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域中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2013年9—10月,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举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4年6月,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以文化线路的类型进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11月,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报告获得国家正式批复,永久会址设在甘肃敦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的文化战略平台,是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之后国家在甘肃布局的又一个文化建设重大项目。
一、文化线路与丝绸之路
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提出以“交流和对话”为特征的跨地区或跨国家的文化线路的理念(cultural routes or cultural itinerary)。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修订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对文化线路的定义为:“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代表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一定时间内国家、地区内部或国家、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不断的交流,并代表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文化线路的概念后来又扩展为线性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特性而得名。线性文化遗产强调空间、时间和文化因素,强调线状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至今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文化线路与其他遗产类别的不同,在于其更强调线路带来的各文化社区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近年来,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线性文化遗产有:西班牙的德孔波特拉朝圣通道、法国的米迪运河、奥地利的塞默林铁路、阿根廷的科布拉达·德·胡迈海卡山谷、日本的纪伊山脉胜地和朝圣之路、以色列的香料之路——内盖夫地区的沙漠城市、加拿大的里多运河等。
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申报的“中国大运河”就是以文化线路的类型进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交流;它在长途贸易推动大型城镇和城市发展、水利管理系统支撑交通贸易等方面是一个出色的范例;它与张骞出使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区的传播。此次申报的丝绸之路段落在丝绸之路交通与交流体系中具有突出的特点。长达5000公里的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是在绵长的丝绸之路路网中的一部分,从汉唐的都城长安/洛阳出发,一路向西延伸至中亚七河地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对多种文明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商品交换、宗教信仰、科技知识、技术创新、文化实践和文学艺术的深度交流提供了便利。
这就证明横贯亚欧大陆腹地的丝绸之路,为古代东西方之间民族往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条国际性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实不为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它是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陆路通道。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作为一条历经千年沧桑的大陆通道,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珍贵物质文化遗存,也留下诸多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自丝绸之路开凿以来,中国文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始终处于交流交融发展的过程,从未间断过。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东西方文明携手相行。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有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诸多国家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底色。这一切就为亚欧大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文化认同和文化保证。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增强政治互信和经贸互通,必将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起到保障和支撑作用。
二、文化发展的国家平台
甘肃地处东亚与中亚的结合部,位居丝绸之路枢纽地带,是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区。敦煌乃至整个甘肃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作为历史上的边陲重镇、通往西域的“咽喉锁钥”,自张骞打通西域之后,中原文化就在这里扎根,并始终居于主体位置,重要的地理位置又使敦煌成为接触西方的前沿之地、汉唐以来率先开放的地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不断推动着敦煌的繁荣与发展,敦煌也见证着丝绸之路的兴衰成败。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互动和交流,在这里汇聚沉淀,各种文化、多元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在这里凝结升华,长期的吸收与借鉴,滋养着敦煌文化,丰富了敦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成了敦煌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极富亲和力、充满包容性的“国际化”基因,从一开始便根植于敦煌的血脉。在河西走廊的敦煌,能集中体现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首先要通过西域到河西走廊,在这一陆路孔道中进行中国本土化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如佛教文化与西域歌舞艺术、汗血马、乐器、玉器、葡萄、苜蓿等即是如此。其次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印刷术等先进文化也要通过这一陆路孔道进入西方世界。由此,甘肃是丝绸路上的黄金地段,是中西文化交流、交融及创生衍化的大舞台和加工场、孵化器,甘肃是丝绸路上诸多民族频繁往来、交流、聚集之地,文化特色上表现出鲜明的开放、多元、互补的风格,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和典型例证。
可见,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地段的甘肃,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甘肃的文化产业开发有赖于两条非常重要的文化线路,一为丝绸之路,一为黄河水道,丝绸之路从东南向西北,黄河水道自西向东,这就形成了甘肃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构型,是横贯全境的一个巨大的“X”形,正是这一构型决定着甘肃文化产业的成效。兰州文化圈正好处在两条文化线路的交汇点上,所以作为省会城市兰州的文化产业开发就与这两条文化线路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在文化建设风起云涌的大潮中,甘肃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时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分别是1.24%、1.38%、1.67%、1.94%、2.31%,增速明显加快,后发优势初现。但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作为西部欠发达省区,要在2020年达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尚有很大距离,同时也从侧面证明省域文化产业发展尚有很大空间。
因此国家在近年先后给甘肃批准文化发展的两大平台,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一带是指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分别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目标是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子,为同类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示范。这一平台内向型的,旨在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把优势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15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省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唯一的文化战略平台,是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之后国家在甘肃布局的又一个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国家之所以选择在甘肃敦煌举办文化博览会,一是悠久厚重、辉煌灿烂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构想建设需要重要的国家平台,三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对于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热切期盼。重振丝路雄风不仅是中国的美好愿望,也是沿线各国人民的真切向往。文博会的目标是建成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可见这一平台是外向型的,旨在通过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的举办,围绕“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主题,打开对外开放新窗口,使“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城市在丝路文博会实现资源共享、机遇共享、思路共享,助推沿线各国和地区交流交往交融。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于9月20日在甘肃敦煌启幕。本届文博会由中国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贸促会、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共有85个国家、5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95个国外代表团确定参会,国内参会代表团达51个。届时,约1700名国内外嘉宾和300多名记者将参会。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围绕高级别论坛和丝绸之路文化年展两项核心活动,配套开展一系列分项活动。大会讨论通过并发布《敦煌宣言》,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文化共识、加强交往合作。
“伴随着交通运输的进步和信息网络的联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为明显,开放与交流已成为世界潮流。在世界文明从江河向海洋再向陆桥经济的过渡中,丝绸之路呈现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新型的运输线可以将沿线的各种物资以最简便、迅速、安全的方式,加速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保护和开发,既可以为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参考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又能与全面贯通的亚欧大陆桥相辅相成,全方位地拓展其辐射功能,一线串珠,襟带万里,沿桥各国的经济文化必将日益繁荣起来。”甘肃历来是承东启西、连接欧亚的重要战略通道,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就应抢抓先机,把丝绸之路黄金段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一带一路”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甘肃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省份,在国家“一带一路”开放建设的大战略中,由开放的后方变成了开放的前沿。因此,甘肃更有条件既借助国内发达地区力量,又借助丝路沿线国家的力量发展自己。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是全国性的机遇,各省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发达省区是轻装上阵,欠发达省区也得把握机会,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核心地带和文化资源沉积深厚的优势,迎头赶上。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两大战略平台,广泛推动国际文化交流融合,吸引丝绸之路各国经济、文化、技术在甘肃和丝绸之路沿线形成汇集效应,以文化的开放带动经济的繁荣发展。以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前瞻的文化创意为引导,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独特的差异化发展为选择,充分利用利用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把丝绸之路沿线建设成为资源依托型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域、向西开放的文化产业新高地,使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名实相符。
三、丝路文博会的意义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作为以人类重要的文化线路为主题的文化博览会,必将会对丝绸之路的再度复兴,对亚欧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文博会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战略平台。“一带一路”战略立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的需要,旨在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性、包容性、国际化、多元化、立体式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不仅是中国的盛会,更是沿线各国、各地区共同的盛会,将集中展示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与文化,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互鉴与合作共赢。文博会的持续举办,在未来几年内,将迅速成为内容体系完备、运转机制流畅、影响力知名度较高的国际性博览会,也是沿线地区和国家普遍认可且广泛参与、对“一带一路”战略支撑效果明显、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国际水准的复合性国际合作平台。
文博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战略抉择,但世界各国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的基点。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传统的国家增进人民友谊、促进经济合作的基础,也将为推动各国协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的以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平台。不仅是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增进文化交流的现实选择,而且也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先行,也是为世界各国的深度合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文博会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前沿平台。丝绸之路文化中既有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又有沿线诸多国家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融合发展底色。沿线国家在文化上对丝绸之路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这种文化基因不因为民族不同,不因为地理遥远,而变得陌生或隔阂,以丝绸之路文化为天然纽带,各国都能找到相互之间的文化记忆,甚至相近的文化符号,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增强政治互信和经贸互通。当今,文化消费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突破区域限制,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更大的国际平台上谋划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发挥市场主体性作用,调动各类文化企业的积极性,通过举办国际性文化产业交流交易活动、开展文化产业项目国际合作、建设国际营销网络等方式,使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进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四、关于丝路文博会的一些思考
由上可见,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创新之举,随着每年一届的文博会的持续举办,必然会积累更多的经验。但要把这一关乎国家方略的国际性盛会办好,达到上述的几个目标,还应当充分关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线路的视野。世界遗产是被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文化线路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分类,“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代表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一定时间内国家、地区内部或国家、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不断的交流”。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欧腹地的一条国际文化线路,既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并以此为载体,将各国优秀文化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理念传播出去,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交流理解、沟通、尊重,增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文化线路的世界认同。
二是战略平台的意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构想,不仅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简单升级,而是中国未来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成功,也将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区域不平衡、城乡差距、经济安全、能源安全、能源结构文化发展、边疆稳定等诸多问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文化产业带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来加快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共同体。
三是文化交流的使命。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历史上丝绸之路有诸多民族频繁往来、相互交流,文化特征表现出鲜明的开放、多元、互补、交融的风格,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和典型例证,丝绸之路文化是沿线国家共同的一种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的影响力超越了时空,在促进了东西方的思想交流和文化的交融的同时,也成为后世可以永续利用的历史遗产。因此,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以此来推动和促进实现沿线各国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并以此带动这条沟通亚欧大陆的贸易之路和文化线路的再度复兴。
四是合作共赢的思维。丝绸之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一重要平台,有助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表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沿途所有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才会加速。通过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有助于提升沿线国家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多姿多彩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族文化促进了人类不同文化的交相辉映、交流互鉴,今天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壮大沿线国家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力量,同时也有助于增强这一区域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和话语权。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既是丝路文化的敦煌展示,也是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古道流金,新路溢彩,古老的丝绸之路留下灿烂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崛起的新丝绸之路又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道接五洲,文通四海,丝绸之路本来就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对多种文明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商品交换、宗教信仰、科技知识、技术创新、文化实践和文学艺术的深度交流提供了便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为未来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可以期待的多级经济繁荣发展、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看,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力,文化创新激发古道活力,文化包容促推亚欧联动。贯通在亚欧大陆腹地上的丝绸之路,宛若系在地球这个蓝色球体上五彩缤纷的飘带,能在未来焕发光彩的似乎不仅仅是经济,更为重要的还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