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灭盗
——《靖海全图·平海受降》 约绘于1816年
——《靖海全图·大屿困贼》 约绘于1816年
——《靖海全图·绝岛燔巢》 约绘于1816年
——《靖海全图·梯航入贡》 约绘于1816年
中国海盗主要活跃在明清两朝,明代海盗集中于东部沿海,清代海盗集中于南部沿海。古文献中有一些中国海盗的文字记载,但图与画的记录就少得可怜。反映明代海盗的有《抗倭图卷》和它的明末摹绘本《倭寇图卷》。反映清代海盗的有《平海还朝图》和《靖海全图》。清代的这两个重要史卷图皆出现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拍卖市场上。前一幅被北京的私人买家拍得,后一幅被香港海事博物馆拍得。两个长卷都成为近代史学家最新的研究对象。
从海战图的角度讲,清宫画师袁瑛所绘约3米长的手卷《平海还朝图》虽然记录的是钦差大臣百龄平定广东海盗的事迹,但画面仅是百龄平定广东海盗后班师回朝的盛况—百官在河岸两边迎接他坐的大船,没有海上战斗内容,价值远不及18米长的《靖海全图》。
据专家分析,《靖海全图》很有可能是1900年被法国侵华军人劫至海外的,曾在英、法藏家中流传,还在巴黎展示过。2008年藏家后人来中国寻售时,被香港海事博物馆慧眼收购,使这幅珍贵海史画得以保存下来。和许多研究者一样,笔者也想一睹它的真容,但总长18米的巨幅长卷仅有几次几米长的局部展示。后来,香港海事博物馆从赤柱搬家,它就没再露脸。2013年2月25日,香港海事博物馆新馆在中环8号码头开馆,这件镇馆之宝不仅有了原件的局部展示,还增加了数码动态版,人们可以像看环形电影一样看到长卷的完整展示。
《靖海全图·平海受降》
图中立在船头的红衣女子,据推测是郑一死后的红旗帮首领石香姑(郑一嫂)。
在原作展示专区,笔者看到《靖海全图》约5米长的局部展示,看不到长卷的头尾。据介绍得知:此画没有落款,作者姓名无从考究。专家根据画的内容考证,此画约成于1816年,专为纪念嘉庆年间剿平广东沿岸海盗而绘制,全画分20个章节,共18米长,绢本设色。
此卷因与著名海盗张保仔有关,吸引了许多珠三角的人前来参观。早些年,香港出了不少关于张保仔的书和影视作品,他在珠三角可谓家喻户晓。笔者也曾到香港长洲岛专程探访岛上的著名景点张保仔洞。此洞在岛东边临海的巨崖之下,岩洞显然崩塌多次,洞口仅容一人钻过,里边没有开发,也不建议游客进入,但凡是登岛的游客,无不来此留影。所以,参观此图时,笔者最想看到画中有无张保仔。但不论是局部展示的原作还是数码动态版的全景图,在“香山纳款”等多个海盗受降画面中,无法确认这位珠江第一大海盗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位馆员的指点下,笔者在《靖海全图·平海受降》的后一部分中找到了另一位著名海盗,这位立在船头的红衣女子据说就是石香姑(郑一嫂)。
说到张保仔,不能不提郑一嫂;而说郑一嫂,就不能不提到郑一;说到郑一,就不能不提到郑成功。郑一出身“海盗世家”,祖上曾是福建海盗郑芝龙团伙中的一员,后因郑成功反清复明攻下台湾,郑一的祖先没有跟随赴台,而是南下珠江口另寻出路。康熙初年,即1661年到1669年的8年间,为切断郑成功与大陆的物资通道,朝廷实行了“迁界”,把海边的居民后撤50里。沿海居民断了海上生计。郑一这一代海盗家族由珠江口转向越南海边活动,后被越南阮氏王朝赶回珠江口。郑一与这里的海盗结盟,将六支海盗分成红、黄、青、蓝、黑、白六旗帮派,他领导的红旗帮势力最为强大,华南海盗势力在嘉庆朝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传说,郑一在某次行动中将出生在江门渔民家的张保仔掳去,年少的张保仔从此上了贼船。1807年11月,郑一在越南沿海一带突然死亡。他的妻子石香姑,即郑一嫂,成为红旗帮的首领。此后,郑一嫂与张保仔以香港为根据地,指挥大小船1000多艘,横行于南中国海域。
张保仔虽然名气很大,但却不是一位正史中的人物。关于他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两本地方笔记中:一是袁永纶的《靖海氛记》,二是温承志的《平海纪略》。前者多以黑旗帮首领郭婆带为重心,张保仔的记录未能述全。后者出版于作者死后数年,可能是他人代笔完成。此外,1840年编撰的《新会县志》也有相关记载:嘉庆十四年(1809)“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仔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张保仔就这样成了“历史人物”。
当年因张保仔劫掠对象多以过往官船和洋船为主,所以,民间传说把他塑造成一位海上英雄。但这位海上英雄的行径大大影响了清廷的海上利益,官方多次派兵围剿。这个《靖海全图》即是几次珠江靖海行动的集中表现。借助数码动态版,笔者终于看到了原画描绘的20个场景:平海受降、大屿困贼、火攻盗艘、巨憝捕逃、训练水师、虎门慑酋、香山纳款、掳众庆生、闽寇输诚、追捕重洋、擒缚群凶、双溪献猷、绝岛燔巢、奏凯还师、村市熙恬、梯航入贡,等等。
《靖海全图·大屿困贼》
此图表现了清廷水师船在大屿山海面围剿海盗的场景,其中火攻海盗船的一幕尤其精彩。
《靖海全图·绝岛燔巢》
此图表明清廷不仅在海上动用战船围剿海盗,而且还在岛上毁了海盗的家。图中描绘的即是清廷水师登上海盗盘踞的小岛,放火烧了海盗的整个村子。
《靖海全图·梯航入贡》
靖海的结果并不是“外国人牵着大象来进贡”那么美好,而是鸦片走私引来的鸦片战争。
这个巨幅海战长卷中有许多海上战斗场景,其中最为精彩的是《靖海全图·大屿困贼》一节,画中挂土褐色帆的双桅船是清廷水师战船,挂白色帆的双桅船是海盗船。史载,曾有多艘澳门的葡萄牙战船参与围剿,但画中未见一艘西式战船。围剿战役在大屿山海面展开,清廷水师船近攻用弓箭,远攻用飞火枪。这种枪是在竹筒内装入火药,作战时点燃,喷火灼敌。画中被包围的海盗船接连起火,海盗纷纷跳海逃生,围剿大获全胜。据传,被围困了九天的红旗帮张保仔曾向黑旗帮郭婆带求援,郭婆带不救,两帮反目。
清廷不仅在海上动用战船围剿海盗,而且还在岛上毁了海盗的家。《靖海全图·绝岛燔巢》一节,描绘的即是清水师登上海盗盘踞的小岛,放火烧了海盗的整个村子。据说,先是黑旗帮的郭婆带,即郭学显,向清政府投诚;水米断绝的张保仔于1811年向清廷投诚。在这个长卷中有三四个章节表现了各路海盗投诚,但都没有注明是哪一伙海盗,也难考证那几个跪在地上的海盗究竟是哪一位。所以,读者只能将它理解为泛指平定海盗,可能更吻合创作者的原意。
史载,1809年接任两广总督的张百龄,多次派广东水师联合澳门葡萄牙海军,在香港赤沥角大屿山围剿海盗。在这个巨幅靖海长卷中,张百龄的形象从戴夏日凉帽到着冬日棉衣,共出现了9次,说明“靖海”经历了很长时间,才最终荡平海盗。《靖海全图·奏凯还师》一节,表现的是张百龄班师回朝的喜庆场景。
荡平海盗是嘉庆朝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而有了这宏大的纪实绘画《靖海全图》。不过,有史家研究,历史上并没有张保仔这个人。他是当时的老百姓与朝廷根据各自的需要,集纳了海盗的多种传说,塑造出的一个传奇人物。这种海盗传奇成就了官方的靖海业绩,也给艺术家留出了创作空间,最后是皆大欢喜。但接下来的事,并非巨幅长卷最后一节《靖海全图·梯航入贡》所描绘的“外国人牵着大象来进贡”那么美好,而是鸦片走私引来的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