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和”——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
“和”在茶道中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
一个好的茶席是各种茶器具与所泡之茶,以及周围插花、挂画等茶室环境的完美结合。
儒、释、道三家的“和而不同”
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中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儒、释、道三家“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缘于淡泊出世的节操,道家则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和”就是遵循自然,从而达到和美
“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
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于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因此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和”还需要以礼待人,客来敬茶
“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方面。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营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的生活中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们的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汝窑天青枣型茶叶罐
汝窑天青罗汉钵水洗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静美观、明净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