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的逻辑与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借款人不能还款就是最大的实质风险

信贷实务中,每笔业务和每个客户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瑕疵。我们常说,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控信贷的实质风险。然而,对于什么是信贷的实质风险,实践中既存在模糊认识,又存在较大分歧。我认为,实质风险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即交易背景是否真实、用途是否合规和客户能不能还款,前两个问题是信贷的前提和底线,信贷最大的实质风险就是客户能不能还款。信用风险说到底是客户不能正常还款的风险,客户还款了,信用风险也就消除了。抓实质风险,就是要紧紧抓住客户能不能还款这个核心问题。

评价一个企业的好坏有很多维度,从信贷的角度看,不能还款的企业就是坏企业。很多企业的技术很先进,管理很规范,研发能力很强,产品也很好,甚至还曾获得过很多的荣誉,身上有很多的光环,但就是过度负债,还不了贷款,对银行来说,这个企业就是坏企业。一个不能正常还款的企业,其他方面再优秀对银行也没有意义。实际上,按期偿债对企业是强制约束,也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底线,无法偿还到期贷款通常是企业破产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旦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到期贷款,就可能破产,哪怕你以后有再大的市场,再好的产品,再高的利润,也没有用了,也跟企业没有关系了,现实中,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一旦企业不能偿还到期贷款,银行通常就会受到损失。所以,客户不能按期还款,就是信贷最大的实质风险。

抓实质风险,要避免无视风险和夸大风险两个极端。信贷的收益是现实的,是容易看清的;而风险总是滞后的、或有的、隐蔽的,是不容易看清的。现实中没有任何问题和瑕疵的业务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立场、专业、经验和阅历不同,以及现实中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对某一问题是不是风险因素以及影响程度有多大,往往分歧很大,现实中无视风险和夸大风险的现象同时存在。例如,前台营销部门容易犯的错误是:捡到篮子都是菜,把垃圾甚至炸弹都捡了回来,企业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判断,调查报告照抄企业宣传资料,甚至帮助企业包装材料和粉饰经营业绩。中台风险审查部门容易犯的错误是:满眼都是风险,到处都是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纠缠于鸡毛蒜皮,细枝末节的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钻牛角尖、认死理,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心中无底,不敢担当。我们说抓信贷的实质风险,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业务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和主要风险点。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控制风险的关键。

抓实质风险,要避免以合规操作替代实质风险管理。各家银行都制定了完备的信贷政策、制度和办法,各种信贷产品都有相应的准入标准、办理条件和管理要求,银行分支机构信贷人员根据有关政策、制度和流程办理业务,本来无可厚非,但当前突出的问题是:银行分支机构的信贷人员常常拿着纸面上的条条框框去套具体的信贷业务,把主要的心思和精力放在审核形式是否满足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以及按部就班办理各种手续上,对企业借钱干什么用、拿什么还款、还不了钱怎么办等基本问题考虑不多,以为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办理业务,就控制了风险,甚至将不符合条件的业务进行包装,以满足表面上的准入要求,通过审查审批。事实上,按规章制度办理业务,可以控制合规风险,但不一定能控制实质风险,合规操作是最低要求,是控制实质风险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至于对业务进行包装粉饰,连合规操作的最低要求都未达到。规章制度是为控制实质风险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特别是政策、制度、办法总是一刀切的,有人切了“尾巴”,有人切了“脑袋”,都是常有之事,而现实总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当面对现实与规章制度的差距时,正确的做法是实事求是,因需而变;而不是削足适履,舍本逐末。实际上,除监管红线外,本行的政策、制度、办法经过一定的程序都是可以突破的,前提是要论证具体业务的实质风险是可控的。

抓实质风险,要反对重形式轻实质的信贷文化。当前信贷经营和管理中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本本主义”。部分基层分支机构在客户选择、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中“唯政策”“唯制度”“唯模型”,对照“本本”做业务,对政策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过于机械教条;二是“模板文化”风行。为规范本行的尽职调查、风险审查和贷后检查,各行通常都制定有各类业务的“三查”模板,这对提高信贷管理的规范性和质量无疑是必要的,但在基层分支机构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演化为依靠“模板”照猫画虎做尽调、批贷款和进行贷后管理,满足于填充表格做业务,尤其严重的是风险分析格式化,泛泛而谈、似是而非,既不深入,也缺乏针对性;三是“砖头文化”盛行。部分分支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只注重有无担保抵押,过分依靠第二还款来源进行信贷决策,忽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甚至未深入调查核实担保抵押的可靠性,只要第二还款来源纸面上充足,就审批发放贷款。

抓实质风险,还要警惕过度模型化带来的风险。近年来,国内很多银行都越来越重视数据挖掘与风险建模,依托计量模型的RAROC和EVA在银行资源配置、风险决策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部分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风险决策中过度模型化,也带来不少问题。比如,前几年通过模型计算出来的小企业贷款、贸易融资、商品融资的RAROC普遍都在50%以上,而公路、铁路、电力、港口、地铁等项目的RAROC却不到5%例如,贸易融资的期限短,有应收账款质押等形式上的担保,且越是资信状况欠佳的企业,能够接受的利率越高,按有关模型计算出来的贸易融资RAROC值普遍较高;相反,公路、铁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的期限普遍很长,且通常难以落实有效的担保抵押措施,按有关模型计算出来的RAROC值普遍较低。但实际上,公路、水电都是存货和应收账款很少的行业,现金流较好且比较稳定,周期性波动相对较小,在严格把关优选项目的基础上,风险相对较小。凡是现金流较好的行业或项目,实际上都比较适合做债权融资。,这明显与信贷的常识不符,个别银行的分支机构完全按RAROC的高低来配置信贷额度和进行绩效考核,结果造成了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近年来,大量的小企业贷款、贸易融资、商品融资形成风险,一定程度上就与前些年模型计量结果的误导有关。事实上,除因数据质量、数据积累时间和样本数量等方面造成的模型局限外,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国内银行的贷款结构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贷款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国内银行存量贷款中60%左右都是中长期贷款,且大量贷款投入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而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已经完成,贷款通常主要用于满足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且金融市场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便利,因此很少有期限很长的贷款。此外,国内贷款与发达国家的贷款在担保结构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国内银行以实物押品为主,且存在大量的关联担保和互保,而发达国家通常以金融押品为主,并且大量使用信用衍生工具。如果简单套用它们的经验和模型,特别是如果期限、担保、利率等因素的权重影响过大,加上实践中的形式主义(如增加形式担保就可提升RAROC值),就容易得出有偏差的结论。总之,数据、模型与企业现实的还款能力之间往往还有很长的距离,数据建模和对模型结果的解释,都离不开模型开发人员对宏观经济以及信贷实践深刻的洞察力,否则就很容易造成理论、模型与现实的脱节。

我们常常说,信贷工作要平衡好风险与市场的关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而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边界,就在于实质风险是否可控。坚持原则,是指在借款人能不能还款这个核心问题上,以及在交易背景真实性、贷款用途合规性等信贷底线方面,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不失灵活,是指除此之外的业务瑕疵,都是可以商量的,并应积极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就是风险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