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的思考
中医针灸“申遗”的成功,既是对我们长期以来致力传统针灸保护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接下来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使针灸医学在现代医学环境下获得更好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一、中医针灸“申遗”的意义
1.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
中医针灸,作为民族文化和创造力的代表形态之一,列入“代表作名录”,一方面有利于这一遗产发挥与《公约》缔约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开展对话、增进互相尊重的媒介作用,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培训、合作研究等形式,促进针灸向世界传播。同时,能够推进中医针灸在国际平台上的健康发展,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更好的总结传承,促进中医针灸发展
中医针灸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助于促进国家对针灸文化传承和保护研究的投入,从文化层面,系统整理传承流派,开展针灸文化的理论研究,做好针灸的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医术;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3.提高中医针灸的共享度,造福更多的民众
随着《公约》精神被越来越多的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认识,中医针灸列入“代表作名录”后,在被更大范围内共享的同时,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针灸的传统理论和技法提供平等存续与发展的环境,使这一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实践能为更多民众的生命健康保障增添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为更多的民众服务。
二、中医针灸“申遗”后的保护措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11月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关情况。会上就申报成功后的保护措施做了如下说明:
1.制定宣传与保护计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医针灸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计划,真正将中医针灸文化遗产保护计划落实到实处。
2.开展“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研究
通过调查传统针灸在当代中医针灸中的地位,确定传统针灸的自身价值。开展“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研究,建立“传承保护名录”。以中医针灸的“申遗”为契机,为中医针灸营造一个利于其健康发展的环境。
3.探索不同传承模式,完善中医针灸的传承机制
在充分尊重和维护传统的传承方式基础上,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传承模式,完善并建立传承人工作室,为他们开展传承工作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中医针灸的传承机制。
4.积累传承资料,组织传统针灸研讨会
开展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的访谈、记录和出版工作,编写传承经验集,为针灸的有序传承积累资料;同时也加强传统针灸理论学术著作的出版工作,整理出版针灸古籍,普及传统针灸知识;组织传统针灸研讨会,举办传承人技艺交流活动,为中医针灸的传承和学术研究提供对话平台。
5.建设、扩充针灸博物馆
定期展示针灸文物、史料、古籍和传统针具制作工艺、传统技法等,为民众客观认识及有序传承发挥作用。
6.多渠道加强中医针灸宣传
举办针灸文化节,宣传和弘扬中医针灸的文化价值;举办“针灸进社区”系列宣传活动,使其内容直观和形象地被感知和理解,提高公众对针灸文化的认知度;在公共信息网增设专门频道,全面介绍中医针灸的相关资讯,为中医针灸的弘扬和宣传工作发挥作用。
“申遗”成功后,中国将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履行缔约国责任,逐条落实在申报文本中对UNESCO所做的有关保护措施的各项承诺,强化这项遗产保护的政策保障力度,促进中医针灸的传承、保护、发展。
三、针灸鼻祖皇甫谧的祭拜与认同
2010年8月,在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际针灸针法灸法技术演示暨学术大会”上,东贵荣、杨金生、何天有等发出“循宗拜祖、尊古归真、传承真谛、宏大针灸——关于祭拜皇甫谧及其针灸学术传承与研究”的倡议,得到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奥地利、挪威等国家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等地区的中国与国际与会4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通过。因此,中国针灸学会作为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于2012年8月6~8日在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开展以“缅怀针灸先祖,弘扬中医针灸文化遗产,推进中华文化大繁荣”为主题的“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暨《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祭拜中医针灸学科开门立户的传世经典著作《针灸甲乙经》的作者皇甫谧先祖,交流为针灸学科门类确立奠定基础的《针灸甲乙经》的学术思想。
1.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奠定了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后来皇甫谧为使其内容更加系统化和切合实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12卷”。《针灸甲乙经》为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针灸甲乙经》是对晋代以前针灸学科发展的升华
《针灸甲乙经》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在针灸史乃至中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贡献有:①收藏和整理了魏晋以前针灸方面的大量原始资料,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考《隋志》有《明堂孔穴图》三卷,《唐志》有十三卷……杨元孙《黄帝明堂》三卷,今并亡佚。惟赖是书有其精要。”又《黄帝内经明堂》中黄以周叙云:“顾《黄帝明堂》之文,多经后人窜改,而不见其旧。自皇甫谧刺取《甲乙》,而后秦承祖增其穴(杨注引其说,《千金方》亦引之),甄权修其图,孙思邈之《千金》、王焘之《秘要》又各据后代之言,损益其间。”可见,《针灸甲乙经》保留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基本内容,使得有价值的资料在该书中得以比较完整的保存,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②发展完善了腧穴学理论,扩充了腧穴数量,使腧穴由《针经》《素问》记载的160多个增加到了349个;增补五输穴、俞募穴等特定穴,创交会穴、郄穴之应用;确立了后世穴位排列的基本规则,人体躯干按照头、面、耳、颈、肩、背、胸、腹等解剖部位,四肢分手足三阴、三阳经依次排列,这要比《黄帝内经》单纯依照经络排列显得更加清晰明确,符合人体经络穴位的分布规律;并对每一经穴的部位、主治、归经和针刺深度、留针时间等操作方法做了详细的说明。③归纳不同疾病的选穴规律,记载了500多个处方,论述了200多种病证的治疗。④确立针灸操作规范,综合前人经验,总结了很多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和穴位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强调不同疾病针灸时应有不同的操作方法,这在今天看来有着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2)《针灸甲乙经》的学术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正是由于《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理论与实践上的巨大贡献,晋代以后的许多文献都把本书作为经典之一,或加以引用,或通过实践验证它的疗效。如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名著,都有不少内容源自本书。此外,唐宋官方的医学教育,明确规定针灸学为医学院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并以《针灸甲乙经》为授课及指导临床实践的主要依据,列为习医准绳,如《新唐书》载唐制习医以“《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针灸甲乙经》还被远传至海外,对朝鲜、日本等国的针灸医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南北朝时期,中医针灸传到了国外,《针灸甲乙经》即是其中之一。《甲乙经》先后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流传到东南亚及欧洲,足见《针灸甲乙经》在国外影响之深。
皇甫谧针灸理论经历1700多年的实践检验,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国内国际的医学家至今还继续吸取其有益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在文化意义上,“皇甫谧”业已成为中医针灸的一个象征符号,成为全球针灸从业者感情认同、价值认同的文化标志,成为联系全球中医针灸学人身份的重要纽带。
2.祭拜针灸先祖,促进针灸学科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自然界和生命的历史认识及现实感受,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会被异化。同理,一门医学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同样也会被异化。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至今仍在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保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开展皇甫谧故里拜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
(1)拜祖溯源归根,提升文化认同
拜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信仰行为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因子。可以肯定的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散发出的强大文化力量,对海内外华人加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在追溯中医针灸历史长河的源头时,无论从历史性,还是从传承性而言,将皇甫谧尊为针灸先祖,已经达成业界的共识。拜祖归根不是保守、倒退,而是固本清源,提升认同。中国是针灸的故里,皇甫谧是针灸的代表,拜谒皇甫谧,是针灸源头文化的神圣回归,有助于增强对中医针灸发源地人文代表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崇感。
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承与保护活动,将有利于对古代文明传承下来的思想和技术进行保护,将鼓舞针灸传承人的信心,加强传承、应用和研究,使宝贵的有效经验和方法被发掘和推广,民众对针灸的认知度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对针灸的选择和应用,既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还原展示(穴位名称、特殊针刺技法的文化内涵等),也有助于针灸医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
目前,全球202个国家中有183个国家应用针灸,随着中医针灸对外交流增加,举办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有助于让民众知道中国是针灸的发源地,增强海外针灸学人对中医针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作为现代针灸学人文化再认同的方式,为针灸发展模式提供多样性参照,避免盲从性地追随西方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此外,通过拜祖活动开展针灸学术交流,可以增进国际上的认同与合作。开展皇甫谧故里拜祖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播,还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培植中医文化根基,加强文化建设,完整地继承中医针灸。
(2)弘扬人文精神,发挥中医优势
从历史上看,医学是由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部分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医学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属性。
中医是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方法实现医学科学的知识体系。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中医学反映了人体的客观规律,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时中医学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大量的人文内容,人文因素是中医理论的特色,独特的人文思想体现出中医药外在的历史美。科学精神赋予了科学以创新生命,人文精神则赋予科学以创新所必需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和道德基础。对中医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人文内涵的认知与继承,是推动中医药业壮大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说:“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合而不同、互补互动,科学人文水乳交融,体现中医学原创思维、原创成就、原创优势。”只有弘扬中医的特色思维模式,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前沿知识、技术,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以科学研究推动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不断进步,丰富生命科学内涵,才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有助于传统针灸的保护和传承,使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中医针灸在自我发展困局和西医冲击的处境下提供一个契机,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我们针灸学人从科学和人文方面进行探讨,不只重视其科学体系中的理论形态和技术形态,还更重视其科学体系中的精神形态和价值形态。皇甫谧故里拜祖活动的举办,有助于我们对古代文明传承下来的思想和技术进行保护,丰富传承与保护活动,鼓舞针灸传承人的信心,加强传承应用和科学研究,促进针灸医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有助于弘扬中医人文精神,传承中医的特色思维模式,把握中医认知特点和中医文化内涵,体现针灸的原创优势。
(3)强化人文教化,不断激励后学
拜祖本身是对先人的尊崇悼念,就是追魂。“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的精髓,本着“爱人之心”和“恻隐之情”对病人倾注关怀之情,仁爱之意成为古代医学家人文精神最本质的特点。医学应该把科技和人文结合在一起,回到“医乃仁术”的传统上来。
祭拜皇甫谧,是对中医针灸人文思想的寻根,是一种心理情结和激情的存在和跃动。举办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用多种形式展示、瞻仰皇甫谧的伟大历史性贡献,以传承和弘扬他为救死扶伤而致力医学的高尚医德,他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严肃认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创新的治学作风,仁爱救人、赤诚济世、不图钱财、清廉正直、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医务工作者学习、借鉴和发扬。通过祭拜活动,“皇甫谧文化”将成为激励我们针灸学人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旗帜和针灸文化传承发展的力量源泉。
拜祖具有巨大的教化、凝聚和传播功能,是团结和联系中医针灸学人的重要纽带,可以提升中医针灸学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医针灸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延绵数千年传承至今,不仅是一种保健和治病的实践技术,而且是人类有关生命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已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我们祭拜皇甫谧,不是把皇甫谧当成神灵来祭拜,而是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我们的先辈如何创造文明以维护健康;我们祭拜皇甫谧,要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医德,学习和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弘扬“大医精诚”以“救死扶伤”;我们祭拜皇甫谧,更重要的是拜祖以归根,固本以清源,提升文化和学科认同,发挥我们在中医针灸方面的优势,促进中医针灸的海外传播,为世界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
拜祖归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拜祖具有巨大的教化、凝聚和传播功能。中国是针灸的故里,皇甫谧是针灸的代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奠定了针灸学发展的基础。“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后,开展祭拜针灸先祖活动,有助于追根溯源,回归针灸源头,体现针灸的原创优势,彰显中国是中医针灸宗主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提升认同,振奋中医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医文化,增强海内外针灸学人对中医针灸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崇感;有助于通过人文教化,传承中医特色的思维模式,把握中医认知特点和中医文化内涵,加强传承应用和科学研究,促进针灸医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附一
“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的祭文
维公元二〇一二年八月六日,壬辰龙年六月十九,节届夏秋之交,陇原大地骄阳炽照,故里灵台华容盛妆,夏天丰收,大秋如帐,瓜果飘香,惠风和畅。时中国针灸学会、甘肃省中医学院、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平凉市人民政府、灵台县人民政府,诚邀国内外针灸医学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代表,隆重聚集于灵台县皇甫谧文化园,在世界针灸医学研讨大会开幕之际,恭谒祖陵,敬备雅乐、芳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之陵墓前也。我祖英灵在上,必能俯察后世激励之心,昭鉴我辈庚续之诚。辞曰:
巍巍昆仑,舛舛春秋。中华医药,承古济世。
天降圣真,嗟我谧祖。出身名门,不屑族荫。
躬耕稼穑,布衣终身。博览典籍,医经史哲。
著述为务,文史盛名。洛阳纸贵,朝野有声。
累征不仕,乐道安贫。隐于乡野,心系苍生。
悯矣我祖,壮年罹难。风痹缠身,羸体而残。
悲矣我祖,误服寒石。雪又加霜,疾苦不堪。
矫矣我祖,贞志弥坚。黄帝内经,且览且探。
睿矣我祖,以身试验。运针施灸,抱症习研。
智矣我祖,贯医通鉴。博综稽考,革弊创见。
圣矣我祖,创经立典。针经甲乙,功德齐天。
赫赫我祖,煌煌典范。大医精诚,青史垂芳。
中医针灸,克承厥先。唐宋于今,海外载誉。
四海一祖,五洲同源。人文教化,尊为世遗。
中华银针,循经刺穴。燮理通微,泽被尘寰。
传承文化,保护遗产。故里灵台,谱写新篇。
追古励今,裕后光前。我祖精神,万古流传。
祭祀告成,伏惟尚飨!
附二
王国强副部长在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由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甘肃省卫生厅和甘肃中医学院共同承办的“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暨《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甘肃平凉灵台隆重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卫生部(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
中医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在为维护人民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大发明,以其丰富的临床实践、显著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据考古学家证实,在距今1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便发明了磨制精巧的石针用以治病。大约在前3世纪成书的《灵枢经》,详细记载了经络、腧穴、针刺工具、刺法、灸法、治则等针灸的基本理论。283年,皇甫谧将《素问》《九卷》《明堂》三部医书,类编而成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强调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融合,系统构建了针灸学的框架体系,使针灸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对后世针灸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针灸甲乙经》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为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皇甫谧其人安贫乐道,探索求真,在文、史、哲、医等诸多方面建树良多,著述宏富,具有不朽的精神魅力与深远的文化影响,堪称医家的典范。
多年来,在广大针灸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医针灸在临床、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中国90%以上的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置了针灸科,80%的西医综合性医院设有中医临床科室,其中绝大部分有针灸诊室。同时,据新近研究数据显示,针灸适宜治疗的病症有16个临床学科的532种,单用针灸即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病症有68种,广泛应用于止痛、恢复神经功能及调节消化、内分泌、循环、生殖、呼吸等各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损伤组织恢复、激发机体抗病能力提高等方面。针灸教育已经建立起从专科到本科、研究生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不少新进展,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证实,针灸方法种类丰富,临床安全、有效,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成本低、操作简便,易于学习掌握,便于推广应用,适应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康复、预防、养生保健等多个领域。
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针灸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到目前为止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受和应用针灸,海外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手段,海外针灸服务已形成了经济规模可观的医疗保健服务产业。根据世界中联的问卷调查分析和测算,在世界各地从事中医针灸服务的各类针灸师至少有20万人,针灸每年的服务产值有100多亿美元。2010年,随着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其优势和发展前景更加受到瞩目。
这次会议的召开,适逢《针灸甲乙经》作者皇甫谧诞辰1797周年,海内外针灸同道在这里传承针灸学术思想,弘扬皇甫谧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很有意义,必将为推动中医针灸的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借此机会,我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和理论研究。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强化中医针灸基础和理论研究。一方面要深化和揭示中医针灸的科学内涵,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研究其效应机制和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要丰富和发展中医针灸的理论体系,按照从临床到理论的反复实践方法,不断提出新观点、新学说和新理论,为中医针灸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和更大范围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第二,不断提高临床疗效。要系统梳理和继承古代医家针、灸、药并用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吸纳现代研究中针药结合的临床与实验成果,积极开展临床评价,探索综合应用针灸多种方法并与药物结合来解决多因素、复杂性疾病的长期、持续治疗与康复问题;结合不同机构、不同地区的中医针灸实践,加强针灸手法、时机、频次等制约临床效果的关键要素研究,深入总结和优化特色鲜明、疗效突出的疗法和经验,不断提出新技术、新方法、新方案和新的诊疗设备,努力提高针灸在疾病防治中的贡献率。
第三,推进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以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为契机,全面推进针灸传统文化、不同流派和各家学说的传承,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加强中医针灸知识的普及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针灸知识和中医药的健康观、疾病观、养生观等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努力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中医针灸科普志愿者队伍,让针灸专业人员走出医院,贴近百姓,贴近基层,使中医针灸知识和服务更好地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第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紧紧抓住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和针灸加快走向世界的机遇,建立针灸学术交流与科技、教育合作的平台,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的国际合作人才。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科研技术和方法,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促进中医针灸的创新发展,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和能力。坚持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打造国际学术活动品牌,不断扩大中医针灸在国际上的影响。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和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
四、中医针灸“申遗”后的思考
1.现代医学丰富了针灸理论和疗法的同时,如何保持针灸传统并不断再创造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尤其是西医影响下,中国医家开始参合西医知识,运用解剖、实证等方法解读、研究针灸理论,由此形成了针灸理论形态由传统向近现代的学术演变。在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传统针灸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传统针具与灸具不断改革与创新,刺灸方法也随之更加丰富,如针灸的工具由传统的九针、毫针发展到现在的管针、电针、电针仪等。
第二,传统针法与现代疗法相结合产生了多种新疗法——与物理疗法结合产生了电针疗法、磁极针疗法;与药物注射技术相结合产生了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封闭疗法;等等。
第三,创立了多种多样的微针系统诊疗法,如耳针、头皮针、面针、眼针、鼻针、舌针、腕踝针等,这些治疗方法配合传统针灸的使用,提高了针灸的疗效。
目前,针灸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在针灸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西方世界在学习和接受中医针灸时,多是选择性地接受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深层的中医针灸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多被滤过,如国际上针灸腧穴命名用代码,失去了穴位名称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现代的套管针代替了古代的针刺进针手法。长此以往,中医针灸的异化将难以避免,甚至会去中国化。
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科学技术向针灸医学的渗透,提高了对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腧穴的认识及针灸治疗水平,但同时,对针具选择、手法变化、取穴等传统针灸理念和技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针灸理论及其文化内涵被忽略和淡化,传统针灸的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现代医学丰富了针灸理论和疗法的同时,如何保持针灸的传统并不断再创造,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
2.针灸特色技法后继乏人,如何保护针灸的特殊技艺
虽然针灸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传统针灸疗法的应用相对弱化:一方面,一些需要长期实践才能掌握的特色技法面临失传的危险,比如“烧山火”“透天凉”等特色针法逐渐被淡化;另一方面,各种散落在民间的家传针刺技法、绝技也大多后继乏人,有濒临失传的危险;此外,目前“重针轻灸”的现象也比较突出,甚至只“针”不“灸”,或用红外线照射来取代灸疗法,灸法逐渐被边缘化。
目前,对传统针刺手法科学内涵的揭示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特色技法的继承、发展更是不够,这些经千百年积累、总结出的针灸技艺是难以用现代科技所替代的。面对针灸特色技法后继乏人,如何继承保护针灸的特殊技艺,将传统的针灸发扬光大,是我们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面对针灸服务定价过低,如何体现针灸工作者的劳动价值
针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技术操作上,而目前的收费标准却不能体现针灸师的劳动价值。当前,在很多地方,针灸治疗按人次收费,无论患者患有多少病种、取多少穴位、扎多少针,均是4元。针灸医生为病人望闻问切、处穴、行针得气等,整个诊治过程至少需要30分钟,针灸的服务技术价值没有从价格中体现,更谈不上中医针灸的文化附加值。
由于针灸收费较低,针灸科效益相对较低,目前许多综合医院仅有针灸门诊,或合并在中医、康复、理疗等科内。这种以“针灸科”为基本单元的单一服务模式,使许多针灸治疗效果很好的病症被筛选到了其他科室,使针灸科病种减少、病源下降。
针灸技术价值与收费价格相背离,针灸工作者的劳动价值未能体现,使得针灸的临床阵地萎缩,针灸人才流失。如何体现针灸的服务技术价值,充分体现中医针灸的文化附加值,提高从业者的积极性,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
4.面对民间存在大量基层从业人员,对如何纳入执业医师管理的思考
民间医师古来有之,在民间以其简便廉验受到群众欢迎,满足了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村民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其医术是中医针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199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实行了一系列的执业准入、执业规则、考核和培训方法等。但因条件和制度的局限,民间医师很难符合现行执业医师的要求,多数不满足参加考试的条件,因而被取消了从医资格,使其传承也受到限制。随着中医药立法的逐步完善,考虑到中医药的特殊师承教育模式及民间许多通过师承、家传、自学等方式修习中医药人员的存在,2007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解决师承和确有专长中医人员的执业问题,出台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重要补充,为民间中医执业管理提供了依据,为中医的家传师授传承方式找到出路,对保留包括针灸在内的民间中医药的宝贵经验和中医药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如此,目前仍有一些具有特色技法的民间医师被限制在师承考核之外,如何在扶持的同时规范管理这些特色民间中医的执业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另一问题。
5.面对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对传统针灸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体系,具备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链条,但随着近几年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增多,临床教学与实习资源相对减少。针灸是一门临床实践很强的学科,不是课堂的现代学习可以完全掌握的,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熟练应用。针灸临床实习时间的减少,使培养的学生对针灸的内涵领悟不深,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此外,目前认定的世界、国家及省市地区各级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多年近古稀,能亲自传授的时间较少,传授能力受限,传承队伍断层。因此,他们独到的临证经验,如知识、技术、思辨方法、诊疗特点等,得不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甚至存在因谢世而失传的危险。建立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体系,实行分级保护,形成人才梯队,组建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传承队伍,尤为重要。
在学习中医针灸理论的同时,能够掌握其思维方法及熟练的操作手法,是针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针灸后继有人的关键。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增加针灸的生命力,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6.面对西方和现代医学文化的冲击,对中医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思考
针灸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这也是它能够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古今针灸名家之所以能成为不同时期针灸传承的代表人物,也正是由于他们拥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从而对针灸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对针灸技法的熟练掌握。而在现代西方科技知识教育背景下的很多人,因传统文化知识薄弱,很难理解针灸的深刻内涵,因而影响中医针灸文化的有效全面传承。
由儒从医、文仕通医是古代中医传承中的特色之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一方面形象地道出了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比较容易,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应该遵循其自身的特点,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可忽视。文化传承是医术再创造和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医术创新是中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医术的创新中渗透着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如何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培植中医文化根基,加强文化建设,完整地继承中医针灸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7.现代传承方式众多,如何做好中医针灸流派传承
学术流派研究是中医药传承和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解决好流派传承问题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医学术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中医针灸传承保护时,应从理论认识、实践经验、思辨特点、认知方式、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正确把握中医针灸流派传承的关键——医源、医理、医术、医德和医脉。
(1)医源是学术渊源、流派的根
流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流派必须有学术渊源,至少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才勉强算是“祖传”,并保持特色性、传承性和地域性。中医针灸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延绵数千年传承至今,不仅是一种保健和治病的实践技术,而且是人类有关生命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已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是优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面对现代医学的冲击,中医针灸如何在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的基础上,实现科学表达、客观评价和规范操作,以保持其特殊性和多样化,是我们面临的任务。
(2)医理是传承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点
医理是中医针灸传承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医理传承就是在跟师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中医针灸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总结归纳、领会感悟针灸名医的学术思想,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学术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个人诊疗观点、看法、想法、经验、体会、心得等,而是贯穿于理论→实践→又理论→再实践的“理法方药(穴术)”系统性的内在联系,并被大家公认的结论,才能够称得上是学术思想。
(3)医术是诊治经验、特色技法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传承医术是指继承老中医行之有效的临床疾病诊治经验、用药特色、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及特色手法等。中医针灸作为实用医疗技术,如针灸的特殊针刺手法、特定穴位认知,以及特殊针灸器具使用等,这些在书本上很难学到,只能由掌握者口传心授,手把手地去教,才能科学地传承并不断创新。正所谓“名师带高徒”,不是什么人都能收徒,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徒弟。
(4)医德强调“以德载术,以术弘德”
当前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轻道重术,或者说有术无道。没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和敬业精神,专业技术就不可能达到精湛的水平,名老中医都是德艺双馨和“大医精诚”的典范,加强医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出来的徒弟才能够掌握中医针灸的精髓,成为真正的中医。
(5)医脉是指继承传播,后备人才
继承者将来成为老中医学术思想和针灸技法的传人,通过传承,徒弟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针灸有独到认识和理解,能够形成自身的学术思想体系,不但能够继承老中医思想,成为继承者,还可以创立新学说,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成为新一代宗师。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古老医术,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价值在与现代西方医学的交融中,又不断被重新发现和认识,充分显示了文化的多元传承是人类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石与智慧源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医的保护和传承,并不断创新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实现中医药的人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