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基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们人生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让自身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尽最大可能地延长生命的长度、延展心智的广度。拥有最强大脑能够让我们自信满满地应对挑战,更好地预测和规划未来,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换句话说,无论做什么,心智健康都会提升我们的生命体验。然而,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当下的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依然没有那么自信和笃定。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是人们最害怕患上的疾病。科学家没有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恢复和治疗达成一致意见是人们恐惧和不安的根源。从悲观无助到抱有希望,再到满怀信心,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人们有着各种各样观点各异的说辞。

有人说,没有任何一种治疗能停止或是显著放缓阿尔茨海默病带来的认知衰退。而又有观点认为,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疗法能够奇迹般地停止认知衰退过程,甚至让大脑重新焕发活力。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我之所以在本章开篇引用马克·吐温的话就是因为,那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健康信息,其核心部分都是不正确的。诚如马克·吐温先生所说,这些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让我们陷入了困境。

如何吃出长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见过、听过的饮食建议不计其数。人们寻求这些饮食建议大多数是为了减肥,也有人是为了健身和提升竞技技能,还有一些人则纯粹是为了提升未来的身体健康水平。虽然这些饮食建议对应的目的值得肯定,但它们都普遍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你及你爱人的心智健康和长期表现。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爱人患上了神经退行性疾病,你需要经年累月地照顾他,目睹他认知衰退,渐渐陷入无助迷茫的深渊。再互换一下角色,如果患病的是你,你的记忆减退,人际关系凋零,你的爱人孤独无助地照顾着你日渐虚弱的身体和饱受蹂躏的心灵。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想要记住爱人最美好的样子,但是我们却无法忽略那些反复被问到的问题,经常出现的古怪行为,大小便失禁等诸如此类琐碎无助的生活细节。所以,对于饮食的选择,唯一合理的目标应该是让自己的心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近年来,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都被污名化了。人们普遍认为饮食对身体造成了伤害,我们饱受丰盛饮食的伤害,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我同意饮食对身体造成了伤害这一说法,但不同意解释这一观点的具体细节。我们现在所吃的食物都达到了以往食物从没有达到过的最佳状态。但是这并没能阻止人们来势汹汹的抱怨和错误解决方案的泛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健康大师开始回溯过去。他们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回到几千年前,就会发现那时的人们生活在最完满的健康状态中。当我们和祖先一同坐在篝火旁,给他们讲述现代生活时,使他们感到困惑的不仅包括电脑、手机、飞机旅行等现代科技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脏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普遍化也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健康状况让健康大师激动不已,他们纷纷开始探究其中的原因。一些大师还发现,那时人类日常饮食中的淀粉含量很少。

尽管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的身材更加苗条,精力更加充沛,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没有那么普遍。但是这些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尤其是为当下备受欢迎的原始饮食法背书的那些故事,其实是人们想象力泛滥的结果。遗传学研究表明,人们已经进化出了消化淀粉和糖类的能力(比如与人类近亲黑猩猩相比,人类能够分泌出五倍以上的消化酶来分解淀粉类食物),这一能力的进化至少在50 000年前就已经完成了。这一事实与认为淀粉食用历史很短,淀粉消化在人类进化史上微不足道的观念相左。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当前像心脏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这样的老年疾病发病率比几千年前降低了很多,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几千年前人的寿命并没有现在这么长。事实上,对那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木乃伊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几千年前的人也普遍患有癌症、动脉粥样硬化或关节炎等疾病。这意味着将年龄因素考虑在内后,几千年前人们的老年病发病率至少和当下一样普遍。

回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我们会发现,当时的老年病现象十分常见。事实上,相较于病原性感染这样的致命疾病,与年龄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目前致死率第一的疾病)发病率更高。

另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清晰事实是,百余年后,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其一就是许多人仍会面临很高的认知损伤风险。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生活的富裕,中晚年时期的认知衰退问题令人不安。我们需要明确应对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先把事实弄清楚。

mindspan

心智寿命

指大脑正常运转的时间和表现,是衡量人体健康的最终指标。

如果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变形,大脑供血功能就会遭到损害。同样地,如果人体的肾脏、肺部和肝脏出现了问题,大脑运转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在内的一系列健康问题都是导致认知衰退、大脑运转出现问题的风险因素。最佳的身体健康状态和生命长度都是促使心智寿命得到充分发展的必要因素。如果你保持着传统的饮食习惯,就算是一般意义上的健康饮食方式,这本书提供的饮食方案也会帮助你降低患上致命疾病的风险。

心智寿命的变化趋势

你需要知道的一个好消息是:在过去几代间,不论是在寿命还是心智寿命上,我们都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在过去的150年间,工业化国家人们的寿命已经升至了历史最高水平。产前护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婴儿死亡率的降低提高了人们的总体平均预期寿命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指在具体的某一年中,50%的出生人口预计能够生存的年数。。我的曾祖父母出生于19世纪末期。1900年,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生活在美国的70岁老妇人被预计还能再生活9年左右。统计数据表明,如果这一老妇人生活在现在,那么她还能再活15年左右。近来的寿命数据显示了人类寿命仍有提高的趋势。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百岁老人(100岁及以上的老人)的人口数量大幅度提升,而在一些地区(如日本,日本人的寿命为世界之最),百岁老人的数量甚至翻了一倍。

人类的心智和大脑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现代心理测验直到20世纪后期才开始普及,随着心理测验的启动和广泛使用,我们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同生理寿命一样都呈逐渐上升趋势。人类的心智极其复杂,它的发展和变化不像生理寿命那样容易测量。但相关测验还是显示出:人类的记忆、IQ和其他认知能力不断上升的发展结果令人备受鼓舞。在过去的20世纪中,人类的认知能力提升了近25%之多。同生理寿命一样,在早些时候,人类认知能力要达到这样幅度的提升,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尽管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但是测验结果显示,成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认知能力都有了全面提升(通常来讲,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增长,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会不断攀升,然而最新测验结果与这一趋势正好相反)。换句话说,不仅人们的寿命延长了,在这延伸的生命中,人们的认知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这些心理测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判定,现在的成年人要比几代前的同龄人更聪明。人们的认知能力不仅获得了大幅度提升,而且这种提升能够延伸到生命的中后期。这意味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和人类整体寿命的增长一样意义重大。抛却哗众取宠的标题《逆生长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不谈,寿命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促进了心智的最优化发展。

如果深入回顾和分析人类心智寿命的历史发展和全球趋势,我们有理由信心满怀,同样也会深感忧虑。不幸的是,坏消息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担忧。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讲,人们的心智寿命正在不断提升。但发达国家中人们的心智寿命已经达到峰值,开始出现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的趋势。最可怕的是,近来一些报告显示,发达国家人口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已远高于其他国家(与同年龄段的人群相比)。在美国,欧洲和其他一些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国家,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在上升。而另一些报告则发现,在许多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人们记忆出现问题的时间竟然提早到了40岁。

近来一则报告显示,从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间,世界范围内“死于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人数增长了近三倍之多,死于帕金森病的人数增长了一倍”,并且这些疾病在各个年龄段的发病率都有上升。在过去的20年间,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造成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已经翻了一番。

然而,尽管人类认知能力衰退的趋势触目惊心,但仍然有着低估现有问题严重性的可能。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每年会夺去50 000多人的生命,这一数字比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官方数字要高出六倍之多。居高不下的致死率让阿尔茨海默病成了世界第三大致死疾病(一度排名第二)。在不久的将来,它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一大致死疾病。近些年来,你可能听说过随着婴儿潮一代的老去,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大规模爆发的观点,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相关研究表明,如果人们不尽快采取措施逆转这一趋势的话,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海啸般的毁灭性袭击。

咖啡、茶和红酒,助人长寿的“三剑客”

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我们的基因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我们的食物、饮食和生活习惯却发生了颠覆性改变。正因如此,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将患病风险降低到远低于二三十年前的水平。我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许多独立的、论证充分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有能力掌控自身心智寿命的发展。虽然发达国家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提升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但可以确定的是,仍然有一些潜在因素对人体健康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虽然滚石乐队哀唱着“人并不总能遂心所愿”,但是我想说,有时总会“无心插柳柳成荫”。当你做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其他尝试时,反而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积极结果。比如,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舒适度的关注会间接地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健康长寿,促进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正如我在后几章中将会详细介绍到的,咖啡、茶和红酒可以成为我们提升精力、有效改善情绪的美味方法;像布洛芬这样一些现代止痛药不仅能够减轻炎症,而且还能够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和产生其他方面的积极效用。那些背部受伤或是膝盖功能受损的人在缓释疼痛的复健过程中,即便没有刻意为之,即刻的情绪和体力调整都会给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其他能够促进心智寿命发展的因素也能带来额外的积极作用:如卫生条件的改善,食物饮水的充足供应和质量提升,以及其他一系列公共健康措施的实施与改进。但因为这些因素很容易获取,我们从这些因素中获得的心智寿命发展实际上已接近极限。如果我们想要取得更多的进步,就需要寻找新的因素,以促使心智寿命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但是在迈出下一步之前,我们需要更谨慎地应用科学研究成果。

年龄渐长时的健康饮食

对于人生的后半段,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年长意味着智慧。这也是我们倾向于将重要的事情和责任委托给年长者的原因。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满35岁才能任职。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总统就任时的平均年龄为55岁,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就任时也将近45岁了。即便在没有这种法律规定的国家中,国家治理这样的重大责任也往往交于年逾中年者之手。例如,从1800年至今,首次入主唐宁街的英国首相平均年龄为56岁。

在心智和领导力达到顶峰之前,人们的生理发展已先一步放缓了节奏(甚至有人认为生理发展放缓是情绪和心智成熟的前提),这一放缓的过程被学者们称为“衰老”。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发展放缓,实际上,我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对食物、饮水、锻炼和睡眠等事物的反应发生了变化。在人生的后半段,这些变化逐渐累积,对我们的选择也会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首要致病风险因素的关注凸显出了这些变化的重要性。

主流科学已经确定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首要遗传致病因素。医疗组织一直在寻找治疗由基因病变引发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然而大多数专家并没有意识到,基因和周遭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才是造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

诊断并确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西方人不到患病人口总数的10%,但是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调查,在所有的阿尔茨海默病患病者中,他们自己或是照顾者知悉其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还不到患病者总数的一半(也许这是因为许多人认为,就算知道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人们对此也无能为力)。

人们普遍认为,还有10%~20%的人受到了一些轻度或其他形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困扰。一些人估计,如果把标准界定得宽松一些,有超过40%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损伤。但即使是这样的数字也没有完全反映出衰老对人体认知能力的负面影响。我会在第6章详细介绍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基因病变,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都是由基因变异导致的,而且这一基因变异并不罕见。事实上,能够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变异甚至普遍到几乎是所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因素。

anti-ironage

反铁时代

当下,过量的铁元素摄入是造成人们罹患癌症和其他高致死率疾病的主要原因。只有控制铁元素摄入量,人口心智和寿命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所有形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都有相同的环境致病因素,如我们加工食物的原材料。尽管每天都备受这些环境因素的荼毒,但我们并未意识到其中的危险。就目前来讲,我们还无法断定基因和环境因素哪一个对心智寿命发展的影响更大。我个人的看法是,饮食对心智寿命的影响更大。许多饮食因素如同开关一样控制着基因的表达。事实上,过量的铁元素是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的首要饮食类致病因素,因为有研究发现,受铁元素作用影响的基因会提升人们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们仍没有办法改变基因,但我们能够改变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这些因素包括饮食、锻炼、睡眠、药物,甚至是我们的心理状态。在这些因素中,饮食的作用最有效也最持久。鉴于正常人一生中差不多要吃掉40吨食物,饮食的重要性也就不会让我们感到大惊小怪了。

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能够将人们患上心脏病、中风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90%甚至更多。比如针对法国里昂心脏病人的膳食研究发现,通过在保持法式传统饮食习惯的人群中强化地中海饮食特点,法国里昂居民的全因死亡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降低了76%。相较于其他西方国家的标准饮食习惯,这样的饮食习惯更健康,从而降低了人们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我们来比较一下饮食方式和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效果。如果你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很高,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将你患病的风险降低1/3。而在初始试验中,一剂经科学验证的强有力的特效药只能将死亡率降低1/5。从这些数字中,你会清楚地看到最佳特效药的效果远不如健康合理的饮食。

很快你就会发现,像是摄入铁元素过量这样不合理的饮食方式在你和你的家人朋友中十分普遍。同时你也会发现,想要生活得健康也比较容易。尽管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首要遗传因素十分常见和普遍,但控制这些因素的方法也具有普适性。在下一章中,我将会详细介绍这些致病因素如何对我们的大脑和心智寿命造成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