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仇富的人一定嫌贫
很多人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严重仇富,一方面又恶狠狠地嫌贫,整个一精神分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仇富的人一定嫌贫,因为他们的心理动机一样。
贫穷,是穷人的原罪。
先别跳起来骂人,这句话首先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因为慧超君自己就是一根彻彻底底、根正苗红的凡人。“根正苗红的凡人”,这几个字是我形容我父亲的,在很多年以前,我写了一篇关于我父亲的文章,文章只写了一半,就搁浅在那里。也许,有一天,我会将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也算有个交代。让我们先来聊一聊第一个话题:穷人(赤贫阶层)真的是因为自身不够努力而一贫如洗吗?
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巴菲特在自己的传记中曾提到过一个词:卵巢彩票。“卵巢彩票”的道理和中国人熟悉的投胎理论没什么区别,巴菲特认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首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投胎的时候中了彩票:不仅生在了最富裕的美国,而且生在了一个相对不错的家庭,因而有了相对不错的起点和个人性格。
我最近在看齐邦媛女士写的《巨流河》,书尚未看完,刚刚看到她的高中时期。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当然有家国命运多舛的唏嘘,也有阶层,没错,就是阶层对一个人人生起点和未来成就的巨大影响。
她的父亲齐世英生于辽宁铁岭的富裕之家,这使得齐世英先生在“民国”初年即考取了官费留学,远赴日本和德国留学,再读一遍,“民国”初年这四个字。齐世英回国后跟随张作霖大帅,在东北置办教育。可以说,齐邦媛女士生下来的那一天,就高高地站在了彼时中国阶层的高段位。抗日战争爆发后,无论是东北沦陷,还是南京沦陷,乃至重庆大轰炸期间,齐邦媛女士和她的同学们,即使辗转各地,但却一直能够在学堂中上课。
一方面我钦佩于家国蒙难后这些莘莘学子自己所表现出的远大抱负和好学品质;而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感叹:出生背景实在太重要了!
在日寇的炮火下,给她们上课的老师是张伯苓、朱光潜这样响当当的教育家;在九州齐喑的年代,她那些坐在明亮学堂中的同学,是马寅初的小女儿,是傅冬梅(傅作义之女)这样的名门之后。《巨流河》的原文是:“抗战时期的名将多半都有子女送来(学校),同学间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别人的家世,因为大家都差不多。”
是啊,在全中国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日本人占领时,在举国抗日之际,她和她的同学们竟然还能奢侈地在学堂中上课,那学堂中的一方课桌,背后都是由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将大师所撑起的。
战时,齐邦媛女士甚至在15岁就已经能够流畅通读原版英文书籍,而这书,是从美国辗转至印度再由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上运下来的第一手的战时英文书刊(其父当时兼任《时与潮》杂志的主编)。而那个时代,她绝大多数的同龄人,别说看英文书了,多半都已经在扛起枪抗日了,很多人到死的那一天,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目不识丁者大有人在。
所以你看,那一代人之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十分形象准确的。因为底层人民在战争时期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要么参军要么逃亡。而这些受祖上庇护,能够在战争时期接受教育的,理所当然未来会成为国家栋梁。
阶级从来都存在,赤裸裸、毫不掩饰地存在。如果你说你看不见阶级差别,我只能说你眼瞎,否则的话,就是心冥。
曾经,有篇刷爆网络的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残酷地讲述了寒门学子与富裕阶层的孩子,在工作中如何一步一步拉大相互之间的差距,令人心寒而无奈。对镜检视,说的似乎就是你,就是我。
2010年前后,我曾经在中国最顶端的商界组织的秘书处供职两年的时间,在天安门斜对面的长安俱乐部中,和这些非富即贵的顶端阶层人群开过很多次大大小小的会,当看到人家一块手表就够我买套房子了,你必须承认,这个社会有些阶层,你穷尽一生也很难钻进去,道理就是这样浅显和残酷。
我妻子此前在北京的一些国际学校担任ASA(课外课)主管,我去过其中的一座叫蒙台梭利的国际学校(The International MontessoriSchool of Beijing)。当你看到都是司机戴着白手套开劳斯莱斯来接那些孩子放学的时候;当你知道这些国际学校幼儿部的学费一年就高达20万元人民币(还不包括校车和餐费)的时候;当你知道这些小孩子普遍会两门以上的外语的时候……你必须承认,这个社会的的确确是分阶层的,三六九等从来都是这个世界的规则之一。
京城某著名土豪的儿子出现在一个综艺节目中,他走在乡间的田埂里,哭诉道:我在北京坐劳斯莱斯,哪里受得了农村的苦?很多网友脆弱的小心脏一下子炸了,大骂其炫富、没教养将来肯定没出息,会败家……
放心吧,她儿子肯定会混得比你好,而且,这个孩子真的不是在炫富,你以为在节目里说坐劳斯莱斯是炫富,对于这个孩子而言,那真的只是日常生活而已,劳斯莱斯不过是父亲车库中日常接他上下学的一辆通勤车而已。
就像,你拿着iPhone(苹果)去贫困县的时候感叹,你们酒店里怎么连个WiFi都没有,服务员看着你手里的土豪金也许会认为你这个人不过是在炫耀最新的iPhone6S(苹果手机)一样。而对你来说,你根本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这本来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比赛最残酷的是:还未起跑,成绩已分。
顶级阶层的人生,或者说精英阶层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被设定了一个下限,差不到哪里去,他们最糟糕的时候,人生最低点的时候,也足以KO(完胜)大多数普通人了。比如,祖上牛,即便孙子又胖又蠢像头猪半生毫无建树混吃等死,依然能够坐拥香车美人。
毕竟,即使山顶上的草,也比平地里白杨站得高,因为它生下来就站在山顶了呀!你可以对着它吼一句:这不公平!
然而,草,它根本听不见。更何况,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子女,成才的概率实在太高了。阶层代表着与之对应的教育、资源、人脉和机会。其实,你会发现,真正称得上世族的精英阶层,后代中很少有不靠谱的,即便学识和成就不如老子,但基本勤勉有加,奋进努力。社会上受人诟病的“垃圾富二代”,更多的是那种父辈在中年突发横财的。
你身上有多少“穷人思维”
我个人对贫穷有着独特的体验。小时候家里就很穷,我的父亲属于老来得子,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他已年逾五十,那时由于大部分国企难以为继,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国企改革。我父亲未能幸免,他被所供职的国企买断工龄(也就是下岗)之后,母亲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撑全家的正常开销,那时候父亲的年龄还达不到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一家人瞬间陷入到了窘迫之中。
这时候,所谓的“穷人思维”显露无遗。亲戚朋友过来提议让父母亲自己做点小买卖什么的,相信我,所有的事情,所有稍有风险但或许能改变当前贫穷境遇的可能,几乎都被父母直接否定。无论什么路径,我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我没干过,我毫无经验,这风险太大,如果赔了怎么办?这些我根本做不到,我就是个工人,我还是出去打点零工来的稳妥些……
曾经我有个做富二代的机会,可惜我老爹没有好好珍惜呀!
越贫困,越无力。穷人思维的局限性远远超出你我的想象,贫穷最大的罪恶不是让人吃不上饭,而是会逐渐枯竭你的思维,让你畏首畏尾,胆小如鼠。所以我说,贫穷是穷人的原罪!一个人越穷,思维和眼界的局限就越高,越跳不出贫穷的恶性循环。
然而!然而我现在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我又开始怀疑,也许当初我父母的选择是正确的。人越穷,越输不起,因为穷人的“试错成本”实在太高了,高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果当初父母举债去做生意,一旦失败,也许现在我就不是在这里码字,而是在工地搬砖给亲戚们还钱了。
你说,不要混淆时代。现在这个时代,一个人稍微努力点,稍微学点什么,哪怕去蓝翔学个挖掘机,都不至于陷入贫困。这话看起来挺对的,因为真正贫穷的人,你根本看不见。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贫困,真正贫困的人看不到这些文章,上不了网,甚至用不起电。
真正的赤贫阶层的确惨得令人难堪。中国贫困线的标准是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注意是:年收入!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平均到每个月,只有不到200元的可支配收入,这还不够两个人在北京吃顿羊蝎子。而中国,按此标准依然有高达1.28亿人可被认定为“贫困”,这是2015年澎湃新闻给到的数据。
念个蓝翔啊,别逗了,如果不是九年义务教育,这些人连小学都上不起。一个人天天想的是下顿饭要挨饿了,你跟他聊互联网+风口下的创业潮,你这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你这不是对牛弹琴,你这是对牛弹、弹、弹,弹走鱼尾纹。
过分不过分?牛受不了,真的。
一个著名且被很多文章引用的例子是美国记者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假装穷人,深入贫民窟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脱贫的实践案例。芭芭拉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她的结论明确且令人悲伤: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世界以另一套逻辑运转,让贫困哺育贫困,让困境自我循环,在那个世界,人们过着一种无论多努力都无法解脱,穷得停不下来的生活。
她的脱贫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
仇富的人一定嫌贫
很多人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严重仇富,一方面又恶狠狠地嫌贫,整个一精神分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仇富的人一定嫌贫,因为他们的心理动机一样。
人们往往对“公平世界”产生信仰的错觉,比如,认为“穷都是因为自己懒造成的”“富人都是黄世仁”,这些错觉可以使得人们不去正视这些人的真正处境,这样的错觉使我们得以心安理得地生活,成为人们逃避问题和冲突的借口,从而减少对自己心理上的伤害,从而可以对“可恶的穷人”和“可恨的富人”视若无睹,不给自己心里添堵。
现在世道轮换,越来越多的人从仇富转向无底线的“嫌贫”。无数姑娘跑到富二代的微博下面,意淫着可以一炮变凤凰,然后一脸冰清玉洁相在朋友圈转发几篇文章: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之类的……
这,是不道德的!真正的赤贫阶层,需要社会的帮助和正视,一些基础性的帮扶(教育、医疗等)就可以给他们一个人生支点,撬动全然不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