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内楗篇第三
顺耳的忠言更有力量
原典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译释
君臣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候看起来好像很疏远其实却很亲密,有时候看着很亲密,实则很疏远。有的人在帝王身边,却得不到重用,有的人虽然离帝王很远,却能被重视起用;有的人天天在帝王面前,却始终得不到帝王的信任,有的人虽然不经常在帝王身边,但帝王却能听到相似的声音就想起他。凡事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再平凡的事物都与本质相联系。或者与道德相联系,或者以朋友友谊相联系,或者靠利益相联系,或者以志同道合相联系。说明自己的意思,要做到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依靠就依靠,想离去就离去,想获得就获得,想思念就思念。就像母蜘蛛领着一群小蜘蛛,出来的时候不留痕迹,进去的时候也没有知觉,独来独往,谁也阻止不了。
解读
讲究方式,进顺耳之忠言
历史上直言敢谏的最著名人物要数唐太宗时期的魏征了,但是看一下魏征谏言的过程,就会觉得这个人虽然是出于好意,但不懂得给皇帝留面子。而宋太宗时期的寇准,就聪明多了,他敢在金殿上拽皇帝的衣角,更敢拿鞭子抽皇帝,却被皇帝喜欢得不得了。宋太宗说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征,但寇准却没有魏征那般凄惨的下场。他生前燕舞升平,富贵一身,虽遭奸佞所害,但死后英明永载史册,任后世凭吊。
那么同为谏官,魏征为何不如寇准呢?这缘于寇准在谏言时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他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说的时候用什么方式表达,不能说的时候用什么方式表达。而这也正是鬼谷先生在《内楗篇》中所讲到的。内楗,就是通过内心的谋划,做出让对方心服口服的谋略,《内楗篇》在古代其实就是教人如何游说君王的论章。鬼谷先生开篇即言:“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也就是说,合理地运用内楗之术,就能无所不能,让帝王从内心深处离不开一个人,而我们提到的寇准,就达到了这样的水准。
有一次寇准在朝堂上大胆进谏,自古忠言逆耳,宋太宗气得坐立不安,恼怒不已。没等寇准把话说完,就起身往后宫走去,谁知寇准急忙上前,拽住太宗的衣角,劝太宗把话听完。太宗哭笑不得,只好稳住情绪听寇准把话说完。正是这件事,让太宗对寇准青眼有加,遂赞道:“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后来,寇准认为当时朝廷处理的两起贪污案有失公允,就准备旧事重提。但他考虑到这是对太宗处事的否认。所以,这次他没有直言,而是借太宗议政之机,引用前人言论,影射太宗处事不公。太宗是聪明之人,自然听出了话外之音,这次他没有给寇准机会,当即拂袖而去,回到了后宫。但是回到后宫以后,太宗考虑到寇准此言是必有因,所以他又召寇准进来问个清楚。谁知寇准这次也不干了,非要召集群臣一起才肯说,待群臣毕至,寇准便将之前的两起贪污案重新提起,指出朝中大臣家属贪污金额巨大却轻刑逃脱,而地方小吏的贪污数额很少,却被处以极刑,实有不公。
太宗立即追问是哪位大臣家属,寇准如实指出是参知政事王沔,太宗严厉斥责了王沔,对寇准的正直大加赞赏。从此以后,太宗知寇准可用,提拔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也就是从这一时,太宗就离不开寇准了。有一次寇准被人诬陷,太宗将其贬到青州去。寇准被贬之后,太宗终日不乐,经常询问寇准的情况,过了不久,就找了个理由,把寇准又召回了京城,并提为参知政事,即为副宰相。
有一次,太宗提起“储君”之事。这是太宗的心病,无人敢提,当初有一位大臣提出此事,被太宗贬到岭南去了。而此次太宗主动提出此事,可见对寇准的信任。寇准也是心知肚明,太宗是以“皇弟”身份继承大统,且太祖之死又有“烛影斧声”之说——人们认为是太宗弑兄继位。其中涉及诸多因素,稍有不慎,便可引来杀身之祸。寇准思来想去,便说道:“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太宗闻言屏退左右,凑到寇准近前,问道:“襄王怎么样?”寇准立即跪拜道:“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太宗心里怎么想的,寇准心中有数,所以就顺水推舟,请太宗立即决定立襄王为储。
历史上,能够得到皇帝眷恋青睐的臣子并不多见,寇准就是一个,其原因就是他俘获了宋太宗的心,在与太宗接触过程中做到了恰到好处。试想一下,我们在工作中,有没有被上司领导这样对待过呢?我们在与领导的接触中,是不是也做到了恰到好处呢?
现实中,有些人抱怨待遇不公,自己怀才不遇,其实他这是在逃避,为自己的无能在找借口。我们从来不排斥有个性的人,不同流合污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但是远离和杜绝这些都不是上策,最智慧的做法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改变这种状态。那么在工作中,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做到了直言敢谏呢?有这样的机会时,我们是否做到了合情合理呢?
其实,这一切的根本还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我们自身不求上进,只想着不劳而获,那么这一切都无从谈起。《鬼谷子》是一部为有志者、有能者开辟成功道路的法典。
上司、同事有错时,我们可以直言指出,可以委婉暗示,也可以借机提醒,但需要区分场合。公开场合的时候,如果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可以委婉暗示,都是内部人员的时候,我们可以借机提醒,当然也可以在私下里直截了当地指出其错误。这些都是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处事之道。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方法,具体实践还需要我们在实际交往中,通过了解对方的各方面因素,再做决定。
但是,置之不理,放任不管,甚至是同流合污绝不是一个可取的行为,即便这样可以和领导、同事打成一片,成为“生死同盟”,但不会获得最后的成功。因为历史上以及我们身边这样的案例太多太多。
只有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氛围,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才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忠言之所以逆耳,是因为指出对方的不足,触到了对方的痛点,我们之所以进忠言,是因为不希望对方执迷不悟、一错再错。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采取的方式不当,会让对方对我们恨上加恨,而如果懂得挑选时机,注意分寸,就会让对方对我们另眼相看,感恩称谢。做到这些,“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的情况就不会是不可能的事,“内楗之术”可以让一切变得有可能。
鬼谷子鉴赏哲思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由爱生恨很简单,难的是由恨生爱。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句顺耳的忠言,抵得上赠他千金。
揣摩时宜,低调提建议
原典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
译释
“内”就是采纳意见,“楗”就是进献计谋。想要说服他人,先要暗中揣测,谋划事情,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要暗中分析是否可行,深入辨别得与失,以便影响对方的意志。各种策略的运用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变,以便与对方的想法吻合。三思后再进献计谋,应该顺应形势的变化。有与对方意见不合的,那就暂时不要去做。要把握时宜,从对自己有利处入手,促进事情的转变。用这种方法进言而被对方所采纳,就像门管接受门楗一样顺利。
解读
随时变通,巧妙进言
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相信知道这句话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阿里巴巴的员工,但不要忘了,就连马云自己都不敢保证,他的员工永远忠于自己,他的公司没有跳槽的员工。
员工跳槽,大部分是员工自身的原因,与公司环境和工资待遇的关系并不大。每个公司都有其弊端存在,阿里巴巴也不例外,而这些弊端在很多情况下,管理者是无法或者是难以发现的,只有整日工作在其中的员工才能看得清楚明白。有人受不了这种氛围,于是,就会选择离开。可如果总是抱着这种态度,那么在哪一家公司也不会待长久。
我们都知道,公司讲究资历和能力,谁都希望在一家发展前景好的公司长久地干下去,资历越高,贡献越大,待遇也就会越好。既然如此,就需要与公司融为一体,以公司利益为重。工作中的每一个弊端都会在不远的将来对公司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员工去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向上级反映,或与同事沟通。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不断完善工作环境。同事之间互相扶持,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而如何向上级提建议,并不像说起来那样简单。历史上有很多向皇帝进谏不成反被杀的案例。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有因为直言而被排挤打压的案例,这些教训是我们身在职场所必须明白和吸取的。
直言,是一个人有担当、有责任的表现,不能因为惧怕就不为,但是如何才能使对方接受,而又能避免麻烦,是有学问的。《鬼谷子》在此告诉我们:“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意思就是说,我们在提建议的时候,事先要考虑好,不能随意为之,要考虑是否可行,对自己是否有负面的影响,能不能打动对方。而且对方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变化,我们要根据对方的各种变化而调整应对的策略,不能使自己处于被动。一定要考虑周全,局面不利于我们的时候,宁可不说也不能“胡说”。
赵孝成王刚继位时,由于年纪尚轻,便由其母赵威后代为摄政。而秦国则趁此时机,大举进攻赵国。形势危急之下,赵太后便决定向齐国求援。齐国答应出兵的条件是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入齐作人质。赵太后由于溺爱长安君,便执意不肯。大臣们纷纷进谏劝赵太后以国事为重,但是赵太后还是不答应,并下令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而此时赵国的情况唯有齐国出兵援救才能化解,大臣们苦思冥想也没有好的计策。此时掌领国家大权的左师触龙便打算再次进谏赵太后,但他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来意。而是在见了赵太后之后,跟太后聊起了家常,询问太后的日常起居,原本有戒心的赵太后此时神色缓解了不少。
触龙接下来还是没有说明旨意,而是向太后诉说起了自己不成器的小儿子,希望太后能让其进宫当差,保卫王宫。听到小儿子,赵太后便开始动容:“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则表示:“甚于妇人!”而赵太后则表示不信,所以就笑道:“妇人爱得更厉害啊!”而触龙则认为太后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
触龙说:“父母爱子女,自然要为他们的长远考虑。太后送燕后出嫁时,燕后都上了车您还恋恋不舍,惦念、哀叹她的远嫁,您也够伤心的了。但送走以后,每逢祭祀您都要为她祈祷,希望她不要回来。这难道不是从长计议,希望她平安、她的儿子继承王位吗?”太后回答说:“是的。”
触龙又说:“上推三代,建立赵国的时候,那些被封侯的赵氏子孙,还有在位的吗?”太后回答:“没有了。”触龙进一步问道:“除了赵国,其他诸侯国还有吗?”赵太后表示:“也没有听说过。”
这时候,触龙才说明来意:“那些诸侯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则累及子孙。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不好吗?其原因不就是因为他们位高却无功,俸厚却无劳,且拥有的宝器过多了吗?现在您溺爱长安君,让他地位高贵,赐给他封地,还给他那么多的贵重宝器,却不趁此时机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鹤归去,长安君凭什么立身赵国呢?所以老臣才认为太后爱长安君不及燕后。”
赵太后被触龙的话打动,所以便说:“是的,那就按照你的意思去办吧。”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起初决意不肯让长安君为质出使齐国,“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赵国当时的情况是绝对不允许赵太后顾念母子私情的。所以大臣们都出来劝诫,最终却引来赵太后的“唾其面”。这时候德高望重的左师触龙便站出来,同样的话题,却以不同的方式成功劝说了赵太后,使长安君出使齐国,解了赵国的燃眉之急。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触龙一开始与太后谈饮食起居,其实是在试探,是在了解情况。在了解到太后对他有戒备之心的时候,没有急于说明来意,而是通过“爱其幼子”这个太后极为感兴趣的话题,与太后建立进一步的关系。
在进一步了解到太后的情绪有所缓和之后,触龙就用同为“爱子”之人,为儿子冒死索要职位的借口,表达出“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之情,与太后产生共鸣。此时二人已然是聊家常的状态。触龙还是没有唐突,而是有先后顺序地指出太后爱子不如爱女,先是说明太后在女儿出嫁时的悲伤神情,而后再说到希望子嗣继承侯位上。
接下来,触龙通过连续的提问,意在说明君王的子嗣为何很难继承其爵位。最后才进入主题,让太后明白,如果一味地溺爱长安君,让他养尊处优,将来他就无法在赵国安身立命。这其实就是《鬼谷子》中“与阴言者,依卑小”,让太后想明白,如果现在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那么其后果就是他无法立身赵国。
由此我们可以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提建议,说想法,但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候需要开门见山,有时候需要循循善诱,有时候需要注意场合,有时候需要措辞得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需要看清形势,不能盲目,不能冒进,才能通过巧妙的布局,击中对方的内心。
鬼谷子鉴赏哲思
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御手段,工作中遇到问题不应逃避,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建言献策,不光可以化解危机,还可以让上级领导从中看到我们的能力,从而对我们青眼有加,让我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与居上位者言谈需谨慎
原典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译释
谈论以前的事情,要顺着对方的意思说,谈论未来的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要懂得变通。善于变化的人,总能把握住地势的变化,以及天时的演变,只有这样才能育化四季,驱使鬼神,合乎阴阳,滋养人民。因此只要看对方的行事方式,就能判断其志向。凡有意见不合的地方,说明未全然领会对方的意图;如果合对方之意,却没有效果,那么就要表面上亲近,私下里疏远;如果意见不合,那么就要敬而远之,圣人是不会为之谋事的。
机智灵活,谨言慎行
中国鬼谷子研究学院院长兰彦岭在一次讲座中遇到一位学员对他说:“老师你不要讲了,你讲这些被小人听去,岂不是要危害社会?”兰彦岭院长则回答:“《鬼谷子》本身是没有正邪之分的,用‘正’则正,用‘邪’则邪。其实任何学术思想都有其负的一面,这是事物规律,是无法改变的。而这些思想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每一个传播者都希望能用之以正。况且,用之以正能成功的,谁还会用之以邪呢?”
所以说,我们在此都是传播正能量的,《鬼谷子》所言对象,也都是针对具有较高道德品质的人而言的。“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这段话就表明了鬼谷先生的立场:我所言都是富含正能量的建议,你认同并采纳了我的意见,却不实行,没有结果,那么我就会与你表面正常往来,私下里却远离你;如果我与你的意见不合,那我只能敬而远之,圣人是不会帮助这种人的。
众所周知,商纣王宠幸妲己,荒淫无度。他的叔父和兄弟都去劝说,可他就是不听。他的兄弟微子见他不听,考虑国家灭亡在所难免,便离开了他;他的叔父箕子也意识到了这种后果,就装扮成奴隶,假装疯癫。
微子和箕子为了趋利避害选择了远离纣王,而纣王的另一位叔父比干,则不甘心,进行死谏,最终被纣王挖出了心脏。这个故事早于鬼谷先生的时代,可见鬼谷先生所言是不虚的,是根据历史教训总结出来的。谏言也是要分人的,对于小人或者是冥顽不灵的人,我们只能选择远离。
所以说,我们在解读《鬼谷子》的时候,已然站在了优良品德的高度上。当然,现实生活中,并不都是道德高尚的人,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我们就要采取谨慎的态度。
工作中,同事之间的往来较为频繁,而与上司之间的交流机会会少很多,由此对上司的了解也就会很少。那么,我们在建言献策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说话的分寸。“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意思就是说,在谈论以前的事情时,可以顺着对方说,因为都已经过去了,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了,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在谈到未来的时候,如果还是一味地顺着对方,就会显得没有主见,让对方觉得自己只会敷衍。这时候可以有不同观点,但一定要注意变通,明确什么时候该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该退而求其次。
所以说,善于随机应变的人,是能够把握各种规律的,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得四季变化的道理,明白阴阳相生相克的发展规律。我们如果能做到审时度势,那么就能通过对方的行事方式,甚至说话语气判断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明白这些也并不代表我们就能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我们的目的是让对方采纳我们的意见,而不是听我们讲道理。这个过程一般就是先顺着对方的话,然后在顺着对方的同时不断地导入自己的思想,使对方认同我们的思想,接着就是通过思想引导,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最后就是采用“捭阖之术”让对方心服口服,从而达到使对方采纳建议的目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并不是那样简单,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谨慎对待,随机应变,找准机会随时切入。
大学士纪晓岚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机智敏捷。据说有一次,纪晓岚与其他大臣在校阅书稿。由于时值盛夏,纪晓岚身体肥胖受不了酷暑,便将官服脱掉,光着膀子。
不承想,乾隆皇帝来视察工作,当纪晓岚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再穿衣服了,情急之中,只好一头钻到桌子底下。其实,乾隆皇帝早就发现纪晓岚了,但他却装作毫不知情,借机询问书稿进展情况,久久也不离去。见纪晓岚还没有动静,乾隆皇帝干脆就坐了下来,并示意其他人不要作声。
纪晓岚此时早已经忍耐不住,忽然听见没有声音了,以为乾隆皇帝已经离开,便急忙往外钻,边钻边问:“老头子走了吗?”话音刚落,就看到乾隆皇帝正坐在椅子上,神情严肃地看着他:“纪晓岚,好大的胆子,胆敢叫朕‘老头子’,你给朕做个解释,否则就要了你的脑袋!”众人见状,都为纪晓岚捏了一把汗。
可纪晓岚并没有露出惊恐的神情,而是神情自若地说道:“万岁之称,无疆之寿,岂非‘老’者?一国之君,万人之上,岂非‘头’也?九五之尊,天之骄子,岂非‘子’乎?故称之为‘老头子’!”
乾隆皇帝听了这番解释,不禁喜笑颜开,非但没有责罚纪晓岚,反而赏了他。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纪晓岚在危急时刻的应变能力,而且也透露出他的机智。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能力就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显现出来的,这也是领导考核员工极为重要的方面。
我们都知道,领导大都也是从小员工做起的,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会在其成为领导以后趋于固定化。但时代在发展,有些时候,他们的思想和观点确实是不适合时代发展了,而我们在看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可以为其指出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用一些说服技巧的话,就很难打动他,但是如果我们能有一些随机应变的发挥,那么就很容易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变动的点上,而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点”,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让他们接受的目的。
鬼谷子鉴赏哲思
合理的建言献策,是对整个公司的负责,也是自我能力的一种体现。如果说,积极的建言献策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团队,那么谨言慎行,随机应变,将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基石。
分清情况,从容驾驭
原典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译释
所以说,与对方遥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与对方心意暗合;与对方亲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对方志趣不合;任其职而不能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效果;离去而能再被招回来的人,是因为他的意见被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王左右,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言行不得体;在遥远的地方听到消息便会想起的人,是因为其决策相合,待其参谋决定大事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还没有弄明白对方是哪类人之前就去游说,定会事与愿违,在还未掌握实际情况之时便去游说对方,定会被否定。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如此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才能来去自如,既可坚持己见,亦能随机应变。由此而言,圣人安身立命,当有先见之明,方能驾驭万物。
解读
认清状况,才能驾驭自如
如何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呢?其实这就是我们白话所说的:交人要交心。二人彼此交流,如果都心存抵触,那么一场谈话势必会虚伪造作,既交不了朋友,也谈不成合作,那么这次沟通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人与人交流都是有目的性的,都是希望对方能明白、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双方也可以通过这些观点对彼此进行评价。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真诚、虚伪造作甚至是认为别人看不穿自己的弄虚作假,那就大错特错了。一次两次有可能骗过去,但长久下去终是会露馅的,最终是得不偿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除了朋友亲人之外,最需要沟通的就是领导和生意伙伴。因为他们决定着我们的工作前景是否顺利,所以说,与领导之间的合理沟通,是我们工作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各方面能力都相当的两个员工,领导喜欢这个却不喜欢那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喜欢的员工做到了心灵上的良好沟通。这种心灵上的沟通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彼此的感情,“一见如故”的意思说的就是这种心灵交流,也只有这种真心实意的交流,才能做到“酒逢知己千杯少”。
但与领导的沟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领导不同于同事,我们在沟通交流中必须注意分寸和方式方法。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上下功夫。察言观色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变化,神色转变来判断对方当前的状态,是否能够接受我们提出的意见,或者能否与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沟通。而审时度势则是要通过当前形势的转变,分析出我们接下来的话题是否适合当时的场景。不然的话,就会言不当时,语不达意,给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用《鬼谷子》中的话说就是:“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所以说,我们要把握住时机,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话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才能被领导认同并采纳。
乾隆是一位长相英俊的皇帝,自然也喜欢英俊的官员,和珅被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纪晓岚却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大胖子,他也知道乾隆喜欢英俊的男子,而自己又无法从相貌上获取乾隆的青睐,就只好扬长避短,选择用自己的才华赢得乾隆的赏识。
纪晓岚金榜题名以后,便进入了翰林院,但是在人才众多的翰林中被发现,实属不易。纪晓岚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引起乾隆注意的办法。
刚进入翰林院第一年的元宵,乾隆命群臣书写字谜,悬挂于皇宫各处,以待观赏。纪晓岚认为这是一次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于是他写道:“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果然,到了赏灯猜灯谜那天,乾隆猜不出谜底,便召见出谜之人。纪晓岚见到乾隆以后便将谜底说了出来,即“猜谜”。乾隆听后对纪晓岚的才华大加赞赏,加上纪晓岚的老师刘统勋在一旁的夸奖,乾隆便记住了纪晓岚。
但是仅有一次并不能够加深乾隆对纪晓岚的印象。第二次是在乾隆读《论语》的时候,正好是纪晓岚伴读。在读到“色难”一词时,乾隆叹道:“此二字颇不易属对!”而纪晓岚在一旁看准时机,马上回答道:“容易。”乾隆见纪晓岚随口说出,便让他把下联说来听听。纪晓岚则一本正经地说:“已然对出。”乾隆这才明白,原来“容易”正好对“色难”。这一次又让乾隆对纪晓岚另眼相看。
而第三次,则让乾隆完全接受了其貌不扬的纪晓岚。那是乾隆五十大寿的时候,皇帝过寿,文武百官自然要献诗贺寿,内容无非就是些歌功颂德的诗句。纪晓岚不想落入俗套,既要表现出祝寿的意思,还得展现自己的才华。于是,便拟了一副对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此联一出,便引得百官齐声称赞,而乾隆也是龙颜大悦,立即升其为京察一等。
从此以后,纪晓岚成了乾隆身边的红人,每次吟诗作对,乾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而纪晓岚总是能准确把握住乾隆的心理,在适当的时候给出适当的答案,备受乾隆信赖,最后官至礼部尚书、翰林院协办大学士。
从纪晓岚三次利用机会引起乾隆注意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要获得领导的注意和认可,就必须抓住机会,而这些机会都是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而得来的。我们常说:机会时刻光临有准备的人,这话不假。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我们没有把握住机会。同样的努力,同样的能力,为什么别人能够成功,而我们却平淡无奇呢?不就是因为别人能够审时度势,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做了合理的事吗?
其实,《鬼谷子》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事物内部普遍的发展规律,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根据这个规律去认识事物。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把握住,那么还有什么是我们完成不了的呢?
所以说,在工作中建言献策,首先要弄清楚领导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分析清楚当时时机是否合适,不合适又该采取怎样的变通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鬼谷子鉴赏哲思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具有成功的潜质,也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天才,这些都需要我们后天去训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通过认真地观察周围环境,合理分析当下的形势,然后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当这一切都被我们掌握在手里,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事是我们做不到的,没有什么事物是我们驾驭不了的。
看清势头,趋吉避凶
原典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译释
如果上级昏庸无能,不理事务,下属亦不明事理,事事抵触,钩心斗角,就应该采取与“内楗之术”相反的策略,结束这种不合理的管理体系。如果在进言的过程中,对方任人唯亲,排斥外者,那么就应该尽快地离开。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要加以把握利用,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一旦决定离去,则不要贪恋,要在危险降临之前抽身离去。在多次进言不成的情况下,就要明白当退则退的道理。
解读
权衡有度,当退则退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现实中没有美好的伊甸园,正义与邪恶并存,这是一场无休无止的较量。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懂得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高尚,什么是美好。
任何事物的冲突都会引发矛盾,可以说矛盾是无处不在的。这些矛盾在我们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会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刚刚走上社会,会经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正面触摸社会,第一次独自面对未来,第一次参加工作,第一次与领导沟通交流……
踏入工作岗位的我们,在被领导和同事观察的同时,我们也在考察着一个公司的基本情况。每个人都希望加入一个运行流畅、合作愉快的团队,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又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如意算盘”。个性的不同,工作方式的不同,工作频率的不同,奋斗理念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很多因素都是导致一个团队出现相互排挤、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原因。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一个团队也是如此,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尽最大可能使团队保持正常与稳定。即便如此,团队的稳定也是需要每一名成员都付出努力的。
那么,营造一个运行流畅、合作愉快的团队,需要我们付出怎样的努力呢?《鬼谷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其中“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楗而反之”是不需要我们考虑的,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没有这种上级昏庸无道、下属卑鄙无耻的团队。而且在整个的《鬼谷子·内楗篇》中,所言之事都是在讲与君王的相处之道,所以说这句话并不适用于我们现在的合作团队。那么,在其他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并发现团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积极地建言献策,合理地运用“内楗之术”将利害关系分析清楚,让上级领导认识到其中的危害。但是如果上级领导只是任人唯亲,排斥我们的话,那么就是该考虑是否离开的时候了。因为对领导者来说,任人唯亲与昏庸无道都是无能的表现,那么这种团队,无论表面上多么和谐稳定,都不可能长久。所以说我们要认清形势,做好脱身的打算,不要等到最后一败涂地,甚至是反受其害。
纵观历史发展,凡是建国立业的帝王,善待开国功臣的少之又少。同样,懂得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开国功臣也不多。刘邦作为汉王朝的开创者,希望自己的皇位能够被长久地继承下去。众所周知,刘邦为了巩固皇权,杀了很多的开国功臣,这其中就有韩信。
韩信在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并没有意识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不懂得收敛,最终被刘邦处死了。
而张良则不然,他明白“功高盖主”的道理,而且在与刘邦多年的交往中,准确掌握了刘邦的心理。所以,在刘邦铲除异己之前,张良就做好了退出的打算。最后,他经过巧妙应对,成功逃脱了刘邦的迫害。
而南宋末年,专权独断、总揽朝政的韩伲胄,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滔天,便去向人请教解救之法。那人让他积德行善,让出相位,说完以后无论韩伲胄如何挽留,那人仍是坚定地选择了离开。可是韩伲胄并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最终被杨皇后与史弥远密谋杀掉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急流勇退的案例的,像沃伦·巴菲特的辞职、马云卸任CEO等,他们在人生辉煌的时候选择退出,无疑是一种高明的选择。但韩伲胄案例却正好相反,当退不退,必受其乱。既然有了退出离开的念头,就不要犹豫,果断一点,不然等到危险降临了,就为时晚矣。
返回到我们自身,我们在通过不断地验证思考之后,发现团队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建议而又未被采纳,这时我们就应该选择离开,不要等到遭受损失的时候再做打算。因为在失败之前,往往都会有一次吸引我们去犯错的机会,我们不能贪恋这种看似有利的机会,那样就会让我们遭受更大的损失和失败。
最后,当我们真的有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时,一定要把握住,通过自己的判断,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实现更高的目标。一个良好的团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形成的,这期间往往要付出太多太多的努力。所以说,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正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一样,一个良好团队的建设,与我们每一个成员都有关系,认清形势,学会变通,才能获得更高更大的发展空间。
鬼谷子鉴赏哲思
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任何一点建议,都可能是一个团队做大做强的一次机会。如果发现真的接受不了团队的经营模式,那么就尽早地离开,当退则退,以免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