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名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祠堂巷·清风桥·石灰桥

杭城彭埠镇西南的清风桥、城西的石灰桥和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都与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谦有关联。

于谦做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不逢迎宦官、结纳权贵,每次进京除了简单的行李,从不携带礼物。有次进京,有友人劝他带些土特产去送礼,他笑着回答:“我入朝不是带着两袖清风吗?”并作《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民间)话短长。”此诗传出,正好彭埠西南的桥建成,故乡人民为褒扬于谦,就将此桥命名为清风桥。

石灰桥,原名日晖桥。杭州人的口音,日晖和石灰同音。一天,杭州府一位管粮政的地方官来到这里,见桥上写的是日晖桥,而当地乡民都呼石灰桥。这位官人认为石灰不雅,强令老百姓纠正这条地名。不料,众人异口同声吟出于谦咏石灰的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之名有什么不好,用石灰桥就是警世为官的、为民的都要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做人。这个做官的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从此,石灰桥就一代代传下来。

祠堂巷42号是于谦的故居,古属钱塘县清河坊太平里。于谦幼年在吴山三茅观攻读,十五岁考取秀才,二十四岁中进士,此后曾任御史、巡抚等职,在山西、河南、江西供职期间,清廉勤政,吏治贤明,政绩斐然,被老百姓称为“于青天”。明正统十四年(1449)春天,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乜先亲率大军,兵分四路大举南侵。把持朝政的宦官王振挟持皇帝英宗朱祁镇领兵亲征。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五十万人马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消息传来,全国震惊,英宗之弟朱祁钰在北京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对策。于谦坚决主张奋起抗敌。1449年冬,瓦剌军直逼北京,于谦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亲自率兵迎战,将士们士气旺盛,英勇杀敌,大败瓦剌军。瓦剌军最后只得送回英宗向明朝求和。清人凌煜《谒于公祠》赞于谦:“銮舆北幸国无人,保障须凭柱石臣。不是于公决大议,中原回首尽胡尘。”

明景泰八年(1457),石亨、徐有贞等奸臣趁景帝患重病不能料理朝政之际,拥戴英宗复位,并上书英宗下诏逮捕于谦,以意欲“谋逆罪”,将于谦杀害。于谦被害后,万民同悼,他的遗体由都督同知陈达暗中派人收殓。第二年,由他的女婿朱骥将其灵柩运回故乡,葬在西子湖畔的三台山。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于谦冤释,恢复官位名誉。明弘治二年(1489),朝廷又下诏赠光禄大夫、柱国大傅,将其北京的住宅改为节忠祠,在杭州他的墓旁建旌功祠,将他的杭州故居改建为怜忠祠。祠堂巷之地名也就由此而来。1966年,祠堂巷也以“四旧”而被更名为扫旧巷,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1984年文物普查时,还在祠堂巷42号发现于谦故居的造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