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关于学校体育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多是借鉴和采用西方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概念(杨炳荣,2006)、目标(李雯雯,2012)、功能(周艳阳,2012)等方面。而结合当前学校体育资源管理的研究较少,其深度和广度也不够,因而反映在研究成果上成熟度较低。应用性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管理(毛梅竹,2012)、学校体育组织(庄希琛,2012)、学生体育需求(肖林鹏,2012)等角度的研究。由于仅立足于现状制定对策(杜伟,2008),其预见性较差,跟不上学校体育发展的步伐。
较之于国外以起步较早、发展成熟的科技哲学为依托,对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管理进行的学科交叉研究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国内研究相对较少且起步较晚。而这也直接导致了目前国内对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非均衡管理研究仍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本课题属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学科交叉研究,并且以科技哲学的社会分层为实践背景,运用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对目前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占有现状中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非均衡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国内学校体育研究多局限于体育而缺乏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科技哲学相联系的状况。
非均衡管理是一种发展手段,是立足于失衡现状的针对性发展模式,从资源有效配置角度,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有生产潜力的地方。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是互相转化的,同处一个共同体系之中,在矛盾运动中得到发展,并向高级均衡阶段演化。学校体育场馆资源非均衡管理的目的在于把国家有限的资源用于急需短缺的学校之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非均衡管理只是一种发展手段,而最终要实现的是学校体育整体的均衡发展,即均衡发展是其根本目标。
课题以对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管理的学科交叉研究为基本定位,运用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对目前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占有现状中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求对于长期以来局限于体育学科所展开的学校体育研究的局限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充分借助科技哲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界定不同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占有的差异性,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进一步明确当前不同类型学校对体育场馆资源占有与管理的整体状况,而后构建适合均衡教育与社会分层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模式,即非均衡管理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