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前途的教育方法:赞赏、信任、期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赞赏——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法则(2)

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态度,“坏孩子”、“笨孩子”、“差孩子”、“问题孩子”这些定性的词都不能随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

(2)“笨小孩”并非真的笨

如果我们细细地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差等生”、“问题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比如,牛顿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达尔文则从小就喜欢想象;希尔伯特做事情非常专注;阿蒙森对探险有天生的兴趣……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你的孩子缺乏纪律观念,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却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也许你的孩子总是调皮捣蛋,弄坏家里的东西,但是,他却能做一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儿;也许你的孩子见到人就害怕,说话结结巴巴,但是,他却非常喜欢读书……

顽皮、淘气、破坏是孩子的天性。好多孩子在小时候总喜欢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他们爱搞恶作剧,喜欢拆卸物品,这些都让父母觉得非常头疼。实际上,这正是孩子具有创造力的表现,而创造力是构成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间,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美国,曾有人对幼儿的创造力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创造力就下降为2%。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总是在无形中扼制孩子的创造性,从而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这其实是教育的悲哀。

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陶曼博士长期从事着低能儿童的智能教育工作,这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低能儿童经过适当的教育可以变成正常儿童,那智力正常的儿童又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呢?

于是,陶曼博士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大脑信息强化刺激教育法。这种教育法的理念是运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一切感觉通道,来刺激大脑细胞的分裂、增殖和成长,以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随后,陶曼博士挑选了数个智力正常的两三岁的孩子作为这种教育方法的首批实施者。他同时要求孩子的家长也需要懂得这种教育方法的实施细则与意义。教育方法是这样的:不使用正规语言与孩子交流,而用各种浅显易懂的符号代替语言,这些符号既包括各种简单图案,也有各种立体模型。

在孩子接受了这些符号后,陶曼博士为孩子们开设了算术、语文、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没有教科书,孩子们使用的是陶曼博士自制的卡片。后来,当家长也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陶曼教育方法后,卡片的制作由家长来完成。

虽然,卡片制作的工作量很大,让家长们叫苦不迭,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却是令人惊讶的:2岁的女孩苏珊可以顺利地讲解《尼尔斯骑鹅旅行记》;5岁的男孩马丁的日语水平竟然无法让人相信他从来没有去过日本。更令人称奇的是,马丁邻居家的上了小学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常常请马丁给他们讲解不懂的问题。

还有一个学生也使音乐老师大吃一惊:只有4岁的演奏者却让这位音乐老师误以为唱片的演奏者起码有10年的演奏经验。这些出类拔萃的孩子都是陶曼的学生,其实他们只是智力正常的儿童,并没有什么天赋。

陶曼教育法从侧面说明了每个孩子都有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如何去挖掘。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3)孩子的潜能是多元的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

由此,他提出了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即一个人的智力是一组能力,至少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智能、逻辑和数学智能、空间和视觉智能、音乐智能、运动和身体协调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

尽管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但每个人的潜能是有差异的,或者说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某些特殊的才能上更是如此。只有那些特别突出的智能,才代表着儿童的潜能,父母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的这种潜能发挥出来。

如果孩子的音乐智能非常强,但是,其空间和视觉智能比较弱,父母非要孩子放弃音乐学习而改学画画,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如果孩子的身体协调智能非常好,而且家长看到孩子一听音乐就能手舞足蹈,那么,家长就可以抓住机会,让孩子学习跳舞,孩子将来就有可能在舞蹈方面有所建树。

一旦父母明白孩子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如果再用一种标准去要求或规范自己的孩子,会犯多大的错误,自是不待多言了。

同理,一个孩子对自己了解得越多,如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对自己的个性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那么他就越会产生自信心和健康的自尊。反之,如果孩子屈从父母的压力,处处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去做,就会产生不适感,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也会受到扭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而且,大多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兴趣与爱好的倾向。家长应该多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不应把意愿强加给孩子。

4.年龄长,规矩变,教育方法也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理特点来掌握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些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学龄前

千万不要忽略学龄前这个阶段,虽然这个时候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但恰恰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重要阶段。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篇小故事让大家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奥妙。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2)小学阶段

孩子刚刚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对学习是抱着很美好的一个想法的,作为家长应该也注意到了,学校所布置的作业,孩子总是不用家长提醒就自己按时完成,每天去上学的时候也总是很积极,因为学校在孩子的眼里还是很新奇的一个地方;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去了,是因为学校变了吗?不是,是因为家长的要求变了。

小学阶段本来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刚学习1、2、3的时候就开始想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父母双方都上班,没有时间管孩子,给孩子报个班好有人看管着;但更多的则是坚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都有”这样一些信条,父母的这种攀比心理,导致最后受苦的是自己的孩子。

实际上,适当的选择一些课外辅导课程,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的确是有好处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凡事过犹不及,有没有想过,孩子面对着没完没了的课外辅导,心里是多么痛苦和无奈,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孩子厌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专家建议父母给小学阶段的孩子一定要报辅导班的话还是应该以突出智力开发、能力训练为主,并且数量不要太多,要留给孩子一些玩耍的时间。

(3)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一般意义上讲都是属于中学阶段,但是初、高中的孩子在年龄上、心理上实际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阶段不仅是他们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长身体的最佳年龄阶段。

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学生都要有很长的一段适应期。因为小学的时候,知识的难度有限,学习的科目相对较少,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更是无微不至,甚至生活起居都要顾及到,而且小学阶段,孩子所面对的学生范围比较小,所以,孩子们总是感觉到自己是很优秀的,这个时候的心理也是比较自信的,但是升入初中后情况则有了很大的变化。

①所学科目增多了,学习难度相应增大。

在初中都会开设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一系列课程,这对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会有一些不适应,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节。

②老师的授课方式有所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再是小时候孩子所熟悉的那种“保姆”式的教育方法,而是逐渐开始锻炼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这个时候,孩子因为刚从小学阶段过来,所以不适应,觉得老师好像不关心自己了。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及时地进行关怀,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③准备功课的时间增多。

小学的时候,老师留的作业都是具体的,比如说第一题、第二题等这样很明确的题目,但是中学则不然,老师经常会留一些“熟读这篇课文”、“预习下一课生字词”等这样软性的作业,这在一些学生眼里,就好像不是作业似的。

其实不然,这些软性的作业恰恰是课前的一个必要的准备。如果准备比较充分,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顺畅;如果准备不是很充分,则上课的时候就会留下一个一个的小绊脚石,久而久之,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就会导致以后越来越听不懂,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成绩当然也就一落千丈了。因此,家长一定要多多督促孩子进行功课的复习和准备。

④学生自信心的变化。

升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了差距,在小学阶段可能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来,但是到了中学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每个人对知识的认可、接受程度不一样,成绩自然也就分出了一个层次,再加上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学生的青春期,还要面对中考的压力,所以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因此,父母一定要多安慰孩子,更加留心孩子的日常举动,及时地和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关心和疏导教育。

(4)高中阶段

高中相比较初中而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个延伸,不管是在学科数量上、难度上,还是在学习的要求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个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所遇到的青春期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明显的已经从心理上更加成熟,处事上也更加理智。

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绝对不能再发挥以前的“一言堂”,而是应该放平姿态,与孩子平等交往,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基本有了自立能力以及是非判断能力。也许这个时候的家长还有些不适应,觉得孩子还是不成熟,还是不肯放手,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吃喝拉撒都照顾着,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的自理能力并引起逆反心理。

高考对所有的高中生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个有责任感的高中生在高考面前往往都会承担着过重的压力,所以家长能够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减轻负担而不是增加压力。但是,事实上很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大都把自己的焦虑变成更大的压力转嫁给自己的孩子,好多孩子因为难以承受过重压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对处于高中时期的孩子,父母要用最大的精力和耐心与孩子进行沟通,防止孩子在青春期产生过度的负面情绪,影响了亲子关系。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在面对孩子变化的同时,也应该从方法、态度、期望值等各方面及时调整自己,而且还要克制自己的攀比心理。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不及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更重要。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健康的人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