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的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恰好在托斯卡纳大区和亚德里亚海之间,也是从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到南部的罗马、那不勒斯的交通枢纽,表面隐姓埋名,终掩不住内在的沉淀和厚重。
2007年正月初五,我行走在博洛尼亚的檐廊下,寒风里的阳光依然灿烂。不用指名,甚至也无须知道这是哪条大街,因为式样多变的檐廊,延伸在任何一条大街的两侧,在一间间时装店、一家家咖啡馆的面前,搭出一片阴凉。踏入老城的第一步,我就发现了这样的一种建筑特色。
后来在博洛尼亚机场候机厅里取来一份当地的历史小书消磨时间,才欣慰直观的感觉并未偏差太多。博洛尼亚遍布全城的檐廊,总长竟是世界第一。建筑的开始,需要上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文艺复兴。作为区域的中心,四面八方涌来寻找生计的贫民栖身无处,城市当局因陋就简,几根梁柱,一排木板,沿街搭出了遮阳避雨的去处。今天看去的浪漫,不曾想竟是往昔的辛酸。
这样的城市建设,偏是发生在文艺复兴,压抑已久的艺术灵感勃然成长在意大利的每寸土地,临时搭建的檐廊也逐渐与建筑融为一体,各家门前的样式也自成一派。檐廊下,行走着的,又何止是商人、市民和艺术家,从古到今,难以计数的学生和大师,也同样从这里经过。他们构成了博洛尼亚的另一个骄傲,全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不知不觉,檐廊下出现的,不再是五光十色的店铺,而是某一间学院的图书馆,或是某一处研究所的大楼,间或有几家咖啡馆和书店。阴凉下匆匆而过的人们,手中还捧着一叠叠沉甸甸的书本,一转眼,就可能消失在长廊下的某扇门后。
身居欧洲一年多,行走与学习的比例,在我的生活中几乎是半斤八两。奔波在路上的日子久了,越发留恋在清华那些三点一线、简单重复的生活。又或者,回国后,当我行走在清华主干道的树下,还会想起博洛尼亚无尽的长廊,和廊下跨越百年的匆匆。
图52 博洛尼亚街景之一
图53 博洛尼亚街景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