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二战坦克战役
尽管在康布雷战役中坦克的巧妙运用使英军取得了重大战果,但富勒的装甲战思想在当时的英国依然不受重视。不过很多有远见的军官还是窥见了坦克的巨大威力,诸如法国的戴高乐、美国的巴顿、苏联的朱可夫等。尤其是德国的古德里安,他进一步发展了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提出了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运用的原则,而不是分散配属给步兵部队。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古德里安一手打造了威震世界的德国装甲部队。二战期间,富勒的思想被古德里安实现,德国坦克横扫欧洲,闪电战威震世界!
(一)“闪电战”中的德国装甲部队
图3-18 德国1号坦克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性能不算先进,但参战时1号B型坦克已用无线电联络,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1939年8月31日晚,一批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党卫军成员“袭击”并“占领”了紧靠波兰边境的一个德国城市格勒维茨。他们炸毁了一座桥梁,在该城的电台,用波兰话辱骂德国,并丢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囚犯的尸体。当晚,德国所有电台都广播了所谓德国遭到了波兰的突然袭击的消息,在国际上制造了入侵波兰的借口。
借此事件,德国入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的序幕。9月1日凌晨4时许,德军53个师(其中有7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2800辆坦克,6000门火炮,2000余架飞机,40艘舰船,从西南、西北和北部兵分3路,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当时德军的坦克以1号和2号坦克为主,3号和4号坦克为辅。同日,希特勒在《告德国武装部队书》和国会演说中宣称,因波兰对德国诉诸武力,故德国被迫“以武力对付武力”。
由于波兰长期以来追随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没有充分的防卫准备,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术更是茫然无知,因此在德军的突袭下丢城失地,迅速溃败。德国空军在第一天就袭击了波兰21个机场,不到48小时,波兰空军便全部被摧毁。同时,波兰的战略中心、交通枢纽和指挥机构也都遭到轰击,30多个城市发生大火;陆军方面,德军以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
9月28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灭亡,成为希特勒闪电战的第一个牺牲品。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
波兰战役被视为闪电战的开山之作,其后德国入侵挪威和比利时、荷兰、法国都采用了类似的战术,即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协同,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从而在精神上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
(二)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在轴心国于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取得胜利之后,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于1942年8月取代了克劳德·奥金莱克,成为了由英联邦士兵组成的英国第八集团军的总指挥官,他所指挥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从1942年10月23日一直持续到1942年11月3日。
1940年8月,意大利军队进攻英属索马里(今索马里北部),遭到英军的猛烈反击,意军局势危急。为控制中东地区,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日军遥相呼应,希特勒令隆美尔率“非洲军团”进入北非,支援意军。在1941年夏季至1942年秋季的多次交战中,德军屡次击败英军。但由于德军主要陆、空力量深陷苏德战场,无力抽调更多军队增援北非战场,而英军在美军支援下,利用海空优势,切断德军油料、弹药供应,使德军陷入极大被动,不得不多次在有利形势下停止追击行动。当时德军的主力坦克为3号和4号坦克,英军则是“十字军”巡洋坦克和“瓦伦丁”步兵坦克。
1942年以后,战场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英军的变化。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元帅在得到大批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B-24“解放者”式轰炸机及各种大口径火炮补充后实力大增,拥有坦克1100辆,飞机1200架,总兵力增至23万人,而德军“非洲军团”和意军仅有12个不满员的师,约8万人和540辆坦克、350架飞机。蒙哥马利遂决定发起进攻,围歼隆美尔指挥的德意联军。
1942年10月23日,经连续3天航空轰炸和1200门火炮约20分钟火力准备后,英军从阿拉曼西南地中海沿岸到卡塔拉盆地之间约60千米的正面,向德意军防线发起全面进攻。从南线进攻的英军“沙漠老鼠”装甲师和北线的英军第30军团遭受德军火力和雷区阻滞,进展缓慢。但隆美尔9月份因病回国治疗未归,接替指挥的施登姆将军于开战当天死于心脏病,德军陷入无人指挥的混乱状态。10月25日,在希特勒严令下,隆美尔返回战场指挥,但德军海上供应在英美海空力置打击下损失惨重,运输油料的3艘油轮被击沉,致使隆美尔的坦克部队因缺油无法发动反击。
蒙哥马利在初次进攻遭挫折后,很快调整战役部署,隆美尔也将全部战略预备队调至英军主攻方向。28日夜,英军在北部海岸地区突破德意防线,隆美尔将第21装甲师调至滨海地区抵抗,在48小时消耗战中,英军尽管付出4辆坦克换一辆德军坦克的惨重代价,但由于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战斗结束时仍有800辆坦克,而德意联军只剩下不足200辆。11月2日,德军对进攻中的英军发起反击,但因缺乏空中掩护,部分坦克被击毁,反击失败。为避免被合围,隆美尔决定西撒,并将意军淡水储备和汽车全部掠走,意军4个师向英军投降。随后,英军开始全线追击,至1942年2月,德意联军在英军追击下,退守利比亚与突尼斯交界的马雷斯防线固守。至此,阿拉曼战役结束。
此次战役,英军以其海空优势,封锁和破坏对方后勤补给线,使德军难以在沙漠地区机动和持久作战。英军根据地形、敌情及时改变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正面进攻,以德意步兵阵地和有生力量为打击重点,使德军坦克部队因缺乏步兵支援难以固守阵地只得退却。德军则利用沙漠草原地带布雷迅速的特点,广泛设置雷区,依托高地进行防守,以近战火力重创英军(杀伤英军1.3万人,击毁坦克500辆),对阻止英军集群坦克进攻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德意联军兵力、兵器、油料、弹药、粮食和饮水都得不到补充,终于被英军击败。
阿拉曼战役,英军歼敌5.5万人,击毁坦克装甲车350辆。蒙哥马利因此著称于世,被封为“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尽管未能全歼德意联军,但此役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洲战场的转折点。英国首相丘吉尔称:“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是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三)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是俄罗斯西南部著名城市,库尔斯克州首府。该城市1032年见于史籍,1095年曾是基辅罗斯要塞,13世纪被蒙古帝国摧毁,1597年重建。1943年苏联与德国军队在此进行了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
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战,参战装甲部队坦克超过5000辆,空军部队参战飞机也超过了2000架,和阿登反击战共同被称为突出部战役。
1943年年初,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乘胜进攻,收复大量失地;但德军在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军反扑。他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苏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至3月28日,苏联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3月6日,德军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3月14日,苏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联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此外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
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国中央集团军控制了奥廖尔一带。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区。在突出部内的是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德苏双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
1943年7月,希特勒向库尔斯克地区调集了50个师的精锐部队,包括1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总兵力达90万人,近1万门野战火炮、2700辆坦克、2050架飞机,企图重新夺得进攻权。德军为这次进攻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火炮,以及“福克沃尔夫”FW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He129式攻击机。
苏军元帅朱可夫采取“以防御来削弱和疲惫德军,然后调集兵力转入进攻”的策略,最终在库尔斯克地区集结了260万人的兵力(包括支援部队),5万多门火炮,8000辆坦克和6900余架飞机。双方部署情况如下。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莫德尔上将的第9军团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该军团共有21个德国师和3个匈牙利师,33.5万人,其中有6个坦克师,共有590辆坦克,424门火炮。
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军团,9.6万人,他们在这个攻势中将起辅助作用,主要任务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德军间的联系。
在突出部南部是曼施坦因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包括赫尔曼·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军团和肯普夫集群。第4装甲军团下辖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第2党卫装甲军,共22.4万人,925辆坦克,704门火炮;肯普夫集群拥有10个师,12.6万人,344辆坦克和25门火炮。此外,还有约20个师部署在上述各突击集团的侧翼。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
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正对着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方向的是苏军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包括第70、第13、第48、第60、第65集团军以及第2坦克集团军,总兵力达71.1万人,1.1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78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于苏军认为强大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会担当此次德军的主攻,苏军在这个方向的力量也是最强的,朱可夫元帅也亲自在此坐镇指挥。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面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苏军部队是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下辖第6、第7近卫集团军,第40、第38、第69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以及步兵第35军,总兵力62.5万人,8718门大炮和迫击炮,170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后方是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它的任务是当前方两个方面军形势吃紧时,向它们提供增援,而一旦库尔斯克防线被德军突破,它将成为最后一道防线,而当苏军转入反攻时,它将提供新的兵力。该方面军下辖第4、第5近卫集团军,第27、第47、第53集团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3、第5、第7近卫骑兵军,第4近卫坦克军,第1、第3近卫机械化军,总兵力为57.3万人,8510门大炮和迫击炮,163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这样苏军三个方面军对德国第9和第2军团、第4装甲军团和肯普夫集群,在兵力上占2.4:1的优势,在坦克上占1.9:1的优势。此外,苏军罗科索夫斯基的西方方面军、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西南方面军的第57集团军和第2坦克军也被部署到了库尔斯克地区,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7月5日凌晨,苏军抢先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击,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了。由于受到苏军强有力的阻击,德军经过7昼夜才勉强向前推进不到40千米,十分疲惫。7月13日苏军调集兵力与德军在普罗霍罗夫卡进行大规模的“坦克肉搏战”。两军装甲主力相遇后,很快就绞杀在一起。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在单体战斗力上占据了相当的优势。但战争开始后,苏军决定以快制慢,利用T-34的灵活性和数量优势,以近战消灭“虎”式坦克。浓密的硝烟弥漫了战场,坦克行进和射击扬起的沙尘更阻碍了两军的视野,两军的士兵也混杂在其中互相厮杀。炮声、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和哀号声响成一片。
这场规模空前的坦克大战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在历经8个小时血战后,德第2党卫装甲军和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都损失了超过350辆坦克,德军步兵伤亡多达1万人,苏军步兵损失不详。
随后的战斗中,德军不断支援,共投入154万人、16000门火炮以及5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一度击溃4倍于己的苏军。直到7月10日,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形势恶化,希特勒不得不终止了作战计划,并抽调东线兵力支援意大利,但基于信任,他同意曼施坦因继续在南线进攻。
到8月23日会战结束,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德军被击溃30个精锐师(包括7个装甲、坦克师),损失兵力50多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3000门、坦克1500辆、飞机3700架;苏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损失火炮5244门、坦克6064辆、飞机1716架。会战的结果是:德国取得战术性胜利,苏联取得战略性胜利。
库尔斯克会战彻底粉碎了希特勒企图再度进攻莫斯科的妄想,使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苏德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战场的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而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前西德历史学家格利茨说:“库尔斯克大会战对于德军是致命危机的开端。”
德军发动进攻的最好时间应是5月,此时苏军尚未调集足够的装甲兵力。但因德国的新型“虎”式、“豹”式坦克交货迟误,希特勒坚持要等到拥有足够的新型坦克才发动攻击。结果等到7月才攻击,先利之机已经丧失殆尽。而“虎”式、“豹”式坦克虽然比苏军的坦克更具技术优势,但新武器新故障的维修难以一时熟悉掌握,在近战中就被苏军的“老家伙”T-34坦克老练地踢出局。
(四)诺曼底登陆战役
图3-19 盟军为诺曼底登陆战做准备,武器正在装船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损失约24万人,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盟军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使英美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