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忍细看(精编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皇帝的秘密,一个比一个奇葩(2)

当杨坚下朝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愤怒,但是他又十分惧怕独孤皇后,不敢处罚她,于是火气十足的隋文帝杨坚选择了离家出走。他骑着马狂奔了20多里来到了一个山谷之中,他感叹自己虽然为一国之君,却完全受制于独孤皇后,没有自由,他甚至有了不再做皇帝的想法。后来他被紧追而来的杨素、高颎等劝回了宫殿。这次的事件让独孤皇后也变得有所收敛,不再那么嚣张了。

在世人的眼中,皇后大多是温柔贤淑、胸怀宽广的,而皇帝更是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说一不二的。所以像晋惠帝和隋文帝这样惧怕皇后,甚至因为皇后的管束,而逃离皇宫,在自己妻子的管束下度过了一辈子的皇帝,实属罕见。

李渊起兵反隋多亏了儿子

隋朝末年,天下动乱,英雄四起,太原的李渊也是蠢蠢欲动,准备伺机起事去与群雄争夺天下。

李渊(公元618年至626年在位),静宁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的太尉,父亲李昞是北周时期的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时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的小姨子,可以说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作为皇亲国戚,他一直深受隋炀帝的重视。

在隋炀帝继位后,李渊被任命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又被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在太原留守。隋炀帝统治后期,全国陷入农民起义的混乱之中,李渊的势力已经无法镇压,但他又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所以为了自保,便决定提前动手,而他的次子李世民也是支持起事的。

李世民作为从小随军长大的孩子,性格中充满叛逆、果敢的气质,李渊虽然有谋反之心,但却迟迟未肯行动,李世民认为李渊在乱世之中不过是想逃避战火,但他不想拖延时间,不想做大隋王朝的陪葬品。

于是,李世民找到他的谋臣刘文静,虽然刘文静后来因与瓦岗李密联姻,而被李渊关入牢中,但此人极富韬略,性情狂傲,有着过人之处,所以当时深受李世民的偏爱。李世民找到刘文静后,二人对起兵谋反这件事是一拍即合。

刘文静为李世民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要想造反不能大张旗鼓,那样会引人注目,遭到其他起事者的反扑,这一切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暗度陈仓方能最后水到渠成。

第二,李渊虽然手中握有一些兵马,但兵马还是越多越好,这样成功的概率才能越大,所以还需要多招兵马,到时候攻取长安,将各地的兵马汇集一处,不怕不能成事。

第三,聚拢人心,现在各地豪杰都纷纷起来造反,这些人手中的权力都可以为己所用,只要能让他们归顺,到时候矛头都指向大隋王朝,那江山必定就是李家的了。

听罢刘文静的一番分析,李世民成竹在胸,此刻他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彻底地说服李渊起事。但这却是个比较棘手的事情,李渊秉性固执,对于皇权一向不敢造次,对国家一向恪尽职守,想要让他明目张胆地举起起义的大旗,实在是有些困难。

而李世民虽然是李渊的得力助手,但李渊并不是十分地信任他,所以李世民便买通了李渊最信任的人——裴寂,请他出面帮忙。

此人时任晋阳宫副监,最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深得李渊的信任,二人同朝为官,关系十分要好,常在一起通宵达旦地饮酒、下棋。李世民知道,只有裴寂能够说服李渊,但如何能够让裴寂帮他这个忙,李世民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裴寂自小清贫,父母双亡,受尽了他人的白眼和欺负,这也是他性格圆滑世故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经历让裴寂一直想飞黄腾达,所以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与李渊交好也是他巴结权贵、攀龙附凤的一种表现。

李世民有个叫高斌廉的朋友经常和裴寂一起赌博,于是李世民就让高斌廉故意输给裴寂,这样一来,裴寂心里高兴,什么事都好说了。果然,当李世民向裴寂提出要求时,裴寂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

而裴寂也并没有直接去找李渊,他先是找了两位美女,随后才去找李渊,看到有美女送上门,李渊乐得享受。而裴寂也乘机向李渊讲出了李世民的计划,听到老友相劝,也看到李世民的确是准备妥当了,李渊终于同意起事。

隋大业十三年三月,李渊起兵于太原,兵锋直指长安。

唐玄宗为何不愿立皇后

唐玄宗李隆基一开始立下折冲府的一位姓王的果毅都尉的女儿为皇后,果毅都尉是五品的武官,所以这位皇后也算是将门之女。最初王皇后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她将门虎女天生的气魄,协助李隆基扳倒韦皇后,斗赢太平公主。可以说,李隆基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军功章里有王皇后的一半。

渐渐地,李隆基与王皇后之间的感情便越来越淡了。王皇后读书不多,胸无点墨,而且没有子嗣,这让李隆基对她越发不满。之后,李隆基宠幸起了一位姓武的妃子,王皇后为挽回李隆基的心,只要一有机会,她便会在李隆基面前说那位妃子的坏话。

可是事情并没有像王皇后期盼的那样发展,李隆基不但没有远离姓武的妃子,反而是对王皇后日渐心生厌烦,逐渐产生了废黜皇后的想法。

王皇后为了挽回唐玄宗的感情,不敢再有强硬的态度。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王皇后与唐玄宗是共同患难,一路走来的。虽然唐玄宗一直有废黜王皇后的心思,但一时找不到理由,也没有动作。

一日,唐玄宗去探望王皇后,王皇后乘机诉苦:“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这里是提到当日唐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一次过生日去到了王皇后家里,正巧王皇后的父亲好赌,将家里积蓄都输光了。为了不怠慢李隆基,她便将自己身上的紫半臂脱下来当了,买了面回来给李隆基做了一碗长寿面。

既然王皇后都提到了这样的往事,李隆基自然不好再提废后的事情。可惜王皇后生性不够隐忍,看到得宠的武氏儿女成群,她忍不住去求神灵帮忙,找到一个名叫明悟的和尚做法。她做法的第二天,李隆基便得知了,他一询问,得知皇后的咒语是:“佩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

李隆基顿时大怒,要做则天皇后,那不是要学武则天吗?这下不论王皇后再怎么辩驳,都无济于事,李隆基将王皇后打入冷宫,从此再不过问。不过两年,王皇后便郁郁而终。皇后的位子空了出来,按理说,应当立最得宠的武氏为皇后,可是李隆基却迟迟没有动作。原因便是这一幕与之前的武则天当皇后的一幕太相似了,废王立武,这一切似乎都是70年前的历史重演。所以大臣们纷纷阻挠立后一事,理由有三:其一,武家与李家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何还能让武姓母仪天下;其二,太子已立,武氏若当皇后,必然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倒时难免动荡;其三,不愿意历史重演。

大臣们担忧的也有道理,唐玄宗便放弃了立武氏为皇后的念头,最后,他只得封武氏为惠妃,算是补偿。而后,也便打消了立皇后的念头。

唐朝望族为什么誓不娶公主

唐朝风气开放,男女之间不像以前那么拘谨,但唐朝却有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就是士族们都不愿意娶公主为妻。

在《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附《杜传》中写道:“(宪宗为长女岐阳公主选驸马)令宰臣于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初于文学后进中选择,皆辞疾不应。”

娶了公主就是当朝驸马,可以尽享荣华富贵,但唐朝的士族们却都“皆辞疾不应”,一个个装聋作哑。其实,他们放弃娶公主是有苦衷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服丧之礼的规定。唐朝的服丧之礼中,斩衰是最重要的一种,齐衰次之。《新唐书》卷二十《礼乐十》规定:妻死,夫服“齐衰杖周”之礼(指居丧持杖周年)。可如果是公主死了,丈夫就必须为之服斩衰三年。

唐文宗时,有人就曾遇到这一问题。在《新唐书·杜佑传》所附《杜传》记载:“开成初,(杜)入为工部尚书、判度支。属岐阳公主薨,久而未谢。文宗怪之,问左右。户部侍郎李珏对曰:‘近日驸马为公主服斩衰三年,所以士族之家不愿为国戚者,半为此也。杜未谢,拘此服纪也。’”李珏向文宗提出这种现象以后,文宗惊愕之余,下诏改制:“(文宗)诏曰:‘制服轻重,必由典礼。如闻往者驸马为公主服三年,缘情之义,殊非故实,违经之制,今乃闻知。宜令行杖周,永为通制。’”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个驸马为公主服斩衰三年的情况才得以改变,公主是金枝玉叶,男人们是可望而不可即,与其每日生活在皇室的阴影下,不如娶民间女子更为自在些。更何况望族本来就是名门,不需要攀龙附凤,也照样显贵。

第二,门第观念。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十分重视门第观念,唐朝人所看中的门第不但要有显赫的家世,还要有优良的家族文化传统、家法门风以及令人钦羡的婚姻关系,这诸多的要求令公主出嫁成了难事。

许多望族人家虽然也想攀附高门槛,但也很排斥这种皇室的文化传统、家法门风,所以不愿与皇室联姻,他们既不愿意嫁女于皇室,也不愿娶公主为妻。

第三,公主大多不修妇礼。唐朝文化开放,公主奢侈、骄纵者居多,其中更不乏妒悍、残暴者。在《新唐书·诸帝公主传》中对唐代公主的描述有长广公主“豪侈自肆”;合浦公主“负所爱而骄……见(浮屠辩机)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魏国宪穆公主“恣横不法,帝(按:指德宗)幽之禁中”;襄阳公主“纵恣,常微行市里。有薛枢、薛浑、李元本皆得私侍”;宜城公主“下嫁裴巽。巽有嬖姝,主恚,刖耳劓鼻,且断巽发”。

试问哪个男人敢将这样的女子娶回家,在重视妇德的封建社会,没有哪个男人可以忍受戴绿帽子,即便是能够荣华富贵也不行。更何况那些望族们本身也很富贵,不需要去追求那些荣华,这也就是唐朝公主难以嫁出去的缘由。其中不修妇礼是士族之家不愿与皇室结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万历20年不上朝都在干什么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可是万历皇帝刚主持朝政14年后居然开始不上朝,从此之后的20年里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作为一个帝王,上朝理政是分内之事,可是为什么万历皇帝20年不理朝政呢?有人说是朱翊钧沉湎于酒色之中,也有人说他是染上鸦片烟瘾。但更多的人则认为,万历是因为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才不出宫门,不理朝政的。

万历皇帝16岁的时候,太后、大臣们便替他选择了王氏和刘氏作为皇后和昭妃,然而叛逆的万历根本不喜欢这样强加的婚姻,更不喜欢皇后和昭妃,所以他对这两人十分冷淡。

万历20岁时,偶然临幸一王姓宫女,后得长子朱常洛。在当时,正宫皇后没有生出嫡长子的情况下,按惯例朱常洛应该被立为太子。可是后来,万历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红颜知己,一生最爱的女人郑贵妃。郑氏本是一个宫女,因容貌秀美,机智聪明深得皇帝的喜爱,很快被封为贵妃。两人彼此倾慕,朝夕相伴,简直一刻也不能分离。四年后,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爱屋及乌,对刚出生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宠爱,直接将郑贵妃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此同时还想将朱常洵立为太子。

但万历这一想法遭到群臣的反对,大家认为废长立幼是不合宗法礼制的,为了社稷,应当立皇长子为太子。群臣的反对令万历招架不住,只好极力镇压。于是把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等强烈反对的大臣都贬官问罪。知道此事的慈圣太后开始质问万历皇帝。无奈的万历就将册立太子的事推迟,采取“拖”的方法。

为立太子的事情,万历和他的全体朝臣相对抗,谁也压服不了谁。这让万历大伤脑筋,也大为恼火。后来万历采取不上朝的方法,同他的大臣们消极对抗。幸而官僚体制还起作用,就是没有皇帝,内阁及部府仍然照常工作。有事陈奏上去,皇帝不批,就等于默认,便照章办理。谁再说立太子的事,他就“留中”,让疏文自动作废,外间就无法知道真相了。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怕自己一旦殡天,朝纲大乱,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于是不得已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终于结束了。

其实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讲,万历不上朝的主要原因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了压抑,万历就用消极的方式来对抗。但是万历的做法有两点仍然值得肯定:其一万历并没有因大臣与之作对甚至谩骂皇贵妃而杀掉一人;其二不上朝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许多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处理的,大的比如万历三大征,特别是与日本的壬辰战争也一直在万历指挥下进行的。

崇祯为何死也不南迁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最后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自杀,屹立了200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

其实对崇祯帝来说,当时有一个办法可以自保,那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到南京建立临时王朝。这一办法或许过于自私,但是尚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或许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但是崇祯却迟迟没有南迁,放弃了一条生路,还亲手断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自缢身亡。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迟迟不肯南迁?他难道是真的不想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