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学中注重言语实践
语文教学可不能培养这样“学问渊博的猪”
我曾在教研室担任语文教研员,由于工作需要,常常要听不同形式的课。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语文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有的课听了让人激动不已。但是很多的课还是关注课文讲了什么的多,没能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没能重视让学生进行言语的积累。其实对语文课而言,怎么写比写什么要重要得多,言语积累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
现在还能清晰记起来,那是一次新课程调研时所听的一节语文课。上课的是一乡镇中学的老师,课文的题目是《绿色蝈蝈》,法布尔写的。课文介绍了蝈蝈的外形与习性。老师先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蝈蝈的外形与习性。介绍外行的句子只有一句两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这句话写得确实好,简洁又优美,使蝈蝈的形象呼之欲出,确实是大师的手笔。老师也认识到这点,便让学生划出此句,但可惜的是老师仅让学生划出而已,接下来并没有让学生更深入地去读去背、去对照图说,消化言语。所以,下课后,我随机问了五位同学,没有一位同学能背得出来。我想不用再问了,问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其中有一位同学说得更好:老师,你等一下,等一分钟,我就会背了。是啊,这么一句话,只要一分钟就会背了,而一节课下来却没有一位学生能背,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深思吗?课堂上老师为什么就想不到给学生这么一分钟呢?其实,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老师没有这种意识,没有让学生有进入言语殿堂的意识,没有让学生积累言语、内化言语、运用言语的意识。无怪乎,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本国语文,大多不过关,大多还是不会读、不会说、不会写!这使我想到了一个寓言故事:
一头绝顶聪明的猪,住在一个非常出名的图书馆的院子里。它深信自己由于多年图书馆的生涯,已经成了渊博的学者。
有一天,一只八哥来访问。这头猪立即按照惯例,对客人进行自我介绍。
“朋友,相信我吧!”它说,“我在这个图书馆里待的时间很长了,我对这儿的沟渠、粪坑、垃圾堆,都有着深刻的了解,甚至屋后山坡上的墓穴都拱翻了好几个。谁要是想在这个图书馆得到知识而不找我,那他是白跑了一趟。”
八哥说:“你所说的都是图书馆外面的事,那里面的东西也了解吗?”
“里面?”这头学问渊博的猪说,“那我最清楚不过了。里面无非是一些木架子,上面堆满了各色各样的书。”
“你对那些书也了解吗?”八哥问。
“怎么不了解呢?”这位渊博的学者说,“那是最没意思的了。它们既没有什么香气,也没有什么臭气,我咀嚼过好几本,也谈不上有什么味道,干巴巴的,连一点儿水分也没有。” ……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发出会心的笑,这样自以为是的“猪”,这样的“学问渊博”!而让我们痛心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猪”;老师有意无意地引导着这头猪的行动;让学生在言语的殿堂外徘徊,就是不让其进入其中并把言语化为己有。像这头猪,随它怎么绝顶聪明,就算住在图书馆再久,它也不可能成为学识渊博的猪。这样明显的道理,为什么一换个环境就迷糊了呢?如果我们不让学生进入言语的殿堂,像这头猪一样永远徘徊于言语殿堂之外,他们能学好语文,能有很高的语文素养,很强的语文能力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要让学生进入言语的殿堂,就是要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熟悉语言,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这只能靠熟读和背诵。“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指记得少,致使说话和作文时便没词儿,不能呼之既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地运用典故。其实古今语文素养好的人,无不重视诵读的。清代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始不被题目所压倒……余尝见小儿搏泥为铳,击之石上,铿然有声,泥多者声宏。若以一小丸为之,总使能响,其声几何?此古人之所以读万卷书也。”所谓“备于胸”,就是要将纸上文章变为“心上文章”。“心上文章”积累多了,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文能力。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词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他还说:“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半是儿时背诵的,当时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有所感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读书只有读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对于文章的精华、韵味和气势,才会有真切的了解。对于文章的词汇、句式和结构才会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将来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呼之即出。苏轼会背《汉书》;茅盾会背《红楼梦》;作家曹聚仁四岁能背《四书》,七岁能背《诗经》。因此他们才思敏捷,著述甚丰。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因此,我们现有教材中优美的课文或片段就要让学生熟读背诵。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也应该是很清楚的。我们可不能培养像开头寓言中提到的那种学问渊博的猪啊。在佛罗伦萨中文学校的一年,我一直坚持注重言语实践,通过多形式的读、背落实言语积累,让学生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