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医学:重新认识疾病、健康与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医学的本质应该是预防疾病——上医治未病

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诊断技术、治疗手段日渐完善,但医院和医生更多关注的是已经发生的疾病,对疾病前期的不适以及发病风险关注得较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上医治未病”的说法,重视未病先防。很多疾病的形成,需要一二十年的累积。在发生器质性病变之前,器官的功能先会下降,当下降到一个临界点时,人体才会发生病变。

量子医学理论认为:由于电子运动产生人体细胞微弱磁场,正常情况下,该微弱磁场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人体表现出健康的状态。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而人体的发病初期,首先是组织细胞发生变化,构成原子的电子的正常运动首先异常,从原子到分子,从分子到细胞,从细胞到器官,有规律的传递信息通道发生了混乱和破坏,结果导致了异常的生理状态,久而久之,引起细胞损伤和器官的异常,疾病也就随之产生。

一、传统的健康体检

99% 的商务人士开始关注健康,平均每年1次常规体检(常规化验、肝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X线、B超、甚至PET-CT等)。

检查结论:“无大问题,亚健康状态,建议舒缓压力、多加运动及小心饮食”。

许多人已经拥有了保健意识和查体的习惯,很多单位也会为员工安排每年1—2次的健康体检,但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上半年体检正常,下半年被检查出了癌症,甚至猝死,为什么?传统的健康体检只能说是一个初检,一些大的疾病是可以发现的。比如说,尿常规能够发现肾脏方面的严重疾病,而高血压、乙肝以及明显的肺部疾病可以通过测量血压、验血和胸透发现。但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病,常规的健康体检是无能为力的。比如癌症晚期普遍症状之一是贫血,常规体检中通过检查血色素是能够查出贫血的,而有一些癌症并没有贫血的症状,所以常规检查是查不出来的。

现在各大查体中心主要还是以查病为目的,很多的健康体检都是在走过场,受检者中,15%属健康人群,15%有疾病,70%的受检者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传统的查体只是对已经患病的15%有用,而对于大多数的85%受检者而言,意义并不大。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但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有道德”。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亚健康及“未病”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等症状。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目前,75%的中国人属于亚健康人群,而其中80%左右都是中高收入人群。亚健康不仅是导致过早衰老和影响容貌的罪魁祸首,而且是引发各种疾病甚至猝死早亡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当致病因子处在人体亚健康状态时,普通体检是不容易检查出来的。所以,亚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 “未病”状态。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是没有病。

“治未病”的思想早在公元前8—前7世纪就已形成,《易经》载:“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千金要方》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治未病也是最好的健康管理。

三、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

(1)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2)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3)是预后防治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四、治未病的三个层次

《黄帝内经》将人体健康状况分为常态、疾病萌芽态、疾病态三种,治未病针对三种状态分为日常养生、治欲病、治已病三类。

1.重视养生,防患未然即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人体健康的维护,重点是通过养生,对人体正气进行保养,是精足、气充、神全,气机旺盛、平衡、畅达,从而增强人体调节能力和抵抗能力。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是延缓衰老,享受天年的基础,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法则。治未病旨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未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才是根本。

2.治疗欲病,预防已病

疾病的发生有从病生至病成的发展过程。在这生成过程中,气机变化微弱,形体尚未损害,疾病尚未形成,是一个治疗防病的时机。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称此时为“欲病”,如果欲病积而不愈,就会发展成为已病。珍视欲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欲病就不会发生疾病。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

3.已病早治,预防传病

传变是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其中传是病位的改变,变是病情变化和程度加重。疾病传变是一个由轻到重,由重到危的过程,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可把握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效果、雨后的吉凶。一般早中期治疗效果好,可以彻底治疗,因此主张早中期治疗,预防疾病传变,避免造成严重损害和因病而亡。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故要加强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五、医学发展的趋势

当代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由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我们医生的工作就是使患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而非没有不适症状。要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实现健康寿命。

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在于诊疗思想的转变。人的健康模型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和谐,并非是“邪”的彻底消灭。现在人们对细菌、病毒采取“除恶务尽”的态度,是徒劳和好坏不分,反而使病害越来越多。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健康管理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就是对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和治理,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消除、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更是人们由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的关键手段,是中医思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现代化、规范化操作的表现。

世卫组织公布的对健康影响因素:40%靠遗传和客观条件,包括15%的遗传因素、10%的社会因素、8%的医疗条件、7%的气候条件;60%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对于1/3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来说,如果在疾病发生前处理得当,身体就能转危为安;反之,则极易患病。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早就调查提醒,投资1元钱用于预防,可节省8元钱的治疗费,100元的抢救费,但目前预防慢性病是健康投资的理念远远还未深入人心。当前人们宁愿花大价钱为健康投保,以获得病后、残后或死后的经济赔偿,也不愿意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花小钱定期到医院健康体检,不愿意以“治未病”的积极措施对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控制,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亟待改善。美国医疗花费在最近30 年里已经翻了一倍,但美国人并没有比20世纪80年代更为健康,关键就在于在预防阶段投入过少。健康管理和服务不仅可使患者拥有健康,还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支出。美国20 多年的研究发现:90%的个人或组织实施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低10%;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许多病症通过饮食、运动和保持合适的体重是可以得到预防的,然而在美国,营养咨询、健身保健等健康活动由于不在医保报销的范畴内,而显得非常昂贵。数据显示:美国慢性病人群每年的看病花费占美国整个医疗费用的85%。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健康服务业要从重视临床治疗,向重视预防保健治未病的关口前移,健康管理和治未病将成为健康服务业增长动力。

用中医传统“治未病”的智慧,造福今人的健康,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的现状,逐渐向以预防疾病为主导转变,重保健、治未病,必将成为今后一种新型的诊疗模式。希望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治未病”能深入人心,未来人们到医院不再是以看病为主要目的,而是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听取医生有关生活方式、饮食、心理、锻炼等方面的建议,来及时进行健康调养,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提高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人人“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