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投地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这是一个“破”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立”的时代。

互联网正在打破和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规律,正在改变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原有模式,人类的思维、消费、生活方式等都在转变。

在过去,二次元是小众的事物;如今,泛二次元越来越受到追捧,成为一些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

在过去,玩电竞就是玩游戏,是学校和家长绝对禁止的;如今,电竞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承认的第99个正式体育项目。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也就随之而来。当下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文体产业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庞大的消费人群,这就是创业以及投资的良好机会。

中国的体育产业正在逐步健康发展,泛娱乐不再只是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看电影、看电视,网红经济不再是人们认为的昙花一现,仅仅一个直播平台就能支撑起整个在线视频领域,这背后所带来的是整个文体产业的萌发。

文体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只是尚未大范围流行。文体产业已经进入起飞前的跑道,只需某一时刻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便会迎风飞翔。

1.1 中国体育产业化不是你想的那样

强炜 探路者CEO(原乐视体育首席营销官)

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转机,体育作为产业的市场环境已基本显现出来。但在全民健身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体育产业发展的滞后。

当下市场中,究竟谁在推动中国的体育产业?有四个基本的市场要素。

政府

作为体育市场的推动者,政府依然扮演着主导性的角色。2014年10月国发〔2014〕46号文件发布后,现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均已出台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无论是足球还是体育旅游,无论是与体育关联的产业组合还是大健康的产业,都在从各个维度跟体育发生关联,国家产业政策史无前例地对体育产业做了重磅投入。

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来看,英美两个国家可以借鉴。

英国:英国早期从工业革命开始进入体育产业化。圈地运动促使民众离开原有土地,进入城里。在城里工作的闲暇时间里,民众有了钱,却没有特别的消费,就开始赌博,比如赌马、赌球、拳击,继而形成相关产业链,市场化模式自此产生。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体育产业模式起初主要由政府主导进行投资、新建,形成一批大的联盟体系,以职业体育为切入点,建立了完整的体育产业。

中国政府正在全力以赴推动基层全民健身,民众参与体育和消费体育的动机大增。但在整个体育板块当中,诸如职业体育、校园体育等中间维度,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人才成长体系。

投资者

当下投资者对于体育产业投资的动机,更多地聚焦在能够迅速完成资源积累和经营变现的项目上,包括以媒体为导向的项目,因为其现金流和收入模式能快速增长和变现,所以投资前提成立。

投资者这两年追逐一些市场化媒体及一些轻运营方式的项目,资本在这些项目的发展壮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深层次的或者重大的体育资源没有触及,体育联赛和体育场馆等体育产业核心立足点均未涉及,因为这些资源要么尚未开放,要么回报期特别长。

消费者

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美元以上的城市,对于体育的消费动机开始膨胀式增长,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社区,都在迅速增长。但由于中国体育总体消费基数特别小,所以从市场化和消费者的产业方向来说,还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细分市场不成规模。

以跑步为例。结合体育本身多样性及其复合性,可以看到,喜欢跑步的人很多,但跑步动机却有巨大的差异,跑步消费结构形态也千差万别,所以它很难聚合成为一个很好的产业形态。

从业者

中国的体育产业从业者甚少积累。过去的体育不是产业,体育总局是政府,所以他们不是从业者,而是管理者,是整个规则的制定者。原来是裁判员,现在也要当选手。将原先的裁判员改变为单一的从业者,需要国家层面的调整。

培养一个人的体育爱好需要两三年,将一名体育爱好者培养成体育专业人士需要5~8年,真正成为业界高手至少得10年。由于从业者整体基数非常少,依靠从业者来推动整个产业发展进步的假设并不成立。真正懂体育、懂运营、懂管理的人两年前屈指可数,近两年有很大的增量。

未来20年,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核心力量还是以政府为主导,配合产业投资或行业投资,推动整个产业向市场化、资本化方向发展。

消费者增长速度很快,成长迅猛,但由于体育产业的区域性、运动的多元性,加上消费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如果想捕捉到很好的ToC模式,短期之内挑战较大。ToB商业模式倒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机会点。眼下对于想进入体育产业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不建议偏好短期收益的投机型投资者介入,风险较大。

虚弱又虚撑的现状

消费结构:初级

现在中国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多数还都局限于装备、实物式消费,文化场景类消费所占比例极低,和国外消费模式及市场结构极其不对称。除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亟需提升之外,这也反映出目前的产品体系、市场供给极不对称,很多人想要的个性化产品,市面上非常少,创造性、创意性产品策划和服务供给非常弱。

中国的体育消费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还处在肤浅的阶段,不少人喜欢体育,只是停留在看看而已的阶段,如果真正参与,消费会不同。

随着市场的升级和不断供给,消费产品会越来越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从消费的需求层次、需求理念及产品供给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

从短期来看整个消费结构,一线城市的体育消费一定会有一个巨量增长,因为一线城市在产业结构和投入的力度上远远大于其他城市,其消费者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块:

第一个热点是青少年体育培训。在美国和欧洲,青少年参与普及性的体育活动,只要不是进入专业的培训体系,大部分都是免费的。而在中国,这属于高消费。

第二个热点是高消费群体寻找第二生活空间——体育旅游。现在很多人去海南不再是想看风景了,而是想去潜泳、滑水,做一些与运动相关的项目,也有很多人满世界跑马拉松。

第三个热点是养老、大健康,以老年人为消费群体。

产业基础:羸弱

产业首先要有诸如场馆之类的基础产业体系,中国目前大概有场馆170万左右,其中70万~75万个分布在校园里,其余90多万个属于社会性场馆,而这90多万个场馆里,百分之七八十属于小型场馆,仅有非常小型的场地和健身房,大型场馆90%以上都属于国有,对外开放程度非常低。我国人均占有体育场馆面积为0.5~0.7平方米,而发达国家场馆的平均数达到15平方米,差距巨大。

中国体育场馆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建,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政府大型赛事方面的需要,场馆基本功能难以满足民众需求,而中国大型赛事活动、联赛非常少,这些因素导致很多场馆闲置,利用率非常低。

发展趋势:膨胀

从发展趋势上来看,现在体育产业投资有点过热,过于膨胀,几乎人人都在讲体育,似乎投资机构不投点体育就没跟上形势。

各个公司雨后春笋般发展各种与互联网化、社区化、新常态相关的体育项目运营,从跑步到各项运动组合,但是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种非良性的发展态势。

大家对于体育的恐慌感也很强。因为很多体育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特质。一个地方可能只有一个场馆,一个地方可能只有一个协会来管理一个大型赛事,只要抓住体育资源,就有未来,体育资源方面的争夺和掠夺非常激烈。这种发展态势过于凶猛,凶猛必然要产生潮起潮涌,过一段时间会落下来。

产业化

所谓体育产业化,首先是“产”,其次是“业”,再就是“化”。

“产”,更多是要考虑资产的现状,没有资产的资源,我们没办法去讨论整个行业的情况。

“业”,更多是指业态,到底做什么,哪些是发展方向和新的要点。

“化”,就是在过程中如何实现转化,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服务,到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

体育是一个复合型非常强的产业,它和教育可以结合,形成体育教育产业。互联网上可以发展一些在线体育教育,在线体育教育恰恰能解决中国体育知识力量缺乏而体育专业体系相对虚弱的状况。

体育还可以和旅游业深度整合。过去只是用眼睛去做体验的旅游,变成了身体去做更深度的体验,变得更加有趣味和价值。

体育还可以和文化联姻,包括体育电影、体育摄影、体育雕塑、体育艺术等与体育相关的部分都在快速成长。

体育与建筑结合。房地产已进入调整期,而与体育相关联的建筑,不管是体育场馆还是健康社区,或者在现有产业体系中融合更多元素,都可以形成新热点。

一是场地场馆,这方面的投资额会非常大,投资速度快。目前98%以上的场馆场地都属国有,在未来10~20年当中,场馆建设主要投资方还是以国有为主。在场馆早期规划里,要把体育跟健身、商业特别是体育消费这些部分的业态充分组合,否则会变成政府负担。

二是有形的体育资产,包括一些器材、装备,这部分还会有巨大增量。

三是无形资产,体育的核心是无形资产,比如NBA, NBA最大的价值是LOGO和IP部分。

中国体育产业由于所有制问题,大部分都属于国有,不管是CBA还是中超。无形资产转移是个难题,涉及政策、制度以及政府对此方面的推动力。无形资产的转移将对赛事的运营权、商业开发权以及未来的产业带来直接的作用和影响,是整个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侧重点。无形资产是体育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资产类型。过去的无形资产基本上都属于国有,导致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矛盾比较尖锐,当然机会也在这里。

如果做体育产业投资,要特别关注无形资产的归属、潜在价值及成长空间。

竞赛表演主要集中在国际顶级赛事的引入,特别是商业化赛事,商业化赛事表演性更强,观赏性更高。

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在于产品和产业升级,无论是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还是智能化的开发,甚至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都会是持续的热点。

2016年很多厂家都在尝试着做智能化装备——智能跑鞋、智能自行车等,未来这块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最大的趋势就是数据化、智能化以及物联网化的发展。

体育新媒体格局已经越来越清晰,要想实现媒体价值,观看体验包括综合性服务要做得更加丰富。

游戏和彩票是个成熟产业,但和体育关联以后,这个成熟产业又变得复杂。体育游戏本身,特别是电竞,也是市场细分的一个热点。整个电竞的市场发展,应该回归到产业发展的本质,为体育消费者甚至非体育人口带来全新的娱乐化体验,从而实现很好的增值作用。

游戏IP的开发挑战非常大,热点相对比较少,体育IP还具有市场排他性,其开发周期和开发的市场活跃度并没有那么高,但一旦做出来一两款就有可能火爆,具备垄断性市场价值。

体育旅游和体育培训,对于青少年或者体育的重度消费者会带来很多增量。

关于体育地产和场馆资产结构的转化,现在很多地方采取PPP模式,即建设到运营这个过程以社会化方式得以实现,重的投资由政府或者第三方介入,并由运营方使其快速成长。

另一种是BT(建设—移交)模式,现在在很多地方很盛行,但资本方跟运营方的捆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场馆运营、赛事运营和大型体育项目运营方面具备过硬能力的运营方比较少,聚焦在少数公司上,未来会形成一些寡头。

政府职能的转化,这是一个大的社会趋势。

有很多体育项目,在安全性方面要求非常高,比如幼儿体操在欧洲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体系,已经形成标准化和专业化,对儿童的安全保障特别注重。中国在这个领域基本上属于空白,因为运动的普及性本身就低。安全性反过来能够很好地推动运动的普及。

体验和娱乐性上会更加丰富,这是从整个体育的发展方向上来看。

智能化、数据化已经成为目前所提供的体育产品的基本属性,智能场馆、互联网化的产业化运营,已经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基本标准,但从实际情况看,从业多年的体育从业者对于数据化和智能化甚至处于一种排斥状态,他们更看中体育的言传身教和线下体验。事实上,在未来,数据化和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

未来的市场热点

体育金融业是体育产业能够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以政府为投资主导的产业结构或投资结构需要体育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成长,而体育金融业一定要从投资方向和多元维度上进行改善。目前大多数体育投资盲目性、从属性非常强,但未来体育发展恰恰需要更多好的资金投入。投资融资包括金融,也包括保险,体育保险对于体育全产业链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也是个零基础的细分产业,它还是一个大健康业。

城市体育综合体,特别在东部城市、沿海城市以及一线城市周边,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它既要满足人们对于体育建设和体育锻炼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类对于生活、教育、文化、交流、社交方面的需要,它的建设和发展会给整个体育产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体育旅游目的地。城市内是体育综合体,城市外,特别在一些景区,则是体育旅游目的地,它一定是以体验和消费为主导和前提,而不是在旅游基础上进行的体育嫁接,或者到某个风景区简单跑个步。长期来看,体育必须要回归常态化,且满足消费者深度体验的需求。

智能化社区。社区体育未来会很重要,这部分体育消费还处在初期和早期阶段,大家对于体育健身和高端体育需求的支撑点比较少,社区化体育未来会是一个重要方向。

1.2 投泛娱乐,首先要成为创始人的粉丝

段斌 乐游资本合伙人

我做乐游之前基本上跟泛娱乐相关的都不沾,没接触过二次元,它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我再以投资人身份看这个行业时,反而会更加客观。我没有喜好,有些人可能非常喜欢日漫,让他判断国漫项目,他会看不起。他的感觉可能会比我好,但客观性会差一些。

我现在基本上动画片都会看,因为跟行业相关,开始了解消费者的想法、生活习惯、愿意消费的内容和服务,乃至所呈现出的业态。

看待二次元,应该从新一代人群所处的消费市场与消费行为这个角度去看。人是会成长的,随着这些年轻人长大,他们有了自己支配财产的能力,市场就会跟着他们走。

核心二次元用户的确很小众,它更像是个圈子,你不是圈子里的人,你就进不去。这部分人群的价值有限,但不管他们未来往泛二次元还是往三次元方向转化,都是标签最为鲜明的一个群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动画内容和漫画内容都跟二次元沾边,但你不能说,只有二次元用户才会看它。

二次元是一种文化,它有多种表现形式。《西游记》从理论上也可以划入二次元的范畴,它属于文学作品,后来拍成电影、电视剧,七八十岁的老人也爱看。音乐里的摇滚乐、电影里的恐怖片,都属于典型的小众文化现象,跟二次元元素类似,都是相通的。把这些元素提炼出来,就足以吸引更多大众去消费。二次元的渗透能力很强。

我们投项目,首先要看你的长板是不是足够长

我们乐游资本投的是生态,从内容、原创、生产,到推广、运营,再到最后变现,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投。主要投偏早期的公司,2016年投原创内容生产的项目多一些,2017年跟变现端,诸如做衍生品和IP运营的公司会多投一些。

这个行业发展蛮快的,用不了两年,衍生品这块就会成为一个新的风口,而生产这一端,则会不断有新公司涌现。泛娱乐领域出现10~20个上市公司肯定没问题,即便是百亿量级的公司,10个左右也还是没问题的。

内容生产这块,我们基金不管是二期还是三期,还是会不断地投,因为它不断地有新机会出来,比如新毕业的一拨人,或者从其他领域跨到这个行业的,都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标的。

我们投天使轮,首先会看重团队本身,包括团队对内容的理解,对这个时代主流消费人群的理解,团队对于公司经营的管控、效率及生产。

团队还需要有比较强的商业敏感度。做内容的人对于这块相对都比较缺乏。他们中有一类人有情怀,多少有点艺术家范儿,对商业很排斥,认为艺术与商业势不两立;还有一类人根本就没有这根弦儿,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东西才是基于用户喜欢,东西又很好,又能够实现商业价值。

我们不一定要求创始人既会画,又懂商业,懂资本。我们首先看重的是你的长板是不是足够长,如果你的作品真的足够牛的话,不懂商业,没问题,我来帮你找。所谓牛,主要体现在数据上,比如你的漫画在腾讯排名前十乃至前五,或者你的小说被市场公认是神作,这就足以证明你的能力。

中国动漫公认的一个行业痛点是创意不行,或者说不会讲故事,那我就专门找有这种能力的人。

团队综合实力比较强,我们投的就比较快

我曾经投了一个动画,上海龙沧文化,做纯原创3D动画的,主要作品有《双月之城》,团队主要有三位合伙人:

一位以前在上市公司做总裁助理,非常懂市场与公司运作,之前自己也做过投资,对行业很了解。

一位从玄机科技出来,就是做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的那家公司。他做了10年导演,业务能力很强。

另一位从上海文广出来,对视频领域的资源和人脉以及视频产业有着独到且专业的理解。

他们三位组合在一起,CEO懂资本,有商业敏感度;做内容的导演有经验;负责商务的擅长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对接。这个团队架构就比较平衡,而且每个点都有亮点。所以,我们当时做投资决定就比较快。

他们做的是中国科幻类内容,这一板块就目前来说还是一片空白。作品出来以后,首先把画面做到极致,基本可以秒杀其他人做的东西,品质非常好,内部生产流程管控也很得力,生产效率高。当然,故事还是有一些问题,这个是通病,有时间可以去慢慢调整。

我们投的另一个项目是一个漫画团队,叫鲜漫,杭州的一家公司。这个团队比较典型,两位创始人,一位是圈内非常有名的漫画家,在漫画作家排行榜里排前十,另一位以前是做运营的,行业里非常资深的一个人。我们投的时候,这个项目还缺一块:市场推广。我们投进去后不久,吸收了一个做市场的人,这样基本上就把关键岗位上的人都凑齐了。

创作能力具备,漫画经营能力也有,市场推广能力也有,这个是行业里少见的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团队。

龙沧和鲜漫于2016年六七月份分别完成A轮融资,估值过亿。

做生态投资的优势:业界一看就知价值在哪

我们也错过一些项目。

谈了两个漫画项目,谈的都很好,甚至有一个都签协议了,后来还是被一家上市公司以比我们高一倍的价格抢走了,这个就没有办法了。

另一个比较可惜,他们之前拿过A轮,所以这一轮对于我们来说估值稍微有一点高,我们尽可能以我们能报的最高价格去报,但是跟他们期望的还差一点,后来也没有办法。

价格是最直观的因素,当然,也有可能是我们基金太新了。这两个项目都是2016年上半年谈的,都在鲜漫之前,当时我们还没有投过漫画公司,对方可能觉得我们专业性差一些,资源少一些。

现在我是比较有信心的,如果是我看上的案子,又在我们能投的阶段,我一定能投进去。因为我们的产业布局,包括我们后面的资源,业界人士一看就知道价值在哪里,这个就是我们做生态投资的优势。只要我们的产业链布局相对深一些,再去找一些比较好的标的,大家就会比较认同,而且这个圈子很小,相互一介绍,基本上离做成就不远了。

我们2016年春节前投了一家公司,协议是在春节前一天签完的。很多投资人想投那家公司,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我们,就是因为感觉乐游的投资路径很好。

遇到好的团队或公司,如果聊得好的话,我会将其介绍给我投过的公司或我之前认识的我认为有价值的公司。他们之间一勾兑,价值就来了。这就相当于我先让你知道我的价值在哪儿,最后如果你有A、B、C三个选项,你自己选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倾向于我一点。

做投资和交朋友一样,在生意的基础上做伙伴。

现在有一些案子会主动找到乐游,跟我聊,包括一些投同样领域的同行也会主动加我,说最近看了好几个案子,都跟乐游有关系,我一定要认识你。

投泛娱乐项目,得成为其粉丝,不是说投资人就牛

还有一些项目,不显山不露水,没有耀眼的数据佐证,但被我发现,主动找上门投了。

一个是三文娱,它的切点是做动漫媒体。我们投它的时候,公司就两个人,一个公众号,上面发了两篇文章,谈不上什么数据,粉丝估计1000都不到。

我忘了是在朋友圈还是别的什么地方看到这篇文章,它在文字里传递出的对行业的理解和观点非常到位,从我们的投资逻辑来说,我希望在这种偏平台型的媒体上有个布局,而且在行业初期,以媒体方式切入是个非常好的获取资源的点。

于是就加了他的微信,约了两个月,一直约不上。后来我追了他两个月,终于约上了,去他们公司聊了一次,感觉挺到位,很快就达成投资意向。后来才知道,当时有好几个投资人在追他。

这个微信公众号,一开始是他自己业余做着玩的。当时他已经从上一家公司出来了,想做这么一件事情,但是团队还没有组建,一开始就是自己在写。不过他想得比较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一路聊下来,我非常看重他很认真地做这件事。他做的事情不是那种虚的,也不是那种很水的软文,真的是对行业有价值的。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先不考虑投资回报,如果支持他把这个事情做起来的话,至少对这个行业是有帮助的,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那天聊的时候,更多的是讲我对行业的理解,乐游怎么去做行业布局,未来想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格局,讲了一下午。那哥们儿特别腼腆,跟我聊的时候,感觉说话还在发抖,不是特别善于跟人打交道。

后来他决定拿我们的钱的时候,跟我说,聊了几个投资人,跟你聊得最投缘。这个也是圈子里面比较共通的点,相对会感性一些。如果你真想投他,首先你得要懂他,或者说首先你得成为他的粉丝,然后他才跟你聊,不是说我是他的投资人,我就牛。

三文娱现在也不错,属于动漫领域垂直媒体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接下来会围绕IP内容和动漫人才做专业服务平台。

另一个是做漫画的团队,叫时代漫王,之前做网文。我们投它的时候,它仅有两部作品,算是处于二流阵营,不是特别火。

但他们对自己很有信心,出每一部作品前期都做得非常充分,以市场为导向。这个可能跟他们之前做网文有关,网文与漫画有很多共通点,毕竟都是做内容的。网文这个产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基本上你不用去考虑后端的变现,他们非常清楚这个逻辑,并且按照这个逻辑去做漫画。

他们的漫画作品已经出到第三部,出来两个月,在腾讯月排行榜里排前五。

他们自己也讲,不会做很多作品,但要保证做一部火一部,这就是信心。

他们分析漫威内部管控和创作经验,分析日本动漫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搭建了一套非常适合国内团队运营的体系,这是他们未来不断产生优秀作品的保障,并且能够成为这家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

这个公司投的时候不是特别亮眼,但是投进去之后证明物有所值。

我做投资的两把利器

我做投资有个优势,就是我已经投了行业里面最牛的人,再看项目的时候,如果感觉不好,就请他们来帮我判断。现在收到一些新团队的动画PV(宣传影像),我就扔给投过的动画公司,请其帮我分析,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或者说这个团队做的片子实力怎么样,这样基本的评分就出来了。这一块,我可以完全信任他们的判断。

当然,对于人的判断,还是我自己来,我会听创始人聊自己对公司的规划以及对行业未来的判断。聊完后,我就会有个判断。

做这种判断有很多通用手段,扎扎实实把它用好了,足够你做出正确判断,不需要特异功能。

首先,你要有对于行业的判断,这样你才有标准。每个人接触的面不一样,对行业的理解不一样,你自己这个是最基本的。

另外,我有一帮很牛的智囊团,一个是我们投的企业,另一个就是我在过去接触过的很多优秀的行业里的人,可能我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投他,但是大家都是朋友。有需要他们帮我做参谋的时候,我会去问他们,他们会给我反馈,这个反馈对我来说通常都很重要。

现在互联网对内容产业的渗透很强,我之前一直都在互联网,互联网圈子资源非常丰富。这些人里有大佬,也有对产业非常敏感甚至说非常有预见性的人,也有这种行业里属于巨头型的,比如腾讯、奥飞等。他们的资源可以帮我去判断这个团队未来跟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或做商业化运作时潜力到底有多大。

其实无非就是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你要有自己很笃定的方向和很笃定的对市场预期的判断,包括你对人的一个感觉,这是你自己内心的判断;另外一方面就是你需要有很丰富的、很专业的智囊团参谋,在必要的时候,他们愿意跟你讲真话。

1.3 内容创业,你是想收租子还是想卖包子

徐继业 百度百家号事业部总经理

我10多年前在《21世纪经济报道》待过,算是一个早期的内容创业者。2005年加入百度,做一些市场公关方面的工作,现在负责百家号业务。我和许多媒体伙伴是非常好的朋友,原来更多是求着大家,现在是更好地为大家提供各种服务,这里有种天然的渊源在里面。

卖包子和收租子

内容创业就是西西弗斯困境。西西弗斯因为不受宙斯待见,被宙斯惩罚,每天重复着把石头推到山顶上。

我进《21世纪经济报道》的时候,发现报纸陷入了西西弗斯困境。

报纸依靠上百个记者写稿子,写好以后,印到报纸上去拉广告,卖钱。把报纸卖出去之后,上周工作就没了,从第二周开始干同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重复的过程,也许自己感觉很好,但站在外围来看,很苦很累。

这就像是一个卖包子的,每天早上三四点起来做包子拿去卖,一个卖5毛钱,卖5000个包子,赚2500元钱,还得付房租。而那些房东不需要天天早上起来做包子,一个月收一两万块钱的房租妥妥的。

为什么这两个人的生活会这么不一样?我不是在说收租子的不好,但是你们每个人回到自己的角度考虑下,是愿意卖包子,还是愿意收租子?我现在跟很多自媒体谈问题时总是会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收租子的,还是卖包子的?

内容创业在我们现在看来没有那么幸福,产生的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那么,内容创业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应该怎么转化?

奇葩搜索:“北京哪里车震好”

内容创业可以很赚钱,用一种你可能意想不到的方式。

我在百度待了这么长时间,经常会看到一些奇葩搜索,比如有这么一条:北京哪里车震好?

通过百度搜索,我们会发现一个热心人的帖子。他热爱生活,善于探索,并把一些心得体会记下来,足足有十来页,列了四五十个地方,并配上描述。

这个帖子只是让大家看看觉得好玩,没有什么价值。但如果把它稍微产品化一下,价值输出就大了。我这里就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但没有把它实施,大家试试看是不是这个感觉。

我们把这个帖子里列的40个地点切成POI(兴趣点),通过百度地图关联至实际位置,标好,这样这个数据就可以占领百度开放平台,任何一个人在搜索“北京哪里车震好”的时候,出现的一定是一个名单而不再是一个帖子,并且系统会根据搜索者的地理位置,对文章里提到的每一个地点进行距离排序,工具栏中加上导航系统,还可以加详情页,配上详细描述并配照片。

北京有几千万人口,每天搜这个词条的有一两千人,这个人群具有高度相关性,如果把杜蕾斯广告接进来,价值非常高,CPM(千人成本,广告主为其广告显示1000次所付的费用)可能达到几百元到1000元。你说杜蕾斯的广告投放经理乐不乐意?一天1000元,一个月就是3万元,一年就是30万元。这还只是北京车震,还可以做上海车震地图、天津车震地图,可以获得更多流量,都会变成钱。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更多的是收租子而不是卖包子,不需要每天发布新内容,这条内容放在这里可以用一年。勤快一点的每季度更新一次,因为冬天和夏天的环境可能不太一样。这样我就可以一年休息363天,而在这363天里还能够持续不断地赚钱。

内容资产:视频、直播和VR

大家现在一谈到视频,就会想到乐视、爱奇艺里炒到天价的影视剧集;一谈到直播,就会想到一张张网红脸;一说到VR,就会想到成人娱乐。其实,视频、直播和VR领域都需要大量内容,需求很旺盛,供给非常少,这里面有大量投资机会。

以VR为例,我们去酒店餐厅吃饭,就需要VR内容。如果在餐馆订座时可以看到包间等就餐环境,对于用户来说体验大大提升,餐厅还可以有新的定价方式,比如对订座进行收费。直播也一样,没必要都去找网红直播,就拿旅游景区来说就很需要直播,多装一些摄像头就可以了,让人看看景区里的特色。

互联网现在没有这块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形成一定规模,流量自然而然就会导给你,就会有公司跟你谈,没必要去做供给过剩的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长尾分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不走独木桥,有什么工具可以实现内容资产的积累?答案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以前内容分发主要靠门户,大量流量涌入门户,门户再批量把内容分发出去。最典型的门户内容分发模式就是央视,春晚有几亿人看,少数同质化内容分发给每个人,不管好不好看,反正那天晚上也没别的东西看。

现在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了。随着技术的发展、内容的丰富,分发渠道越来越多。

以百度为例,我们会给每一位使用百度的用户打上兴趣标签,每个人的上网行为,后台都会进行分析,网民群体总体兴趣点已经有65万个,每个人的兴趣点在1000多到2000个之间。

我们对内容也打标签。为什么同样一篇文章,你可能在发布它的网站都找不到,而在百度能找到?就是因为发布它的网站关于这篇文章的标签太少,可能就几个,而百度则把这篇文章里的2000个词全拆出来,每个词都是一个标签,根据用户需求与兴趣点更好地匹配给他。

当我们知道了这个东西之后,可能不会再单纯地专注于那些需求特别高但是供给也特别密集的领域,相反,我们会关注一些高价值领域。比如说,中国只有2000人会关注数控机床领域,这方面的内容如果有很专业的人来做,通过百度平台或其他平台进行分发,就会产生最大的价值。如果没有平台来提供这种机制,那些写数控机床内容的人只能发在期刊杂志上面,还得给人家交钱才能把文章发表出来,这是非常不公平也非常错位的。未来会出现很多技术平台来改变这种状况,也会从中涌现出许多新的投资价值。

内容社区

从简单内容到内容资产,包括IP的开发运营和资产性开发,价值肯定是提升了,但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因为它缺少互动。

有些文章不是文章本身写得好,而是读者水平特别高,也特别活跃,很多文章正文里没说的,评论里说了,这就形成了某种社区。粉丝互动根本就是自己玩自己的,和文章本身无关。作为平台,应该为一般的内容创业者提供互动管理工具和技术支持,平台与内容创业者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我是谁

讲了这么多,出发点就是“我是谁”。“我”到底是干什么的?卖包子的还是收租子的?我是愿意写八卦新闻来竞争流量,还是真的扎扎实实做些与餐馆有关的流量出来?做出来之后就是硬邦邦的资产价值在那边,用户满意,资本满意,最终你自己最满意,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1.4 内容项目投资:投石问路三件事

郭浩 神马娱乐创始人

我们创建的这家公司叫神马娱乐。神马娱乐比较特别,它关注泛娱乐生态,但公司没有部门,而是投资若干创业团队,大家在一起联合办公,让他们来完成整个产业链构建。我和神马娱乐的股东们跟创业团队一起工作,不仅投入资金,更多的是投入产业链相关的资源。目前已经有一个内容上游团队、一个影视制作团队、三个影视娱乐衍生品团队,由于做了多年广告,我们比较重视衍生品的变现。

我们投项目,内部共识是产业链思维,产业链上需要某段链条,将来有可能帮助我们成长为大树,我们才会去投。下面只说内容项目这个链条,我们看内容项目,通常会看三个方面,来决定是否投资和孵化这个团队。

第一个方面,内容创业者能否站在产业链高度,是否懂产业链,其团队结构能否完成产业链转化,这方面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个人越来越不太赞成内容创业者站在产业链的一端来做创业。你看看目前的内容变现,仅仅持有IP,越来越难在这种千军万马的局面下杀出来,内容项目或IP运营者需要更主动地挖掘或构建产业链下游资源。如果仅仅靠内容分发,却不真正弄懂产业链下游在发生什么,内容下游生态如何构建,很难想象这样的内容项目可以真正孵化出好内容。

第二个方面,追内容创业不能跟风,用消费升级眼光做内容孵化,看跑道前方。

如果只是看到一个风口,大家就追着去投,这种模式会导致投资人越来越质疑自己。我个人看内容项目,基本上还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看。大家谈社会发展趋势,眼下一个热词就是消费升级。

我最近在孵化一家少儿图书版权公司,不止一个人问我,市场上这么多少儿图书团队,你为什么还要孵化这个团队?回答这个问题,你得观察少儿图书领域的消费升级是不是到了一个转折点。

我们既在跟图书从业者访谈,也在跟为人父母者交谈。拿幼儿绘本来说,图书业者讲引进版权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们反馈是好书还是不够。我们孵化这个团队,目的很简单,引进为辅,培养原创为主,高创作投入,坚持高标准打造幼儿绘本,且强化绘本里面符号化的图像元素。

高标准的幼儿绘本可以迎合消费升级,可以获得竞争先机。问题又来了,图书行业不是高利润行业,怎么支撑高创作投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一个方面,推动这个团队主动出击产业链下游。

好在我们投了三家衍生品公司,一家叫剧好玩,一家叫神马好玩,还有一家叫尚诚文化,在产业链下游的实战案例亮点很多,这些经验和资源都可以帮助我们的少儿图书团队长成大树,让他们学会绘本形象授权,让他们从下游的童装、童鞋、文具、箱包等产业获取丰厚而持久的利润。

第三个方面,内容创业者要对内容怀有敬畏之心。

内容创业者对内容是不是怀着敬畏之心,它是我去判断一个内容项目的终极标准。前几天朋友圈转了一篇编剧朋友的文章,里面说了一句很狠的话:很多人现在不是写作品,而是写产品;甚至有些人不是写产品,而是在写理财产品。

码一大堆IP赶紧变现,这样的生态,怎么能指望其将来长成一棵大树?

敬畏之心从何判断?最好的敬畏之心就是专业,懂影视专业的内容团队来做影视内容孵化,懂母婴市场的内容团队来做幼儿绘本。他们首先懂,然后爱,而不是满脑袋装着融资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