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

他的名字,其实我们都挺熟悉的,但他究竟做了些什么,未必每个人都非常了解。

1

1936年2月20日,在白雪茫茫的东北三省林海雪原,有一群人,发出了这样一个宣言:

全中国同胞们!全东北一切抗日武装军队同志们!

日本强盗帝国主义以“防共自治”为借口,夺我黄河以北五省,更以“日华提携”欺世谰言,想要吞并我全中国,日本寇贼近来要加紧向和平的苏联国屡屡挑战,同时又与意、德两国勾结,作对抗英、美、法的大战准备,把千万同胞生命财产作为大战的牺牲品,完全变成亡国奴。

……

现在顺着全国救国运动之转移,使抗日军队组织越加巩固与行动统一。将我各军军队建制、名称完全改组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

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部分官兵

我们中国海内外同胞应一致团结起来,铲除穷凶极恶的寄生虫、魔鬼日本强盗,我们从古今中外一切历史事变以及最近阿比西利亚反抗意大利的侵略战争的例子来看,我们深信中国抗日救国,终究必能达到胜利。

东北反日救国总会

1936年,离东北三省沦陷已经过去了5年的时间。这片属于中国的土地,已经被日本人冠上了“满洲国”的伪号。

但是,让日本人相当头疼的是,有这么一支中国部队,哪怕在官方的东北军撤离之后,依然没有放弃过抵抗。日本人把这支部队活动的地带,称为“癌肿地带”,把他们的领导者,称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东边道,指东北东南部区域,面积大概相当于吉林和辽宁两省的一半)。

这支部队的领导者,就是我们要说的人,他叫杨靖宇。

2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出生,身高一米九三,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但他其实不是东北人,他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的李湾村(今驻马店市驿城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的名字,原来也不叫“杨靖宇”,叫“马尚德”。

1923年,18岁的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今河南工程学院),和很多当时的热血青年一样,他秘密参加了革命,并在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杨靖宇

杨靖宇最初的特长,其实并不是军事指挥,而是发动农民运动。1927年,受中共组织派遣,他回到老家确山县发展农民运动,农民协会的会员在短时间内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1927年,杨靖宇领导了豫南农民起义,率领数万农民武装占领确山县城,打垮了北洋军第八军的一个旅。

1929年,杨靖宇离开家乡,受组织派遣,前往东北。一开始,杨靖宇化名“张贯一”,在抚顺煤矿建立党组织,随后开始慢慢介入军事领导工作中。

在这个过程中,杨靖宇的坚韧性格开始显现:他曾被捕入狱5次,受尽酷刑,但没有一次服过软。

东北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落到了日本人手里。但在整个事变中受命不放一枪的东北军撤出后,却依然涌现出不少有血性的汉子,以马占山为代表,不愿放弃抵抗。黑吉辽大地上活跃着不少正规军、警察大队和游击队,他们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

缺乏统一指挥的义勇军,各自为战,再加上战术单一,虽然一腔热血,但很容易就被日本人各个击破。到了1933年左右,东北抗日义勇军基本已经化整为零。

这个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在东北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担任师长兼政委的,正是杨靖宇。

在这个基础上,1935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杨靖宇这个名字,开始成为关东军的一个噩梦。

3

在日本东京的“靖国神社”,供奉着一批牌位,叫“肉弹十勇士”。

“肉弹”在这里的含义,与饮食无关,专被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用来比喻“自杀式冲锋”。“肉弹十勇士”顾名思义,就是发动自杀式冲锋的10个人。

按照日本方面当时的记载,包括东濑军曹在内的10名关东军士兵,在一场追击中国军队的途中被反包围,绝望之际,他们冲入了对方阵地——严格地说,是“自杀”,但起不到任何“攻击”的作用。

根据旅日作家萨苏考证,当时围歼东濑他们的中国部队,就是杨靖宇率领的部队。

当时的东北抗联,有“南杨北赵”的说法。“北赵”说的是另一位名将赵尚志,“南杨”说的就是杨靖宇—“杨靖宇”这个名字,是在1932年改的,因为“靖宇”在朝鲜话里有“驱除外敌”的意思。

赵尚志打仗的特点是又猛又狠,而杨靖宇的特点是灵活多变,尤其擅长游击战。面对强大的关东军,抗联一改之前“东北抗日义勇军”以阵地战为主的打法,而是遵循了“敌进我退,敌乱我打”的游击战术,搞得关东军和伪满军队相当头疼。

据当时日伪统计机关统计,仅1935年,东北抗联就在东北三省各地发起大大小小战斗39105次,截至1940年,共发动大小战斗近7万次。根据日本外务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日本在东北共损失近27万士兵,其中减去苏联方面宣布歼灭的8万人,剩下的18万,应该就是东北抗联和其他抗日义勇军的功劳。最巅峰时期的1941年,东北抗联在东北三省牵制了76万日军(实事求是地说,日本人的另一大任务是防御苏联)。

渐渐地,关东军把矛头集中指向了东北抗联总指挥杨靖宇。

杨靖宇当时让关东军恨到什么地步,从日本当时的记录可以看出来:从1938年开始,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了6万人的部队和警察大队,专门“剿杀”杨靖宇(东北抗联巅峰时期不过3万人),当时下达的命令是:看到抗联和其他队伍,其他放过,只打抗联;看到抗联队伍里有杨靖宇的队伍,其他放过,只打杨靖宇的队伍。

同时,关东军开始检讨原来的作战思路,做出三点改变:

第一,在抗联出没的地区,进行武装屯田移民和保甲连坐,每二三百户居民就用铁丝网圈起来居住,设岗楼和巡警,老百姓进出不得携带多余食物和衣物,断绝抗联和当地百姓的一切联系。

第二,只要发现抗联队伍,就紧紧咬住跟着打,一刻也不放松,逼迫抗联队伍不断分兵突围,越打越小。

第三,改变以前的滥杀政策,招降和优待抗联的叛变分子。

事实证明,这三点都起到了作用,而最起作用的,就是第三点。

叛徒的杀伤力,永远都是惊人的。

4

1938年7月,杨靖宇麾下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投敌。这是第一个“重要”叛徒。

程斌是杨靖宇的爱将,有“小杨靖宇”之称,打起仗来又狠又准。关东军抓了程斌的母亲,胁迫他下山投降。

程斌最终选择投降,但他不是一个人,而是拉了手下115个人,带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包括现金,下山投降。

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为程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宣布成立“程斌警察大队”,岸谷隆一郎还把自己的军刀赠给了程斌。

程斌投敌后立的第一个“大功”,就是带着日本人摧毁了蒙江县(今靖宇县)境内70多个杨靖宇设立的密营。密营是抗联存放粮食、布匹、药品和枪械的秘密营地,在失去当地百姓的后勤支持后,密营是抗联的生命补给线。

一夜之间,杨靖宇的队伍陷入了弹尽粮绝的绝地。

1939年秋天,关东军开始对杨靖宇部队展开全面扫荡,打先锋的,就是岸谷隆一郎手下的10个伪警察大队——包括程斌在内,10个伪大队长,都是叛徒。

程斌对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战术和路线实在太熟悉了,他甚至只看地形就知道杨靖宇部队接下来会转移到哪里去。在这个过程中,东北抗联蒙受了巨大损失,减员严重。

1940年1月,杨靖宇的部队弹尽粮绝,在零下20多度的冰雪环境下,他们开始用布包着脚在雪地里前行,饿了只能啃树皮。为了解决部队补给,杨靖宇命令大部队北上突围,自己带着贴身的十几个战士,继续与敌人周旋。

抗联的密营

1月22日,第二个“重要”叛徒出现了。杨靖宇的警卫旅参谋丁守龙被伪通化省警察大队捕获,随即变节,杨靖宇的隐蔽位置、兵力情况被日军获知。包围圈大大缩小。

2月1日,第三个“重要”叛徒出现了。杨靖宇警卫员张秀峰携大量经费和一些绝密文件投敌。张秀峰是杨靖宇从小养大的,两人情同父子。张秀峰的叛变大大出乎杨靖宇的意料。更关键的是,张秀峰透露了杨靖宇的突围路线和意图,致使日军的包围圈进一步缩小,几乎已经可以精准定位到杨靖宇。

2月22日,杨靖宇碰上了汉奸,这一次的出卖,是致命的。

这一天的上午,孤身一人,已经5天5夜没吃过东西的杨靖宇(他的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时牺牲),在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里,终于等到了4个砍柴的“村民”。其中的一个“村民”,是伪军的排长,叫赵廷喜。

杨靖宇恳求他们,能否回去带点食物和棉鞋回来,重金酬谢(杨靖宇身边确实有不少现金,只是苦于买不到粮食)。

赵廷喜劝他:“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杀头的。”

杨靖宇回答:“老乡,我是中国人哪!不能做这样的事。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中国就完了!”

答应给杨靖宇弄点粮食的赵廷喜,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了另一个汉奸李正新。因为怕其他三个人先报告看到了杨靖宇,赵廷喜立刻把事情全盘说出。

2月23日下午3点左右,日军赶到,包围了杨靖宇最后的藏身处。

5

日本的《满洲国警察外史》,以及伪满时期的内部档案《东边道治安肃正工作》,都记录了杨靖宇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离杨靖宇藏身处50米远的时候,日军指挥官西谷喜代人让部队停止前进。

西谷喜代人开始喊话:“君是杨司令否?”

整个南满地区,无论日军还是伪军,都已经习惯称杨靖宇为“杨司令”,根本忘记直呼其名。

杨靖宇回答:“是的,我就是杨司令。”

西谷喜代人继续喊话:“我们是通化的警察队。在我们的部队里面,曾经是君之同志的,都归顺了。若是君能归顺,岸谷厅长必会热切相迎。现在这个地方,要逃脱是不可能的了,何必急着去死呢?考虑一下归顺可好?”

杨靖宇回话:“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很多部下都牺牲了,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个人。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在各地转战,你们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

枪声大作。

杨靖宇手持双枪,不断射击,在右臂被击中后,左手持枪继续还击。

眼看生擒无望,西谷喜代人下令击毙杨靖宇。一颗子弹随即击穿了杨靖宇的胸膛。射击的人叫张奚若,是东北抗联里有名的机枪手,随程斌一起投降,也曾是杨靖宇的爱将。

据说,杨靖宇在战斗中,背靠一棵树,边打还边喊过一句话:“对面哪个是东北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

杨靖宇倒在雪地里的时候,日本人还不相信自己真的射杀了大名鼎鼎的“杨司令”。

在确认尸体是杨靖宇之后,按照当时日方的报道:“是杨啊,于是所有的讨伐队员都发出了男儿之泣。”

如果说那几名叛徒暗暗流出几滴眼泪,倒也可能可信,但日本人是不会有心情流泪的,他们有的,只是好奇: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杨靖宇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存活那么久?他是不是还有“密营”?

伪警察大队展示杨将军遗体,左边两个都是中国人。日军后来还残忍地割下了杨靖宇的首级示众

日本人后来剖开了杨靖宇的胃。

他们失望了,杨靖宇的胃里只有三样东西:棉絮、稻草,还有树皮。

长岸谷隆一郎感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在杨靖宇的遗物中,日本人除了手枪、子弹、怀表这些东西以外,找到了一个特别的东西:口琴。

日本人无法理解,在冰天雪地,饭都吃不饱,随时可能送命的环境里,杨靖宇为什么还要带着一个口琴。

第一批在现场围捕杨靖宇的那个大队,程斌也在内,但无法确认是哪一个。程斌之后一度逃脱制裁,在1951年被人检举身份,枪毙。赵廷喜1946年被群众抓获,枪毙于杨靖宇坟前。但张奚若、张秀峰等人因为种种原因(缺乏证据、追诉时效等),均逃过了制裁。张奚若晚年坚决否认自己射杀了杨靖宇(其余人都指认是他)

据说在发现口琴的时候,队伍中的叛徒,原抗联一路军参谋长安光勋忍不住痛哭失声——杨靖宇以前每每在队伍休息时,会拿出那个口琴,吹曲子给抗联的战士们听。

6

1945年8月9日,在中苏边境上,150万苏军如同潮水一般扑向了日本的关东军,发起了总攻。

在百万大军中,有一支1000多人的部队,以空降的方式,降落到了东北关东军身后,实施突袭。

这支部队都是中国人,他们就是当年被迫北上,且打且退,直到退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战士。当年东北抗联的老弟兄们,最终以这样的方式,打回了自己的故乡。

只是在雪花飞舞的白山黑水之间,再也听不到熟悉的悠扬的口琴声了。

馒头说

关于抗战中的国共,之前一直听到过这样的争论:在抗日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一共牺牲了206位将军,而共产党军队只牺牲了一位(左权,八路军副总参谋长)。

言下之意,看得明白。

在此之前,我写过很多可歌可泣的国民党将领,也一直认为过去的教科书,有过分贬低国民党军队抗战作用之嫌。但如果只以牺牲将军数来衡量抗日战场上双方的付出,就是另一种矫枉过正。

第一,国民党军队的200多位将领里,不少是在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摩擦中战死的,中共方面承认的抗战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只有100多位。

第二,国民党将领中,光追认的少将就有近60位,不少生前军衔只是团长一级。而如果以这个标准算,中共抗战期间牺牲的团以上干部接近200个,连不少县大队长取得的战绩以及指挥的部队,都已经超越了国民党军队的团长甚至旅长。但1955年授衔时,只授衔健在的,对牺牲的同志,只是追认为“烈士”。

第三,国民党军队有完整的授衔体系,八路军和新四军接受国民党领导,抗战期间只有31人被授过衔,其他都没给军衔,怎么统计呢?

想到写这个,还是因为杨靖宇。

按杨靖宇和赵尚志指挥的部队数量,当时按序列就应该是国民党中将级别,以他们艰苦取得的战绩和做出的牺牲,至少要追认二级上将以上级别,但我写杨靖宇的时候,实在是不知道该写他什么军衔,只能冠以“总指挥”。

没有人给杨靖宇授过衔。

而我想,杨靖宇和他的东北抗联,在漫天飞雪与日寇以命相搏的时候,应该也不会想到过自己到底是什么军衔。

最后,以一个日本人的故事作为结尾。

还记得那个当时的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吗?因为消灭了杨靖宇,他一路升迁,最后到了伪山西省副省长的位置。因为杨靖宇,他对中国军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后来一直在做研究。

但是,1945年到了,日本投降了。

在日本投降前夕,岸谷写了一封遗书,用氰化钾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然后剖腹自杀。这件事在日本引起震动。

据说,在遗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遗言真伪不可考,但道理是没错的:中国的军人在这场持续了14年的捍卫自己民族生死存亡的搏命之战中,前仆后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斗。

杨靖宇直到牺牲,也没有被授过军衔,但我们一直尊称他为“将军”。

希望这样的将军,在过去、现在、将来,中国永远不会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