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微力:企业微信营销最新落地实操方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微革命爆发「跳出地球表面」的微信营销

一场由微信红包引发的支付革命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发红包本是中国人春节的传统习俗。

然而,一个传统的节日习俗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崭新的形式。

“拆开红包真的有钱!”

——这是很多抢微信红包网友的心声。

“昨晚你摇了吗?”

“摇到多少钱?”

“你抢红包和发红包收支平衡了吗?”

“摇”、“抢”、“发”——一夜之间,红包“飞入寻常百姓家”,改变了中国人看春晚、过大年的方式。很多人因为厌倦了一年一度的春晚而主动加入了“抢红包”的行列,更有甚者因为“抢红包”太积极而忘记了看春晚。据统计,在2015年2月18日央视羊年春晚的“红包大战”中,从晚会开始到结束,微信摇一摇达110亿次。峰值达8.1亿次/分钟,祝福在185个国家传递了3万亿公里。

以下是从观察者网获取的一份来自“外星人”的电报:“报告总部,报告总部,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比较奇特。他们规模庞大,达几千万至上亿。他们集体执行着一个称为‘Hong Bao(红包)’的任务,这个任务由一大一小两个液晶屏组成,包含一些视频、图片与数字。他们兴奋异常,不停打字,间或发出狂笑,时间长达几小时。目前还不清楚执行此任务的目的。我们认为这个星球的生物并不具备与我们抗衡的高等智能,但集体动员能力极强,建议暂缓攻占,继续观察。”

如果说微信红包已让支付宝钱包有了危机感,那么已经被微信甩开好几条街的就是短信。在前几年,每年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是全国发短信拜年的高峰期,但2015年类似景象却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社交工具拜年。

这让诸多企业从梦中惊醒:原来我国的互联网竞争,已经进入了场景时代。单纯的文字短信祝福已经满足不了全国人民的热情。

“红包大战”背后的商业逻辑

在发红包、抢红包的背后,三家巨头网络公司打着各自不同的算盘。归根结底,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支付。

1.阿里巴巴

对阿里巴巴而言,眼看微信红包2014年一炮而红,支付宝被微信突袭。那么在2015年春节期间,支付宝必然要计划扳回一局,制约微信支付对市场的吞噬。而支付宝还可以通过“来往”联合明星一起发红包。阿里巴巴强化自身社交属性的意图已经显露无遗。

2015年1月26日,支付宝钱包8.5版本正式发布,新增了“红包”功能,但该功能只能通过支付宝钱包、来往和新浪微博分享给好友,因此被不少喜欢在微信群分享的用户吐槽——“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钱在支付宝账户,朋友在微信群等我。”

但这并未妨碍网友抢红包的热情。如图所示是支付宝官方发布的“抢红包时刻表”。

看到如此频繁的时间点和庞大的数额,想必就算本没有抢红包欲望的人也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顺手更新到最新的支付宝钱包版本。简单的红包功能,增加了支付宝钱包最新版本的下载量,培养了用户使用支付宝钱包的习惯,可谓“一石二鸟”。不管在“大战”中排第几,阿里巴巴的目的都达到了。

支付宝钱宝抢红包时刻表

2.腾讯

腾讯公司副总裁表示:“手机QQ在2014年推出QQ钱包功能,基于这个功能我们在去年开发了一系列支付场景,像购物、吃喝玩乐、彩票等,红包作为一个强需求的支付场景,对于手机QQ这样的社交平台来说,十分有价值,所以赶在春节这个契机,我们也顺势推出了自己的红包功能。”

与2014年除夕夜不同的是,2015年手机QQ红包由两种形式构成:一种是由十多名当红大牌明星领衔派发明星红包;一种是联合十多家知名企业派发企业红包,而两种红包的金额高达30亿元。

同样,手机QQ也贴心地发布了“2015QQ春节红包日历”,如图所示。

腾讯的成功之处在于除了有手机QQ参与“作战”,微信红包也“诺曼底登陆”,在移动支付大战的新格局中,强强联合进一步蚕食了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

2015QQ春节红包日历

另外,自从腾讯闯入支付领域后,财付通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微信红包助其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一夜之间拉动了微信支付的用户数。而2015年腾讯之所以加入了手机QQ红包,在于微信支付成熟后,想再次借力将手机QQ支付推向高潮,进一步培养用户移动端口的支付习惯。

3.新浪

与阿里巴巴、腾讯相比,新浪似乎不占优势。随着微博平台上的优质内容越来越少,用户在没有新鲜事物作为驱动力时,微博用户的增长下降是必然趋势,被微信朋友圈的用户活跃度超越也是迟早的事。但好在新浪微博明星、大V账号用户数众多,联合支付宝率先发起了“明星发红包”的活动。据新浪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2月2日16点,微博送出的红包数为549万个。新浪“抢红包”活动的吸引人之处在于,“粉丝”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给自己的偶像往红包里塞钱,而发出的红包也会显示为由“粉丝”与偶像联名发出。这种“联名”模式大大刺激了“粉丝”的热情,提升了参与度。活动刚上线不久,给2015年最火的明星组合TFBOYS成员王俊凯“塞钱”的粉丝就高达6000多人。据统计,在“最有钱红包榜”上,影视明星范冰冰、TFBOYS成员王俊凯、知名自媒体人万能的大熊排名前三。

有了各界大腕明星和企业电商助阵,微博同样轻松拉动了“粉丝”参与度,在春节期间锁住了用户的心。

纵观上述所有“抢红包”的模式,建立的基础都是移动支付。互联网时代,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变和影响,不仅体现在某个独立的层面,更是一个平台从生活服务到社交通讯等商业模式的综合较量。而移动支付则是支撑这些商业形态变化、迁徙的最有力的工具。

微信红包的火爆,不仅在于它读懂了移动互联网的魅力和优势。在2015年“红包满天飞的”时代背景下,春节这个全民共享的盛世节日,终于成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抢红包”、“全民娱乐”的饕餮盛宴。总之,2015年的“抢红包”,从市场角度而言,从传统的品牌推广,转变为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的狂欢;从社群关系而言,则从企业结合互联网平台推广升级为用户自己发的社交方式。

尽管都是“抢红包”,支付世界却已是大不同。

微信营销,已进入深度实战阶段

微信公众平台起步于2012年8月。在短短两年内,微信公众账号数就多达600万个。这样的发展速度依托于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既向世界宣告:微信营销已进入深度实战阶段,也表明了“微生态”的社会价值与渗透。

什么是社会价值与渗透?

简单来说,就是微信这个庞大的生态圈,其营销渗透到用户的效果渐渐明朗化,微信自身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多地获得企业的认可。

微信营销的渗透

任何一个平台发展之初,都有一些对新鲜事物极为敏感、创新力数一数二的企业立刻加入。它们获得了新用户的支持并不断蔓延,往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时,企业的用户就会产生更多新的需要,企业也会生产更多的商品,不断地对用户进行渗透。而一旦有更多的企业和用户参与进来,企业就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这种蔓延的速度有多快?

淘宝在2011年拥有的卖家数量约为600万,换言之,淘宝用了9年的时间发展了600万个卖家。而同样的卖家数量,微信只用了两年不到。这样看微信的“生态圈”,或许你会从中发现更多价值和机遇。

1. “微生态”

早在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问世之初,就有学者预测这一平台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平台,成为企业基于用户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的,最精准有效的推送工具,并且微信通过“扫一扫”功能,自动扫描售货机上的二维码,实现了在线支付、购买功能。

微信公众平台的“空窗期”很短暂。2012年至2013年下半年,除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创业者频繁地使用微信作为通讯工具外,企业对网络平台营销的认识还停留在微博上。但还不到一年时间,整个微信“生态圈”就一片红海。到了今天,不管是服务商还是企业都一窝蜂地涌入微信公众平台。用许多企业管理者的话说是“不管营销做得好坏,先注册个公众账号再说!”如今,许多企业纷纷放弃了短信沟通,而使用微信将消息送达用户。利用微信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精准营销是大部分企业加入微信公众平台的目标。

迟早有一天,市场将重新洗牌。

前几年,很多企业都在尝试开发各种微平台、微网站,包括腾讯自己,大有“一招鲜遍天下”的架势。鲜有人对行业进行深挖,而随着企业纷纷加入微信公众平台,以企业所在行业为基础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在未来,这将成为第三方微信平台的主流产品。

那么,我国目前的“微生态”的现状如何呢?

2. “微现状”

据微信团队官方统计,目前已有6000多家服务商从事微信开发工作。其中80%以上的商家为企业化运营。这预示着企业微信会往产品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

再看我国目前经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总量高达4200万家,虽然与往年比上升趋势明显,但也因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上微信平台在短时间内已是“一片红海”,借助互联网新势力成长,打造新生态成了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共识。并且大部分企业家都将微信作为首选的转型平台。只是许多企业还缺乏产品、技术研发人才和营销技巧。

3. “微机遇”

早期进入公众平台的企业,无论在资金储备还是品牌影响力、用户数上都有较大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后来者就痛失机遇。

微信公众平台虽然具有开放性,但要想在开放平台的基础上打造一个用户通用的“第二开放平台”是很困难的。就好比我们不能指望一款产品满足所有的用户群体。因此,向横向拓展,将眼下的垂直领域做透彻,为更多用户提供跨平台的应用服务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另外,企业要想发现更多机遇,就要思考如何让企业连接上每个用户,让产品的传播和企业的服务成为最优组合。微信公众平台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最基础的渠道。接下来还需要企业和微信平台共同努力和渗透,创造更大价值。而这,尽管蕴藏着无限爆发力,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然而,我们依旧应该庆幸自己遇见了这样的时代,并能够和所有人一起经历这个过程。我们将在等待中见证这一天的到来!

微信,不仅仅是支付

三年前,微信说它不仅仅是聊天工具。而现在,微信不仅仅是支付。作为目前移动支付的领导者,支付宝钱包迎来了大量的竞争对手,其地位因为微信支付的出现而开始被撼动。

红包大战让我们相信,腾讯通过微信平台,已经开始进军移动支付领域。

与支付宝从PC端积累用户,再将这种优势向移动端迁徙不同,微信支付从上线之日起,就是纯粹移动端的产品。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认为:“微信红包像是一个亲朋好友社交圈里相互间金额较小的游戏,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腾讯也是想借机激活微信支付的潜在客户。支付宝红包更像是一个大卖场的实惠大抽奖。微信红包数额小,类似于电子商务C2C的模式,而支付宝的红包金额没有这么多的限制,支付宝是一个商业生态圈的商业促销活动,企业参加的比较多,商户多,是B2C和C2C的结合。”

抢红包引爆微信支付

在这之后,微信支付的场景更加多元化:

● 彩票购买(目前由于我国福彩中心的政策,所有网络购票渠道已暂停销售);

● 手机充值;

● 电影购票;

● 打车付款:

● 信用卡还款;

● 医院挂号预约;

● 快递支付。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钱包分别是腾讯和支付宝强大的“手机移动端支付产品”。

为了培养用户绑定银行卡、使用微信支付的习惯,微信自2015年初便开始行动:

● 1月10日推出了嘀嘀打车车费减免活动;

● 1月15日理财通上线试运行;

● 1月25日上线的微信新版本加入了“红包”功能,将“抢红包”推向了高潮。

有用户在网上这样发表自己的“抢红包”感言:“我从27日到28日共抢到了100多个红包,大都是从微信群里‘抢’来的,抢到的最多的是200元,最少的是1分钱。我自己发出去的也有几十个红包。这种感觉太爽了!”

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微信的“抢红包”就呈现出了惊人的扩散力。

微信红包功能如此受宠主要有以下原因:

● 春节期间,用户对“红包”有比较大的心理需求;

● 微信更强调社交属性和人际关系;

● “抢红包”的过程设计提高了用户参与度,增加了娱乐性。

与“一对一”派红包的方式相比,这一方式让用户的参与感更强。例如,有些用户抢到了红包,但并不懂如何入账。随着抢到的红包数越来越多,用户在朋友的指导下关联了银行卡最终实现入账。无形中培养了用户的习惯,甚至用户还会反过来向好友“派红包”。

微信“红包”功能更好地融合了社交和支付元素,能帮助微信支付增加大量用户。但由于微信支付起步较晚,其支付功能最终能否赶超支付宝仍需观察。

支付宝社交属性偏弱

微信红包之所以令支付宝“颤抖”,是因为支付宝本身的社交属性偏弱。

在微信红包功能上线的前一天,支付宝钱包就正式上线,并开启了发红包的功能。支付宝官方称上线第一天,支付宝用户讨红包的数量就达到7.9万,共发出22万个红包。但由于其社交属性偏弱,导致被后上线的微信红包抢了风头。

其实,支付宝很早就启动了移动支付战略,包括淘宝和天猫的移动端、余额宝、信用卡还款、公用事业缴费、打车等等,并推出了扫码支付、声波支付等新技术。即便如此,支付宝在增加用户黏度方面,在短期内恐怕难以有所突破。

微信支付是社交软件下的一项快捷支付功能,而支付宝钱包由于设置了资金账户,大多数用户使用支付宝钱包纯粹是为了支付,其金融属性更强,所以在安全性方面会考虑更多,操作更为复杂。

微信始终定位于生活平台,所以引入了航旅、银行、酒店等公众账号,再加入支付功能,未来将打造一个商家和用户互动的新商业生态圈。

我们有理由相信,微信,不仅仅是支付!

马云:我要为微信竖大拇指

2015年2月10日,我国证监会邀请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讲解互联网金融。

有人问马云有关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掐架”的问题,马云对微信表示肯定,并称要为微信竖大拇指。马云说:“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战略,自己的实力,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文化特色,阿里这几年慢慢地心平静下来,看到人家微信做得好,现在觉得挺好,应该给人家鼓掌,以前我觉得这不错,我们也该干一干,这个都正常。”

微信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作为一个超级应用平台,除了上一节提到的战略布局是目前较为明确的,微信团队还会继续根据用户的需求情况不断赋予微信更多的功能。当它有一天强大到可以取代其他媒体平台,让企业更好地做推广,那么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彪悍营销也就无需再多解释!

目前来看,微信值得关注的几大功能如下。

通信

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在手机上发送文字、图片,也可以进行语音、视频聊天、群聊。最便捷的功能是微信还支持语音对讲(实现了对讲机的功能)——这是微信的基本功能,也是人们对微信功能的最大需求。由于微信只要有网络就能实现免费通信,这一功能逐渐颠覆了运营商的收费短信、彩信等业务,大大降低了用户的通信成本。

有免费的软件可以通话,若无急事,谁还花钱打电话——这也是微信爆红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交

“朋友圈”是微信专为熟人之间设计的功能,这也体现了微信的社交属性。在“朋友圈”里,好友之间可以分享各种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等。

而“漂流瓶”、“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功能则帮助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朋友圈”。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附近的人”功能,根据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查找正在你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所谓“附近的人”,其实是微信利用了“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实现的全新功能。

另外,微信的“扫一扫”功能,也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更便捷地进行信息交换。这项功能则是根据“二维码”技术,通过扫描对方微信号的“二维码”名片,快速加对方为好友,也可以扫描识别物品的“二维码”,读取物品的相关信息——这体现了微信正在为进入“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埋下伏笔。

手机支付

手机支付无疑体现了微信在“微金融”、“电子商务”、“微生活”等层面的战略布局。点开微信“我的银行卡”界面,我们就可以通过绑定自己的银行卡,轻松实现微信支付功能。打通手机支付这一功能,为微信进入移动互联网等蓝海市场打下基础。

游戏

微信平台的游戏包括腾讯公司自己研发和第三方公司开发的产品。

其实,游戏一向是腾讯公司收入的主要业务来源,微信游戏的商业化进程虽然并不快速,但微信手机游戏有望复制电脑端的模式,并逐渐实现商业化。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体现的是管理和服务功能。公众号的推出为企业和个人打造了一个“一对多”的互动平台。对企业而言,这是一个良性的“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工具,企业可以精准管理自己的用户群。而个人同样可以在微信平台申请开通微信公众号,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微信给了更多人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据微信官方披露,微信公众号用户数已达数百万个。每天的新增用户数就近万个。

微信公众号是一项充满了无限想象力的产品功能。这一属性超出了通信、社交平台本身,对个人用户而言,公众号帮助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创业空间;对企业用户而言,公众号营销相当于线上的企业门户网站。企业要树立品牌形象,吸引粉丝关注,公众号无疑是“金字招牌”。

三大品牌领衔开启营销新时代

来自微信官方的数据显示,微信朋友圈首批广告上线后就引起了轰动,如表所示。

2015年1月25日20∶45左右,微信朋友圈首批广告正式上线——宝马中国、vivo智能手机、可口可乐三大品牌的广告分别出现在了不同用户的朋友圈中。

就在这些广告上线还不到半小时,朋友圈就已经被各种吐槽之声刷屏。有人刷到了宝马广告,却只能无奈地说“我买不起”;有的人刷到了ViVo智能手机广告,却感叹自己太“屌丝”;就连一个ID为“Pony马化腾”的用户也在广告下面评论:“我也只看到vivo”;至于可口可乐,好多人都在问可口可乐的广告是什么样子,以示众人“我不是屌丝”;更有“高富帅”者,默默晒出了三个广告的截屏;当然,哪个广告都没刷到的也不占少数。

微信朋友圈宝马中国的广告

还有网友称朋友圈的广告推送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消费能力强,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用户刷到的是宝马广告;买不起iPhone 6只能用得起小米的用户刷到的是vivo广告;连小米都用不起的用户刷到的是可口可乐的广告。而那些喜欢天天发朋友圈,却没有刷到任何广告的,微信是在提醒你,别刷朋友圈了,赶紧好好干活!

微信朋友圈vivo智能手机的广告

微信朋友圈可口可乐的广告

尽管上述吐槽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朋友圈广告都已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2015年3月14日,英菲尼迪广告出现在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英菲尼迪的广告

2015年3月20日,海飞丝广告出现在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海飞丝的广告

微信的商业化布局

有人说,腾讯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还是屈服了。无论如何,微信的商业化布局正按部就班地展开。

其实,早在2014年7月,微信朋友圈就曾开放阅读数,并在12月底,向商户开放微信现金红包申请、允许公众号在图文消息底部添加广告自我营销。而这些试探都出现在朋友圈推送广告前。此前种种活动的用意可见一斑。

相信在短时间内,不管用户的接受程度如何,只要广告还没有频繁到刷屏的程度(事实上微信不会允许情此景出现),加之推广初期,很多人对大牌广告的好奇心更胜过抵触心理,因此,微信高调在朋友圈推送广告的商业化之路还会继续。

客观来讲,朋友圈推送大牌广告的战略得以实现取决于:

1.引人注目的大牌创意广告

要想吸引朋友圈的关注,普通的广告肯定难以做到。纵观微信接连几番推送的广告,微信选择的合作对象都是大牌企业。从宝马、可口可乐到海飞丝,哪个你没听过?

用户不见得喜欢看广告,但至少优秀的、有创意的广告不会遭排斥。

2.用户的新鲜感、参与感

这毕竟是微信刚开始尝试性地在朋友圈推送广告。对用户而言,不用自己动手订阅公众账号,就能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大牌企业发布的动态,如同路上偶遇“明星”一样,用户自然愿意与这些大牌互动。另外,由于微信是通过大数据对用户进行分析,再将不同的广告推送给不同的用户群体,这种“随机”的方式让用户更有新鲜感和参与感。

不难预见,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大牌广告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这也是微信商业化的战略布局之一。对此,很多门户网站展开了关于“接收朋友圈广告”的调查,大部分用户表示不愿意让“陌生人”突然就闯入自己的朋友圈,即便广告再大牌。但不管怎样,不可否认的是,由三大品牌领衔的营销新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