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修行纲要(2)
一个佛弟子会越来越谦卑,对他人越来越有恭敬心。对所有人都谦卑,这是一个尊重自己信仰的弟子真正把佛法融入于心的体现,也是佛教徒最明显的特点。
身为佛教徒,在任何时候,说话、做事,都不能伤害众生的心,也不要诽谤其他宗教。法王如意宝示现圆寂前叮嘱我们:“不乱他心。”
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亲人、朋友,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皈依三宝,仍在这个幻化的世界中为了所谓的安乐日夜奔波,他们追求的是安乐,所做所为却全是痛苦之因。有些人虽然已经皈依,但仍会做出一些不如法的行为。虽然我们没有能力让这些亲朋好友立刻皈依,或停止不善业,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身心的变化慢慢引导他们,让他们看到佛法的加持。
我遇到过一位女士,她说自己本来对佛法很有信心,考虑过皈依,但看到周围不少已经皈依的人一面举着皈依证大谈佛法,一面在为人处世上表现得很差,所以她打消了皈依的念头。我向她解释她看到的人只在表面上皈依,并没有将佛法融入相续。佛弟子在修持佛法的同时,一定还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否则会让别人像这位女士一样,对佛法产生偏见。
无论修法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时刻铭记自己是佛教徒,不要做出不如法行为给佛教造成损害。也许我们对佛法没什么贡献,但绝不能做出损害佛法的事情,否则我们愧对释迦牟尼佛!
善良的人不一定聪明能干,但肯定正直。
在这个物欲横流、道德观、价值观混乱的时代,要自始至终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很难,有太多的诱惑、太多似是而非的理由,让我们怀疑坚持心中的良善是否真有意义。不管自己再怎样受苦、受委屈、受伤害,永远都不要放弃内心的善良。
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他人必定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
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自己快乐的源泉。
世出世间,只有善良的心地里能开出安乐的花朵。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地善良的人今生来世都会过得安乐。
善良的人如果坚定而稳重,一旦开始修行,解脱便不远了。
出离
·出离心
有个弟子跟我说不喜欢无常,有轮回就有无常,不喜欢无常就应该努力寻求解脱。
大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还需要继续从事世间的工作,但不论做什么,都一定要把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缺少这份出离心无法脱离痛苦。
希求今生美满、升官发财,来世投生善趣接着享福,以这种求人天福报的心持戒、修行,无论怎样努力勤奋也不是解脱、究竟证悟的因。
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出离心,在一开始就能纯粹地为了解脱而学佛,大多数人的起点没有这么高。很多人刚入佛门时,是因为遇到了难事,求佛菩萨帮忙,要不就是求福报,求平安,希望这辈子能少点磨难多点快乐。出离心要一步步地培养。
有多少人真的认为轮回不值得留恋呢?有人或许会想:是呀,轮回很可恶,的确应该像上师说的那样寻求解脱出离轮回,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这辈子不会再生病,夫妻恩爱,子女乖巧……一切称心如意,再也没有烦心事。至于下辈子,肯定更好,从一开始就没完没了地享福,因为摆脱轮回了嘛。如果这就是你追求的“解脱”,恐怕没有比这更真实的轮回。
人这一辈子,沟沟坎坎是填不完的。快乐不是没有,转瞬即逝。多好的缘分,多好的人,说散也就散了。这世间的事没道理可讲,你不学佛,不生出离心,一切也是转头成空。知道世间法有多么靠不住,修出离心才算是有点影子了。
开门见山就谈出离心,很多人没法接受,可是要绕过出离心先说别的,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东绕西绕,转眼就没了。佛教的修行,再怎么绕终归要回到出离心上来。
在家学佛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名利财色统统都要,一点不亏待自己,最后还想要解脱,要成佛,觉得世间出世间两不耽误,才叫有本事。你跟他谈出离心,他觉得你小里小气,没有大乘气象。的确有很多大菩萨示现不离凡俗享受五欲,但大菩萨“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五欲动摇不了他。自己是什么程度自己知道,如果没到这种境界,还是老老实实尽量远离诱惑障难为好。
社会上很多人羡慕权势、财富和能力,但这些东西若运用不当,便会成为造恶的条件。人生短暂,荣华富贵到头也不过几十年,死时什么都带不走,反而因为放不下的东西更多而越发痛苦。
钱够用就可以,没有必要拥有太多。高官巨贾、名人偶像,在面对死亡时都一样的无助,这时候财富、荣耀都起不到作用,只有修法能有帮助。现在不抓紧时间修行,想一想死亡来临的时候该怎么办?
不要想着等孩子大了、钱挣够了、有空闲了再修法,这个想法不一定会实现,到那时也许又有别的原因不能修法。世俗的事只要不停下来,永远不会结束。但无常说来就来,现在就应该抽出时间修法,再忙也要修。
很多人觉得念佛是老年人的事,总说:“这几年我很忙,等将来退休了再修行。”佛法的闻思修是天下最难行之事,应该在精力充沛的青壮年时期就开始行持。寿命无常,不要说活到退休,就是明年还在不在人世也难以断定。
人们轻易就忘记老之将至,死亡不可避免。年轻人总以为无常不会那么快来到,很多老年人也是这样,仿佛相信自己能够一直活下去。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的很多,老人更是没有多少时间了,头上的头发和口中的牙齿都在提醒,生命很快就要结束。人到暮年,很脆弱也很关键,说不定一两年,甚至一两个月以后就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
生命很脆弱,一口气上不来就死了。在这个世界上,帮助活着的助缘很少,招致死亡的情况很多,有病死的、有老死的、有野外死的,食物中毒死的也有。
这座城市这么大,听说有一千多万人口,用不了几十年的时间,这一千多万人都将离开这个世界,而在他们当中又能有多少人得到解脱的安乐?想到这,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我们的身体逐年衰老,终将死亡,在生与死之间还有疾病和各种事故的侵扰,一生当中可以用来积累福慧资粮、追求解脱的自由时间并不多,而我们却把这宝贵的人生浪费在琐碎、无聊的事情上,拼命试图维持正在不断消逝的事物,甚至为此造下恶业。
能将世俗的事全都放下,专心致志修法是最好的,但这很难做到,别说是在家人,一般的出家人也很难做到。然而无论如何也不要很努力地忙俗事,对自己的解脱大事却不上心。世俗中再大的事与解脱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释迦牟尼佛放弃舒适荣耀的宫廷生活,舍俗出家,经历六年苦行,而且在悟道后几十年的传法生涯中过简单清净的生活,这种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佛陀为后人示现了修行之路。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出家,但一点也不放弃世俗生活的快乐享用,一边不停歇地追名逐利、散乱攀缘,一边想修行解脱道,这不可能。
相续中应当对整个六道轮回生起真实的厌离心,逐渐放弃对现世享乐的希求,一心一意寻求解脱。不舍弃对今生来世的贪恋,就不能从六道轮回中解脱。
即使暂时还做不到完全舍弃今生的享乐受用,至少心里要有一个信念,时常提醒自己:这些都可有可无,暂时的生活方式而已,我的最终目标是解脱。
人的贪欲很难满足,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想一个亿。这样下去永无止境,生命却在追逐贪欲中一天天地缩短。到死亡来临时,不用说一生辛苦积攒的财富,就连自己的这个肉身也带不走。
在这个幻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恒常不变的,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自己执着的亲人和追求的名利,而且,谁也不知道这一天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
在家人生活在社会上肯定需要一些资粮,不仅是你们,我也一样,如果没有一点资粮确实很难生活下去。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追求的是真正的解脱,吃、穿够用就可以了。
真正追求解脱的人不用过分担心世间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帮助我们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只要以利益众生的发心修持佛法、积资净障,就像点火的同时烟自然会生起一样,在圆满解脱与成就资粮的同时,今生的安乐会自然获得。修行是为解脱不为求福报,但福报自然伴生。
世间的荣华富贵其实并不难求,也不需要很大的福报。但是,纵然洪福齐天,也逃不出生老病死;满目繁华,爱恨情仇,转眼就烟消云散。若能勘破这个,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才是真正具大福报。
世间的人为了维持生计,吃尽苦头,而这样饱受痛苦的一生,到头来却没有什么意义,今生鲜有快乐可言,来世也不能保证幸福。既然如此,不如立刻出离这一切烦恼。修行就算苦,也不会比世俗生活中的苦更多,回报却远远胜过庸庸碌碌一生的回报。
在家人身份的,尤其不能忘记自己是修行人,虽然也朝九晚五为生活打拼,但终究与一般人不同。别人想的是如何出人头地,你想的是如何尽早结束这头出头没的轮回;别人可以随心所欲、随波逐流,而你,懈怠放逸了要心生惭愧。
·放下
传统上,我们把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痛苦由执着而来,所以我们实际要远离的是执着,对自己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有些人借助佛教修行来治疗感情的创伤、丰富灵修的体验、见光见影与宇宙融合等等。我不知道佛法能在多大程度上帮你挽回你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心,或者帮你顺利地从一段感情过渡到另一段感情。我想效果不会很大,因为佛法教的是怎样减少执着,这恰恰是你最不能接受的,你最多只能做到不跟这个人继续纠缠,但你做不到不再纠缠。很遗憾,许多人注定要在学佛的过程中体会失望的滋味。
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挫折,有时难免会厌烦得想一走了之。可厌烦归厌烦,真狠下心来跟过去、现在做了断的不多。
功名利禄、是非功过,或是感情,生活里有太多的东西,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放开。要放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气若是那样容易改变,这世上的人恐怕早就解脱了。大概很多人都会同意:修出离心是最让他们感到挫败的经历,有时甚至比修慈悲更让人为难。
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功、失败、爱、恨、乃至整个世界,都会离我们而去。
看看现在的自己,仍然活着,仍然能够感受喜悦和美好,尽管几十年的人生已经遗失,许多自认为舍不掉的东西也都舍弃。我们深深执着的人、事、一切状态,没有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其实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
如果你表面放下了,但心里还有很大的不平,处处想显出自己的高明,那么你的厌世不过是另一种竞争手段,与解脱无关。
不要把厌烦当作出离心。有的弟子心里烦躁,跟我说要“闭关”,我不便反对,虽然心里的烦恼不可能被一扇门关在外面,但关起门来修修法也好,也许由此为缘起,心能慢慢安静下来渐次走上修法的正轨。
别老琢磨自己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这不重要。我们喜欢贴标签,积极、消极、乐观、悲观,其实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应该乐观还是悲观,他只是说要放下执着。放下了执着不等于变得消极、悲观,相反,正是因为放不下,对某些人、某些事、自己的某种经历太执着,才会悲观厌世。
与世无争不是做做样子,是心里真觉得这世间的五光十色没什么好。
这世界上恐怕找不到一个彻头彻尾快乐的人,轮回里任何一种生命形态都不能免于痛苦,所以才要出离。
舍弃今生的真正含义是舍弃得、失、毁、誉、称、讥、苦、乐这世间八法。不希求安逸富足、被赞美、被关注,不惧怕磨难挫折、被诋毁、被忽视。宠辱不惊,安贫乐道。自古以来谈个人修养必定提到这些,只不过佛教的修行人百般磨砺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人格的完善,也不为流芳百世,而是认识到得、失、毁、誉、称、讥、苦、乐原本无实质可言,执着于此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妨碍对实相的认知。
远离世间八法是真出世,否则把头剃了,苦行也好,闭关也好,东奔西跑做出各种让人称奇的事也好,都是在世间法里打转,都是为了增饰今生。阿底峡尊者曾说: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等功德,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
大圆满龙钦宁提传承上师玉科夏扎仁波切晚年住在色达附近,法王如意宝那时十几岁,还没有去石渠求学。一天,他去拜访夏扎仁波切,进门后看见仁波切的屋子大而舒适,里面摆满了三宝所依和书籍,不禁问道:“您不是夏扎瓦(舍世行者)吗?怎么还有这么多财物?”素以严肃著称的夏扎仁波切听到这个孩子大胆而直接的问题,笑了起来,说:“不愧是嘉贡宗族的后代,什么都不怕呀!孩子,‘夏扎瓦’的意思是指某人已经断除了对财富或世间的贪著,而不是指表面贫穷、内心却渴望财富的人。”
什么都可以是执着。这就使出离成为一件不得不心无旁骛、精进不懈去做的事,因为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是陷阱。
心里放下才是真放下。出离就是这样。不看表象,只看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