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国寡民,理想王国乎
《老子》对现实极端不满,对人们“为学者日益”更为不满。认为如此这般不知“无为”和“无以为”,则会“梁者不得其死”。那么,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又是什么样呢?
《老子》一书的作者们生活在农耕畜力时代,视域所限,只能站在厚古薄今的立场,用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式思维,感慨今不如昔,杜撰出一个原始的质朴的荒古时代王国。《老子·德部三十》对之描绘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又(有)周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部三》对其进一步描绘如下:“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现)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智)者不敢为、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道部十九》则倡导:“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晋人鲍叔言在《无君论》中进一步描述了这个太古之世的理想王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荣……势力不萌,祸乱不作,干戈不用,城池不设,万物玄同,相忘于道。疫痢不流,民获考终。纯自在胸,机心不生。含脯而熙,鼓腹而游,其言不华,其行不饰。”
按照《老子》的设想,生活在荒古理想之国的人,应该是一些堪比婴儿的赤子,纯朴憨厚,无知无欲到了极点。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贵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咳。”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老子》认为,要让婴儿般的赤子们生活在不相往来的小国之中。愚民的目的便是要大家都做“赤子”,便是杀掉有思想有学识的人(即杀畸),便是制造出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真理分辨能力的道学信徒,实现道学统治下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理想社会。就像“文革”时期的中国,“破四旧,立四新”“打倒一切反动学术权威”。用一个人的思想统御国境线内的每一个人。人人会跳忠字舞,人人会背语录体经文。只要一声令下,每一个“守朴”者都会张开大嘴如同发自内心地哭起来。
《老子》认为,这样的人才能“长生久视”。拥有这些“理想”赤子的社会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