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阅读——泡在书海里(2)
我和先生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小时候都非常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先生常讲,他家所住的窑洞的墙上,每年都要在过年的时候糊一层报纸当墙纸,这些报纸都是公公从他教书的镇上带回来的。于是,先生就从新年开始阅读那些糊在墙上的报纸,到第二年重新换“墙纸”的时候,那些报纸上的内容他几乎能背下来了。
我小时候也没有书可读,哥哥姐姐读过的课本便是我的课外读物,《乌鸦喝水》《太阳山》等故事就是我从大哥小时候的课本上读到的。到现在,那本翻得又黑又烂的书和那上面的插图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和先生一致认为要让女儿多读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买其他东西的时候我们会有分歧,对于买书,我们的态度却高度一致。让女儿读书,我们也许多多少少有补偿自己的心理,但女儿却是受益匪浅的。
女儿最早期的读书应该叫“听书”。三岁时,我们从老家把她接到北京,从那时开始,每天晚上我都会给她讲故事。刚开始,每次拿回家一本书,她都要一口气听完才罢休。总是一个故事讲完了,她会用小手翻到第二个故事,让我接着讲。这样,晚上听故事会听到很晚才睡觉。后来,为了保证我们母女的睡眠,我就跟她讲条件:长的故事每天晚上只能讲一个,短故事每天晚上讲两个,头天晚上要是讲三个的话,第二天就不能再听了。女儿为了每天都能听到妈妈讲故事,只好妥协了。
因此,女儿上幼儿园的那三年,每天晚上都是听着妈妈讲故事的声音入眠的。这三年,也被我家戏称为“一千零一夜”。
上小学后,一开始女儿依然缠着我给她讲故事。但我和先生觉得既然上了小学,她就应该自己读书学习了。于是,我们从书店挑了一些带拼音的有趣读物,随意地放在家里的许多地方,比如写字桌、床头、沙发、餐桌,甚至地板上也时不时地放一本书,目的就是让女儿注意到这些书。起初,小家伙熟视无睹,慢慢地她就开始在没事的时候翻那些散在各处的书了。到后来,女儿随手就会拿起一本书来读,而且很快就会被书的内容所吸引。至此,我和先生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小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毕竟书里的世界很新奇,可以满足孩子天性里的好奇心。家长要做的就是:一要让孩子有书读,二要让孩子读到书。“有书读”,就是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读到书”,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接触到书。只有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慢慢培养起来。而且因为家里到处都是书,孩子被书吸引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只要孩子喜欢上读书,电视和电脑对他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这样,女儿到二三年级的时候,写完作业后就读一会儿书。自从喜欢上读书以后,家里若是没有新书读,她就会觉得不舒服,会去向同学借书看,或者把之前看过的书找出来重新读一遍。为了满足她阅读的欲望,我们只得源源不断地买书。卫斯理的科幻系列、金庸的武侠系列、琼瑶的《还珠格格》、国外的《可怕的科学》等,甚至到六年级的时候,她把《飘》《简·爱》《西游记》和《红楼梦》等经典名著也看了。
通过读书,女儿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时常在课堂上语出惊人,深得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仰慕。因为阅读量大,女儿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作文时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里传阅。因为时常能够尝到甜头,女儿越发喜欢读书了,读书的习惯在小学时候就被巩固下来,书也成了伴随她最多的贴身伙伴。
课外阅读可以很好地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这点我和先生深有体会,因为小时候条件的限制,我们的阅读量很少,到了上大学的时候,脑子里装的只是课本知识,跟那些城市里长大的同学相比,感觉知识非常贫乏。其实,现在许多从小地方考出来的孩子,由于课外阅读的缺乏,依然存在同样的困扰,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功利一点地说,读书多的孩子在考试方面也会“沾光”,如今自主招生考试和高考的题目都很灵活,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死读课本就能取胜的年代了。
说到让孩子读到书,我的一个朋友的做法也非常值得借鉴。她家的客厅很大,却没有放电视机,而是把电视机放在客卧里,成了备用设备,她的先生需要看新闻的时候就去那里。她把通常摆放电视的那面墙做成了书柜,书柜的上面几层放的是大人阅读的书,下面几层是小孩子阅读的书。书柜下面铺了一块大大的地毯,孩子可以很舒服地坐在地毯上看书。这个布置非常别致,也非常有效。我几次去她家,都看到她的女儿坐在地毯上认真地看书,感觉非常温馨。如今,她的女儿上五年级,各门功课都非常好,文章也写得不错。
经常听一些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玩电脑游戏或者看电视,而不喜欢看书,到他的家里看看就明白原因了:家里有各种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书却少得可怜。这真的不能怪孩子,只能怪家长没有给孩子一个读书的环境。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小脑袋一片空白,大人如何引导,他就会如何去做。
还有一些朋友家里虽有许多书,却在书柜里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孩子都长大了,书还是新的没有看过。这些朋友说,从孩子小时候家里就会买许多书,每天都告诉孩子要去读书,但孩子就是不喜欢读。我感觉这也怪不得孩子,书放在书柜里虽然整齐,孩子却够不到。而且小孩子的主动意识本来就差,你把书放在他平日看不到的地方,你告诉他一次,他也许会拿一本看;以后你不说,他也许就不会看了。其实孩子不是有意逃避,是根本想不起来。这样的家庭,如果没有诱惑孩子的电脑、iPad等,孩子也许会对书感兴趣,如果书房之外便是这些吸引他的东西,那书的诱惑力就太逊色了。
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要满足好奇心,孩子需要读更多的书;要学习知识,孩子需要读更多的书。满足孩子读书的渴望,家长责无旁贷。然而,如何给孩子买书并买到适合他阅读的书,则要家长花一番心思。家长开动脑筋,肯定能想出好的办法,为孩子选到适合的书籍。
女儿上大学读了中文系以后,第一学期有一门课程专门学习汉字,先生从书房里拿出一本《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送给女儿,女儿读罢赞不绝口。说来好笑,这本书是先生在女儿上小学后不久就买回来让女儿读的,女儿却一直不愿意读,后来我就把书放到了书柜里,没想到女儿上大学倒派上了用场。
《细说汉字》的介绍是这样的: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做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从介绍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专业图书,不适合小学生阅读。我当时也向先生质疑过这一点,他认为,小学生刚开始学汉字时,要是我们能配合女儿的学习,跟她讲解汉字的来历,一定可以帮助她更好地学习。但实际情况是,这本书拿回来之后,我和先生看得比较多,孩子根本不喜欢,而且我们给女儿讲,她也不愿意听。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挺多的,往往先生为女儿买回来的书,她不怎么爱读,而我为女儿选的书,她则大多很喜欢。为此,我常笑话先生不懂孩子的心理,先生则笑我心智不成熟。
后来我们分析了一下,原来先生买书大多侧重于知识性、实用性,也就是所谓的“有用的书”,而我更看重故事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所谓“好看的书”。女儿之所以喜欢读“好看的书”,而不喜欢读“有用的书”,取决于她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具体形象思维的束缚,他们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甚至要借助图形来解读抽象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也有许多图片的缘故。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图文并茂的图书,甚至对没有文字的漫画书都很有兴趣,依靠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文字里的内容,或者纯粹看图就能解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道理来。而我买的那些书正好符合孩子的胃口,所以女儿比较喜欢读。
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懂心理学,因此买书的时候,如果女儿不在身边的话,我往往靠直觉。若是领着女儿去书店,选书就容易多了。我们经常带女儿去书店看书,识字以后,女儿就自己在书店的架子上翻来翻去,最后拿一本书坐下来阅读。我一般都会跟在女儿的身后,看她对什么书更感兴趣,然后再根据我的判断选择更加适合她的书。这是非常有效又简单的招数——投其所好,这样买回去的书女儿一般都很喜欢。
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有一次我和女儿逛书店,我发现她盯上了一本《小学生智慧快餐》。我翻了翻,这是一套书,书里的文字是带拼音的,内容都是些浅显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里也有一两个简笔画的小插图,而且故事讲的是小学生各科的知识,连数学题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觉得趣味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女儿也喜欢,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买下了这套书。
回到家,我试着给女儿讲了里面的几个故事,女儿特别喜欢。第二天放学回到家,女儿就抱着书看起来了。一开始看得很慢,因为大多数字她都不认识,要先读拼音,然后再连成完整的句子。没过几天,我发现她的速度就快了起来,并不是认的字多了,而是读拼音的速度加快了。而且,这之后女儿读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随后我们又给她买了几套漫画,如《父与子》《加菲猫》《史努比》等,也买了不少带拼音的故事书。仅仅一个学期下来,女儿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就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现在书店里的少儿图书林林总总,家长有时候无法甄别什么样的书适合孩子。而且就算摆放在“少儿图书”架子上的书,也不见得就适合孩子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孩子,看看吸引孩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书籍。追随孩子的目光给孩子买书,也可以说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效果才会好。
给孩子选择好的课外读物,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留心孩子的同学都在读什么书。
女儿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的同桌是个非常喜欢读书的男孩,女儿常从他那里借书回来读,比如《可怕的科学》《丑陋的虫子》《植物的咒语》,女儿看得非常带劲。有一天女儿睡觉后,我翻了翻她读了半截的《杀人疾病全记录》,觉得非常不错,第二天就在网上购买了一整套。当女儿看到我给她买了全套的《可怕的科学》后非常高兴,并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了绝大部分。
《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内容丰富、语言风趣幽默、插图夸张形象,读这套书,孩子们不需要枯燥地记忆,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就可以学习各种知识。那一阵子我总能看到女儿一边读书,一边咯咯地笑。我后来推荐给不少朋友的孩子阅读,反映都非常好。
通过女儿小学几年的读书,我有一个小小的发现:给孩子读漫画类的书,一定让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的,比如《父与子》《史努比》《三毛流浪记》等,有些漫画书虽然孩子喜欢,但不宜让孩子阅读。
有一段时间,女儿特别喜欢动漫类的书籍,周围的同学也都在传阅。但是,那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的作文写得不是那么好了,最大的问题是句子不连贯,而且时不时在文中蹦出一两个象声词,比如“砰”“啪”等。刚开始我还挺纳闷的,后来发现都是那些漫画书惹的祸,因为漫画里几乎没有连贯的文字内容,只有图片中一些简短的象声词和人物的大叫等。女儿看得多了,就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词语。我觉得这一点不太好,就把女儿作文中的这种现象跟她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也有同感。后来我就给女儿买了其他内容的图书,过了一些日子,女儿作文中的“漫画语言”逐渐变少。
报纸杂志,鲜活的知识
课外阅读非常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说大部头的著作是山珍海味的话,那么报纸杂志就是餐桌上的小菜,相比较,后者必不可少,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消化,且不失经济实惠。
作为过来人,每当有人问我孩子平时该读些什么时,我总是告诉人家,每天让孩子读读报纸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的女儿从小读报,受益匪浅。
我和先生来北京后一直订阅《北京青年报》,先生每天回家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看报纸,而且看得很细,我有时候在心里嘀咕:“难不成要把报纸看透?”女儿上幼儿园时,因为想让爸爸陪她玩,所以总是从爸爸手里一把抢过报纸扔在一边,嘴上还说:“又在看报纸了!”我估计女儿的话是从我那里学来的,有时候我忙家务,看到先生总在翻看报纸,会忍不住说一句,结果被女儿拿到“版权”,对付她老爸去了。
女儿上小学后,开始识字。一年级的时候,她很喜欢在爸爸妈妈看报纸的时候趴在报纸上挑她认识的字读,数自己到底认识了多少字。就这样数着数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她不再是数认识的字,而是开始阅读报纸上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