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果质量安全可持续治理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提升蔬果产业竞争力

从国际市场看,虽然蔬菜和水果是我国今后有可能长期维持比较优势的产业,但是,这种比较优势仅仅是潜在的。当前,由于我国蔬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这种比较优势有可能会恶化。以甲斐谕为代表的日本有关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其中包括对世界各国安全食品的比较研究)指出,食品生产与加工已从生产成本的竞争转移到食品质量及安全竞争(王志刚,2003)。这表明,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逐渐走上了优质优价的发展道路。不仅如此,中国沿海地区和部分大城市也必将逐渐走上优质优价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农业的外向化程度日益提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国农业尤其是蔬菜和水果行业或迟或早必然会走上这条道路。单纯以成本取胜的模式将会被逐渐淘汰。由于受制于过低的质量安全标准和落伍的生产方式,本应有巨大比较优势的蔬菜水果产业,其优势难以得到发挥。中国的蔬果种植者和加工企业并不总能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变化的食品安全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因此,中国的贸易伙伴禁止中国某些产品的进口,并引起与中国出口商的贸易摩擦。另外,国内大城市大量优质安全蔬果的市场份额被国外蔬果抢占,大量高收入消费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寻求优质安全蔬果。近年来,随着顺丰、京东、1号店、苏宁易购等高效率电子商务企业的迅速崛起,大量优质安全的蔬果开始从国外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各大城市的中高端市场。为消除不断增长的贸易摩擦,为了不使大量优质安全蔬果的市场份额被国外蔬果继续侵蚀,就必须改善我国蔬果及制成品在国外市场和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形象。要想打入价格较高、附加值较大的国际市场和新兴的中高端国内市场,就必须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提升蔬果及制成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从国内新兴市场看,虽然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促进了国内生鲜食品市场及现代零售业的迅速增长(其中一个结构就是在城市食品市场中,超级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30%),然而,即便是现代超市对生鲜农产品(包括蔬果)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仍嫌不足。随着消费者收入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他们对安全和质量的要求将会在市场上起到更大的作用。消费者的要求及超级市场和其他零售商为此采取的对应措施将会对食品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国内“安全食品”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世界银行,2006)。

1.2.2 有助于确保居民健康与社会稳定

国内外学界、政界和消费者往往对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关注程度更高,而对植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关注程度明显不足。这一方面在于动物源性食品所造成的问题似乎更为严重,如暴发于国外的“疯牛病”“猪霍乱”及震惊中国全国的“红心鸭蛋”事件、瘦肉精事件和“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进入普通民众眼球的,绝大多数都是动物源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但是,植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样值得引起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更应该引起政界和学界的重视。实际上,植物源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可能更加隐蔽,其质量安全问题对人体的影响更为隐蔽,也更为长久。如果说,动物源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多地表现为“吃了就倒”的话,植物源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很可能表现为“吃了暂时不倒”。各种激素、化肥的滥用,各种剧毒农业的喷施,环境的污染,以及运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都开始对植物源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深远的复杂影响。西方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高毒高残留的化学杀虫剂往往是导致某些癌症的重要诱因。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也指出,中国近些年肠癌和子宫颈癌发病率的迅速上升,与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过程中滥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抗生素、添加剂和激素等密切相关。而根据有关调查和检测结果,主要农产品(包括粮、果、菜、肉、蛋、奶等)中均残留农药、重金属和硝酸盐等污染物。在大田作物中,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类,其中以铅、镉、铜最为突出;蔬菜中有机氯、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残留仍然比较普遍,硝酸盐和硝酸盐超标也十分严重。在政府和媒体反复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背景下,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对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控制力度和规定执行的力度不够,有关部门对蔬果批发、零售市场的过度放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重金属及工业、发电和交通排放的其他污染物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将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日趋严重(世界银行,2006)。

蔬果质量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也关乎社会的稳定。一方面,由于蔬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因而其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往往会加大城乡居民的心理压力。人们由于无法保证买到的蔬果产品是可靠的,购买过程就充满了疑虑,而食用过程又会有担心,从而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正规的食品加工厂商因为自身经济利益不能保证,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因素。社会基本要素中的消费者和厂商双重不稳定因素就导致了社会不稳定隐患的存在(颜景辰、颜廷武,2004)。

1.2.3 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农村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需要对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要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并追踪控制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污染行为,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与保护,极大地改善和维护农村小康社会所需要的适宜生存环境(颜景辰、颜廷武,2004)。

总之,无论是确保国内外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还是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出口,都要求学界和政界重视蔬果质量安全问题。以往研究农产品(包括蔬果)流通和供应链的文献,其研究视角主要侧重于农产品流通效率,尤其是农民增收及农民、批发商、运输商、零售商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等方面;而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学者,又往往过于强调质量安全问题本身。实际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产品流通效率之间应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一种权衡取舍的关系。不同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既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意识密切相关,也与农户、运销商的行为有关,当然也与农产品标准制定、检测、监管、风险评估、信息披露、追溯、声誉、订单、宣教等多方面的管控机制相关,如果不从供应链的视角入手,将很难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全貌,也不能很好地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流通效率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从供应链治理机制的角度切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试图实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