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办:撸起袖子加油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实干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

“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话与那句“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一样,话语通俗朴实,意思相近相通,我们至少可以从中领悟出三层含义:其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有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民意、把党的政策落到群众心坎上,应是我们党制定一切政策的根本依据和遵循;其二,人民群众是党的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最终评判者,我们干什么、怎么干,都应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和期待,是检验我们党一切工作的试金石;其三,为民谋利,为群众谋福祉,让党的好政策普照千家万户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归宿,也是我们党得民心的根本条件。这三条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相辅相成。顺民意是基础,谋民利是根本,得民心是目标,三者形成了共产党人执政的根本特点、根本规律和根本优势。“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必然获得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和拥护;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人民群众就会“始终”为党注入不竭的强大力量。执政为民、执政以“乡亲们笑”为依归,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我们共产党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原则;既是科学的思想方法,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

“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就是要把群众的情绪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晴雨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利益。“政之所行,在顺民意;政之所废,在逆民愿。”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历来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没有真诚尊重人民愿望的态度,就不会有真正符合人民意愿和要求的政策和决策,更谈不上获得让“乡亲们笑”的效果。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体现在制定政策问题上,一是政策决策的产生应来源于人民意愿。要广泛而充分地征求人民的意见、建议,根据大多数人的意愿制定大政方针,决定干哪些事项、做哪些工作。二是政策决策的完善应依据于人民意愿。如何干好工作,要依据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和方案。比如,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制定国家“十三五”规划,各地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条件的不同,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质量。三是政策决策的执行应受制于人民意愿。坚持跟踪问效,多渠道、多方式地接受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切实让人民监督政策决策的执行过程,确保执行不出偏差、不走弯路。一句话,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为民放在第一位,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意愿为第一抉择,让“乡亲们”的“哭还是笑”进入领导决策,体现于政策决策的具体推进过程。

“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就要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将好的政策落实好,让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谋民利,是执政的本质和核心。古语曰: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如果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的政权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体现在落实政策问题上,一是诚心诚意办实事。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力戒空谈,以“马上就办”的精神,扎扎实实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二是尽心竭力解难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打开工作的局面。三是坚持不懈做好事。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时时处处心里装着群众,把为群众做好事当作永恒的追求。尤其是对那些棘手问题、挠头事,要敢于列出落实时间表,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靠上抓、摽上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跑好“最后一公里”,确保好事办好、实事落实。

“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就是要情为民所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在思想感情上真正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体现在政策最终评判题上,就是要坚持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衡量党的政策好不好的根本标志,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党的政策是否正确、执行是否到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维系党盛衰兴亡的根本问题。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安泰”的故事,说古代一个英雄安泰力大无比,战无不胜。他的敌人经过研究发现,安泰的力量源于大地,于是就想办法让他双脚离开大地,这样安泰就失去了力量之源,结果被战而胜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一刻也不要离开人民群众这个“大地”,否则就会失去力量之源。我们党自诞生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得民心,党就能发展、壮大;失民心,党便遭受挫折、损失。只有得民心,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抚今思昔、鉴古知今的认知,正是我们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感悟“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之真谛的要义所在。

永远保持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谆谆告诫全党同志:“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95年来,我们党正是依靠对人民始终不变的“赤子之心”,带领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正脚踏实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疾驰而去!

一、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出发的原点,是立党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人民”,多达108次,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也显示了人民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把人民立场上升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标志着我们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境界。

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立场,是由我们党的党性与人民性内在统一所决定的。所谓立场,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秉持的态度;人民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秉持的态度,具体说来就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观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她的先进性,而这种先进性集中体现在人民性上。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党的“两个先锋队”作用得到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永久不变的基本遵循。建党伊始,我们党就在自己的旗帜上作出了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从当初的立党为公到现在的执政为民,沧海桑田,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

历史警示我们,坚持人民立场,党就会赢得人民支持;反之,就会失去人民支持,甚至亡党亡国。苏共曾取得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辉煌胜利,但从建国到亡国,只经过了短短的72年。当时的一个调查数据昭示了背后的根本原因:85%的受访者认为,苏共代表的是官僚阶层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已经从建党初期的几十人发展到8000多万名,基层组织400多万个,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保障。

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毛泽东曾经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指出:“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成功。革命之火在江西初燃时,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认识到拥护革命的群众是革命成功的“铜墙铁壁”,他关于团结群众就能夺取全中国革命胜利的预言最终成真。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全党要高度警惕脱离人民群众这个“最大的危险”。邓小平始终坚信群众的力量,他认为改革开放中的许多经验和方法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发明的,脱离群众党的事业就注定会失败,被人民所抛弃。可见,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群众路线都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组织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正如毛泽东所讲,“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不断丰富群众路线实践,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固本强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有机统一起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赋予了为民、务实、清廉新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具有鲜明的创新价值,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三、致力于把赤子之心转化为惠民之行

人民为国家之基,人心乃国家之根。“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这句儒家的治国名言,昭示了“民心向背”的千古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常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要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着力把赤子之心转化为惠民之行。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了解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

立党为公,从革命为民到执政为民,是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践行的原则。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我们党不断赋予为人民服务宗旨鲜明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拓展了群众观点的科学内涵。他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改革就要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想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其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观念,领导干部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因时而化、与时偕行,强调领导干部“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点明互联网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时代要求。“网络群众路线”开辟了党同人民群众交流的新平台、新途径、新渠道。领导干部必须克服“网络恐惧症”,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形成网络良性互动,在线上与线下联动中落实制度化的工作格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坚持人民主体的评价标准,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让干部的评价主体回归人民本位,才能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踏踏实实地落到实处。

再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努力实现共享发展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