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血脉中的本能——亲人情感(1)
两人勾肩搭背、欢声笑语,甚至涕泪四溅,那肯定不是母女;相反,若两人捶胸顿足、面红耳赤,甚至厉声呵斥,那可能是父子。亲情的外表从来就没有浓妆艳抹,而是素面朝天,随性自然,像晨岚,也像白水——两个人在街上碰头,简单地问一句“吃了没”,他们可能是兄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子情深
2004年11月5日,台湾发生了第一宗孕妇死后剖腹产子的奇事。当时,一位来自高雄的产妇在生产之前遇到了火灾,当她被救出后,已经全身烧黑,而且没有了心跳。奇怪的是,孕妇用双手护住的肚子部位却相对完好,医生检查之后,才发现孕妇肚子里的婴儿还有心跳。医生们商量后决定施行剖腹生产,结果顺利地接生了一个白胖健康的男婴。
这位在火灾中去世的准妈妈是一位37岁的高龄产妇,通过人工受孕的方式,好不容易怀上了胎儿,却不幸遭遇火灾。从她护住肚子的姿势中可以想象,在火灾发生之时,她定是用尽全力护住未出生的婴儿,最终保证了孩子的存活。在中外的医疗史上,孕妇在弥留之际能够剖腹产子的案例已属少见,孕妇死后胎儿仍能存活的现象更算得上罕见了。不得不令人感叹,这是生命力的顽强,也是母爱的伟大。
在文学、电影、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母爱”已经成为亘古不变的主题。母亲的爱,永远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它胜过一切,也大过一切,就像印度有一句俗语说的一样:“世界上的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实的、永恒的、不灭的!”
世界上的母亲千差万别,唯独母爱是共通的,在某种程度上,人类母亲和动物母亲也是共通的。动物母亲一定会将后代哺育到能够独立觅食,才会放走它们,继续生育下一代;人类母亲则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用时时刻刻的爱心呵护着子女的成长。在人生路之初,母亲给予子女生命,接着是一次次的谆谆教诲、一顿顿的美餐以及一件件新衣,接着是一顿顿、一件件以及一次次。当然,也有子女远游时,“临行密密缝”的衣裳、“意恐迟迟归”的心情。
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能够流传千百年至今,并不是因为诗歌的措辞有多么的高深,而是因为它真挚而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和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原始、最稳固的感情,母子之情从来都是感人肺腑,能够引来众人共鸣的。
深沉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护佑着子女们,尤其对于那些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孟郊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年近50,多年来,他始终仕途不顺,不得不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日子。每一个离家远行的儿子,都无法忍受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况且,饱尝过世态炎凉之后,孟郊更加体会到母子亲情的可贵。
当你成功之时,无关之人都会过来与你称兄道弟;当你拥有成就时,多数人都想要借着这道光环,分得一星半点的好处。试问,有谁会在你失败时倾囊相助,又有谁会在你孤单寂寞时耐心陪伴?答案是:只有母亲。唯独母亲、母爱,永远比恋人的爱情誓言更忠贞,比条分缕析的合约更可靠。尤其是像孟郊一样漂泊在外的游子,往往能体会得更加亲切而真挚。
方明宇就是一个如同孟郊一样的游子。半生奔波、劳累之后,明宇小有成就。开着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事业顺风顺水地进行着;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妻子善良体贴,女儿乖巧聪明,对于一个年过40的男人来说,他仿佛已经拥有了幸福生活的一切。可是,每当在车上或者飞机上的梦中惊醒时、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昏昏欲睡时、或者在异地宾馆午夜梦回时,明宇总是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妈妈坐在床边、轻轻摇着蒲扇的夏天。
每次想到这些,明宇总是一副愧疚、无法释怀的样子。对远在家乡的母亲,他心里总是带着歉意的。他的成功无法与母亲分享,他的喜悦无法让母亲知晓,即使是电话上的联络,也是母亲在那边一个劲儿地关怀,“还是很忙吧?”“累不累呀?”“踏踏实实地,别一天到晚地和媳妇吵架!”……多少年过去了,明宇都不知道母亲的手有没有变得更粗糙?头发是不是变得更花白?脊背是不是变得更弯曲?
岁月真的是把杀猪刀,夺走了明宇的青春,也让母亲年华不再。实际上,因为父母晚婚,当明宇开始懂事时,母亲已经30多岁了,也就是说,他根本无缘见识母亲的风华正茂。可是,即使经过多年生活的打磨,母亲的皮肤依旧光滑白皙,双手也是温暖而灵巧。在北方冬天飘雪的夜晚,明宇总是在一觉醒来时,望见母亲坐在灯下织毛衣的身影。迷迷糊糊睡去后,母亲的身影好像也跟着走进梦里,不知道多少个梦境之后,天亮时,明宇已经有新衣服穿了。
母亲是慈爱的,同时也是严厉的,尽管父亲一再叮嘱她说小孩子“记吃不记打”,母亲却依然喜欢用体罚手段教育明宇。第一次是因为糟糕的考试成绩,第二次也是因为糟糕的考试成绩,第三次依然如此。在那个除了求学没有半点出路的小城镇里,唯一能够让母亲感到自豪的途径就是教育出一个有出息的儿子。
幸好,母亲并不是恨铁不成钢,明宇是聪明的,也是要强的。他的早熟一方面来自母亲的教育,一方面来自逐渐对自己、对家庭的认知。父亲是一个文化不多的工人,除了车间的工作之外,喝酒打牌就是他的全部乐趣所在;母亲则是一个曾经向往过大学校园,想象过都市生活的梦想家。明宇小的时候,母亲曾经给他讲过无数个来自异域的故事,还说带他去天安门,带他去看海,带他去看英国的大本钟,可惜,这些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多年后,明宇利用工作的机会实现了童年时的愿望,却忽然意识到,这些地方可能是母亲曾经向往的地方,也是母亲从小种在他心中的梦,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的梦境,他也不会让自己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18岁那年,完全出于年少时的叛逆和不懂事,为了逃避母亲的严苛管教,明宇在高考志愿上报了一所离家很远的南方大学。如他所愿,火车的旅程经过了半个中国,将他带到了一个远离母亲,远离责罚的陌生的地方。这是他最初的简单期望,没想到,却让他再也回不去家乡。
临行前,母亲连着熬夜几天,为明宇织了一件毛衣。虽然明宇多次叮嘱,大学所在的城市属于南方,冬天并不会冷。实际上,在明宇的想象里,南方的冬天是温暖的,吹着和煦的风,就像北方的春天一样。到最后还是明宇错了,南方的冬天的确不像北方一样干冷,却也没有春天的阳光和和煦的风。严重的湿气充满了室外和室内,到处都是阴冷阴冷的。这时候,母亲织的毛衣派上了用场,穿上之后,浑身上下都暖和了。直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那件毛衣依旧放在卧室的衣柜里,对于明宇来说,那不仅是一件毛衣,而是象征母亲的存在。
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很多人从小学就能背下来这一整首诗,却不见得人人都能体会其中深刻的感情。粗布麻衣,没有绫罗绸缎穿着体面,没有雪纺真丝穿着舒服,却因为有母爱的参与,而有着不一样的味道。
爸爸是一个厉害的人吗?——父亲榜样
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我出生了,但……》中,导演探讨了“爸爸是一个厉害的人吗?”这个问题。
吉井先生一家搬到了新的住处,对于家中的两个男孩——吉井兄弟来说,新住处的一切都是新的,他们需要去认识新的朋友,去陌生的班级听新老师讲课,当然,也需要融入一个新的社交圈子中,成为当地孩子中的一分子。
吉井兄弟个头小小,却非常聪明,他们机智应对当地孩子王的欺负,甚至找到了帮手,成功地教训了孩子王,成为伙伴群体中新的领导者。在孩子群中,吉井兄弟充当了所有人的“大哥”,连岩埼先生家的小少爷也不例外。只要吉井兄弟运用“法术”,他就会乖乖地躺在地上,在没有解除法术之前不可以擅自起来。
原本,小孩子的世界就是简单的、天真的,可是,当小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发生交汇,一切都变得复杂起来了。一天,岩埼家的少爷准备趁父亲邀请朋友看电影的机会,请他的小伙伴到家里,经过一番“筛选”之后,吉井兄弟顺利入选。巧合的是,当天吉井先生也在场——他是作为岩埼先生的下属参与其中的。
岩埼先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喜欢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拍下来,于是,他请朋友观看的电影便是他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看到人的形象以或是搞笑、或是悲伤、或是欢乐的样子出现时,忍不住哈哈大笑。可是,当吉井先生的样子出现在电影画面上时,欢笑声变了样子,也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意义。
吉井先生虽然穿着西装革履,在岩埼先生面前却是丑态百出,甚至用各种丑化自己的方式活跃气氛,试图取悦岩埼先生。吉井先生的行为被影像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于是,未曾亲临现场的人重新获得了喜悦,连岩埼先生都变得乐不可支。当众人享受“小丑表演”带来的欢乐时,吉井兄弟却感受到心理上的刺痛,心情低落,目睹了父亲的丑态和众人的欢笑之后,两人难过地偷偷溜走了。
夜深后,父亲回到家里,把他从宴会上带回来的点心分给兄弟俩吃,没想到两个孩子毫不领情,还站出来“大闹天宫”。愤怒的哥哥站出来质问父亲:“你要我们做厉害的人,可是,你是厉害的人吗?”“你为什么要对岩埼先生卑躬屈膝?”父亲解释一番后,依然没能获得孩子们的谅解,哥哥甚至放话说:“如果我长大了也要像你这样的话,我宁肯不去读书!”
面对父亲这个伟大形象的崩溃,面对父亲说出“爸爸要从岩埼先生那里领工资,否则你们就没有饭吃”的辩解,哥哥宣称“从明天开始不吃饭”,以此表示反抗。弟弟向来跟随哥哥,这一次也没有例外。从第二天起,兄弟俩便开始用绝食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骨气,虽然弟弟饿得勒紧裤腰带,哥哥要去啃草根,也坚决不吃饭。
直到妈妈端来了热腾腾的饭团,原本就意志力薄弱的弟弟终于没能抵挡住食物的诱惑,拿起饭团就吃,当然,他没忘记分哥哥一份。这时,体验过饥饿的滋味,兄弟俩才终于理解父亲,不再认为父亲是一个无能的、懦弱的人。
说起来,吉井兄弟之所以无法忍受父亲的丑态,主要是因为父亲在他们心目中的伟大形象动摇了。在他们看来,父亲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父亲曾经叮嘱过哥哥:“你要在书法课上拿到‘甲’,因为爸爸当年就得过‘甲’。”父亲也曾因为两兄弟的旷课,而严厉地批评过他们,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将来成为非常厉害的人。
然而现实是,即使吉井先生非常优秀,依然不得不在自己的上司面前卑躬屈膝,百般讨好,甚至为了方便讨好上司,特别搬到离上司住处近的地方。这一切都是成人世界的游戏,吉井兄弟自然不会懂得,想必,若不是两人饿得肚子咕咕叫,也不会理解父亲的辛苦和食物的来之不易的。
小时候,父亲的形象总是无所不能的:他会开车,会钓鱼,会把小木棍削成人偶,还会讲一大堆好玩儿的故事。父亲总是那么自信,让孩子崇拜他,并且以父亲的形象自比,试图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一项统计显示,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父亲的关系较大,有30%的大学生认为,父亲的言行影响了自己的成长,有人甚至坦言,自己就是父亲的翻版。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伟大父亲”的形象,不管长大后看到了多么斑驳的现实,看到了多少生存的不容易,儿时的父亲依然是高大的、全能的、让人心理上充满安全感的。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来说,父亲的存在就像是一个目标、一个榜样,甚至成为人生的一个指引。
明宇的父亲非常喜欢喝酒,每天下班之后,都要约上同事,到单位附近的酒馆喝上几杯。早的时候八九点回家,如果碰巧一群朋友都来了酒兴,则可能喝到半夜才回家。父亲一再宣称“我就这么一个癖好”,却也无法避免母亲和他的争吵。
有一年冬天,天空下着鹅毛大雪,积雪把路面铺了厚厚的一层,走起路来还会嘎吱嘎吱响。父亲下班之后,简单地吃过了晚饭,就和往常一样出了门,朝着酒馆的方向走。没走多远,父亲就听到后面嘎吱嘎吱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明宇。
明宇背着书包,沿着父亲留下的脚印一蹦一跳地往前走,小脸冻得通红,整个人却非常兴奋。等明宇走到跟前,父亲问他说:“你干啥呢?”明宇说:“爸爸你看,我踩着你的脚印走过来,就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了,好有趣!”明宇的话让父亲心头一振,父亲心想:“如果儿子一直顺着我的路走,以后也一定会走到酒馆去吧。”想到这,父亲立刻改变了方向,把明宇送回了家。
实际上,人格的很大一部分的确来自父亲的影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母亲的爱让人迷恋,父亲的爱让人成长。母亲过度地爱护儿子,只会让他停留在小男孩的状态,永远都长不大。他会不喜欢和别人接触,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到了参与社会交往的年龄,依然无法离开母亲身边。父亲在儿子的人生中,则是作为榜样的形象存在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需要借助父亲的榜样力量来克服俄狄浦斯情结,从而度过人格发展的危险期,继而通过模仿父亲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6岁之前,孩子需要的是母亲温柔的怀抱和无微不至的呵护,过了6岁,父亲则成为孩子的榜样,男孩透过父亲建立自己的人格,女孩则通过父亲的形象建立对异性的最初印象。因此,在父亲缺失的家庭中,男孩的损失往往大于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