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医疗剧全解析
从格蕾医生到豪斯大叔,从马博铭到霍思淼,这些活跃在荧屏上的医生形象随着热门医疗剧的流行而深入人心。近来年,医疗剧作为大热的电视剧题材为中外各国编剧所青睐。那么各国医疗剧有什么特点和代表作呢?特撰写《各国医疗剧全解析》一文,供读者参考。本文涵盖了美国、日本、韩国、大陆、中国香港的医疗剧的发展历史、剧作特点、代表作推荐、受欢迎原因等。
美国医疗剧:历史悠久,强调专业学识
谈起医疗剧,首推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剧业兴起之时,医疗剧就已诞生。美国是医疗剧的高产地,诞生了《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等多部医疗剧。同时,医疗又是美剧中最为“长寿”的题材,美剧中“肥皂剧”的代表《综合医院》已连续播出了50个年头,主要角色更换过10次以上,但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收视率和号召力。
相对于中国正在兴起的医疗题材电视剧,美国剧集在情感刻画和剧情严谨度上有着较好的保证。在美国,由于所有的医疗剧在进行手术场景拍摄前,都必须经过相关的医疗机构的审核和培训,所以在美剧中出现的部分医疗场景,虽然略显血腥,但真实性却较高。此外,美剧的编剧团队大都有相关专业背景。例如《急诊室的故事》的编剧迈克尔·克里顿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急诊室医生。同时,在编剧团背后,还有着以专业医师队伍为核心的智囊团为每一个案例提供科学支持。美国《时代周刊》曾以《实习医生格蕾》等医疗剧为例进行民意调查称,电视剧有时可充当教育角色。2011年在美国,一位10岁的小女孩通过从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里学到的心肺复苏术挽救了自己母亲的生命。
不过,近年来美国医疗剧也陷入了瓶颈,由于美国医疗剧已经诞生了60余年,可以说,很多医疗题材都已经被挖了个够,因此,现在的医疗剧要想做出更深的突破难度不小。例如CBS电视台曾投入重金打造的医疗剧《三河医院》就因为剧情没有新意而中途被砍。而《实习医生格蕾》的首席编剧尚达·里姆斯也多次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多次因为想不出有新意的电视剧情而崩溃。
代表作推荐:
《急诊室的故事》:1994年开播的《急诊室的故事》讲述的是美国芝加哥一家急诊室的故事,该剧专业的医学知识影响着此后拍摄的很多医疗剧。该片于2009年4月结束,共播出15年,培养出乔治·克鲁尼等诸多演艺明星,获得包括1项金球奖和22项艾美奖及228项各类提名。
《实习医生格蕾》:于2005年在美国广播公司首播,至今仍保持着每集千万人次以上的收视,该剧描绘的是一群来到西雅图仁爱医院的年轻人的故事,讲述外科实习生活的各种喜怒哀乐。
《豪斯医生》:于2004年11月在福克斯电视网首次播放,2012年5月才播出大结局。该剧将破案与医疗结合到了一起,种种罕见的医疗病例和专业的医学知识,加上“怪医大叔”豪斯医生吸引了众多观众。英国演员劳瑞也因豪斯医生的出色扮演荣获2006年和2007年金球奖的最佳男演员奖。
日本医疗剧:数量众多,突出探讨人性
在医疗剧数量方面,日本并不输于美国,推出了《白色巨塔》《白影》《天生妙手》等多部医疗剧,日本医疗剧在探讨人性方面尤其突出。1999年由富士电视台推出的《救命病栋24时》在开播之际便创下了收视奇迹,之后又推出了三部,该剧为日本医疗剧建立了一个“标准”,同时成功开创了日本医疗剧兴盛局面。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两部此类题材的剧集推出。
在这些剧集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2003版的《白色巨塔》,该剧是根据日本著名女作家山崎丰子原作小说改编的,为了使剧情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状况,编导还特意将原著中财前五郎主攻的外科手术领域,改为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难度极高的食道癌领域,并将故事背景改在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该剧以尖锐的社会问题作为核心,在复杂的人性里深刻探寻,主角更是在名利与道德的两极对立中不断挣扎。2003版的《白色巨塔》从演员的挑选与演绎、剧本的改编、导演的功力,甚至灯光、镜头的调度及配乐与主题歌的选择,处处完美用心,使这部电视剧几乎无可挑剔。很多人认为,《白色巨塔》代表亚洲电视剧制作的最高水平,也是最值得效仿翻拍的电视剧范本。
代表作推荐:
《救命病栋24时》(共四部):见上文
《白色巨塔》:见上文
韩国医疗剧:明星偶像,多元感情诉求
随着医疗题材剧在全球的流行,韩国电视台也先后制作了《医家兄弟》《综合医院》《妙手情天》等医疗剧,在亚洲地区反响巨大,成为“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国的医疗剧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首先是绝对明星参与,打造出一系列医生偶像,同时韩国医疗剧与韩剧中擅长的青春励志剧、悲情剧、家庭喜剧、历史剧的联姻结合,富有韩国特色。例如《医家兄弟》显然烙上了《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等韩剧流行的“悲情色彩”,让医生本人或自己的恋人得上不治之症,再加上复仇等引人入胜的戏剧元素……
韩国医疗剧最出名的首推1999年的《医道》,该剧在韩国电视史创下63.5%的收视率,至今没有被打破。《医道》讲述的是韩国一代医师许浚济世行医的真实故事,刻画了一代名医的崇高的医德和人性魅力,宣扬了“心医”的观点,即:要时刻从病人的苦痛着想;病人在痛苦的煎熬当中,大夫需要和病人一起体会其中痛苦和艰辛,就如同同坐一条船一样,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战胜病魔。
代表作推荐:
《综合医院》:该剧开创了韩国医疗剧的先河,1994年开播后收视较高,讲述了在医学界工作的人们的百态人生,2008年拍摄了第二部。第二部由车太贤、金贞恩等人主演,描述了外科实习医生在一年的实习期间的成长,以及在与病人生死与共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真谛、克服困难迎刃而上不断成长的故事。
《医院》:2000年的《医院》由甘友城、金尚京、李承燕、朴哲等主演。讲述的是一群医学院的学生如何怀着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向往从学校走向医院的过程。全剧充满了东方的励志色彩,可以说是一部医疗剧和青春励志片的结合。
《医道》:见上文
大陆医疗剧:创新不足,现实关注欠佳
早在1985年,有关医学的单本剧《希波克拉底誓言》就曾引起过轰动,但作为全景式医疗剧,还是从2000年之后。2002年,由郑小龙导演的《永不放弃》播出,该剧描绘了北京一个普通急诊室的故事,2005年《无限生机》登陆荧屏。之后,《柳叶刀》《医者仁心》《感动生命》等医疗剧陆续播出。尤其2012年《心术》的大热,可以说我国的医疗剧发展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但是相较于美国的医疗剧,国内医疗剧一直被人诟病,首先是缺乏创新性,模仿美剧痕迹严重,《永不放弃》的编剧罗点点就曾直言不讳:“《永不放弃》是我照着美国电视剧的模式编出来的。”《医者仁心》的主创曾公开表示,本剧在摄制外科手术等场景和人物塑造上都借鉴了时下流行的美剧《实习医生格蕾》。此外,大陆医疗剧在现实关怀和内容真实还需加强,以《心术》为例,虽然编剧六六亲身“潜伏”医院两年,制片方也找来大量真实案例为剧情真实化做扩充,但是观众还是揪出了很多毛病。
不过批判归批判,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类似《心术》的描绘医生生活,直面医患关系的优秀大陆医疗剧的出现。
代表作推荐:
《无限生机》:2006年播出,由徐庆东执导,讲述了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室的一系列故事。该剧由《重案六组》原班人马出演,只不过这一次警察们都变成了医生。
《柳叶刀》:导演张建栋2009年的作品,由王学兵、李光洁、张歆艺主演,该剧围绕心外科几桩离奇死亡事件的重重迷雾,以及心外科主任职位之争,正视了医院里错综复杂的医疗问题。
《医者仁心》:2010年由央视电视剧频道首播,描绘了一家公立三甲医院在一年多时间内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故事,该片曾荣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和当届的最佳编剧奖。
《感动生命》:2012年2月央视一套首播,由王志文、霍建华等主演,讲述了一家医院的心胸外科医生司马博铭、海归主治医师韩子航以及几位性格各异的实习医生的医疗与人生经历。
《心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2012年5月份在东方卫视、安徽卫视、天津卫视、浙江卫视等轮番轰炸,吴秀波扮演风流倜傥的霍思淼,海清扮演护士美小护,还有实力大叔张嘉译的加盟。有感于《心术》中的一句台词:“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去训练他的仁术。心术不正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作为医生,仁心固然重要,但仁心大于仁术,怕也不会是好医生。”
港台医疗剧:缠绵悱恻,情感大于医疗
首播于1998年的香港医疗剧《妙手仁心》让很多人惊讶:这部没有豪门恩怨、爱恨情仇等狗血剧情的电视剧居然没有成为“收视毒药”,反而一路收视飘红,成为当年TVB全年收视亚军。此后,香港又推出医疗剧《妙手仁心》的二至三部和《仁心解码》《Oncall36小时》等,但这些剧集没能在剧情方面有所创新,甚至在医疗专业领域也逊于《妙手仁心》第一部。以《妙手仁心》第三部为例,竟然出现了多个复杂透顶的“多角恋”。黎姿+吴启华+谭小环是一组“三角恋”,陈豪+吴美珩+林保怡+廖碧儿又是一组“四角恋”,此外还有一组更复杂的“五角恋”。
虽然港剧一向以缠绵悱恻的都市爱情取胜,虽然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但是当医疗剧中的情感大大胜过医疗后,是不是有喧宾夺主之嫌呢?
代表作推荐:
《妙手仁心》(第一部):无线于1998年推出,讲述了一群医务精英救死扶伤的故事,该剧集结了吴启华、林保怡、陈慧珊、苏永康等众多明星,开启了港剧医疗剧的先河,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经典。
《仁心解码》:无线于2009年推出,讲述由方中信饰演的精神科高级医生高立仁和由徐子珊饰演的女探员莫敏儿两人因一宗案件相识,都对犯罪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后来更在多宗有关精神病和心理学的案件中并肩作战,互生情愫。
《Oncall36小时》:是无线于2012推出的巡礼剧集之一,由杨怡、马国明领衔主演,讲述了由马国明饰演的张一健以及一帮实习医生的故事。
希望我们当中也有热衷于医疗剧本创作的同学,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带给观众更加精彩的医疗剧!
参考文献:
①罗弦:《评美国医疗剧在东方的本土化演绎》。《电影评介》,2011年,第19期。
②《那些年我们看过的医疗剧》。《乌鲁木齐晚报》,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