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忍细看(精编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权位之争,历代王朝的开场大戏(5)

慈禧决定“立端王载漪之子溥仪为大阿哥”的谕旨颁发以后,上海于次日下午获悉,将诏谕刊登在日报之上。于是上海一时人声鼎沸,上海的电报总办经元善联合上海绅商市民1200余人,立志谏阻慈禧废黜光绪帝的企图与行为,力求保皇。经元善之举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响应,因此,给慈禧施加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其次,各在华列强反对强烈。

变法失败以后,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迅速壮大势力,全面控制了朝局。出于维护在华利益的需要,在华列强认为,支持光绪帝建立一个较为开明的政府对自己在华利益更为有利。于是,当获悉光绪帝“患重病”的消息后,他们一再要求觐见光绪帝,力图摸清光绪帝病情的真伪。在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四这天,一位名叫多德福的法国使馆医生,提着自己的药箱,走进了紫禁城皇宫大门,此行非比寻常,他不仅仅以西方医学之代表的身份来为清廷皇帝检查身体,更代表了在华列强对当时的清廷应由谁来主政的意愿。不过,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合常理,史无前例的。没有史料记载慈禧为什么会同意西医来给光绪帝诊病,但多半是出自于她对列强在华势力的无奈。

多德福诊病的结果是光绪帝病情无大碍,唯患血虚之病。

自此,慈禧感受到了列强的强硬态度,不能不有所顾忌。于是,暂且收敛了废帝活动。

能干的奕訢,无为的咸丰

道光帝在69岁时,肺病加重,御医们无力回天。公元1850年2月25日的中午,道光帝逝世于圆明园的慎德堂,这位一辈子碌碌无为的皇帝终于寿终正寝了。《清史稿》称“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丧哀毁,三十年正月崩”。

既然皇帝死了,那么就要有新接任的君主,其实道光皇帝早在五年前就做出了这个决定,按照清朝当时秘密立储的方法,新接任的君主早就尘埃落定了。道光帝死前的六个小时,他有气无力地宣布了大清国下一任君主的人选。

当时,在慎德堂内,灯火辉煌,所有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近支亲贵、皇子皇孙们都守在道光皇帝身边,等待着最后谜底的揭晓。太监捧来了长宽厚为32×16.7×8.7厘米的谲匣,这是一个楠木匣子,里面放着的正是关于继承皇位人选的文件。

这个匣子上没有上锁,只是贴着一个封条,封条上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个字。这是道光亲手封上的,如今,这个匣子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打开,撕掉封条,将封藏的秘密展露出来。

盒子里有两道用朱笔写成的十分简练的密旨,咸丰帝拿起其中一道注着满文的密旨宣读:“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而后他又宣读了第二道旨意:“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奕訢是个有作为的皇子。他重用湘淮军阀,引进西洋长技,曾使得清王朝出现过短暂的“同光中兴”。这样一个皇子,却最终没能成为皇太子,原因何在,耐人寻味。在立储之事上,道光皇帝也是十分为难的。他一共有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都有可能继承大统。

但如果从年龄、样貌、德智体美等种种方面考虑,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两个人能够胜任。二人均为庶出,在年龄上仅差一岁,同在一起读书习武,而且聪明的奕訢更加受到道光的宠爱,但为什么最终奕訢却没有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对此,史料有一段隐晦的记载: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阅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奕訢收获虽多,但奕詝却能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认为春天是鸟兽孕育的季节,他不忍杀生。这正是一个君王需要的仁慈之心,也正是看到这一点,道光皇帝的天平便倾向了后者。不过,仔细分析,奕詝有可能是自己无能,打不到猎物,便说出这样一番强词夺理的论调,也有可能是奕詝性格软弱,不够强硬。

但不管怎么说,道光皇帝选择了奕詝继承大统,却是让清政府日后的发展陷入了不可逆转的沉沦之中。奕詝的资质在清代诸帝里虽是中等偏上,但是他身体很弱,却纵情声色,在31岁的时候便去世了。

而后的清朝便一直走下坡路,倒是奕訢,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却大权在握,之后的垂帘听政、帝后党争之类的变动他都参与其中。假使当日奕訢当上皇帝,也许清朝历史会被改写,也许,这些将清朝推向灭亡的活动都不会发生,那么大清朝也就能苟延残喘更多些时日了。但这也不过是“也许”罢了。

杨秀清“逼封万岁”是真是假

清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曾经盛极一时,然天京事变使得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进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彻底失败。东王杨秀清成为天京事变的牺牲品,多数人认为是因为他在变乱18天之前的“逼封万岁”之举激怒了洪秀全,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对于杨秀清的死因,本就众说纷纭,而关于他“逼封万岁”一事,更是争议非常。在史学界几乎已成定论的杨秀清“逼封万岁”之说,现如今遭到越来越多人的批驳,甚至有人认为,“逼封万岁”之说可以被彻底否定。

首先被否定的便是记载此事的史料来源。最早记载“逼封”事件的是知非子的《金陵杂记》与张汝南的《金陵省难纪略》,书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逼封万岁”的经过及之后发生的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的冲突。然而所述内容不仅多有荒诞之处,而且“此卷系近日情形,告闻之于遇难播迁之人,及被掳脱逃之辈,方能知之最详,言之最确,复为成一编,参以己见”。不仅不是亲眼所见,还加上了自己的看法,如此叙事,岂可尽信?此外,太平天国的后起之秀,忠王李秀成写的《李秀成自传》中,也提到确有此事。然而“天京变乱”发生时,李秀成正在句容一带作战,对于在此之前的“逼封”之事,只能是道听途说,更难以此为据。与上述史料来源相比,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内部文书还是清朝的官方文书,均无关于此事的记载,由此不得不令人怀疑此事的真实性。

其次,若杨秀清真的曾经“逼封万岁”,那他是为了什么?此时的杨秀清,已经集神权与军权于一身,只要他“代天父传言”,就连洪秀全都不得不从,为何不直接借天父之言命令洪秀全让位于他,反而多此一举地“逼封万岁”,这既没有改变他与洪秀全的实际地位,又暴露了他意欲夺权的野心?杨秀清并非泛泛之辈,此等权谋策略,他不可能不知,更不可能做出如此愚蠢之事。

第三,在杨秀清死后没多久,洪秀全便大张旗鼓地为其平反,甚至将杨秀清被杀之日定为东升节。洪秀全在《赐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诏》中说道:“爷遣东王来赎病,眼蒙耳聋口无声,受了无尽的辛战,战妖损破颈跌横。爷爷预先降圣旨,师由外出苦难清,期至朝观遭陷害,爷爷圣旨总成行。”由此可见,洪秀全也认为杨秀清之死是遭人陷害的。如此一来,杨秀清“逼封万岁”激怒洪秀全而招来杀身之祸的说法,便被彻底否定了。

最后,若真无“逼封”之事,那么此说从何而来呢?既然没有足以令人信服的史料记载,也没有合情合理的事实依据,就不能不说这只是谣言。而这个谣言的最大受益者,便是因“逼封”而“受尽委屈”的洪秀全。杨秀清不仅曾因“代天父传言”而杖责过洪秀全,而且在朝中独揽大权,自恃功高盖主,飞扬跋扈。以他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权谋,足以威胁洪秀全的统治地位,洪秀全要除掉他是必然的,只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说法以稳定军心、安抚民意罢了。而“逼封万岁”之举足以让杨秀清“死有余辜”。

如此看来,“逼封万岁”的确子虚乌有。然而,对上述批驳有所怀疑的,大有人在。

其一,太平天国的内部文书中没有关于“逼封”事件的记载,很可能是因为此事涉及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纠葛,不宜载入史册。而且天京陷落时天王府被大火烧毁,导致文书档案付之一炬,所以无法找到相关记载。

其二,天京事变时,李秀成已是地官正丞相,后又被封为忠王,在太平天国后期与陈玉成同掌军政。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他对天京事变的内情必有所了解。虽没有眼见为实,但也不至于信口开河。

其三,洪秀全在杨秀清死后不仅不揭露他“逼封”之罪,反而为其平反,并深表怀念之情的做法,并不足以证明“逼封”之事子虚乌有,而是洪秀全施展的政治手段。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撇清他指使韦昌辉杀害杨秀清的罪名,而且可以拉拢东王党羽为他所用。之后洪秀全掉转矛头直指韦昌辉,便可看出他笼络东王党羽的高明之处,起码能够免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