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沟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从事设计工作的人都立志成为优秀的设计师,而在设计师的成长过程中,最让他们刻骨铭心的职业体验或许就是自己信心满满的设计稿被客户否定的那一刻。被客户否定,这可以说是设计工作过程中的常事,这也是从事设计工作的年轻人在摆脱设计的理想主义道路上必然要经历的一次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设想:花了几个月工夫的设计稿被客户在一夕之间否定,眼看所有努力付诸东流,你会作何感想?如何才能获得客户的认同,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客户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不同、环境不同,这一切都会影响客户对于设计的判断,但良好的沟通可以提升设计师和客户达成共识的效率,有利于减少设计的执行周期,有时甚至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讨论设计沟通的意义不在于取悦客户而使客户认同,其本质在于如何让设计工作更顺利,减少工作阻力,从而使设计能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现代设计的产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它是在工业文明带来的批量化生产后,对机器造物的艺术美感的反省和思考,艺术的问题可以说是现代设计萌发的一个引子,设计一直被认为是艺术的私生子。设计和艺术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面对艺术和设计我们必须认清的问题是,设计完全有别于艺术,这其中艺术是一个自我的过程,而设计是服务他人的过程。艺术的创作过程可以是独立的,不和他人发生关系,艺术家的工作可以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而设计则大不相同,设计过程的本质就是满足他人的过程,同其他服务工作的本质异曲同工。作为提供设计服务的设计组织就好比餐馆,餐馆提供的是饮食服务,其中上菜的服务员和在厨房烧菜的厨师就好比设计师,他们都是在为就餐者提供服务。如果厨师不小心在某道菜多加了点盐,客户吃了很咸,有可能要求这道菜重新做;抑或是客户在某道菜里发现一只虫子,有可能拒绝埋单。设计的过程也是如此,只不过本体和现象替换了而已,同时现象变得没那么简单。设计工作的服务特性要求设计过程必须和客户接触,而沟通便成为设计过程中最主要的工作。沟通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设计服务于人的整个过程中的复杂性。现今中国的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选拔基本是从美术特长生中招录,这种方式符合设计学科特点,但也过于强化了艺术对设计的影响。设计人才在进入大学前习得的美术能力为后续对设计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造型基础,但美术的先入为主让学生在接触设计的时候始终摆脱不了艺术的感性气质,很多通过美术特长进入大学的学生其实并不了解设计的概念,在进入大学没开始学习设计之前,他们一直认为未来仍旧是以美术为专业。正因为如此,进入职场的设计师身上总是会彰显出一些艺术感性的性格特质,忽视设计的科学理性思维。这也导致他们更喜欢迷恋在自我的世界里,缺乏协作意识,缺乏沟通的意识。而面对需要合作完成的设计工作,沟通能力的缺失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巨大障碍。

设计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直到今天,全世界所有的设计教育也没有一个科学标准的学科体系,甚至一个国家不同学校的设计学科体系也是不一致的。而对于设计作品的评判更是缺乏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好与不好很难形成一个量化的指标,当然设计的评价本身可能就很难形成标准体系,这是设计的特性。因为从包豪斯学院开始,“设计是应该更艺术还是更科学”一直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点可以从设计史发现。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设计的确不同于其他科学性比较显著的学科和工作,这些学科和工作如果没有完整的专业背景知识将根本无法介入。因此,对于设计的评价就会出现“人人都有设计的话语权”这个特点,就好比一张广告,你让一个小朋友去看,他都会说这个广告设计得好或者不好,这种话语权不需要任何的专业背景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批评,如果换作其他工作可能会好点,因为没有专业基础就无法看懂。泛义上来讲,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抛向猎物的过程就是一个原始设计产生的过程,可见设计的本质是人类的自发行为。设计的创造过程也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过程,这也取决于设计的创意本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促成了人类衣食住行客观物质的产生。小时候的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可引以为鉴。当时,我父亲工作的单位要给每家安装防盗门,那会儿还没有如今普遍使用、可直接购买的预制门,而是直接由钢筋焊接的门,制作门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是:这个门用钢筋焊接成什么样呢?制作单位也没什么设计想法,父亲于是毛遂自荐地画了张草图,结合单位标识设计了一个样式,结果大家一看挺好,就用了。在这个事件中,父亲变成了设计师,这其中他并没有学过什么设计,也不懂什么制图,拙劣的草图是画在一张普通的稿纸上,但正是这个拙劣的图稿解决了一个现实的设计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类似于这样的设计师,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每天都有过大大小小的设计行为,他们解决了现实的设计问题,但他们不是所谓的“专业设计师”。在此并非否认设计的专业性,但面对设计,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命题是“人人都是设计师”。如果“人人都是设计师”成立,那么是不是设计师就不用培养了?问题的本质在于,抛开设计的技术因素,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这就好比每个人饿了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都会给自己做一顿饭菜满足自己的食欲,但会做菜不等于是厨师。设计也一样,可以做设计并不代表可以成为专业的设计师,其本质在于当设计服务于客户的时候,客户也可以对设计发表自己的设想。当设计师和客户的想法有出入的时候,沟通就成为唯一的桥梁。有些从国外回来的设计师经常会说:国外客户素质高,不会对设计提出质疑,设计师只管做好设计。听着挺好,但仔细想想,客户花了钱难道不可以发表意见吗?从“市场的逻辑”去思考,这是个既天真又自欺欺人的谎话,任何一个人在获得了别人支付的劳动报酬而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一定会收到来自支付者的质疑和评价,如果希望得到别人的报酬而又不想别人发表意见,说明他没有看清楚“市场的本质”。设计服务的本质和其他服务的本质是一致的,设计并不是天生的高贵,让客户闭上嘴,设计师做好设计直接给客户,这是异想天开。如果面对客户的质疑而去抱怨客户的素质,这是对设计本质没有全面认识的结果。即便你面对的是一个不识字的客户,他的否定依然合理,而你如何努力沟通和你的沟通能力才是问题的本质;当你变成了仅仅是会使用软件的人或者是客户的计算机制图员的时候,也暴露了你沟通能力的缺陷。“人人都是设计师”这个观点我问过很多的设计师,包括一些学设计的学生,结果很多人是同意的。基于这个命题,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师,你又怎么让人认同你的设计呢?除了专业技术的问题,沟通是解决设计师和客户问问题的唯一有效的方式。再摘取一个事件经历来观设计:我曾经有机会去一个朋友家参观他新装修的房子,从朋友的热情可以看出他迫不及待要炫耀装修设计的精彩,这种心理很多装修过自己家的人都有体会,哪有不说自家好的呢!进入房间,朋友便口若悬河,将这个房子装修的细节娓娓道来。讲到高潮处还手舞足蹈,很是带劲。原来这一切都是朋友自己的想法,他说为他家设计的装修公司出了三四次稿图他都不满意,有时甚至执行好了也让他们重新来过,结果在他的指导下设计师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最终是满意了,因为这都是他的创意。不得不说,这个朋友不是设计师喜欢的客户,但存在即是合理,朋友的角色俨然是一个“设计师”。

抛开设计本身的技术和方法,我们普遍都认同,设计卖的是创意,以至于一谈到设计,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创意。创意似乎是设计的一切,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其实创意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东西,创意本身没有任何办法量化。直到今天也没有谁能够把创意用一个标准来量化。所以,如果说设计卖的是创意的话,那么人人都有创意。为什么设计师的创意是创意而普通人的创意就不是创意呢?对于设计才会发生“人人都是设计师”的可能性,人人都是设计师的命题不是否认设计师的专业性,而是“创意的话语权是属于人人”,创意并非是专属于设计师的行为,它无需过多的专业背景限定。设计师是懂计算机的制图员还是有思想卖创意的设计师?我曾经看到一些世界著名的广告设计公司,有的创意总监并不是设计专业出身,甚至和创意也不挨边。当时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从来没学过设计也可以做创意总监?这如果放到一个高科技的半导体公司,恐怕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吧!之所以设计公司会这样,应该归结于上面提到的创意属于任何人。乔布斯没有学过设计,但他是最伟大的设计师。老罗没有学过设计,但他把锤子手机做出来了。设计其实是每个人潜在创造力的激活,设计的创造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我。

这里并非要把设计描述成一个不需要学习而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果说创意人人都有,那么找寻创意的快慢和好坏必须训练,同时达成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是普通人也不具备的。艺术设计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解决“面子”问题,可能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不愿意去这么说,但事实就是这样,即便设计的思想和创意有多么的深刻和丰富,但最后的集合还是一个视觉的呈现,科学的答案只有一个,而设计的答案却有多个,这也导致了设计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设计丰富的不确定性,注定了学习设计其实比学习其他自然科学更难。人们试图去找到一个能够避免设计遭遇上述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解释上述某些设计现象的缘由,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最普通的“沟通”。只有“沟通”可以减少设计的阻力,建立在设计专业性基础上的良好沟通能力是让设计师真正成为“专家”的唯一路径。“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客户为什么喜欢虐待设计师,我相信人性本善,客户也一样,他们一定不会故意去虐,而事出有因,沟通问题一定是主因。当然本书所讨论的设计沟通也不仅仅指向设计师和客户的沟通,这其中还包含设计过程中其他的沟通行为,待后续章节讨论。

设计一词的指向性实在太广,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附带“设计”二字来冠名,如果不对“设计”一词所指加以限定,本书的内容将漫无边际和充满矛盾性,因此本书中论及的“设计”特指以创意为主的“艺术设计”,而“设计中的沟通”也是基于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沟通研究。本书中的设计区别于泛指的设计,也区别于工程技术领域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