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针灸“申遗”
中医针灸是在中国起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质并代代相传的中医学知识体系,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一部分。从2006年起,针灸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简称“申遗”)。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5次会议审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
第一节 中医针灸的文化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根本与源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中医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十分重要、最具特色的部分,不仅得到了中华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尊重、热爱并延续,而且已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服务于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和诊疗技术为民众所耳熟能详,包括经络、腧穴、针刺、艾灸、拔罐、刮痧、气功等。作为一种医疗手段,针灸之于中华民族防治疾病作用巨大;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针灸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
一、中医药承载并丰富了中华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纵观绵延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饮誉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历代民众长期传续下来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体系,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知识体系,其中包括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中医药学,是华夏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地理、天文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门兼备人文与自然科学双重属性的医学。中医药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式,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共生体中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医理论体系,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
中医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将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体自身视为一个整体,以阴阳平衡理论解释生命与疾病,认为人体自身的脏腑、气血、经络等阴阳平衡,并与自然界、社会环境保持协调,身体就会健康,反之就会发生疾病,这基本上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理论。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发现并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富有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诊断、防治疾病的方法。中医认为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失常和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外因和内因,即中医的六淫学说和七情致病理论。中医重视个体化治疗,采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论治方法,运用望、闻、问、切收集疾病信息,分析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以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及调整阴阳等为重要的治疗原则,这基本上是中医学的三因制宜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中医把自然界的天然草药经过独特的“炮制”工艺,制成饮片及膏、丹、丸、散等各种剂型,利用药物寒、热、温、凉的偏性和归经,以纠正人体的偏性和调节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同时还使用各种体表刺激疗法,如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外治方法,以调动人体自身机能;另外,倡导健体怡神、养生防病的太极拳、气功等养生方法,以防治疾病。中医在预防疾病方面强调“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及起居有时、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恬淡虚无,以及根据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来指导养生与康复的养生保健思想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对生命及其与自然关系认知智慧的典型代表,为中华民族防治疾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化标志之一。如中医药古籍《本草纲目》,在18~20世纪期间,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全球广泛流传,被许多领域的学者关注和研究。总之,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独特的医疗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而且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和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包容性和认同感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向导,是推进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力量。
二、中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人类曾经拥有的文明成果、生存环境、宝贵的经济资源、文明和文化意识,均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各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包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工作,于200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第32届大会,表决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模式,强调保护传统文化,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国际准则。中国于2004年12月正式加入《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公约》的宗旨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公约》特别要求对各国和各地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遗产项目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并要求建立一个由专家和各会员代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协调有关工作。
《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公约》设立了两个“名录”,一个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是指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的文化遗产,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把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遗产上升为全人类的遗产,彰显遗产的地位;另一个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保护申报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的是“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及实践”领域。
中国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2005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出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命名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医药列入第一批第九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经有95项传统医药代表作入选。中国各地、各行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重视起来。
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而产生的中国传统医药,世代传承,历史悠久。在现代医学之前,很多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例如中国的中医药、印度的寿命吠陀医学、希腊和阿拉伯的优那尼医学等。世界卫生组织将传统医学定义为:利用基于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物及精神疗法、肢体疗法和实践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来进行治疗、诊断和防止疾病或者维持健康的医学。在当今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传统医学已经衰落,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在回归自然的大潮流中日趋兴旺,独树一帜,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WHO目前在亚洲设立的15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有13个和中医药有关,其中7个设在中国。中医药承载并丰富了中华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三、针灸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
在世界科学文化的园圃里,中医药堪称古朴苍劲、枝繁叶茂的一枝奇葩。虽历经二三千年的风霜雪雨,仍然芬芳馥郁。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医药正在融入世界,造福于世界人民。针灸是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起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质并代代相传的中医学知识体系。据史料记载,从南北朝开始,中国的针灸开始走向邻国、走向世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医药和针灸,针灸已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
中医针灸起源于中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针灸在其形成与发展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针灸认为经络是联系人体上下内外的通路,《黄帝内经》记载人体共有12条经脉,“12”是具有特殊文化涵义的数字,是天人相应思想在经络理论中的反映,人体经脉变化与天时地理对应,如十二经脉与十二月、十二时、十二节气具有一定对应关系,《黄帝内经》中还将人体的12条经脉与自然界的12条大的河流一一对应。腧穴是人体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沟通体表与脏腑的联系,通过刺激可以疏通经络,改善脏腑气血功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具有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腧穴不仅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
针灸主要包括针刺法和灸法。针刺是针对人体不同状态选择适宜的穴位进行刺激,采用“提”“插”“捻”“转”或组合的复式手法,疏通经络,防治疾病。针刺的工具从最早的特定石质,经过铜、铁、金、银,演变为当代不锈钢的针具材料。灸法主要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种,用艾炷或艾条接触穴位灸灼,或保持一定距离热熏穴位,以调节阴阳获得人体的健康或平衡。艾炷和艾条由艾叶晒干碾碎成绒制成,具有易燃、恒温、持久等特性。艾是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生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自古便被中国人视为具有驱除病邪功效的植物,一直为灸法的主要材料。
针灸通过非药物的物理刺激激发人体自我调节功能而促进健康,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是不断独自创造的中国古代智慧体和文明传奇。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合作将不断深入,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使用度将不断提升,中医药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