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亚非经济圈的构建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其中明确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内容,也提出了打造和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的合作构想。

与此同时,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与非洲的合作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提出了夯实“五大支柱”、开展“中非合作十大计划”的发展思路。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非合作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有3年时间,“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然而,随着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和深入,沿线国家所存在的政治风险、投资风险、恐怖主义威胁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其中,中亚和南亚成为困难最为集中的地区。

面对风险和挑战,除了坚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外,也需要从宏观上进行梳理分析,为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优化建议。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打破“中亚、南亚、非洲”等人为设置的地域概念,提出“一带一路”视野下大统筹、大协调的方案和思路。应当看到,“一带一路”建设与“中非合作”实践相向而行,已经在印度洋的东岸和西岸产生了良好效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亚非对接已经具备基础。

有鉴于此,本报告在系统梳理中亚、南亚和非洲东部沿海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现状及与中国合作情况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风险和挑战,提出“一带一路”视野下重构亚非经济圈的若干建议,以期提供一种较为宏观的综合性思路和参考方案。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意味着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经济、技术、产业、投资、贸易等方面的合作。这六大经济走廊都必然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内,该地域的政治、经济特点将对经济走廊建设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本报告采用“经济圈”的概念,以更好地识别中亚、南亚和非洲东部沿海等不同地域的发展特点,以此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

在本报告中,“经济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的生产布局地域组合形式,主要从该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按照该定义,本报告根据中亚、南亚和非洲东部沿海三大区域中的地区大国和地缘政治形势,识别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三个重要经济圈。

一是“大中亚经济圈”。包括俄罗斯、伊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二是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的“印度洋经济圈”,包括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乌干达、肯尼亚、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三是“孟加拉湾经济圈”,包括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和印度尼西亚。

划分上述经济圈,主要基于三点原则:一是充分考虑地区大国的现实影响力,如俄罗斯、伊朗、印度等;二是要有利于实现“均势”,即一个经济圈中能够实现大国或主要经济地带的均衡,如此方可保证中国在该经济圈内的外交和经贸合作空间;三是要有助于解决重点问题,尽量不要在一个经济圈中出现大的国际矛盾,例如,因印巴矛盾的存在,所以将两者划入不同的经济圈进行分别考虑。

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的立意在于提供实用的政策建议,因此可能与部分学术观点和划分方法存在不同。

众所周知,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政治对经济具有很大影响力,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报告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并非仅局限于经贸合作领域进行研究,而是重点从地缘政治对国际经贸合作的影响入手开展分析;二是不局限于传统的地缘政治概念,而是尝试对“一带一路”所涉及的诸多地区发展形势进行综合之后提出发展建议。

首先,重视地区大国在区域经贸合作中的作用。地区大国在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区域合作机制及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俄罗斯和伊朗虽然传统上没有被视为中亚国家,但在中亚地区各国中具有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力,将其纳入“大中亚经济圈”,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该地区的发展形势,从而制定相应政策。同理,印度将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视为南亚国家,将缅甸和印尼视为东南亚国家,然而在实践中,印度在“孟加拉湾经济圈”的影响力并不因此而存在区别。

其次,在划分每个经济圈时注意“均势”原则。构建经济圈的目的是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因此在每个经济圈中实现势均力敌,有利于中国作用的发挥。在“大中亚经济圈”中,俄罗斯、伊朗、美国以及中亚五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等方可实现复杂的均势架构。在“印度洋经济圈”中,中巴经济走廊与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走廊、乌干达—肯尼亚走廊、卢旺达—坦桑尼亚走廊共同构成了均势架构。在“孟加拉湾经济圈”中,纳入印尼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印度的作用,等等。

最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在一个经济圈中出现较大的国际矛盾,则中国在制定该经济圈政策(包括搭建平台、磋商协调、共建机制等)时会无所适从。印巴矛盾虽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将两国纳入同一经济圈,则根本无法制定有关政策,而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纳入“大中亚经济圈”,则更有利于统筹协调阿富汗问题的解决。而不把巴基斯坦纳入“孟加拉湾经济圈”,则是规避印巴矛盾带来的阻碍。

本报告包括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章为“‘大中亚经济圈’的区域大国和热点问题”。首先分析了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主要战略目标和实现手段,接着对伊朗在伊核协议达成后在海湾国家和中亚方向的拓展进行了梳理,进而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中国在该地区战略目标的分析,提出了有关发展建议。

第二章为“以 ‘四大走廊’为支柱构建印度洋经济圈”。首先分析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概况及主要挑战,其中对该走廊的重大项目及下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论述;接下来对中国在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走廊、乌干达—肯尼亚走廊、卢旺达—坦桑尼亚走廊的发展情况及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以上述四大走廊为支撑构建印度洋经济圈的有关措施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建议。

第三章为“推动 ‘孟加拉湾经济圈’一体化进程”。首先分析了孟加拉湾地区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方面存在的主要挑战,接着重点对印度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章还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反思,指出造成挑战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推动“孟加拉湾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为基础促进孟中印缅走廊建设的有关建议。

最后一章为结论和建议。主要总结了“一带一路”西行所必须面对的主要大国关系和地区热点问题,以及对此的思考和建议。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出现疏漏和考虑不周之处,也请读者海涵并不吝赐教。

作者于丁酉年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