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产业调整和转移引致东道国的国内劳动力就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步入黄金增长期,FDI大量流入中国东部沿海制造业,对中国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长和结构转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由FDI引致的区域和产业间的就业转移和就业替代(杨云彦等,2003),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不平衡问题。FDI在就业产业结构和区域上的不均衡,不利于第一产业的稳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由于沿海地区对内地的非农产业替代,内地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大量的生产要素往东部沿海“流动”和“转移”,一方面造成中西部地区的“外围化”“边缘化”,区域差距扩大;另一方面将加剧年复一年的“民工潮”等社会问题。2008年10月以后,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迅速衰退,中国沿海不少外企撤资,FDI流入出现负增长。外需萎缩不仅造成了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而且促使就业形势发生扭转,大量劳动力失业返乡(蔡昉、王美艳,2009)。2010年新年伊始,由于国际经济出现复苏回暖,沿海企业又出现招工难和“用工荒”。其实“用工荒”早在几年前就已在中国东南沿海出现,它是FDI驱动的外向型经济多年发展的结果,给中国劳动就业的公共管理增添了巨大压力。在促进就业越来越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的今天(杨宜勇、顾严,2007),这一问题应该从战略上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因而,研究FDI的就业转移效应,尤其是以收入差距作为中间传导变量研究就业转移问题的意义重大。
(1)本书的研究是转变中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民工潮”“用工荒”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矛盾,它聚集了中国经济、社会、就业、教育等领域太多的错位与畸形,显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严重失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们转变结构和增长方式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征程,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造成这种结构失衡的原因很多,其中经济周期波动下FDI在产业和空间上的扩张伸缩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亟须在理论和实证上对其关系和作用机理展开深入研究。
(2)本书的研究是丰富和发展中国利用外资与劳动就业相关理论的思想元素。目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关于利用外资与就业的关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对从不同角度得出的研究结论或成果,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肯定,更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指导如此波澜壮阔的中国利用外资的伟大实践,没有理论认识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就难以达到辉煌的成功顶点。
(3)本书的研究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与劳动力合理流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现实要求。收入分配问题与就业问题关系到一国的经济稳定。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对外资给予了众多优惠的政策,但是现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方式、投资区域和领域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这导致外资企业相对于内资企业在国内享受更多的超国民待遇,这种特殊的待遇会影响到中国收入分配与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FDI流入、收入分配与就业转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有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有助于中国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4)本书的研究是制定中国经济转型、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民生的政策依据。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伴随着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社会上要求改善农民工待遇、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呼声迅速提高。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就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达国家的FDI与产业转移为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加快了经济的转型;另一方面,FDI以其微观利益驱动所带来的结构失衡和产业地区差距等问题与中国的宏观调控目标和公共利益取向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提出合理的引资政策与就业政策的政策,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推动中国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这对于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进一步加快、中国利用外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就业和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下,在收入分配视角下研究FDI的就业转移效应,有利于在理论上科学、全面地认识外资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在实践中正确制定中国引资导向、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和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这对于在“十二五”时期更好地转变经济、社会结构,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