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诗歌的音乐美
一、节奏
对于诗歌来说,节奏是最重要的文体特征,也是汉语诗歌音乐美的最重要的体现。诗歌主要是听觉艺术,在汉字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它就是听觉的艺术。诗歌诗歌,能诵能听,不诵不听,何为诗歌?在当代社会,仍应坚持诗歌的音乐性。如果放弃了音乐性,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将脱离大众,并最终丧失其文体独立性。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诗大多是四言诗,因此节奏是两个音拍,构成22的节奏。但是《诗经》里已经开始夹杂五言诗句了,比如《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到了汉代,就出现了五言诗,如《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
五言诗仍然是两个音拍,构成2 3或3 2的节奏。
汉代末期有了比较成熟的七言诗,如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七言诗有三个音拍,一般是2 2 3的节奏。
即使是翻译外国诗歌,如能按照汉语诗歌的节奏规律进行翻译,就会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并能广泛流传。比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诗歌的翻译者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诗人殷夫,他深知节拍的重要性,因此把这首诗译成了五言诗,在中国广泛流传。
前越共领导人胡志明深深地爱上了中国的诗歌,他写下一首《清明》,节奏鲜明,含义幽深。
清明时节雨纷纷,笼里囚人欲断魂;借问自由何处有,卫兵遥指办公门。
闻一多是诗歌“三美”主张的积极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死水》堪称经典。请看第一段:
这是 一沟 绝望的 死水,(2 2 3 2)
春风 吹不起 半点 漪沦。(2 3 2 2)
不如 多扔些 破铜 烂铁,(2 3 2 2)
爽性 泼你的 剩菜 残羹。(2 3 2 2)
再看朱湘《采莲曲》
小船呀 轻飘,
杨柳呀 风里 颠摇;
荷花呀 翠盖,
荷花呀 人样 妖娆。
日落,
微波,
金丝 闪动 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 扬起 歌声。
《采莲曲》看起来参差不齐,实际上有严格的节奏,再配上合适的韵脚,读起来真有坐在莲舟上划来划去采莲一样的感觉。
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的《五月之歌》描绘跟恋人在乡村小道上一起散步时的感怀,将自然和爱融合成一体,简洁明快,贝多芬曾为诗歌谱曲。钱春绮的译文也非常精彩,他把四言和五言交叉起来,构成奇妙的节奏,这是真正的二度创造。
自然多明媚,
向我照耀!
太阳多辉煌!
原野含笑!
千枝复万枝,
百花怒放,
在灌木林中,
万籁俱唱。
人人的胸中
欢乐高兴,
哦,大地,太阳!
幸福,欢欣!
哦,爱啊,爱啊,
灿烂如金,
你仿佛朝云
漂浮山顶!
你欣然祝福
膏田沃野,
花香馥郁的
大千世界。
二、押韵
在诗行相应的位置上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就构成了押韵。汉语诗歌一般都是押尾韵,也就是韵脚的意思。押韵也是汉语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体现方式。古代诗歌几乎都押韵,现当代诗歌也有很多是押韵的,这样的诗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有美感。请大声朗读下面的诗句。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a)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a)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i)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i)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e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en)
这首诗用了三个韵,显然是三章。每章都以“桃之夭夭”开头,而尾句分别是“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和“宜其家人”,意思一样,词语却不一样,这都是为了押韵的需要。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入声韵)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入声韵)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入声韵)
……
春潮涨了,(ang)
春潮涨了,(ang)
死了的凤凰更生了。(eng)
我们新鲜,我们净朗,(ang)
我们华美,我们芬芳,(ang)
一切的一,芬芳。(ang)
一的一切,芬芳。(ang)
翱翔!翱翔!(ang)
欢唱!欢唱!(ang)
当郭沫若描写旧中国时,他用了旧时的入声韵(如今的沪方言中仍大量保留),显得逼仄而压抑。而当诗人赞美他理想中的新中国时,就换了开口度最大的ang韵。因此,押韵并不单单是一种音节的艺术,它也和内容紧密相连。我们反对的是那种玩弄技巧的“硬押”。
再看一首仓央嘉措的《情诗》:
默思上师的尊面,(an)
怎么也没能出现。(an)
没想那情人的脸蛋,(an)
却栩栩地在心上浮现。(an)
……
宝贝在自己手里,(i)
不知道它的价值;(-i)
宝贝归了人家,(“人家”读轻声)
不由得又气又急。(i)
汉语诗歌以其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影响了许多少数民族人士,其中也包括手握重权的政治家。他们想让自己的诗歌传播得更广,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汉语诗歌的音乐特点。
英国著名小说家史蒂文生的墓碑上铭刻着一首著名的诗篇《安魂曲》,这是他1879年于多病之年写下的,上海翻译家荣如德先生很好地处理了押韵现象,把它翻译成了汉语:
在这寥廓的星空下面,
掘一座坟墓让我安眠;
我活得快乐,死也无怨,
躺下的时候我心甘情愿。
请把下面的诗句给我刻上:
“他躺在自己心向往之的地方,
好像水手离开大海归故乡,
又像猎人下山回到了家园。”
三、平仄
汉语有声调,就是音节内部的高低变化。现代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又分为平仄两大类。所谓平声是高低变化较小的声调,即阴平和阳平,而仄声是高低变化较大的声调,即上声和去声。讲究平仄并不是古人的专利,现当代的诗歌爱好者也有不少喜欢写旧体诗的,对押韵和平仄都不马虎,譬如不少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当然,我们写诗的时候无须像古人那样严苛,只要注意合理搭配平仄,尽量不要出现超过三音节的连平或连仄就可以了。
冰心的小诗里有这样的句子,“生离是朦胧的月日,死别是憔悴的落花”,较好地安排了平仄的搭配。北岛的代表作《回答》中,最经典的,也是流传最广的是这两句,难怪易于背诵,不胫而走。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平仄仄 平仄仄平 仄仄平)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平仄仄 平仄仄平 平平仄)
四、对偶
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诗句就构成对偶。有些诗歌中的对偶写得很严整,有些对偶写得基本工整。不管严对还是宽对,只要自然就好。请欣赏以下诗句。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变化
谷亨利
十年前,上钢厂,遍野青草十里荒,夜黑月也冷,青蛙跳上床。
十年后,上钢厂,烟囱林立十里钢,日落天不黑,钟声彻夜响。
这是上海钢铁工人1959年创作的诗歌,曾被收入语文课本,今天读来是否感到了时代的巨变?下面这首《爱你》是著名女诗人张烨的作品。她的诗呈现出来的不是句的对偶,而是段的对偶。最后一段变成散行句,这是把严谨和自由妥善结合起来,展示出了自由诗的朗读魅力。
爱你——
像月亮
朦胧又清澈
爱你——
像海水
平静又激荡
爱你——
像鲜花
欢乐又惆怅
爱你——
像希望
耐心又焦灼
爱你——
像理想
痛苦又执着
爱你——
像永恒
生命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相约来世
相约永远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