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如何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是美梦成真的日子
博客点击量:50017次。
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我仰卧在吱吱作响的木椅里、直勾勾地盯着博客、紧蹙着双眉。这不是在做梦吧?我点击了“刷新”、搓了搓麻木的脸颊、又紧盯着电脑屏幕不放。
博客点击量:50792次。
30秒内,竟然有700人访问了我的博客,我自忖到。
仅仅4个星期以前,我才开始在1000awesomethings.com上写博客。访问量达到几百次后,我发布的一篇文章——980号博文《老旧、危险的操场器械》——不经意间迅速在网上蹿红。当时,我还在工作。
不觉得心脏开始狂跳。
刚开始写博客时,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小的目标。我希望可以在1000天里连续写下1000件妙不可言的事情。
在最初的两三周,我信笔写了些关于西蓝花和薯片碎屑的文章,并且开始关注我博客的访问量。
我发现,我博客的访问量从7跳到了20,又跳到了几十、上百。渐渐地,我痴迷于观察访问次数的攀升。这时,我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全新的目标。我希望我的博客点击量可以达到5万次。
几周后,那篇《老旧、危险的操场器械》迅速在网上蹿红,帮我达成了这个目标。
于是,我又告诉自己,5万次的点击量简直太低了,可以说是个人就可以做到,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大网站的点击量100万次的都有。就这么着,100万次的点击量又成了我追求的新的目标。
我每天笔耕不辍,为电子邮件签名以及我在不同博客上的留言添加链接。我开始印制贴纸,四处分发。
紧接着,我又写了951号博文《听见陌生人当众放屁》、933号博文《从瓶子里舀出的第一勺花生酱》和909号博文《面包房里的浓香》。
如是几个月后,我博客的点击量真的达到了100万次!
可是,这种满足感并没有持续几天。我越发意识到,100万次的点击量并不足以跻身顶尖的博客,因为它们的点击量都是以千万计的,甚至有些还被整理成书,拍成了电影。
我以前的目标实在是太低了,100万次的点击量简直是不足挂齿,不会给我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这次,我需要动点真格儿的,搞点儿大动作。
就这样,我又有了新的目标:1000万次的点击量。
在随后的六个月里,我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写作。下班后,我边吃着外卖,边坐在电脑前熬到深夜。我写博客、回邮件,并且开始接受地方电台、电视台的采访,忙得是不亦乐乎。
甚至,我还上了《多伦多星报》的头版!在这段时间里,我写了874号博文《五秒定律》、858号博文《枕头的另一面》以及824号博文《永远不要忘了在看完电视后找到遥控器》。
开通博客9个月后,我博客的点击量一跃飙升到了1000万次,我本人还两度荣膺了世界最佳博客奖。许多文学代理人也纷纷找到我洽谈出书的事宜。
有了文学代理人,我便开始对图书行业进行调研。我了解到,在美国,每一年出版的图书就多达30多万种;全世界一年的图书出版量则多达100多万种。从中,我突然发现,出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每年,就有100万人出书!
随之,我将目光转向了畅销书榜单。我注意到,每次上榜的图书顶多是10到20本。据我计算,那么,每年入选的图书也就是几百本的样子,连总数的0.01%都占不到。
这下,我又有了新的目标。我希望我的书可以榜上有名。我希望我的书可以成为那0.01%的一分子。
《环球邮报》每周末都会评选出一个畅销书榜单。于是,我就开始留意每期的上榜图书,留意它们的共性、亮点和卖点。
在随后的一年中,我一如既往地坚持每天写作,不仅写博客、写书,而且还在筹划着图书发行的计划。
具体而言,一方面与博主通力合作,积极准备有关新书的访谈和文章;另一方面,则要加强与出版商的沟通与联系,排出电台、报纸以及电视采访的档期。
待新书上架时,再一并将它们推出,以配合新书的宣传。
获奖后的整整一年里,我几乎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这本畅销书上,因为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既凝结了我思想的精髓,又汇集了我言语的精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迎来了出版该书的大日子!
我醒得很早。随后是一连串应接不暇的访谈。我在博客上还专门发了526号博文《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以资纪念。我的嗓音哑了、眼袋乌青,一晚上只睡3到4个小时。终于等到了又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报纸来了。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荣登畅销榜第2名!
这是个梦想成真的日子。我满心欢喜地坠入了梦乡。我实现了目标,出版商们也兴奋不已。他们的喜悦分明是在告诉我要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
第二天清晨醒来后,我又仔细地端详了那期的畅销榜。
我的书旁边赫然竖着个1,证明它上榜已经一周了。可再看看其他的上榜图书,不是20周,就是30周。这就是持久力,远比昙花一现要重要得多。我当然不愿意就这么碌碌无为地度过余生,自怨自艾地告诉别人我的书在畅销榜上只待了一周。
霎时间,我意识到,荣登畅销榜固然是好事,但这绝不是我真正的目标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走得更远,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荣登榜首。
后来,《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一书果真登上了《环球邮报》畅销榜的榜首,并且先是连续5周、10周榜上有名,后来竟然持续到了50周、100周。
国外的出版商纷纷将该书翻译成了德语、韩语、法语、荷兰语以及葡萄牙语等多种语言。再后来,这本书又不出所料地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同时,我应邀参加了《今日秀》《早间秀》等节目,甚至还上了CNN和BBC。此外,《办公室》的制片人和一些大牌的电影制片人还分别购买了该书的电视版权和电影版权。
随之,各种图书合同也纷至沓来。
我真的做到了!我真的实现了我的目标。
于是,我的脸上渐渐有了笑模样,尽量使身心保持放松的状态。回想过去卧薪尝胆的三年,我不禁唏嘘不已。
我孤身一人躺在那间狭小公寓的床上、一晚只睡3到4个小时、餐餐吃的都是外卖、熬得眼袋乌黑、也断绝了和朋友们的联系……
而现如今,短短几日,我就突然声名鹊起、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
无论我实现了多少外部目标……我都不会停止设立更高的目标。
我渐渐开始明白,外部目标并不能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人。
可以做到这一点唯有内部目标。
第二节
外部激励是如何击垮你的
博客、点击量、畅销榜单和获奖提名之所以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都是外部激励因素使然。
换言之,我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出于个人的缘故,而完全是另有所图。
譬如,我之所以会丧失自信,是因为我将自信的决定权交与了处于大脑之外的诸多信号,而这些信号并不总是在我的掌控之中。
但凡信号是积极的,我立马就忘乎所以了。不计其数的邮件和评论以及畅销榜的排名足以激励着我奋勇前行。
可一旦是消极的信号,我整个人顷刻间就会垮掉。
各种批评的论调、恶意的评论和一时的榜上无名无不昭示着我是个失败者。
第三节
把别人的批评抵挡在你的生活之外
1.做
2.你
3.自
4.己
不要过于关注别人。要知道,竞争是无止境的,毕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请切记,凡事,我们不可能永远都是第一。
在我们上升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新的对手、新的标准、新的劲敌。
有一位首席执行官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说:“你总是认为高人就在下一个阶段。”可下一个阶段是无穷无尽的,除非你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
那么,这种概率是多少呢?想想看,全世界可是有70亿人口呢。
这比你每一天遭雷击的概率还要小呢。
第四节
理想的工作为什么沦落成最糟糕的工作?
泰迪·罗斯福有句名言:
“真正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也不是那些惯爱对强者的失败和实干家的不足品头论足的伪君子。真正的荣耀永远属于那些在竞技场角逐、满脸征尘、汗水和鲜血的人。
“他们奋勇无畏地拼搏、犯下过不计其数的过错、失败之于他们就如同家常便饭般平常。
“正所谓,努力就意味着失败与过错。与此同时,他们还勤劳务实、满腔热情、赤胆忠心,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无人比他们更识得成功的滋味,即使是失败了,不过是虽败犹荣罢了。那些不知荣辱的、冷漠而怯懦的灵魂怎能与其相提并论呢?”
真正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话虽如此,但是什么鞭策着那些竞技场上的人呢?他缘何如此不知疲倦地奋斗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动机共有两种:一种是内在动机,一种是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即内部,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是由心而发;所谓外在即外部,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在另有所图。
猜猜看,究竟哪种效率高呢?
据研究表明,人一旦在乎起做事的回报,就会从内心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这可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真的失去了兴趣,而这时那熠熠生辉的奖励则趁机鸠占鹊巢,摇身一变成了新的兴趣点所在。
在布兰代斯大学时,特蕾莎·阿马比尔博士对小学生和大学生做了一组实验。实验要求各组制作一些“简单的拼贴画”,并按照这些拼贴画编出一些故事。其中,一些人被告知将会获得奖励,而另一些人则没有被告知。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根据独立评审在对奖励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做出的评判,最缺乏创意的作品皆出自那些被告知将会获得奖励的学生之手。
据此,阿马比尔博士下结论称:“普遍而言,和委派的工作相比,纯粹出于兴趣的工作往往更富创造性。”
这话讲得颇有道理。假若工作的目的不是从个人出发,又何谈出色呢?
此外,奖励与否也并非影响工作质量的唯一因素。
在另一项研究中,来自布兰代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72位创意作家被分成了3组,每组24人,任务是写诗。
外在原因——诸如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赚钱、考取一流的研究生院等——是第一组作家被指派的创作动机;第二组作家被赋予的创作俳句的动机是享受尽情表达自我的畅快和驾驭文字的乐趣等内在原因;而第三组作家则没有被告知任何原因。
此外,阿马比尔博士还邀请了12位诗人当评委,给这些混在一起的诗作评判优劣。
结果,质量最差的诗歌均出自第一组作家的笔下。
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前院长詹姆斯·加伯里诺对这种现象极为好奇。他以五六年级的女孩为研究对象。她们的任务是给低龄的儿童做家庭教师。
其中,一些女孩被告知,干得好的话可以免费领取电影票,而另一些女孩则没有被告知。结果呢?被告知的女孩在沟通上花费的时间更长、心情也更容易低落,反而没有那些只以助人为乐的女孩干得好。
虽然这些研究超乎了我的想象,但细细回味的确是有理。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每周日都给女王大学的喜剧报纸《金言》撰稿写文章,一干就是4年。
当时,我一分钱的报酬都没有,可我就是喜欢写作的每一分钟,和一群搞笑的人混在一起,耳边从来不乏欢声笑语。
出于对写作的热爱,在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夏天,我在纽约一家新创办的喜剧写作公司谋得了一份工作。我在下东区租了间公寓,并且开始和一群来自《辛普森一家》和《周六夜现场》的作家在位于布鲁克林的一间Loft里面搭班写作。
哇哦!我记得当初满脑子想的都是,我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这等美差,既能干自己喜欢的事,还不耽误赚钱。
但这却成了我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工作往事。
我必须牺牲随心所欲的创作自由,为《时尚》杂志等客户写一篇“800字的关于下午5点被甩有何好处”的文章;我必须牺牲和朋友插科打诨、结识志趣相投之人的乐趣,被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人一同写作。渐渐地,我失去了写喜剧的热情……并痛下决心,今后再也不会为了钱去做任何事了。
后来,开始写1000件美妙的事时,我就告诫自己,绝对不可以在网站上登广告。我当然不是不喜欢这额外的进项!但是,我深知,一旦登了广告,就难免有种工作的压迫感。
我只怕写文章时,广告的事会使我分神。而且,我还得花时间查发票、转账。这自然会隐没了我写作的初衷。俗话说,顾得了东,顾不了西。我何尝不是如此呢?
广告一事妥帖了,却又忘了还有其他的外在动机。点击量、博客奖还有畅销书榜单既是近在眼前,就免不了令人垂涎三尺。
于是,我就开始留心“外在动机压倒内在动机”的现象,并不断地找一些研究对其加以印证。
罗切斯特大学的爱德华·戴瑟教授找了一些学生做智力题。其中一些学生被告知有竞争对手,而另一些学生则没有被告知这一点。
猜猜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第一组学生一看到其他学生解开了题目,立马就放弃了。他们认定自己出局了,也就没必要再做下去了。而第二组学生却截然不同,即使看到别人完成了题目,也并没有放弃。
当你不觉得是在和别人比赛时,你就是在同自己比赛。
一切从个人出发。
而且,你做得越多,就走得越远,表现得就越出色。
想听听一桩古老的笑话吗?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天天怡然自得地坐在房前的门廊上。可是,一到小学打铃放学的时候,他就不得清闲。因为邻近的孩子从他家的门廊经过的时候,总是会停下来,站在道旁奚落他。
终于,这位老人想出了一招妙计。他告诉那些孩子,如果他们明天还来辱骂他,他就奖励每人1美元。
听了这话,孩子们激动万分。第二天,他们都如约而至,从老人那儿拿到了1美元。
于是,老人又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明天还来,照样有奖励,不过就是少了点儿,每人25美分。但孩子们还是如约而至,辱骂了老人一番,从他那儿拿走了25美分。
待孩子们没离开前,老人又对他们说,如果星期三还来的话,他可只有每人给他们1美分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忙答道:“算了吧,这还不够我们的跑腿儿钱呢!”
从此,他们再也不来叨扰那位老人了。
第五节
搞清楚你想要哪种成功
“我如何才能成功呢?”
我朝身旁这位50岁上下、渴望成功的女士微微笑了笑。当时,我们正在参加SHAD的晚宴,坐在1号桌上。
SHAD是一家非营利机构,而我是该机构的董事之一。我们聊天的同时,一群学生鱼贯上台领奖。因为我是董事,她是赞助商,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小时里,我都要挨着她坐着。
董事长笑着,将我们互相引荐给了对方:“尼尔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书卖了100多万本呢!这位是南希(Nancy),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作家!请二位慢慢聊!”
我冲着她光鲜亮丽的脸庞微微笑了笑。她向我介绍了她这几年写小说的经历,滔滔不绝,一连说了好几分钟。她还说,她的小说还从未给任何人看过。
紧接着,就向我提出了那个大问题。“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她问道。
我足有1分钟没说话,心里忖度着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你有笔吗?”我问道,顺手揭起了一张面巾纸,“我给你画张草图吧。”
“成功要掌握三点”,我开口说道。“我将它们用成功三角形表示了出来。这可花了我不少时间才整理出了个头绪。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想明白你要的究竟是哪种成功。”
销售成功
顾名思义,就是关于销售的。譬如,你的书一炮走红!人人无不在读你的书,人人无不在谈论你的书,你本人还上了电视。
你的书从几百本、几千本,一直卖到了几百万本,一举跃升为时下所说的“潮书”。你赚得盆满钵满,版税多得都得用大卡车往你家里的车库运。
社会成功
指的是在同行中位列翘楚,并深谙为人之道。这是极其重要的。
成了整个行业的宠儿!《纽约时报》自然就会刊登你的书评,布克奖短名单自然就会有你的大名。
哪怕是你所敬仰的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寄给你的一封信都称得上是价值千金。
自我成功
就在你的头脑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没有,只有你个人知道。
具体来讲,自我成功指的就是达成了你所希望达成的目标,不忘初心。
此外,你真心实意地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工作给你带来无比的快乐,尤为重要的是,你为所拥有的一切深感满足,无欲无求,达到了知足常乐的境界。
一些人认为,没有自我成功,前两种成功都如同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任何意义。
这三点适用于一切行业、职业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功并不是单维度的。你必须当机立断,弄明白要的究竟是哪种成功。
若论在营销业中,销售成功指的是产品畅销、销售量爆棚、销售额远远超出预期。社会成功则意味着受到知名杂志的好评、获得奖项的提名、抑或是在公司会议上获得首席执行官的赏识。
那么,自我成功呢?是同样的道理,指的是你对所获成就的态度。
你若是教师,销售成功就意味着获得晋升的机会,询问你到底对副校长或校长的职位是否感兴趣。社会成功指的是在大会上发言、指导新任教师、或者校长对你的工作能力赞赏有加。而自我成功呢?是同样的道理,指的是你对所获成就的态度。
但吊诡之处在于:不可能同时拥有三种成功。
之所以这么说,一是我还从未见过有任何先例;二是我以为,抱负也应该讲究适可而止。起码,要做到循序渐进。
先是获得一种成功,等时间久了,再去追求第二种成功,然后,待时机成熟时,再去谋求第三种成功。
但通常而言,成功三角形上的任意两角都会阻止第三个角的形成。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通常而言,销售成功会阻碍自我成功。我对点击量和畅销书榜单的痴迷就是如此。我的个人目标在具体的商业目标面前变得卑微。
想想小丑库斯提吧——品牌止咳糖浆、家用验孕棒以及(“10个孤儿中,有9个孤儿都说不出区别”)的仿真麦片粥。这是艺术家为赚钱而营造的噱头,本身并无可非议!但你却可以从中窥探到商业成功是如何阻碍个人成功的。
对个人成功而言,营销策略并非是必要手段,所以就更谈不上销售成功或社会成功。
为女儿精心烘焙的生日蛋糕、一连几周专心致志学习的课程,还有亲手在后院辛辛苦苦修建的步道,从这些努力中,你绝不会期待获得什么版税或者负面评价。
因为,你并不是在卖这些东西。固然,你也可以这么做,但那却并不是你的目的所在。
再者,受评论界青睐且大卖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社会成功会阻碍销售成功。此处且举一例。
几年前,《拆弹部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影片。剧情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看得我是目不转睛、如醉如痴。
最终,这部电影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一举夺魁了业界的至尊殊荣!但国内的总票房却仅有1700万美元。
当年,《鼠来宝:明星俱乐部》异军突起,一举拿下了高达2.19亿美元的总票房。
总而言之,想要成就哪种成功。那就先请弄明白想要的是成功中的哪个点吧!
第六节
我们如何防止外界的批评影响我们的内心
我们深知应该无视批评家的批评。
我们深知应该一切从我出发。
日本武术合气道的创始人植芝盛平说过:“一旦心有不静,褒贬对手的‘强’与‘弱’,便给了邪念以可乘之机。若一味争强斗狠、贬损他人,必将导致功力下降、一败涂地。”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聆听别人的批评呢?又是什么使我们这么在乎外在的评判呢?我们为什么会把等级排位、评判结果、外界舆论看得比我们的自我评价还要重呢?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根本问题。
一个潜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人人都有,我也不例外,是我们争强好胜的根源所在。
这个根本问题就是……缺乏自信。自我评判时,我们往往迷失在个人的思维中,理不清纷繁复杂的头绪,所以,我们唯有相信我们的眼睛。
说到底,根本问题还是自信。
接下来,我们将在10页之内迅速解决这个问题。
“每天上班,我都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夕阳透过玻璃窗折射进来,昏暗的光线照映在皮质的座椅和漆面的桌子上。此时,我用怀疑的目光盯着这位哈佛商学院讲授领导力课程的教授,而他闪着泪光的眼睛中则流露出诡异的微笑。
哈佛商学院的终身教授们都是以优异成绩获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绝对堪称是班级里的佼佼者。
他们的薪水高达六位数,还不算正常教学之外以顾问和演讲嘉宾身份赚取的额外收入。他们可是在哈佛任教啊!这份履历不算寒碜了吧?
可这位哈佛教授为何还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呢?
“每天早晨,我走到办公室门口的时候,都会清醒地意识到左手边那间办公室里的教授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永远也拿不到这个奖”,他继续说道。“此外,我还同样清醒地意识到右手边那间办公室里的教授已经写了12本书……,而我永远也写不了那么多。我甚至连一本书都还没有写过。为此,我没有一个早晨不是在自卑的痛苦中度过的。”
我两眼望着他。看得出来,他是在强颜欢笑,千方百计地在自圆其说……可细想想,他的话却不无道理。
毕竟,在他的世界里,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淹没在了周遭的汪洋大海里。学位、上百万美元的银行账户还有受人敬仰的职业根本不值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第七节
如何证明自己就是芸芸众生中最值得被爱的那个人
什么是信心?
又到了画图时间了。
我们先来谈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高可低。当然,它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中。但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它却是有高有低的。那么,信心是不是只和自我评价有关系呢?
答案是否定的。
大多数人的确这么认为。但实际上,我们也会对别人有所评价。
那么,对那些自视甚高却贬低他人的人,我们该如何形容呢?
他们不自信,他们……
傲慢、以自我为中心、自高自大。凡是自负的人都是自卑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高估别人并不会导致自我评价的降低。别人的信心影响了他们的判断,使他们不免感到相形见绌。故此,他们方绞尽脑汁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还记得校园里的那些喜欢以强凌弱的孩子吗?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极度自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负者。他们的自信是建立在贬低他人的基础之上的。
接着往下说。
我们该如何称呼那些抬高他人、贬低自己的人呢?
人人都有自卑的时候!高估了别人却小觑了自己。譬如,我们在看集体照时,常常会惊呼道:“噢,我的天呢!我长得简直是奇丑无比!我简直就是个傻大个儿!而你真是帅呆了。”这就是妄自菲薄,高估别人、贬低自己。
这就是自卑。
现在,我们接着说第三种人。这种人既贬低别人又小觑自己。我们该如何定义他们呢?说白了,他们就是看谁都不顺眼!
这也是我们的通病。凡是遇到不顺的日子、糟糕的老板或者犯了严重的错误,我们就会变得愤世嫉俗,觉得到处都是问题,进而变得玩世不恭、愤世嫉俗。愤世嫉俗绝不是自信,它与自信可是隔着十万八千里呢!正如柯南·奥布莱恩在他最后一次主持《今夜秀》时所说:“唯有一事奉劝大家: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要不得的。我痛恨愤世嫉俗,没有什么比它更令我深恶痛绝了,因为它只会教人一事无成。”
我们好像还落了什么。
对了,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什么样的呢?
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他们都会给予高度的评价。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有自信。
佛祖说过:“在茫茫宇宙中,人徒劳地追寻着比自己更加值得爱的人。殊不知,自己就是那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就是那值得爱的人。”
第八节
停止自我批评、完全接纳自己的三个步骤
我们如何抵达理想的境界?
我们该如何在接纳自己的同时给予别人高度的评价?
我们又该如何区分两种不同的评价,使其各行其道呢?
若要达到高度评价自我的境界,需要分三步。道路确实艰难,但只要全身心投入,就必能修成正果,做到接纳自我。
这三步分别是:
1.掩饰
2.道歉
3.接纳
具体如下:
掩饰
从哈佛毕业后的多年里,我一直是这么回答下面这个问题的,我的同学大多也都如此。
他们:你是哪儿毕业的?
我:波士顿。
他们:太酷了。
渐渐地,我开始意识到掩饰也是一种自我评判的方式。我似乎对上过哈佛这事并不是特别自信。
我之所以对“哈佛”二字避而不谈,无非是顾忌别人心生猜忌。精英、书呆子、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抑或是奢靡浮华的银行家交际圈——不管他们脑子里联想到的是哪个,都是与我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反倒不如隐瞒了事。
所以,无论是在个人简介里,还是在博客里,我的书里、广播的片头里或者报纸的专访里,我对哈佛一概不提。更彻底的是,就连我工作邮箱的邮件签名都没有添加任何学位信息,而我的同事们都是有的。
我把这叫作谦逊。但说白了,就是恐惧。
几年之后,我想明白了,决定不再这么藏着掖着。假如再有人问起我上学的事,我就会如实相告。当然,我还是会犹豫不决,局促不安,有些如履薄冰的味道,心里总不是那么踏实。可我又能怎么办呢?
道歉
他们:具体是哪所学校?
我:(出怪相)呃……哈佛?
他们:哈哈,呃……哦,呃,知道了,哈哈……是的,有所耳闻!
我这一局促不安,反倒弄得别人不知所措起来。紧跟着道歉时,倒又像是逼着别人也这么做似的。
终于,我意识到,道歉也是一种自我评判的方式。太棒了,又找到一个!
刚一道歉完,耳边旋即响起了《家庭问答》(Family Feud)中的嗡嗡声,还闪着三个大大的红色X号。
“我们询问了100个人,位列前五的回答就在大屏幕上。请说出一个你上过的学校。”
“呃……哈佛?”
道歉模糊了身份。
道歉产生了距离。
道歉暗示了过错。
道歉就是当你家的狗狗拉在了邻居家的草坪上,你抬眼发现邻居正隔窗向外望时,所说的一句“对不起!”
终于,我领悟了其中的道理。数年之后,我不再道歉了,而是迈出了第三步,这关键的最后一步。
接纳
他们:具体是哪所学校?
我:哈佛。
他们:太酷了。
遮遮掩掩的毛病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我不必再自欺欺人了。
畏首畏尾、犹疑不决的心态也不见了……我也不必再缩手缩脚、妄自菲薄了。
取而代之的是澄澈、简单、实在、踏实。澄澈、简单的生活,少了份矫揉造作、心存狐疑,却使我远离了这世间多少的是非评说。
这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过:“人,既没有义务按照别人给你设定的目标活着,也没有义务为迎合他人的期望丧失自我。这是他们的问题,与我的失败无关。”
接纳自我就是自信的表现。接纳自我就是摆脱舆论对个人想法与信仰的左右,保持清醒的头脑。
那么,该如何处置别人的观点?如何杜绝自我评判呢?
一笑了之。
开怀一笑不仅可以助你深谋远虑,还可以擦亮你的双眼,避免自我评判的发生,并最终实现接纳自我。
H——掩饰
A——道歉
A——接纳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自我评判。
胖、懒、运动量小、不配加薪、不值得她爱、丢了工作后就找不到饭碗了、被甩了注定是剩女。有时候,我们胡思乱想的连努力都忘记了。殊不知,竭尽全力了,就必定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自我。
你就是你。发现隐藏的内心、向道歉说不、然后接纳自我吧!
第九节
消除怒气+仁者之心=怡然自得
一天,佛祖造访了一座小村庄。
话说他皈依佛门后,也被称为婆罗门(Brahman)。从此便云游四方、广传佛法。一时间,他的大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民们听说是他要造访此地,纷纷前去领经受道。为此,其他的婆罗门丧失了众多的追随者。
其中,就有一个婆罗门对佛祖大为不满,在一天深夜怒气冲冲地前去兴师问罪。“你有什么资格教诲他人,”他咆哮道,“你就是个冒牌货,和庶民一般愚昧!”
等婆罗门骂完了,佛祖依然泰然自若地坐着,依然是和颜悦色。这反倒又勾起了婆罗门的怒气:“难道你就会一动不动地坐着傻笑吗?你有什么好说的?”
这时,佛祖才开口说道:“婆罗门,在下有一事不明,想请教一二。不知你的亲朋好友、同道中人可有人上门做客呢?”
“那是自然。”婆罗门答道。
“那么,请问,”佛祖继续说道,“你是否以美食佳馔款待他们呢?”
“当然了。”婆罗门答道。
“好,既然如此”,佛祖又问道,“设若他们不肯享用,那这些珍馐佳肴又该属于何人呢?”
“这样的话,那些美味当然是我的了。”
“这就行了”,佛祖答道,“同样的道理,我并不接受你的怒气和指责,那就物归原主吧?”
听完这话,婆罗门惊得是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虽然他怒火中烧,却无处可以发泄,因为没人理会他的怒火。
佛祖接着说道:“盛怒之下,你对我恶语相向、百般羞辱、横加指责,而我却不为所动。所以,婆罗门,真正伤害的是你自己。
“想想吧,你若迁怒于我,我却淡然处之,怒火必然反作用到你身上。那么,最终为之不悦和受伤的除了你还能有谁呢?故此,若要怡然自得,一需消除怒气,二则要有仁者之心。
“凡是对恶语相向、百般羞辱、横加指责有所反应之人,必是愿意与你分享之人。但我不与你分享,婆罗门,一切都是你的,都是你的。”
第十节
无论成败,世界依然如故,生活依旧沉浮
温布尔登中央球场的球员入口处有两行诗:
如果你能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并深谙它们皆是虚幻。
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你沿着入场的通道与这两行诗擦身而过,迈向温布尔登总决赛的比赛球场。
阳光照耀着入口通道,顷刻间,你瞥见观众席上挤着成千上万的球迷。皇室家族坐在私人包厢中,无数的长枪短炮捕捉着你的一举一动。你对女友的一颦一笑、一技回球失误、一声仰天长啸以及被汗水浸湿的运动衫——这一切都将被现场直播给全世界数亿的观众。
15年来,你没有一天不是在打网球中度过的。你从小就拿起了球拍。人人都说你是名网球奇才。于是,网球成了你人生的全部。父母抵押了房产给你请私人教练。由于比赛的缘故,你错过了毕业典礼和毕业舞会。为了不加重伤病的困扰,你牺牲了常人的生活:不能滑雪、不能畅饮、不能亲手搭建步道。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当下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赢了,300万美元的奖金当场拿走;输了,则什么都没有。当然,除奖金外,获胜者还将为此扬名天下、名垂青史、成为赞助商争相邀请的宠儿。毕竟,有温布尔登的冠军在,谁还会记得屈居亚军的选手呢?
那么,决赛的对手是谁呢?
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顶尖的网球运动员。
而此时此刻,就在你行将踏入赛场、面临你人生当中最为关键的比赛时,你看到了墙上的这两行诗。
如果你能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并深谙它们皆是虚幻。
你不觉大吃一惊,一时间茅塞顿开。
无论成败与否,皆不过是一场虚幻罢了。故此,你应摆正心态、一视同仁,因为成与败、荣与辱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同时,将这场比赛置于你整个人生当中,无论成败与否,世界依然如故,生活依旧沉浮。
“如果你能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并深谙它们皆是虚幻。”你的对手就是你自己。
于是,你放松了心情、深吸了一口气、微笑着走上了赛场。
墙上虽没写明诗的出处,但其实,这首诗是出自拉迪亚德·吉卜林的手笔,创作于1895年,诗的名字叫《如果》。
吉卜林生于印度,是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时,他还被誉为是英国最受欢迎的诗人。
《如果》一诗共分32行,是吉卜林为了鼓励儿子约翰(John)充满自信、接纳自我、从我出发而创作的一首美妙的诗歌。
《如果》
拉迪亚德·吉卜林
如果众人都失去了理智并将其归咎于你,
你却可以保持头脑清醒;
如果众人都对你心存疑虑,
你却可以自信如昨,并原谅他们心中的芥蒂;
如果你能耐心等待,心平气和,
或遭人诽谤嫉恨,却不以眼还眼;
装扮切莫浮华,言语切忌张扬:
如果你能梦想,莫要在梦想之下臣服;
如果你能思考,莫要在空想之中沉迷;
如果你能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并深谙它们皆是虚幻;
如果你能淡然忍受你所说出的真理,
被无赖歪曲,用以误导世间的痴者;
或目睹你呕心沥血造就的一切被人摧毁,
却能俯身屈就,用破旧的工具将其修复如初。
如果你敢以昔日的辉煌为赌注,
冒险将其在顷刻间一把输光,
却勇于从头开始,永不言败;
如果你敢以昔日的稳定为代价,
突破自我,独辟蹊径,
并听从意志的安排:“坚持不懈!”
如果你能与庶民谈笑风生却不丧失德行,
或与君王为伴却无半点做派;
如果宿敌与挚友都无法伤及于你;
如果所有人都对你重要,却又无人过于重要;
如果你能珍惜时间、分秒必争,
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就是你的,
而你,我的儿子,也将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请时刻谨记第二条秘诀。若要不受批评的左右,该如何行事呢?
切记一定要从我出发。
第十一节
我不袖手旁观、评头论足……我只管做
从我出发。
小的时候,我总是问堂兄,为什么我觉得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还没有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四强赛(NCAA Final Four)精彩呢?
“我就是搞不懂”,我说。“这些大学生都是拼了命地跑、鱼跃救球、后仰投篮,脸上还时刻挂满了爽朗的微笑。可一调到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比赛,就只见得分后卫在场上闲庭信步。替补队员都纹丝不动地在板凳上坐着,既不起来观战,又不朝场上狂喊为队友加油鼓劲。”
听了我的话,堂兄笑道:“大学生打篮球是没有报酬的,或许他们永远都不会有。他们打篮球纯粹是出于个人对这项运动的热爱,没有掺杂任何的杂念。”
他的话响若洪钟。
大概还是在那个年纪,我特别喜欢将父母的零钱摞起来卷成卷。这样,他们每隔几个月就可以将这些积少成多的零钱拿到银行存起来。
我特别喜欢整理这些硬币,数一数每卷有多少枚硬币。我还特别喜欢将这些硬币立着放,并用手指紧紧捏住两头。
而且,我还尤其喜欢将这些硬币用光滑的纸片包起来,然后再紧紧地封住两头。总之,将满满一存钱罐的零钱摞成沉沉的一小摞是很有满足感的。
后来有一天,妈妈对我说:“尼尔,你可以从这些零钱中拿10%作为你的零花钱。”过后,我就只卷10美分和25美分的硬币,不去管那些小面额的5美分和1美分的硬币了。
我应付说回头再弄。为此,妈妈感到失落极了。因为我为了从一卷25美分中挣到1块钱,就不愿再为了那区区5美分费心去整理那50个1美分的硬币了。
从我出发。
博客点击量、成绩单、工作考评都是我们优秀与否的体现,并施以金钱、升迁或者好评等作为外部奖励。然而,这些外部奖励往往会掩盖内在动机。这么一来,本来满场飞奔的篮球运动员自然就不愿卖力了,而是在场上闲庭信步;而对那些具有评判权的人,我们自然也就开始迎合了。有谁还会再去甘冒风险呢?
请时刻谨记,真正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而是在竞技场上角逐的勇者。选择一种你所追求的成功,给予自己和他人高度的评价,历经掩饰、道歉直至接纳自我。这诚如佛祖所言,就让别人对你的指责物归原主吧。
从我出发。
最后,我们以一则故事来结束秘诀二的讨论。
约翰·列侬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独立的艺术家之一。他当之无愧地做到了“从我出发”。我相信,凡是取得了像他一样的销售成功和社会成功的人,大多数都绝不可能轻言离开披头士乐队。
然而,他却不同。1969年9月,他私下里透露给保罗、乔治和林戈,他要退出乐队。
十多年后,就在他行将辞世的几周前,列侬接受了《花花公子》的专访。这次专访可谓是轰动一时。对方问他离开披头士乐队后创作的音乐是否还刻有当年的影子。
相当难缠的问题。
但你猜列侬是如何回答的?
“我不想对《我是海象》和《想象》孰优孰劣做任何评判!那是别人的事,那不是我该操心的。我只管创作。我不是那种爱袖手旁观、评头论足的人……我只管创作。”
没错,他说的就是“我只管创作”。
从我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