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学术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马盛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正式开幕,在此,我谨代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对中国西和乞巧高峰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有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瑰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它传承民族的血脉,提升民族的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记忆,维系人们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和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取代的。

近年来,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为了党和政府、学术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每年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全国各地都开展大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传统节庆民俗重新进入了人民群众的节日生活。

从2008年起,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传承弘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类型的传统节日也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工作。2003年,我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传统节日作为重要的民俗项目进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端午节和羌年等民俗节日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七夕节、重阳节、元宵节等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傣族的泼水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少数民族节日,渔民开洋节等地方传统节日共计54项进入了国家级名录,涉及100多个地区,文化部通过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积极推进这些传统节日在当地社区的传承发展。

传统节庆活动保持传统节庆的生命力,要在固本守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与现代生活相交融的节日文化元素,要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创新自主能力,以发展的观点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意义,探索传统节日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甘肃陇南西和的乞巧节是独具特色的七夕习俗,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伏羲文化、彩陶文化、石窟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多姿多彩、交相辉映。陇南西和县乞巧习俗集崇拜信仰、诗词曲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艺于一体,程式保护完整、参与人士众多,流传范围广,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

西和七夕乞巧习俗具有女儿节的文化内涵,倡导女性自尊、自信、自爱、自主,鼓励她们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技能,对进一步提高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陇南市委政府和西和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以西和乞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方针,积极开展资源的普查,加强保护设施建设,推动传统文化的宣传,以西和乞巧民俗为代表的特色品牌逐渐形成,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1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两周年,在此我们召开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集合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文化界的名人名家,以及多家新闻媒体,共同总结西和乞巧民俗的传统节日文化保护方面的经验、探讨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将对传承西和乞巧民俗,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和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定会为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寻找到更加科学、更有效的方法。

我希望我们能够以举办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为契机,继续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