸引什么。
一定要小心那些抗拒改变的“受害者”和垃圾人,他们不能容忍快乐。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会引得别人像他们一样产生负面思维。我们需要积极寻找更多具有正向思维的朋友。
◎控制孩子
你希望被别人控制吗?当别人告诉你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你会开心吗?大多数人在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感觉良好。我们都希望自主,如果被强迫做违背意愿的事会很抗拒。
人们抗拒的不是改变,而是被改变。
大多数父母都不希望被别人控制,但同时又固执地认为控制孩子非常重要。专制式养育就满足了这些父母控制孩子的“需求”。控制往往意味着强迫,这是一种不尊重他人边界的作法。如果一个人的边界和意愿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就很可能产生抗拒、焦虑或者愤怒的情绪,他们也因此更有可能采取权力斗争的方式予以回击。对他人实施控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旧手段,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更好的方式。
父母更合适的角色是“成长教练”,保证孩子安全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长教练”的目标是孩子过上丰盈的人生,在成年后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尽管孩子总是拒绝被别人控制、拒绝做违背意愿的事情,但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他人照顾,希望有人考虑他们的利益。实际上,当成年人无法照顾自己利益时也希望得到帮助。
7岁的一天,我和父亲下了公共汽车。那时已近傍晚,天气非常冷,天色开始变暗,我和父亲一起站在路边等着公共汽车开走,但是汽车半天也没有发动。我当时以为司机是在等我们先过马路,于是就在公共汽车前方迈步走上街道。就在那一瞬间,我猛地被拽回路边,是我父亲抓住我的夹克领子,把我从街上拽了回来。我错误判断了司机的意图,就在我迈步的瞬间公共汽车开动了。
我现在仍然感谢父亲,在情况需要时采用了控制的方法,保护了我的安全。当在危途行走时,我们不都企盼能够得到别人的援手吗?
在理想情况下,孩子应当对外部影响做出反应,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那么,孩子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1.年龄太小,不理解什么事情是危险的;
2.容易冲动,听不进别人的话;
3.故意不负责任。
在上面这些情况下,影响难以发挥作用,至少事发当时如此。父母有责任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在情况发生时必须判断采取何种行动。我的父亲并没有花时间去影响我,而是迅速做出反应。父母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对孩子进行直接控制,否则就是严重失职。然而控制应该服务于更高目标,而非为控制而控制。要判断某种情况下是否应当对孩子实施直接控制,可以设想当孩子长大后有能力做出正确判断时会如何应对。那一次,父亲把我从街上拽回来,我至今心存感激。
◎影响孩子
你愿意教孩子学会自律吗?不用施加威胁和惩罚,自律的孩子自己就能选择最有利的行动,这将大大减轻你和孩子的压力。只有能够自我控制的孩子才能够做到自律。
孩子终将自主,他们需要学会如何主宰自己的人生,这样他们就能在漫漫人生路上,以可靠的信息和健康的价值观为基础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才是对孩子最好、最持久的影响。
下面这个例子,是关于爸爸如何影响亚当做出正确的决定。
4岁的亚当和爸爸在玩具商店为好朋友罗伯特9岁生日聚会挑选玩具。可亚当的心并没有放在为罗伯特挑选玩具上。因为,他被一个一直想要的游戏光盘吸引住了。当爸爸告诉他这次只是为罗伯特购买礼物时,他开始大声哭闹,引得商店里所有的人纷纷投来目光。爸爸把亚当带到外面的一张凳子上,等着他自己平复心情。
过了5分钟,亚当安静下来。父亲说:“在上个月你的4岁生日聚会上,许多朋友都给你送了礼物。你还记得罗伯特给你买了你最喜欢的书吗?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读那本书上的故事给你听。”
亚当点了点头。
父亲继续说:“嗯,现在轮到罗伯特收礼物了。今天下午就是他的生日聚会,我想如果你空手参加一定感觉不好吧?我很想知道,你觉得现在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
亚当说:“我们可以给罗伯特买一个生日礼物,但是我还想要那个游戏光盘。”
爸爸说:“给别人买玩具,却不给你买,这对你确实不好接受。但我们这次来商店并不是给你买玩具。如果你真的想要那个游戏光盘,我们可以再花些时间谈一谈,也许我们会买它,但不是在今天。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罗伯特会喜欢一个什么样的礼物呢?你有没有什么好主意?”
亚当想了想说:“他喜欢飞机模型。”
爸爸听了很高兴,“嘿,这真是个好主意!这家商店里有很多特别棒的飞机模型。我打赌,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个罗伯特没有的。”
那天下午,当罗伯特打开玩具时兴奋得大叫:“哇,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飞机模型!太谢谢你了,亚当!”亚当脸上满满都是自豪。
亚当的爸爸用了影响而非强迫或控制的方法向亚当解释了这次到玩具店的目的。他非常谨慎,不让亚当认为更想给自己买礼物是一件错误的事情。爸爸并没有对亚当的想法说“不”,而只是简单地说今天不买,并让亚当将注意力回到解决眼前的问题。亚当马上就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给出很好的建议。实际上,罗伯特非常喜欢亚当送的礼物,亚当为此也感觉很开心,因为买这个礼物是他的主意。
父母的目的是用影响取代控制。而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影响父母从原来基于恐惧的养育方法转变到基于爱的养育方法。我真心希望父母们能从书中找到对你和孩子有价值的观点、见解和技巧。如果你对书中的某些内容不认同,也没有关系。我没有任何强迫的想法,只是希望影响你。
◎无条件的爱与真实的自我
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时都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但随着为了取悦他人而不断忽视真实的自我,我们逐渐变成了虚假的自我。我们如此害怕失去别人的爱和肯定,以至于逐渐远离了真实的自我。父母和孩子应当在家庭环境中互相支持,发现真实的自我,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彼此无条件的爱。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迷失自我。
有条件的爱是这样的:“你只有让我高兴,我才会爱你。”无条件的爱则是:“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永远爱你。”父母必须把对孩子行为的感受和对孩子的感受区别开来。我们可能对孩子的行为非常不满,但这绝不妨碍我们对他们的爱。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易,因为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并不是这样对待我们的。父母通常会用羞辱的方式矫正孩子的行为。羞辱导致内疚,而内疚则会让孩子学会屈从。让我们做个比较,看看一位父亲是如何对儿子表示无条件的爱的:
“米奇,我希望你知道我爱你,过去爱你,将来也会永远爱你。没有任何事情能改变我对你的爱。但这并不是说我不会对你做的事情感到失望,有时候还可能非常生气。有一点很重要,你要理解你和你的所作所为是两码事。无论你做了什么,都永远不会改变我对你的爱,永远不会!你要相信这一点。”
这种信息可以反复传达,没有人会嫌自己收获的爱太多。
当孩子不再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时,信任之花会自然绽放。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你对他无条件的爱,就再也不会害怕与你分享真实的想法和经历。他们可能会犯错误,但不再担心坦白错误,因为他们知道,犯错也不会让你对他的爱减少半分。一旦建立了这样的信任,父母就会成为孩子心中最有影响力的典范。在这种情况下,权力斗争和关系紧张将显著减少。
默想一位你最尊敬的人,也许是一个对自己非常关爱的亲人,也许是特蕾莎修女、温斯顿·丘吉尔这样的名人,也许是社区中对自己的人生有过重要影响的人。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位你最尊敬的人现在无法照顾自己,而你被安排去照料他的日常生活。大部分人一定会用最精心、最妥当的方式做好这份工作,即使这意味着你还需要付出很多。既然如此,在照顾自己的孩子时,我们为什么不能怀有同样的尊重?孩子值得我们付出最深的关爱。我们是他们唯一的父母,唯一的依靠。
◎尊重他人的边界
孩子和父母都有自己的个人边界,都需要得到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边界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一个人是否感到舒适、安全和爱。每个人对边界有不同标准,我们需要辨别他人的边界在哪里。无视边界会影响人际关系。最常见的一个错误观念是只需要尊重与外人的边界,家庭成员之间的个人边界无关紧要。认识并纠正这个问题,家庭关系将大为改善。
我们需要教孩子尊重他人的边界。年幼的孩子不理解“边界”的含义,父母应该告诉他们,边界是界线或者分割线,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否则不能逾越。尊重他人的边界就是尊重别人的感受。
边界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它很难讲清楚,孩子需要经过许多努力才可能了解人际边界。父母教孩子了解边界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自当好表率,不仅尊重他人边界,也要求自己的个人边界得到尊重。当然无论如何,错误仍然在所难免,这时就需要我们展示健康的自尊,承认自己逾越了界限并做出道歉。
下面是几个尊重他人边界的例子。请大家记住,尊重他人边界和孩子年龄紧密相关,并不适用于幼儿。
只有在敲门并获得允许后,才能进入别人的卧室或卫生间。
未经同意,不能翻看他人的物品。
不可以读别人的信件,包括电子邮件。
未经同意,不得触碰他人。
不能未经与别人商量,就替他们做出决定。
◎理解改变的循环
每个人都害怕改变。但是,一旦理解了改变的本质,我们就能预测改变,并更容易适应改变。实际上,所有人都离不开改变。要成为合格的父母,就必须学会理解并管理改变。
下面4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改变的自然循环:
1.意识到问题
早上起来鼻塞,浑身乏力,没有精神——我们感冒了。车开起来摇摇晃晃——需要做保养了。可是因为保养费用比较高,所以我们一直拖着没有做。我们虽然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去适应新情况,但还是迟迟没有行动。我们幻想所有问题会自行烟消云散。在和他人关系上,我们总是经历着权力斗争,试图维持现状或尝试做一些并不奏效的事情。
2.问题爆发
这个阶段会出现些新的状况,我们不再否认问题的存在。除了勇敢面对并解决它,我们别无选择。这时候总会让人感到害怕和紧张。
3.探索新思路
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也许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思维模式,接受新的想法。一扇门关上,另外一扇门就会为我们打开。如果可以选择,我们将不愿回到原来的状况。在这个阶段,我们内心充满好奇,并充分意识到只要做出更好的选择,事情就会得到改善。
4.突破
一旦我们拥有了开放的心态,各种可能性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到我们面前。这个阶段,各种新发现和新情况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很快,我们就会适应新的状态并视之为常态。一个新的改变循环此时又悄悄拉开序幕。
下面用一个具体例子说明改变的循环。
〇意识到问题
妈妈注意到13岁的女儿格洛丽亚最近独自待在房间的时间越来越长。她不愿意与人交往,情绪低落,甚至有点儿忧郁。妈妈问格洛丽亚发生了什么,但她只是简单应付道“没什么”。这种情况以前没有出现过,这次已经持续了好几周,妈妈有些担心。
〇问题爆发
有一天,当妈妈让格洛丽亚帮助收拾厨房碗柜时,格洛丽亚突然爆发了:“你不能让我做所有的事情,我不是你的奴隶,让我自己待一会儿。”然后就哭着跑进了自己房间。妈妈试图和格洛丽亚交谈,但她依然情绪低落。
〇探索新思路
妈妈觉得她们之间需要安静地谈一谈,这样双方就能倾听彼此的心里话,于是决定带格洛丽亚去她最喜欢的餐厅吃晚餐。妈妈邀请了格洛丽亚,她也同意去。
在就餐时她们聊了很多。突然,格洛丽亚说:“妈妈,学校的同学都说我很丑,说我戴着厚厚的眼镜片,鼻子很大,头发也乱糟糟的。我恨我的样子。”
妈妈认真听完后,说:“你是不是认为自己的长相比别人差远了?”
“是的。其他孩子都花了很多钱在发型和衣服上,而我看起来总像一个丑八怪。”
妈妈继续说:“所以,如果你有了更多钱,就会有不同的发型和衣服了?”
“那可能会好些,但我看起来还是会像一个丑八怪的。”格洛丽亚抱怨道。
妈妈说:“我可头一回听你把自己比成丑八怪。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学校里的同学就是这么说的:人要么是丑八怪,要么不是。我就是丑八怪。”
“格洛丽亚,你非常可爱,也很漂亮。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让自己看起来更好。我很想帮助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你的头发修剪一下,再烫一烫,那看起来就棒极了。我们可以就从这件事着手。我也有一个大鼻子,也曾经为此烦恼,但后来我决定不再为此发愁了。等你再长大一些,也许还可以给你配一副隐形眼镜。可是不管怎么说,把自己比作丑八怪对自尊心可没好处。”妈妈说。
“嗯,我想您是对的,我说自己是丑八怪时也感觉糟透了。但我真的想看起来更好看一些,我恨现在这身衣服。”
“好吧,这个周末我们一起好好想想怎么能让你看起来更好看。星期六下午你上完篮球课以后我有时间。”
〇突破
妈妈帮格洛丽亚预约了理发师,给她修剪了头发,并烫了一个新发型。她们一起彻底检查了格洛丽亚的衣橱,看看她喜欢什么样的衣服,然后列了一份购物清单。她们还做了购买衣服的预算,第二周就开始采购。每当格洛丽亚做了努力让自己更漂亮时,妈妈都及时表示认可和赞赏。格洛丽亚情绪重新高涨,和朋友们在一起也更加活跃,在家里也更积极地帮助做家务活。
当格洛丽亚情绪低落并回避谈论发生什么事情时,妈妈意识到了有问题。当格洛丽亚冲妈妈发作时,问题爆发了。当格洛丽亚告诉妈妈困扰的原因时,她们进入探索新思路的阶段。当她们制订方案并采取行动让格洛丽亚对自己外表感觉更好时,她们实现了突破。绝望变为希望,笑容再次在格洛丽亚的脸上绽放。这就是一个改变的循环。
* * *
现在仍然有许多人与父辈甚至祖父辈持有同样观点,认为改变是坏事,甚至是危险的。但另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改变也能带来进步。我们不需要别人安排自己的生活,与以往所有时期相比,我们都更有可能选择不同的道路,让人生更加精彩。
我们现在有能力做出新的、更好的选择,可以决定如何生活。比如,如果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令人烦恼的人际关系和伤感的环境,我们可以选择离开;当我们有勇气选择并对后果承担责任,我们就能拥抱变化;我们可以选择创造更幸福、更健康的生活,为我们自己,也为了孩子。
我们不能一直身陷泥潭无所作为,这对自己没有好处。实际上,我们有责任做出选择,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让人生更美好。我们能够馈赠给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让他们自立,让他们插上自由的翅膀发挥最大潜力,成为最好的自己。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榜样。我们生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
每时每刻,我们都通过自己的想法、心情和行动来选择如何生活。当事情不符合预期,我们可以选择做出改变。对于超出掌控能力之外的改变,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许多人拒绝为选择负责,陷在受害者思维的怪圈无法自拔。他们无法理解,人生其实就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什么外部其他力量。一旦有勇气为选择承担责任,改变就会受到欢迎,并成为提升我们人生品质的有益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