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只有自己创造的未来,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进退有度,稳中求进(1)

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老话:“未买先想卖。”在你还没有买进来之前就要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我在做任何项目时,都会用99%的时间去考虑失败,用1%的时间去考虑收益。

“超前意识”领跑行业

具有超前意识,企业总是能够赶在时代的前面,带动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超前意识可以说是那些商业巨子们共同的特征,要有“超前意识”,快半拍,就应“总拣别人走不到的地方”才去,要是看到别人去哪里你也去哪里,你就永远不会超前于别人。而李嘉诚自己的发迹史就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兴起一股“塑胶花势”,借此,李嘉诚一发而不可收,开始大量生产塑胶花,赚下数千万港元,长江塑胶厂一跃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塑胶花生产工厂,李嘉诚赢得“塑胶花大王”的美称。

面对成功,李嘉诚预感到世界市场的变化,独具慧眼,当机立断,放弃当时还盈利颇丰的塑胶花业,重操起玩具旧业,李嘉诚又获成功,在玩具上又赚了上千万港元。而那些步其后尘仍在经营塑胶花的厂家因行情暴跌,纷纷遭殃。

“好花不会常开”。李嘉诚在接连大获成功的基础上依然以独有的“超前意识”,分析了香港人多地少发展快的状况,在1958年香港地价下跌70%、房价下跌30%,处于低谷时,以百万元资本开始了房地产生意,终于又抓住有利机会,成为一代香港地产大王。

在李嘉诚的经营投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无数的竞争对手,而在竞争的最后一刻,李嘉诚总能够用对方达不到的超前意识采取对手难以预料的行动将其彻底击垮,从而稳操胜券。

李嘉诚认为,做生意的过程既是钱与钱的交易过程,也是心理与心理的斗争过程,就像打牌的人,永远要具有超前的眼光预测下一步牌的走势,分析牌面可能出现的状况。做生意的人,同样也需要具备超前的意识,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经商,而且更有利于锻炼商人,使他们懂得经商过程中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李嘉诚总是对于任何投资计划都处之泰然,在拍卖地产的现场,在最后的关头,李嘉诚总是竖起他自己的“擎天一指”,以一个惊人的价格获得投资的决胜权。在进行企业收购的过程中,他也总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将对方企业的决定性股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就是永远不让对方知道自己底牌这一成功商业奥秘的巨大威力。

事先做好最坏的打算

“中国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话‘未购先想卖’,这就是我的想法。当我购入一件东西,会做最坏的打算,这是我在99%的交易前的事情,只有1%的时间,是想会赚多少钱。”

针对企业的商业竞争,李嘉诚曾说:“作为一个庞大企业集团的领导人,你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个政策的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当我着手进攻的时候,我要确信,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对此,李嘉诚做了如下解释:“这个道理就像游泳一样简单。我的泳术很普通,划船也很普通。如果我要到达对岸,我要确信我的能力不是仅可划到对岸,而是肯定有能力划回来。等于我游泳去对面沙滩,我不会想着游到对面沙滩休息,我要预备自己游到对面沙滩,立即再游回来也有余力,我才开始游过去。在事先,我会常常训练自己,例如记录钟点和里数,充分了解自己才去做。”

为了保证绝对有把握成功,李嘉诚通常会做出十分细致的安排。李嘉诚这样形容自己的管理哲学:“中国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话‘未购先想卖’,这就是我的想法。当我购入一件东西,会做最坏的打算,这是我在99%的交易前的事情,只有1%的时间,是想会赚多少钱。”

“因为这时候来说,多大的实力也是假的。作个比喻,你的风帆高扬,而风帆几倍于正常比例时,即使那艘船不算太小,当风向不定的时候,随时可以覆舟。”

李嘉诚在回答记者请教其房地产的经营心得时说:“我不会因为今日楼市好景,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香港经济会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再变更。”

“我会贯彻一个决定,我在差不多99.9%的工程上做到这一点。譬如以过去数以百计的地盘而论,更改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我不会今日想建写字楼,明日想建酒店,后天又想改为住宅发展,因为我在考虑的期间,已经着手仔细研究过,一旦决定了,就按计划发展,除非有很特别的情况发生。我知道香港有的人把几万平方米一个地盘可以计划更改几次,十几年后才完成,有些人喜欢这样做,但我负担不起。”

斗智斗勇闯股市

股市最大的特点就是斗智斗勇,失掉理智就失去了所做过的一切。

李嘉诚能有今天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于股市有着深刻的分析,正是靠着这种分析,他才能够斗智斗勇,成为股市投资中的佼佼者。

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股市,李嘉诚有如下看法:“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场活动早在1891年就已经开始。但股票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则是1969年前后的事。股票市场真正形成规模更是在70年代以后……”

“在1969年以前,香港股市规模停滞不前,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第一,由于与中国内地的特殊关系,内地政治的任何波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香港前途;第二,与香港证券市场相比,海外市场能为香港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至少,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工具比香港市场要丰富些;第三,1961年以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相对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

当然,李嘉诚的成功是建立在他对行市的独特判断力的基础上的。举个例子来说,他看好九龙仓股票,是因为该集团不善经营造成股价偏低。那时,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嘉诚,算过一笔细账:1977年末和1978年初,九龙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处于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合算的。

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动声色,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当时,这个数目,无论对李嘉诚还是对怡和,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线。

李嘉诚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通过智囊了解到,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龙仓,与姐妹公司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拥有九龙仓不到20%的股权。而现在李嘉诚吸纳的九龙仓股,约占九龙仓总股数的20%。这意味着,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因而,这为李嘉诚进而购得九龙仓,与怡和在股市公开较量铺平了道路。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后由包玉刚收购了九龙仓,但作为包玉刚同盟者的李嘉诚却因为这种判断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塑胶业生死存亡,李嘉诚挂帅救业

人生就像一支铸就成功的金笔,只有诚信的人才能更好地运用这支金笔,在人生的光辉业绩上添上绚丽的一笔!

李嘉诚先生在汕头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道:“今天商业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靠个人勇气、勤奋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诚实、慷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从商的人,应更积极、更努力、更自律,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精神的社会,才可以为稳定、自由的原则赋予真正的意义。虽然没有人要求我们,我们自己要愿意发挥我们的智慧和勇气,为自己、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和机会,大家可以各适其适。”

陈荆淮先生在《香港潮商经济发展述略》中谈道:“20世纪50年代初塑胶热潮来到的时候,潮商在这个行业中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50年代后期这种状况开始改变,从事塑胶业的潮商越来越多,据估计,潮商塑胶厂已占该行业总厂数的40%左右……1959年正是香港经济完成历史转变、全面起飞的时候。1969年,全港塑胶出口金额14.4257亿港元,比1959年1.6214亿元上升9倍多;而这个出口额中潮商约占55%。”

在潮商的塑胶热中,李嘉诚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激励潮商加入这一行业。李嘉诚在倾心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也给予了潮商同业一定的帮助。

李嘉诚一直认为,他比较热衷、也比较擅长经商,而对担任政府和社团公职不感兴趣。这应该是事实。不过,他在任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期间,仍不虚此任,不负众望,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