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敌战计(3)
姬光探知,吴王僚最喜爱吃炙烤出来的鱼肉,便让专诸专心学习炙鱼的烹饪方法。吴王僚12年,楚平王去世,吴王派公子盖余、烛庸领兵欲趁楚丧而攻打楚国,反而被楚军围困;这时,吴公子庆忌正出使卫、郑二国,姬光见吴王僚身边的大将都不在国内,认为时机成熟,急忙与伍子胥、专诸商议刺杀僚的策略。
姬光假惺惺、笑盈盈地邀请吴王僚前来吃炙鱼,吴王僚为防万一,身上穿了三层甲衣,一路上布满警卫,并带上一百名贴身警卫进入姬光家。
姬光满面笑容地同吴王僚入座就席。席间,姬光假称脚痛而离席,专诸在吴王僚警卫的重重夹带下,手捧一碟香美的炙鱼来到吴王僚面前,突然,专诸飞快地从鱼肚里抽出“鱼肠”短剑,使劲地刺入吴王僚的怀里,短剑穿过三甲、从吴王僚的背部刺出,吴王僚当场死亡,专诸也被吴王僚的警卫乱刀砍死。
姬光、伍子胥率数百名伏兵从两侧杀出,迅速解决了吴王僚的卫队。姬光于是继吴王位,名号阖闾(庐)。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典】
势必有损②,损阴以益阳③。
【注释】
①僵:干枯。李代桃僵:用优等的代替劣等的,用有用的代替无用的。
②势:局势。损:损失。
③阴:指某些细微而局部的事物。阳:指整体而全局性的事物。损阴以益阳:当战局发展到自己必须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时,指挥者应当机立断,牺牲某些局部或暂时的利益,以保全或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我国古代阴阳学说中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智慧。
【译文】
当局势发展到不得不遭受损失时,就舍弃次要利益,以保全重要利益的增值。
【简析】
“李代桃僵”原意是指李树代替桃树受虫蛀,用来比喻兄弟休戚与共的情谊。后来引申为相互替代、代人受过等行为。此计中“李”是牺牲方,“桃”指受保全方。“桃”、“李”能相互替代,而“桃”比“李”更具重要性。
作为敌战计,是一种借助某种手段,以一种事物的损失、牺牲,换取另一种事物的安全、成功的谋略。两军对敌,各有长短、优劣,相持不下。而长短、优劣有可能不断交叉突现。无论是哪一方,都很难取得全胜。决定胜负的,虽在于长短之比较,但也不全然。自古以来,就有以弱胜强、以短克长、以劣取优的战例,其胜之秘诀,在用谋设计。
而政治舞台或商业竞争中两军对垒时,想绝对地获益往往也不现实,很多时候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此时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顾大局,看长远,保大利。
指挥者要胸怀全局,善于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而在理解、实施“李代桃僵”计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和善于把握几个方面:
第一,高瞻远瞩,有敏锐的眼光和敢于决断的魄力,这是运用此计的先决条件。不懂得取舍,被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所累,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失去许多大好时机。
第二,“李代桃僵”之计,其深意在舍小取大,吃小亏占大便宜。是为了通过某种人为转换,取得优势和胜利而设的策略。因此,“舍”要真舍,“吃小亏”也须是真吃,要能忍痛割爱,才能引对方上钩。
第三,“李代桃僵”之计,其真谛在“代”上。因而运用此计时,必须对“代”的问题深思熟虑:谁代,谁能代,用谁去代最好,如何代等等。对这些问题都要周全谋划,做出安排。
第四,“李代桃僵”之计,一般都运用于局势发展到必然有损失时。不失小,便失大,不能舍弃局部,就得全盘皆输。对方瞄准的本身就是你的全局,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打垮你、歼灭你,让你无法保全。在这种情况之下,欲用此计,核心是“舍”,要会舍,善舍,以“舍”保平安。
【战例】
完子以身殉国
政治斗争十分残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李代桃僵”之计,可以收到“丢车保帅”的效果,从而保存实力,以换取更大的胜利。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田成子独揽大权。当时齐国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在内百姓怨声连天,在外各诸侯国不服。田成子一直苦无良策。
祸不单行,这时,越国又以其篡权诸侯为由,准备出兵攻打齐国。田成子一下便慌了手脚,急忙召集幕僚商量对策。
有人说:“越国来犯,实在欺人太甚,我国兵力虽不如越国强大,但如果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敌,还是有希望的。”
有人说:“时下国内人心浮动,许多臣民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到大王的恩惠,恐怕他们都不愿意倾城出动。”
有人建议:“大王何不效仿他国,割让几个城池给越国,兴许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田成子在心里琢磨:倾城出动迎敌,不仅耗费太大,而且不一定能取胜。现在自己地位还不稳定,闹不好还会出现反戈一击的局面。割让城池也非上策,自己刚刚掌权,就舍城弃池,将来没有建立威望的基础,一定后患无穷。
正当田成子殚精竭虑时,他的哥哥完子献出一计:“我请求大王准许我率领一批精兵强将出城迎敌。迎敌一定要真打,打一定要战败,不仅战败而且一定要全部战死。如此,可退越兵,保全国家。”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田成子不解地问:“出城交战可以,可是一定要败,败还一定要死,我就不明白了。”
完子从容地答道:“你现在占据齐国,老百姓不了解你的治国本领,也没有看到你的政绩。人们私下议论纷纷,说你是窃国之贼,于是不愿意为你打仗。现在越国来犯,又有不少骁勇善战之臣,认为我们蒙受了耻辱,急于出兵迎战。这样混乱的齐国实在令人担忧。”
“兄长所言极是,可是为什么非得你去主动战死才能保全国家呢?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吗?”田成子面对仁爱而又勇猛的哥哥仍苦思不得其解。
完子说:“越国出兵无非是要在诸侯面前显显威风,捞个正义的名声。以它现在的实力完全吞并我们还不可能。我带领一批贤良之士,出城迎敌,战而败,败而死,这叫以身殉道。越国一看杀死了大王的兄长,教训我国的目的达到了,就会退兵回城。而随我战死的那些人也了了为国捐躯的心愿,这样一来,国内的人心也就稳定了。所以,依我来看,这是最好的救国之道了。”
田成子边听边落泪,无奈,听从了兄长的建议,哭着为他送别。完子以身殉道,最终救了齐国。
在这个故事里,完子正是在权衡各方面利弊之后,果断决定“李代桃僵”,以己之死,保全国家,才最终让齐国得以安定。
曹洪救曹操
《三国演义》第六回,追赶董卓的曹操中了徐荣的埋伏,大败而逃。曹操被徐荣射了一箭,又被两个小兵刺下马来。正好曹洪赶到,杀了两个小兵,操视之,乃曹洪也。
操曰:“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
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
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
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操上马,洪脱去衣甲,拖刀跟马而走。
这是曹洪的李代桃僵之计,值此大败逃命的当口,两个人一匹马,必须牺牲一个人才能保住另一个人的命。曹洪非常清楚,与曹操相比,自己的分量要小得多,如果一定只能一个人活下来,曹操活着的价值显然要比自己高得多。
因此,曹洪说出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这样的名言,并毫不犹豫地让出了自己的战马,自己冒死保卫曹操逃命。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原典】
微隙②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③。少阴,少阳④。
【注释】
①顺手牵羊:趁机顺手把别人的羊牵走。军事上指利用敌人的间隙或薄弱之处,达到取胜和发展的目的。
②微隙:微不足道的小漏洞,小疏忽。
③微利在所必得:小的胜利也非得争到手不可,积小胜才可以成大胜。
④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忽、过失。少阳:比喻小胜利。此句意为,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用敌方小的疏漏获取我方小的得利。
【译文】
敌人出现的微小的间隙也必须趁机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获得。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微小疏忽和过失,为我方的微小胜利服务。
【简析】
顺手牵羊,顾名思义,是指趁机拿走原本属于别人的财物。后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趁敌人暴露出的小间隙,向其薄弱处发展,创造和捕捉战机,逐步消减对方的力量,增强与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个增强与壮大,恰恰来自自己的敌人,而非别处。
从一般意义上说,这一计谋含有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看准对方空子,果断出击,顺势“捞”一把的意思。而这种空子是在双方对垒的过程中突然暴露的,不是事先能预料到的。
即顺手牵羊的“牵”,并不是专门去取、去要,原本的目的也并不是去牵“羊”,甚至还不懂得有“羊”可牵,但在做主事之同时,却无意中发现了“羊”这个可取之利。
而至于“微隙”能否利用,是否必胜,还要从全局进行考虑,不可因小而失大。另外这则计谋也是在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做事需要从小处着眼,往往大的胜利就是从小胜开始,积小成大的。而机会的捕捉,又常常是从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之中获得。
人们在对“顺手牵羊”计策的运用上,应重视掌握这样几点:
第一,理解好本计的内涵。“顺”指无意之间的捎带,而不是有意为之。要能顺手牵到“羊”,只能靠自己的观察、分析、寻找、捕获,抓住对方弱点,才可能有获胜的结果,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用好此计,关键在于主观努力。打胜仗时可用之,打败仗时也可用之。古今中外很多绝处逢生的战争,就是获胜方在最初大败之时还能静下心来观察局势,寻找和利用对手可能出现的过失,哪怕这过失极小,都可以让人反扑、回生、取胜。
第三,不要在不可顺手的情况下强行取利,要以大局为重,得之顺便,获之顺势。
【战例】
吕蒙献计平定荆州
三国时候吕蒙是吴国的一员大将。小时候他为依靠姐夫邓当,渡过长江来到南方。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大将。吕蒙当时只有十五六岁,偷偷跟随邓当参加军事行动。邓当回头发现,大吃一惊,就呵斥吕蒙回去。吕蒙不听从,坚持前往。战争结束后,邓当把这件事告诉给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本打算责罚吕蒙。吕蒙说:“贫穷低贱,让人实在难以过活。万一有幸立下战功,荣华富贵就指日可待了。更何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怜爱他,也就默认了他参军的事实,不再惩罚他。
几年后,邓当去世,张昭举荐吕蒙接替邓当,担任别部司马。等到孙权当政的时候,孙权想要合并一些小将领的部队,吕蒙在要合并的名单里。最后孙权却反而将吕蒙的部队兵力给增加了不少。这是因为当时吕蒙叫他的兵将都穿了深红色的军服和绑腿布。等到孙权检阅的那天,吕蒙的部队阵列赫然,动作划一,操练有气势。后来,吕蒙跟随孙权征讨黄祖,吕蒙统率先头部队进击,亲手砍下了黄祖手下大将陈就的头颅,因战功卓著,而在战争胜利后,被孙权任命为横野中郎将。而且吕蒙不仅仅作战勇敢,他还非常有谋略。例如,在后来解救夷陵守将甘宁的时候。当时,曹仁分兵包围夷陵守将甘宁。甘宁派使者向周瑜求救。吕蒙说服周瑜分派三百人堵塞要道,这样敌人在逃跑时,就会舍弃他们的马匹,到时候正好顺手牵羊。周瑜采纳了这个建议。东吴军队到达夷陵后,开始与曹军交战。曹军死伤过半,连夜逃走,走到被阻断的道路时,骑兵不得不舍弃战马徒步逃走。东吴将士在后面追击,获得三百匹战马,并用船运了回去。东吴将士一鼓作气,渡过长江,驻扎江北,与曹仁的军队对峙。不久,曹仁败退,东吴占据了南郡,平定了荆州。
李愬直捣蔡州
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自己领地的军事和经济权,全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有的节度使还想自立为王,推翻大唐做皇帝。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就在父亲死之后,起兵叛唐。唐宪宗派大将李愬。担任唐州节度使,全力剿灭吴元济。
李愬到任后,先放风麻痹吴元济。散布说,我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不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吴元济观察了李愬的动静,发现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愬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愬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他意外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大将李佑,对其优待有加,感动了李佑。李佑告诉李愬,吴元济的主力部队都部署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也就是说明,蔡州是吴元济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可以顺手牵羊,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李愬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直达蔡州,如天兵降临,神奇出现在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还在呼呼大睡,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队静悄悄涌进了城,攻下外城。吴元济从睡梦中醒来,仓促率将士到牙城抵抗,同时又派人前住洄曲求救。洄曲有吴元济手下大将董重质一万多人在据守。李愬入城后早已厚抚洄曲守将董重质的家属,并遣其子前去招降。董重质见大势已去,派人到蔡州向李愬投降。十月十二日,吴元济出城投降。李愬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往长安。一场叛乱就此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